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列毛邓
婚姻的两面向  马克思主义婚恋家庭思想研究
婚姻的两面向  马克思主义婚恋家庭思想研究

婚姻的两面向 马克思主义婚恋家庭思想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马列毛邓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于晓琪著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305187605
  • 页数:323 页
图书介绍:本著作将在全面文本解读马克思恩格斯婚姻家庭法思想的基础上,说明其婚恋家庭法思想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脉络。首先,爱情是婚姻家庭产生的自然伦理基础。相互爱慕、视两人分离为不幸并痛苦着的恋爱者,通过缔结婚姻解除痛苦,寻求相守,婚姻成立的必然性源于爱情的自然伦理本质--相互爱慕的性爱。正是因为爱情的这种自然伦理属性,导致它不是立法和其他人为制度规范的对象,但它是婚姻立法遵循的人性道德基础。
《婚姻的两面向 马克思主义婚恋家庭思想研究》目录

代总序&朱进东 1

前言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缘起 1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4

第三节 全书脉络及研究方法 12

第四节 创新与难点局限 16

第五节 相关概念的说明与界定 17

第二章 婚姻与家庭的伦理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 20

第一节 虚幻、禁欲、求美:前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21

一、前资本主义时期的爱情观 22

二、资本主义时期的爱情观 25

第二节 自然、社会、辩证:经典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29

一、爱情的自然属性 30

二、爱情的社会属性 34

第三节 继承、修正、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者的爱情观 45

一、苏联的爱情观 46

二、红色中国的爱情观 54

第四节 人性、求证、多元:后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 61

一、后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爱情观 62

二、后现代的爱情观 71

第五节 小结 74

第三章 爱情与家庭的纽带:马克思主义的婚姻观 80

第一节 宗教化、保守的前马克思主义婚姻观 82

一、从世俗转向宗教: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婚姻观 82

二、进步与保守同在:资本主义时代的婚姻观 86

第二节 以爱为基础、唯物史观的马克思恩格斯对婚姻的经典论述 90

一、婚姻的起源及历史形态 90

二、婚姻的两重属性及婚姻的本质 96

三、婚姻自由的解读 102

四、批判资产阶级虚伪的婚姻观 111

五、对共产主义未来婚姻的展望 114

第三节 继承并被修正了的社会主义实践者的婚姻观 115

一、苏联的婚姻观 115

二、继承并变迁着的中国婚姻观 127

第四节 强调自由,注重理性的后马克思主义婚姻观 134

一、强调社会属性的婚姻观 134

二、伸张妇女权利的婚姻观 138

三、延续马克思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观 141

四、后现代主义的婚姻观 145

第五节 小结 146

第四章 爱情与婚姻的客观实体: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 150

第一节 母权到父权的家长权制:前马克思主义家庭观 152

一、绝对统治与双向平等:前资本主义时代的家庭观 152

二、相对保守和落后:资本主义时代的家庭观 155

第二节 现实社会生产方式中变迁着的家庭: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 160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家庭论 160

二、对家庭功能的考察 176

三、作为基本社会关系的家庭法律关系 187

第三节 传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者的家庭观 192

一、苏联的革命家庭观 192

二、现代中国家庭观的继承与变迁 200

第四节 复杂多样的后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 211

一、家庭异化观 212

二、家庭自由观 213

三、家庭平等观 214

四、家庭未来趋势 217

五、后现代主义的家庭观 219

第五节 小结 220

第五章 婚恋家庭的觉悟与制度配置:马克思主义婚恋家庭思想的当下意义 225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爱情观对今天生活的启示 226

一、遵从性爱内在属性,完善青少年性教育 227

二、担当爱情情感责任,反对性爱杯水主义 232

三、加强民众爱情修养,提升婚姻情感质量 23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婚恋家庭思想与当下的婚姻家庭生活 248

一、婚姻家庭幸福与多元实现形式 248

二、夫妻相互忠实与个人离婚自由 251

三、男女权利平等与妇女家庭地位 255

四、妻计划生育与少年儿童养育 259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婚恋家庭思想的价值与现实的制度建设 263

一、制度是价值观念外化的体系 264

二、马克思主义婚恋家庭思想的思想方法与制度建设 270

三、马克思主义婚恋家庭思想的实现境遇与制度建设 276

第四节 小结 282

第六章 结语 287

参考文献 301

一、国内学者著作 301

二、国外学者著作译著 305

三、外文资料 309

四、期刊论文 312

五、学位论文 316

六、会议文集 320

七、网页资料 320

后记 3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