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丽芳,张立煌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117083948
- 页数:397 页
一、免疫的现代概念及医学免疫学 1
二、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1
第一篇 免疫学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免疫学简介 1
三、免疫应答的类型 2
四、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 3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6
一、微生物的概念与种类 6
第二节 微生物学简介 6
一、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共同发展时期 7
第三节 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发展简史 7
三、医学微生物学 7
二、科学免疫学时期的兴起和发展 8
三、现代免疫学和微生物学时期 9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11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11
第二章 免疫球蛋白 11
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14
二、免疫球蛋白的其他结构 14
二、C区的功能 16
一、V区的功能 16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16
二、IgM 18
一、IgG 18
第三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18
四、IgD 19
三、IgA 19
二、内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20
一、外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 20
五、IgE 20
第四节 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 20
二、单克隆抗体 21
一、多克隆抗体 21
第五节 人工制备抗体 21
三、基因工程抗体 22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 23
第一节 概述 23
第三章 补体系统 23
一、经典途径 24
第二节 补体的激活 24
二、补体系统的理化性质 24
二、旁路途径 25
四、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途径 26
三、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途径 26
五、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27
第三节 补体激活的调控 28
二、调节因子的作用 29
一、补体成分的自身调节 29
五、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 30
四、引起炎症反应 30
第四节 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30
一、溶菌和溶细胞效应 30
二、免疫黏附与免疫复合物清除 30
三、调理作用 30
三、低补体血症 31
二、先天性补体组分或补体调节分子的缺陷 31
六、免疫调节作用 31
第五节 补体与疾病 31
一、高补体血症 31
二、细胞因子的共同特征 33
一、细胞因子的概念 33
第四章 细胞因子 33
第一节 细胞因子概述 33
三、细胞因子的分类 34
四、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36
一、细胞因子受体的结构和分类 37
第二节 细胞因子受体 37
二、细胞因子受体的共用亚单位和可溶性受体 38
二、细胞因子与治疗 39
一、细胞因子与疾病 39
第三节 细胞因子与临床 39
一、参与T细胞识别与活化的CD分子 41
第一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 41
第五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41
二、参与B细胞识别与活化的CD分子 42
第二节 黏附分子 43
三、免疫球蛋白Fc受体(Ig FcR) 43
三、整合素家族 44
二、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44
一、选择素家族 44
三、疾病预防和治疗 45
二、疾病免疫学诊断 45
第三节 CD分子和黏附分子的临床意义 45
一、阐明发病机制 45
第六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46
一、HLA复合体的基因结构及组成 47
第一节 HLA复合体 47
二、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 48
一、HLA分子结构 49
第二节 HLA分子 49
三、HLA多态性的意义 49
二、HLA分子-抗原肽复合物 50
三、HLA抗原的分布 51
四、HLA与输血、亲子鉴定和法医学 52
三、HLA与疾病的相关性 52
第三节 HLA与临床医学 52
一、HLA与器官移植 52
二、HLA异常表达和临床疾病 52
一、分类与分化发育 54
第一节 造血干细胞 54
第七章 免疫细胞 54
一、T淋巴细胞 55
第二节 淋巴细胞 55
二、表面标记 55
二、B淋巴细胞 59
三、自然杀伤细胞 60
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62
第三节 抗原提呈细胞 62
二、树突状细胞 63
四、其他抗原提呈细胞 64
三、B细胞 64
二、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65
一、抗原的概念 65
第八章 抗原和抗原提呈 65
第一节 抗原 65
三、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性 66
四、抗原的分类 68
五、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69
第二节 抗原提呈 70
一、MHCⅠ类分子途径 71
二、MHCⅡ类分子途径 72
一、免疫应答的类型 75
第一节 适应性免疫应答 75
第九章 免疫应答 75
二、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76
三、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77
四、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82
一、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成分 88
第二节 固有免疫应答 88
二、固有免疫的识别机制 90
三、固有免疫的生物学意义 91
一、胚胎期及新生期接触抗原所致的免疫耐受 92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 92
第十章 免疫耐受 92
二、后天诱导免疫耐受的条件 93
一、中枢耐受 94
第二节 免疫耐受的发生机制 94
二、外周耐受 95
一、理论意义 96
第三节 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 96
