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理化
中国化学史
中国化学史

中国化学史PDF电子书下载

数理化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保章编著(首都师范大学)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39241284
  • 页数:72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十五”国家级重点图书。包括中国古代化学史和中国近现代化学史。记录和阐述了化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国化学家的丰功伟绩以及我国化学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具有科学性、权威性、知识性、实用性。
上一篇:线性代数下一篇:仪器分析实验
《中国化学史》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

1.1 中国古代有无科学 1

1.2 原始社会有没有科学 7

原始社会的科学萌芽 9

原始思维中的科学萌芽 11

火的被驯服 13

驯服火的意义 14

1.3 中国五千年文明从何处着手 16

中国文明长期存在的原因 17

1.4 亚当·斯密论中国 18

1.5 近代科学(包括化学)何以不出自中国 21

第二章 华夏文明的形成 23

2.1 中原的新石器文化 24

2.2 中原四周的新石器文化 27

2.3 陶器的发明及其工艺演进 34

陶器的发明 34

早期的陶器及其工艺 36

2.4 原始人有关金属及冶金的知识 40

2.5 原始人的酿造知识 44

曲蘖的定义及其发展 45

第三章 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 47

3.1 青铜时代和商朝的开始 47

3.2 中国青铜冶炼起源于我伟大先民的创造 48

3.3 原始瓷器的出现 52

3.4 商代在造酒上的进步 54

3.5 商代在科学和文化上的进步 56

殷鉴不远 59

第四章 西周——中国的古典时期 59

4.1 殷鉴不远,天命维新 59

天命维新 60

4.2 西周的科学技术和社会 64

4.3 华夏文明体系的形成 67

第五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70

5.1 礼崩乐坏,周王朝名存实亡 70

5.2 青铜铸炼技术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71

5.3 铁的使用引起生产工具的变革 72

铸铁的发明 74

炼钢技术的发明 74

5.4 铁器时代的技术革新 75

5.5 士的出现 77

5.6 诸子百家 78

老子和道家 79

5.7 世界同期透视 80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 80

古希腊的自然观 84

第六章 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和社会 89

6.1 秦汉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 89

汉族的形成 90

6.2 秦汉时期发展科学技术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92

文字的统一 92

度量衡的统一 95

全国性邮驿站的建立 97

焚书坑儒 97

尊儒术罢黜百家 99

谶纬的出现与儒家哲学的玄学化 106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107

战斗的无神论者王充 110

6.3 中国炼丹术的诞生 111

关于求仙和炼丹之说 113

秦始皇迷信方士的起源 113

司马迁对汉武帝迷信方士的揭露 115

司马迁以后无神论者对方士的批判 117

关于道教的起源和炼丹 118

炼金与炼丹的联系与区别 121

两类炼丹人 123

魏伯阳 124

狐刚子 125

6.4 两汉在技术上的重大成就 127

冶铁、炼钢 127

铸铜及其他金属工业 129

纺织和印染业 131

汉代的漆器 133

纸的发明 135

蔡伦 142

秦砖汉瓦及其他 147

6.5 世界同期透视 155

6.6 本章小结 157

第七章 分立的三国、两晋、南北朝 159

7.1 玉瓯金瓶的裂分 159

7.2 长城的缺口 160

7.3 炼丹炉中的化学 162

葛洪 163

陶弘景 169

7.4 从炒钢、百炼钢到灌钢 175

7.5 造纸术的进步 179

7.6 漆器制造工艺进一步发展 179

7.7 制曲酿酒工艺成熟 180

7.8 从原始瓷器到成熟瓷器 186

8.1 隋朝的贡献 192

第八章 隋唐帝国和五代十国 192

8.2 唐朝,东方巨龙的腾飞 194

8.3 大唐帝国繁荣昌盛的原因 196

多民族统一国家 196

均田制 197

科举制 198

信仰自由 199

对外开放和科技文化交流 202

8.4 炼丹术和化学的发展、火药的发明 203

炼丹术的发展 205

炼丹设备 207

矿石药物和化学药物 208

火药的发明 209

与阿拉伯炼金术之比较 211

8.5 中国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修本草》 214

《本草经》 214

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修本草》 215

孙思邈并非炼丹家 217

与西方比较 217

8.6 实用化学的进步 218

从出土唐代金银器看炼银技术 218

造纸术的进步 223

南青北白与唐三彩 225

唐代的漆器上乘——剔红 228

8.7 唐代一般科学技术概况 229

8.8 世界同期透视 231

9.1 对抗的宋辽夏金 233

第九章 对抗的宋辽夏金 233

9.2 宋代发展科学技术的时代背景 235

9.3 宋代使用火药武器并改进火药配方 240

9.4 烧瓷技术完全成熟 244

9.5 重视修订各类“本草” 246

9.6 冶金技术有新的进步 248

9.7 纸业与漆业的发展 250

9.8 宋时炼丹术趋于衰落 251

9.9 与阿拉伯炼金术的比较 257

9.10 宋代在其他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 260

9.11 世界同期透视 262

第十章 一统大元 266

10.1 蒙古人的入侵和宋朝的灭亡 266

10.2 下马治天下 268

10.3 与化学有关的工艺进展 271

火药与火器的进步 271

冶金方面的进步 271

漆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72

元瓷 272

蒸馏酒 273

10.4 中国炼丹术的进一步衰落 279

元代炼丹术的衰落 279

阿拉伯炼金术向欧洲传播 280

10.5 元朝的政治及其后果 281

10.6 世界同期透视 282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停滞的明朝 286

11.1 明朝的建立和它的对内对外政策 286

极权统治 286

洪武型财政 287

八股取士钳制思想 287

11.2 郑和下西洋和我国造船航海技术 290

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 292

横渡印度洋的宝贵记录 294

11.3 冶金技术全面进步 294

炒钢工艺的新成就 295

灌钢法的新发展 296

较早的炼锌技术 297

11.4 明瓷 299

11.5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300

