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砭石学
砭石学

砭石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孟竞璧,孟子敬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801744780
  • 页数:362 页
图书介绍:砭术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大发明,在消失了两千余年后,今天在砭石工作者辛苦努力了,又得到了复苏。该书给读者详细介绍了中医砭术砭石发展的历史、砭石的中医相关理论、技巧及操作,为砭术的兴起做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上一篇:内科学 上下一篇:妇产科护理学
《砭石学》目录
标签:砭石

第一章 绪论 1

1.砭石发展简史 1

1.1 砭石的再发现 1

1.2 砭石的由来及有关文献研究 2

1.3 砭石治疗过程中发现了经脉 4

1.4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阴阳十一脉循行路线示意图 4

1.5 《砭经》评议 9

1.5.1 《砭经》作者的研究 9

1.5.2 砭术的失传论述 10

1.5.3 对《砭经》内容的探讨 10

附件:《砭经》原文 12

砭术述略 13

砭道人述 15

跋採藥老人 15

1.6 古代“砭石”文字多样性的考证 15

1.7 近几年发掘出土的砭石及其用途的考证 16

1.8 20世纪是继失复砭的时代 22

1.8.1 砭石佳石的探索 22

1.8.2 泗滨浮石砭具的发现和物理特性检测 23

1.8.3 泗滨浮石的成因 31

1.8.4 有关泗滨浮石的其他问题 35

2.1 中医学的哲学真谛 37

第二章 中医理论指导砭石疗法 37

2.1.1 中医学的整体衡动观 38

2.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8

2.1.3 阴阳学说在祖国医学上的应用 39

2.1.4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9

2.1.4.1 五行学说在祖国医学上的应用 40

2.2 经络总论 41

2.2.1 经络的生成与古代的经络观察 41

2.2.1.1 经络的生成 41

2.2.1.2 经络、经络理论和经络学说 41

2.2.3 中医的经络系统与已知结构的关系 43

2.3.1 十二经脉 44

2.3 经络各论 44

2.3.1.1 十二经脉循行的方向和次序: 45

2.3.1.2 经脉的分布概况 46

2.3.1.3 经脉的表里和流注关系 46

2.3.2 奇经八脉 48

2.3.2.1 督脉 48

2.3.2.2 任脉 48

2.3.2.3 冲脉 48

2.3.2.4 带脉 48

2.3.2.5 阴跷、阳跷 48

2.3.3.1 肺,手太阴之脉 49

2.3.3 十四经脉循行路线 49

2.3.2.6 阴维、阳维 49

2.3.3.2 大肠,手阳明之脉 50

2.3.3.3 胃,足阳明之脉 51

2.3.3.4 脾足太阴之脉 52

2.3.3.5 心,手少阴之脉 53

2.3.3.6 小肠,手太阳之脉 54

2.3.3.7 膀胱,足太阳之脉 54

2.3.3.8 肾,足少阴经之脉 56

2.3.3.9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 57

2.3.3.10 三焦,手少阳之脉 58

2.3.3.11 胆,足少阳之脉 59

2.3.3.12 肝,足厥阴之脉 60

2.3.3.13 任脉 61

2.3.3.14 督脉 61

2.3.3.15 足六条经脉的循行路线显像照片 62

2.3.3.16 十二皮部 63

2.4 经络的病证 64

2.4.1 十二经脉的是动病和所生病 65

第三章 穴位篇 66

3.1 腧穴概说 66

3.1.1 穴位的命名 66

3.1.1.1 象形的穴名 66

3.1.2 穴位的分类、演变与发展 67

3.1.3 定穴法(审穴法) 68

3.2 经络腧穴各论 78

3.2.1 手太阴肺经穴 78