二、临床实践意义 97
一、MHC对免疫应答的调控 98
第一节 基因水平的免疫调节 98
第十一章 免疫调节 98
二、抗体及其免疫复合物的调节作用 99
一、抗原的调节作用 99
二、免疫应答特异性的遗传控制 99
第二节 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 99
四、补体的调节作用 100
三、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 100
二、独特型网络的免疫调节作用 101
一、免疫网络学说 101
五、细胞信号转导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101
第三节 独特型-抗独特型免疫网络的调节作用 101
一、T细胞的调节作用 102
第四节 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 102
第五节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 103
三、抗原提呈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103
二、NK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103
二、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功能的调节 104
一、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104
一、发生机制 105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105
第十二章 超敏反应 105
二、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110
三、防治原则 111
一、发生机制 112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112
二、临床上常见疾病 113
一、发生机制 115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115
二、临床上常见疾病 117
一、发生机制 118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118
第五节 各型超敏反应的相互关系 119
二、临床上常见疾病 119
二、自身免疫病的分类及基本特征 121
一、概念 121
第十三章 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 121
第一节 概述 121
一、抗原 122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 122
二、机体免疫功能的异常 123
三、遗传因素 125
一、自身抗体介导的组织损伤(Ⅱ型超敏反应) 126
第三节 自身免疫病组织损伤机制 126
四、其他因素 126
第四节 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原则 127
四、巨噬细胞、NK细胞介导的组织损伤 127
二、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组织损伤(Ⅲ型超敏反应) 127
三、自身反应性T细胞介导的组织损伤(Ⅳ型超敏反应) 127
二、自身免疫病的特异性免疫治疗 128
一、自身免疫病的常规治疗 128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 129
第五节 自身免疫病举例 129
三、甲状腺机能亢进症(Grave's病) 130
二、类风湿关节炎 130
一、易发生感染 131
第一节 免疫缺陷病的一般特征 131
第十四章 免疫缺陷病 131
一、以体液免疫缺陷为主的PIDD 132
第二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132
二、易发生恶性肿瘤 132
三、伴发自身免疫病 132
四、多系统受累和症状的多变性 132
五、发病年龄小和有遗传倾向 132
二、以细胞免疫缺陷为主的PIDD 133
三、联合型免疫缺陷病 134
四、非特异性免疫缺陷病 135
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136
二、医源性SIDD 136
第三节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136
一、继发于某些疾病的SIDD 136
第十五章 移植免疫 140
一、引起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靶抗原 141
第一节 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 141
二、同种异型抗原的提呈与识别机制 142
第二节 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 143
三、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效应机制 143
一、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144
一、选择合适的供者 145
第三节 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 145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145
二、移植物和受者的预处理 146
四、诱导免疫耐受 147
三、受者免疫抑制状态的建立和维持 147
第一节 肿瘤抗原 149
第十六章 肿瘤免疫 149
二、根据肿瘤诱发因素分类 150
一、根据肿瘤抗原特异性分类 150
第二节 机体对肿瘤抗原的免疫应答 152
三、根据肿瘤宿主分类 152
一、适应性免疫应答 153
二、固有性免疫应答 154
一、与肿瘤细胞相关的因素 155
第三节 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155
二、肿瘤的免疫治疗 156
一、肿瘤的免疫诊断 156
二、与宿主相关的因素 156
第四节 肿瘤的免疫诊断与免疫治疗 156
一、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159
第一节 免疫学检测及其应用 159
第十七章 免疫学检测和免疫学防治 159
二、免疫细胞的检测 165
一、免疫预防 166
第二节 免疫学防治 166
三、免疫学检测的应用 166
二、免疫治疗 169
三、免疫重建 173
二、细菌的形态 175
一、细菌的大小 175
第二篇 细菌学 175
第十八章 细菌的生物学性状 175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75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177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177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182
三、细菌形态学检查原则 184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与理化性状 185
第三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 185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86
二、细菌的代谢产物 188
一、细菌的能量代谢 188
