序 1
第一部分 双重本体 3
第一章 双重本体:形塑现代中国价值形态的基础 3
一、现代的,还是西方的 4
二、反思“五四”,还原自身文化的逻辑 12
三、重新定位中国文化传统 19
四、生活世界的“双重视野” 27
五、“双重本体”的概念 32
六、“双重本体”的关系形态 43
第二章 现代个体权利与儒家传统中的“个体” 57
一、“个体”之于现代性的意义 59
二、“个体本位”的消极影响及西方文化传统的抵御力量 67
三、“个体”在近现代中国的发现与陨落 72
四、儒家的道德自主性与非道德性的权利观念 77
五、儒家传统之于“个体”的现代意义 89
第三章 个体主义与家庭主义:新文化运动再反思 94
一、个体主义的倡导及个体的沉沦 95
二、家庭主义的批判及家庭的没落 102
三、现代中国的文化复兴需要建构双重命题 109
第二部分 迂回西方 115
第四章 “家”在近代伦理话语中的缺失及其缘由 115
一、亚里士多德论“家”的问题 116
二、近代“家庭”的契约化理解 121
三、财产问题的个人化处理 125
四、亲情问题的同情化理解 129
五、教育问题的自然化倾向 135
六、婚姻问题的法律化关系 138
七、“家”的双重性及“家”的瓦解 142
第五章 现代社会中的“家庭”及其所代表的伦理性原则——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家庭”问题解读 148
一、近代“家庭”的契约化理解及黑格尔的批判 150
二、家庭的“伦理性原则” 156
三、家庭与个体 164
四、家庭与市民社会 168
五、家庭与国家 175
第六章 关于“家”的一种现象学分析——基于莱维纳斯《总体与无限》第四部分 184
一、“爱欲”中的“女性她者”的他异性 186
二、“生衍”与跨世代的“实体转化” 193
三、“父子关系”与“子亲关系” 197
四、“兄弟关系”与社会关系的重构 202
五、“绵延不绝”的时间观 207
第三部分 重建家的哲学 217
第七章 生生:在世代之中存在 217
一、“向死存在”与“生生不息” 218
二、在世代之中存在与“此身” 228
三、“亲亲”作为源初情感的结构 235
四、“孝”的“共世代”结构 239
五、“家”与“代际共在” 247
六、“在家存在”之“乐” 253
七、“学”作为“跨世代”的筹划 258
八、世代性与历史性 264
九、世代之中的“死亡”问题 269
第八章 亲亲相隐之“隐”的机制及其本体论承诺 276
一、“隐”的训诂问题 277
二、“隐”作为道德困扰解决的机制 280
三、沉默权与容隐权 284
四、“亲亲相隐”的本体论承诺 288
第九章 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294
一、现代世界关于“家”之理解的多重误区 295
二、饱含“个体自觉”的现代“家”观念 302
三、现代世界中的“修齐”与“治平” 308
四、“家”的本体论意义 312
附录:民族国家、文明国家与天下意识 318
后记 344
- 《微观组织行为学 打开员工个体行为的黑箱》魏秀丽编著 2019
- 《医患会话中医生诊疗话语的个体化意义建构研究》梁海英著 2019
- 《论家 个体与亲亲》孙向晨著 2019
- 《社会责任与个体价值 儒学伦理学的现代启示》贾晋华,曾振宇主编 2019
- 《身份流动与结构筛选 转型时期城市个体户分化研究》陈雯著 2013
- 《亲亲木朵》速写本子绘著 2017
- 《内隐学习在学习效率上的个体差异性研究》周铁民 2019
- 《忽忽刚上学 我想亲亲你 全彩注音》徐玲著 2016
- 《高速公路项目投融资》戴时清著 2013
- 《幸福中国之公民幸福手册》王薇华著 2013
- 《别害怕一个人生活》丁一晨著 2019
- 《论家 个体与亲亲》孙向晨著 2019
- 《茶文明》江北晨著 2017
- 《建筑师的水彩画基础》(美)韩金晨著 2019
- 《半解乡村》刘成晨著 2019
- 《银行礼仪与网点标准化服务培训》云晓晨著 2011
- 《办公室全书 第19册 办公裸语》李邦,王志勇主编;孙向东,付品恒编著 1999
- 《儿童图画故事 蜜蜂打败老鼠》宗亮晨著 1947
- 《减肥红宝书》徐牧晨著 2013
- 《众山的拴马桩 帕米尔的另一种讲述》刘湘晨著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