3.2.2 手阳明大肠经穴 80

3.2.3 足阳明胃经穴 84

3.2.4 足太阴脾经穴 91

3.2.5 手少阴心经穴 95

3.2.6 手太阳小肠经穴 97

3.2.7 足太阳膀胱经穴 100

3.2.8 足少阴肾经穴 111

3.2.9 手厥阴心包经穴 115

3.2.10 手少阳三焦经穴 117

3.2.11 足少阳胆经穴 120

3.2.12 足厥阴肝经穴 127

3.2.13 督脉经穴 130

3.2.14 任脉经穴 134

3.2.15 经外奇穴 138

3.2.15.1 头颈部 138

3.2.15.2 胸腹部 139

3.2.15.3 背腰部 140

3.2.15.4 上肢 141

3.2.15.5 下肢 142

4.1.3 砭板 144

4.1.2 砭尺 144

4.1.4 砭锥 144

4.1 砭具的制作 144

第四章 砭具的制作和砭术的技法 144

4.1.1 砭块 144

4.1.5 砭梳 145

4.1.6 圆砭石 145

4.1.7 砭擀指 145

4.1.8 砭轮 146

4.1.9 砭滚 146

4.1.10 泗滨浮石佩 146

4.1.11 砭扣 146

4.1.13 砭铲 147

4.1.14 电热砭石治疗仪 147

4.1.12 砭豆 147

4.1.15 砭镰 148

4.1.16 砭刀 149

4.2 砭术操作技法 150

4.2.1 按压类技法 150

4.2.1.1 按法 151

4.2.1.2 点法 152

4.2.1.3 压法 152

4.2.2 摩擦类操作技法 153

4.2.2.1 摩法 153

4.2.2.2 擦法 154

4.2.2.3 推法 154

4.2.2.5 抹法 156

4.2.2.4 搓法 156

4.2.3 摆动类技法 157

4.2.3.1 一指禅摆动法 157

4.2.3.2 滚法 157

4.2.3.3 揉法 158

4.2.3.4 擀法分为顺(轻)擀和逆(重)擀 161

4.2.3.5 砭擀指的指诊技法 161

4.2.3.6 弹拔法 162

4.2.4 振动类操作技法 162

4.2.4.1 振动类技法 162

4.2.5 叩击法类技法 162

4.2.6 刮法 163

4.2.5.2 穴位叩击法 163

4.2.5.1 砭刀 163

4.2.7 划法 164

4.2.8 扭法 165

4.2.9 温凉闻挝感法 165

4.2.9.1 温法 165

4.2.9.2 凉法 166

4.2.9.3 闻法 166

4.2.9.4 感法 167

5.1.2 八纲辨证及治疗原则 168

5.1.1.3 理论 168

5.1.1.2 砭石技法 168

5.1.1.1 砭具 168

5.1 治疗总论 168

第五章 砭石治疗篇 168

5.1.1 砭石疗法三个关键 168

5.1.2.1 阴阳 169

5.1.2.2 表里 169

5.1.2.3 寒热 169

5.1.2.4 虚实 170

5.1.3 脏腑辨证及治疗原则 170

5.1.3.1 肺与大肠 170

5.1.3.2 脾与胃 171

5.1.3.3 心与小肠 172

5.1.3.5 心包与三焦 173

5.1.3.4 肾与膀胱 173

5.1.3.6 肝与胆 174

5.1.4 经络辨证及治疗原则 174

5.1.4.1 十四经证候 175

5.1.5 经络与中医的病机(病理) 177

5.1.6 分经选穴总则 179

5.1.6.1 砭石处方及配穴 179

5.1.6.2 砭石处方组成规律 179

5.1.6.3 常用配穴方法 180

5.1.6.4 特定穴的应用 180

5.1.6.5 五输穴的应用 180

5.1.6.7 郄穴的应用 182

5.1.6.6 原、络穴的应用 182

5.1.6.8 六腑下合穴的应用 183

5.1.6.9 脏腑俞、募穴的应用 183

5.1.6.10 八会穴的应用 184

5.1.6.11 八脉交会的应用 184

5.1.7 取穴规律 185

5.1.7.1 局部取穴 185

5.1.7.2 远隔取穴 185

5.1.7.3 辨证取穴 185

5.1.7.4 12经脉的表里取穴 185

5.1.8.4 前后配穴 186

5.1.9 十四经脉、脏腑、体表投影及其分布的(穴位)特殊性和主治规律 186

5.1.8.7 经验配穴 186

5.1.8.6 局部和远隔部配穴 186