本草学是化学知识的大宝库 300

11.6 炼丹术在明代回光返照 303

11.7 明代的思想家 308

11.8 西学东渐与东学西被之回顾 311

11.9 世界同期透视 316

化学工艺 318

医药化学 319

12.1 清王朝的建立及概况 323

第十二章 闭关锁国的满清帝国 323

12.2 严酷的思想统治 327

12.3 科学技术相对落后 328

12.4 乾嘉学派 330

12.5 闭关锁国阻碍经济交流和科技进步 333

12.6 中国炼丹术的成就及与西方的比较 335

中国炼丹术的成就 335

中西方炼丹术的比较 339

12.7 中国近代化学落后原因的探讨 352

12.8 中国未产生近代科学的社会原因 354

12.9 世界同期透视 357

第十三章 西方冲击下的清帝国日落黄昏 360

13.1 落后与强暴的战争 360

13.2 此诚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 362

13.3 “师夷”问题 365

13.4 欧洲近代化学的传入 367

欧洲近代化学何时传入我国 368

“化学”一词之由来 371

13.5 洋务运动时期化学之引进 375

京师同文馆的化学教育 376

中国近代化学的奠基人徐寿 385

徐寿的合作者——傅兰雅 391

徐寿和傅兰雅合译的化学教材 396

格致书院中的化学教育 401

《格致汇编》中传播的化学知识 407

洋务运动时期的化学教育回顾 411

中国最早的铅室法制硫酸(1874年) 416

徐尚武谈火药源流 418

13.6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 423

维新时期的化学教育改革 423

“癸卯学制”中的化学教育 425

书刊亦为传播知识所必需 434

13.7 晚清实施化学教育概述 436

13.8 “科学”一词之由来 439

13.9 世界同期透视与中日比较 442

14.1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 447

第十四章 步履维艰的中华民国 447

任鸿隽的科学救国梦 448

杜亚泉现象 452

民国初化学之研究 455

14.2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457

中央研究院成立 458

1932年成立中国化学会 464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之化学研究 470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化学研究成果 471

抗日战争时期化学研究概况 477

14.3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477

抗日战争时期化学研究成果 478

14.4 国共内战时期(1945-1949) 482

抗战胜利后的化学研究概况 483

化学家及获奖项目 484

14.5 台湾光复后台湾之化学研究 490

第十五章 前进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491

15.1 概论 491

中国科学院成立 500

15.2 建国初期(1949—1955) 500

化学研究所成立经过 510

批判鲍林共振论——政治干扰学术 511

开展抗生素的研究工作 517

梁树权为包头钢铁厂的设计提供分析数据 518

第一次全国高分子化学会议 520

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成立 526

15.3 向现代科学进军(1956—1966) 533

编制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533

关于科学体制问题之争 535

从知识分子会议到政协二次会议 538

敢言的傅鹰 543

张劲夫请求在反右运动中保护自然科学家 546

错误批判曾昭抡等五教授关于科学体制问题的意见 547

化学家为固体燃料推进剂提供黏合剂 550

化学家与中国第一枚原子弹装料 550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562

举办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 568

研制有机和无机温控涂层 570

人工合成大单晶云母 571

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研究取得进展 572

完成硼同位素分离任务 572

15.4 “文革”浩劫与纠“左”治乱(1966—1976) 573

研制锂同位素分离新工艺 574

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575

新技术局归口的研究机构大批划归国防部门 576

科学家、教师和干部在“清队”中遭受迫害 578

启动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合成研究 578

大批科技人员、高校教师和干部下放“五七”干校 580

研制血液代用品和促排药 581

提出科研工作“三面向”的口号及组织措施 582

计划座谈会全盘否定“文革”前的科研工作 583

陈伯达鼓动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 584

周恩来多次过问基础科学和理论研究工作 585

1973年《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化学通报》、《化学学报》等相继复刊 586

完成1.8?猪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 592

化工冶金散式流态化理论体系创立 593

江青煽动批科学院的“孔老二的徒子徒孙们” 594

抗疟新药青蒿素全合成研究 594

160胶片生产出正式样片 595

历史转折的前奏 596

“文革”对教育和科研的影响 598

15.5 改革开放时期(1977—2000) 602

邓小平复出抓科技工作 602

全国科学大会召开 607

中国化学家对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学的贡献 608

中国化学家对无机晶体材料的贡献 612

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获得成功 616

“丁烯氧化脱氢催化过程”项目通过鉴定 617

中空纤维氮氢分离膜研制成功 618

人工合成青蒿素获得成功 619

15.6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620

中国科学院院士制度的演进 620

中科院化学部历届院士名单 626

15.7 中国现代化学的发展 633

中国放射化学和核化学 634

中国量子化学 640

中国化学热力学研究 644

中国化学动力学和催化研究 646

中国电化学研究 650

中国光化学研究概况 651

中国结构化学 652

中国分析化学 654

中国无机化学 658

中国有机化学 664

中国药物化学 667

中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 671

中国环境化学进展 675

中国化学工业发展概况 681

附录1 1901-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简况表 684

附录2 中国近现代化学大事记 700

附录3 世界化学大事记 718

附录4 主要参考书目 72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