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调适、规划与重建  抗战时期的中国教育近代化
调适、规划与重建  抗战时期的中国教育近代化

调适、规划与重建 抗战时期的中国教育近代化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常云平,罗玲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030524584
  • 页数:326 页
图书介绍:全面抗战后,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遭到极大的摧残与破坏。为维持教育事业,增进抗战实力,国民政府及其教育部迁往陪都重庆,指导全国教育文化事业。为适应战时的需要,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采取了各种措施,从而使大后方的教育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免受损失。全书共分12个章节。
《调适、规划与重建 抗战时期的中国教育近代化》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战时教育的时局背景 4

第一节 抗战的全面爆发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4

第二节 战时中国教育文化的中枢——教育部在陪都重庆 8

一、教育部迁往重庆 9

二、教育部在青木关的概况 11

第二章 抗日战争与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 13

第一节 战时教育方针的调整 13

一、战时教育思潮的形成及“战时教育”与“平时教育”的争论 13

二、国民政府的战时教育方针 17

第二节 抗日战争与教育行政机构的改革与变迁 20

一、战区学生指导处的设立 20

二、战区流亡师生的救济 24

三、战区学生贷金制与免费制的推行 29

四、教育讨论会之召集 33

第三节 战时教育管理体制调整 47

一、战区教师服务团的设置 47

二、学区制的创设 51

三、各级学校教科书的统一编印 55

第三章 抗日战争与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 57

第一节 大专院校内迁与高等教育的新布局 57

一、流亡与迁徙——高等教育的内迁 58

二、新规划与新布局 64

三、高等院校创办或新设 71

四、调适与提高——战时高等教育的整体进步 79

第二节 抗日战争与改革高等教育的措施 83

一、大学先修班制度的创设 83

二、高校联合招生的推行 86

三、战时征调与战时服务 91

四、提高教员待遇的努力 95

五、院系的调整和课程设置的统一 96

第三节 战时高等教育的学术研究 101

一、研究院所的扩充与招生规模的扩大 102

二、奖励著作发明 118

第四节 抗日战争与留学生教育 119

一、留学教育政策——从“管制留学”到“突破限制”的转变 120

二、留学国别及其概况 125

三、教授境外的交流与互访 129

四、文化设施的交流 131

第四章 抗日战争与师范教育的近代化 133

第一节 抗日战争与高等师范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133

一、国立师范学院的设置 133

二、分区辅导辖区中等教育 136

三、师范学院的教学与管理 138

四、高等师范教育的成就与不足 141

第二节 抗日战争与中等师范教育的发展 143

一、完善中等师范教育的努力 143

二、国立师范学校的设置 147

三、课程设置的完善 149

四、在职中等师资的培训 150

五、中等师范教育的成就与不足 151

第五章 抗日战争与职业教育的推广 155

第一节 抗战以来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措施 155

一、厘定职业课程标准 155

二、推进西部省市的职业教育 156

三、国立职业学校的设置 158

四、职业补习教育的大力推行 159

第二节 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 161

第六章 抗日战争与中学教育的近代化 167

第一节 抗日战争与中学教育变革 167

一、国立中学的设立 168

二、公私立中学西迁或新建 173

第二节 抗战时期中学教育的发展概况 181

一、全面抗战时期的中学教育制度 182

二、战时的中学教学 184

第三节 抗日战争与中学教育的新发展 187

一、推进了西部地区中学教育的发展 191

二、带动了各级各类教育的整体进步 192

第七章 抗日战争与初等教育的近代化 195

第一节 义务教育为中心的国民教育 195

一、实施国民教育前的义务教育 195

二、国民教育制度的成立 197

三、国民教育制度的特点 198

四、国民教育办理成绩 199

第二节 救济与教化——战时难童教育 203

一、国民政府对儿童保育事业的努力 203

二、社会各界的难童救济 205

三、难童教养的实施 217

第八章 抗日战争与边疆教育的近代化 226

第一节 推广边疆教育的方针政策及措施 227

一、边疆教育方针及政策 227

二、推行边疆教育的举措 229

三、边疆考察热潮及边疆研究的兴起 233

第二节 边疆教育办理情况 235

一、各级国立学校的设立 236

二、边疆各省边疆教育办理情形 243

第九章 抗日战争与社会教育的近代化 250

第一节 抗日战争与民众教育的广泛施行 250

一、各级民众教育馆的广泛设置 250

二、社会教育扩大运动周 253

三、普通科学教育的推进 253

四、图书馆、博物馆的维持 254

五、美术音乐与戏剧教育 255

六、补习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255

第二节 电化教育的推行 258

一、电化教育政策及施教机构 259

二、电化教育器材设备 260

三、电化教育人员训练 262

第十章 抗战时期的教育学术团体走向近代化 264

一、战时主要教育学术团体 264

二、十二教育学术团体联合会的成立 272

三、教育学术团体的特点 274

第十一章 抗日根据地教育概况 277

第一节 抗日根据地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方针 277

第二节 根据地的各类教育概况 281

一、卓有成效干部教育 281

二、蓬勃兴起的儿童教育 289

三、灵活多样的群众教育 292

第三节 抗日根据地教育的特点 295

第十二章 抗战时期的教育家 298

第一节 战时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陈立夫 298

第二节 主掌中央大学十年之久的校长罗家伦 299

第三节 “南开先生”张伯苓 301

第四节 “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 302

第五节 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 304

第六节 平民教育家陶行知 305

第七节 “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晏阳初 307

结语 抗日战争与教育事业的近代化 309

后记 3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