5.1.8.5 交叉配穴 186

5.1.8.1 单侧配穴 186

5.1.8.3 双单上下配穴 186

5.1.8.2 双侧配穴 186

5.1.8 配穴规律 186

5.1.7.5 八脉交会穴取穴 186

第六章 砭石治疗脏腑经络病证 197

6.1 头痛 197

6.2 面痛 201

6.3 眩晕 201

6.4 不寐 204

6.5 郁证 206

6.6 癫狂 208

6.7 痫证 209

6.8 痉证 210

6.9 厥证 212

6.10 惊悸 214

6.11 中风 216

6.12 面瘫(颜面神经麻痹) 219

6.13 感冒 220

6.14 失音 222

6.15 咳嗽 223

6.16 哮喘 226

6.17 中暑 228

6.18 高热 229

6.19 胸痹 231

6.20 胁痛 233

6.21 呃逆 235

6.22 呕吐 237

6.23 胃痛 239

6.24 腹痛 241

6.25 泄泻 243

6.26 水肿 245

6.27 便秘 247

6.28 产后腹痛 249

6.29 月经不调 250

6.29.1 经早 251

6.29.2 经迟 252

6.29.3 经乱 254

6.30 痛经 255

6.31 闭经 257

6.32 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症候群) 259

6.33 妊娠痫证 261

6.34 乳少 262

6.35 风疹 263

6.36 小儿痿证 264

6.37 小儿泄泻 265

6.38 疳疾 267

6.39 脱肛 268

6.40 遗精 269

6.41 痿证 271

6.42 阳萎 272

第七章 经筋 274

7.1 总论 274

7.1.1 经筋与运动系统 274

7.1.1.1 筋膜 275

7.1.1.2 滑液囊 275

7.1.1.3 腱滑液鞘 275

7.1.1.4 滑车 276

7.1.1.5 籽骨 276

7.2 经筋与经脉的区别 276

7.3.1 对经筋的认识过程 277

7.3 经筋系统 277

7.3.3 经筋系统的内容 278

7.3.2 人体经筋的分布与循行 278

7.3.3.1 十二经筋循行分布 279

7.3.3.2 大筋 280

7.3.3.3 小筋 280

7.3.3.4 宗筋 281

7.3.3.5 膜筋 281

7.3.3.6 缓筋 281

7.3.3.7 维筋 281

7.3.3.8 膂筋 281

7.3.4.1 主束骨 292

7.3.4 经筋系统的功能 292

7.3.4.2 利机关 293

7.3.4.3 为刚为墙 293

7.3.4.4 反映病候 293

7.4 经筋疾病的病因 294

7.4.1 外因 294

7.4.1.1 外感六淫与疫毒 294

7.4.1.2 外力伤害 295

7.4.1.3 内因所伤 295

7.5.3 经筋损伤合并撕脱骨折与反应 296

7.5.1 经筋肌肉动力性损伤与反应 296

7.5.2 经筋肌肉挫伤与反应 296

7.5 经筋疾病的病机 296

7.4.1.4 不内外因 296

7.5.4 经筋韧带损伤与反应 297

7.5.5 关节错缝、脱位与反应 297

7.5.6 骨折与反应 297

7.6 人体组织结构与经筋痹痛相关比较 299

7.7 经筋理论 300

第八章 砭石治疗经筋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篇) 302

8.1 头面部疾病 302

8.1.1 面神经麻痹 302

8.2.1 颈部损伤 303

8.2 颈部经筋病 303

8.2.2 颈椎病 304

8.2.2.1 病因病理(机) 304

8.2.2.2 颈椎病证分型及病理病证临床表现 304

8.2.2.3 砭术治疗 306

8.2.3 落枕 307

8.3 胸部经筋病 309

8.3.1 胸部挫伤 309

8.3.2 胸部肌肉拉伤 310

8.3.3 腹部肌肉拉伤 310

8.4 肩部伤筋 311

8.4.1 肩部扭挫伤 311

8.4.2 肩周炎 312

8.4.3 肩峰下滑囊炎 313

8.4.4 肱二头肌长腱滑脱 314

8.4.5 岗上肌肌腱炎(岗上肌钙化) 315

8.5 肘部伤筋 316

8.5.1 肘部软组织扭挫伤 317

8.5.2 肱骨外上踝炎 317

8.5.3 前臂屈肌总腱损伤 318

8.5.4 桡侧腕伸肌群轧辄性腱鞘炎 318

8.6 腕与手伤筋 319

8.6.1 腕关节背侧腱鞘囊肿 319

8.6.2 腕关节软骨盘破裂 320

8.6.3 腕关节劳损 320

8.6.4 腕管综合症 321

8.6.5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322

8.6.6 屈桡肌腱狭窄性肌腱炎 323

8.7 腰部伤筋 323

8.7.1 急性腰扭伤 323

8.7.2 腰肌劳损 324

8.7.3 慢性腰臀肌损伤 325

8.7.4 腰椎间盘突出症 326

8.7.5 棘上韧带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 327

8.7.6 棘间韧带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 328

8.7.7 腰背肌膜劳损 329

8.7.8 髂腰韧带劳损 330

8.7.10 骶髂关节韧带损伤 331

8.7.9 腰骶关节韧带劳损 331

8.7.11 肥大性脊柱炎 332

8.8 髋关节伤筋 333

8.8.1 髋关节滑囊炎 333

8.8.2 髋关节扭伤、挫伤 334

8.8.3 股内收肌损伤(骨盆耻骨联合处骨折) 334

8.8.4 股后侧肌群及其肌腱损伤 335

8.8.5 股二头肌急性损伤与慢性劳损 336

8.8.6 股四头肌挫伤 336

8.8.7 臀部筋膜损伤 337

8.8.8 梨状肌损伤 337

8.9.1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 339

8.9 膝关节部位伤筋 339

8.9.2 髌上滑囊血肿 340

8.9.3 膝腘窝囊肿 340

8.9.4 腓骨长短肌腱滑脱 341

8.9.5 腓肠肌急性损伤与慢性劳损 342

8.9.6 自体压迫性腓总神经麻痹 342

8.9.7 小腿三头肌及跟腱拉伤 343

8.9.8 胫骨膜炎 344

8.10 踝部或足部伤筋 344

8.10.1 踝关节扭伤 344

8.10.2 跖管综合症 345

8.10.4 踝部腱鞘炎 346

8.10.3 足部腱鞘囊肿 346

8.10.5 足跟痛症 347

第九章 用现代科学理论指导砭石疗法 348

9.1 疲劳综合症 348

9.1.1 脑力型疲劳综合症 348

9.1.2 劳作性疲劳综合症 349

9.2 电脑综合症 350

9.2.1.眼球干涩症治疗方法 350

9.2.2.手指、手臂、肘、肩胛症等病证 350

9.3 癌症疼痛 351

9.4 损伤疼痛 352

9.4.2 瘀血痛 353

9.4.1 气滞痛 353

第十章 砭术保健 354

10.1 头部砭术保健法 354

10.1.1 前额感应 354

10.1.2 刮印堂 354

10.1.3 理眉 354

10.1.4 拭目 354

10.1.5 划鼻 354

10.1.6 点人中 354

10.2.3 擦颈部前方 355

10.2.2 刮颈部两侧 355

10.2.1 刮颈项部后方 355

10.2 颈部和肩部砭术保健法 355

10.1.10 头顶感应 355

10.1.9 梳头 355

10.1.8 擦面颊 355

10.1.7 刺迎香 355

10.1.11 耳道闻法 355

10.3.3 滚法 356

10.4.1 擦胸 356

10.3.5 刮法 356

10.3.4 擦法 356

10.4 胸、腹、胁下砭术保健法 356

10.3.2 擀法 356

10.3.1 感法 356

10.3 背部砭术保健法 356

10.2.4 拍打肩部 356

10.4.2 擦腹 357

10.4.3 擦胁下 357

10.5 四肢砭术保健法 357

10.5.1 擦上肢内侧 357

10.5.2 刮上肢外侧 357

10.5.3 擦下肢内侧 357

10.5.4 刮下肢前面、外侧与后面 357

10.5.5 拍打四肢 357

10.5.6 擦手、足掌 357

10.5.7 刮手、足背 35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