第四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与代谢产物 188
一、培养基 190
第五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190
三、人工培养细菌在医学上的意义 191
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191
一、热力灭菌法 193
第一节 物理消毒灭菌法 193
第十九章 消毒与灭菌 193
五、干燥与低温抑菌法 195
四、超声波灭菌法 195
二、辐射杀菌法 195
三、滤过除菌法 195
一、常用的化学消毒剂 196
第二节 化学消毒灭菌法 196
二、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 197
二、毒力变异 199
一、形态和结构的变异 199
第二十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99
第一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 199
二、细菌质粒 200
一、细菌染色体 200
三、耐药性变异 200
四、菌落变异 200
第二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200
四、噬菌体 201
三、转位因子 201
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202
一、基因突变 202
第三节 细菌变异的机制 202
二、在疾病防治方面的应用 204
一、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204
第四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 204
三、在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 205
一、正常菌群 206
第一节 正常菌群及条件致病菌 206
第二十一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206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性 207
二、条件致病菌 207
一、细菌的毒力 208
二、细菌侵入的数量 210
一、感染的来源与途径 211
第四节 感染的发生与类型 211
三、细菌侵入的途径和部位 211
第三节 机体的抗菌免疫 211
二、感染的类型 212
第五节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 213
三、医院内感染 213
二、血清学诊断 214
一、细菌学诊断 214
二、获得耐药性 216
一、固有耐药性 216
第二十二章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216
第一节 细菌耐药性的种类 216
一、钝化酶的产生 217
第二节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217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218
三、细菌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和主动外排机制 218
二、药物作用的靶位发生改变 218
一、生物学性状 220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220
第二十三章 化脓性球菌 220
二、致病性 222
四、微生物学检查 223
三、免疫性 223
一、生物学性状 224
第二节 链球菌属 224
五、防治原则 224
二、致病性 225
一、生物学性状 227
第三节 肺炎链球菌 227
三、免疫性 227
四、微生物学检查 227
五、防治原则 227
四、微生物学检查 228
三、免疫性 228
二、致病性 228
一、脑膜炎奈瑟菌 229
第四节 奈瑟菌属 229
五、防治原则 229
二、淋病奈瑟菌 230
第一节 肠杆菌科 232
第二十四章 肠道感染细菌 232
一、埃希菌属 233
二、志贺菌属 235
三、沙门菌属 237
一、生物学性状 240
第二节 霍乱弧菌 240
二、致病性 241
五、防治原则 242
四、微生物学检查 242
三、免疫性 242
四、防治原则 243
三、微生物学检查 243
第三节 幽门螺杆菌 243
一、生物学性状 24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43
二、变形杆菌属 244
一、克雷伯菌属 244
第四节 弯曲菌 244
一、生物学性状 24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44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244
第五节 其他肠道感染细菌 244
三、副溶血性弧菌 245
一、破伤风梭菌 246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 246
第二十五章 厌氧性细菌 246
二、产气荚膜梭菌 248
三、肉毒梭菌 249
四、艰难梭菌 250
一、生物学性状 251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251
二、致病性 252
四、防治原则 253
三、微生物学检查 253
一、结核分枝杆菌 255
第一节 分枝杆菌属 255
第二十六章 呼吸道感染细菌 255
二、麻风分枝杆菌 26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61
一、生物学性状 261
第二节 棒状杆菌属 261
第三节 军团菌属 263
四、防治原则 263
三、微生物学检查 26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64
一、生物学性状 264
一、生物学性状 265
第四节 百日咳鲍特菌 265
三、微生物学检查 265
四、防治原则 265
四、防治原则 266
三、微生物学检查 266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266
一、流感嗜血杆菌 267
第五节 其他 267
二、肺炎克雷伯菌 268
一、生物学性状 269
第一节 布氏菌属 269
第二十七章 动物源性细菌 26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70
第二节 耶尔森菌属 271
四、防治原则 271
三、微生物学检查 27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72
一、生物学性状 272
第三节 炭疽芽胞杆菌 273
四、防治原则 273
三、微生物学检查 27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74
一、生物学性状 274
四、防治原则 275
三、微生物学检查 275
一、生物学性状 276
第一节 支原体 276
第二十八章 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76
二、主要致病性支原体 277
第二节 衣原体 27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79
一、生物学性状 279
三、主要致病性衣原体 280
第三节 立克次体 28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82
一、生物学性状 282
三、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 283
一、钩端螺旋体 285
第四节 螺旋体 285
二、密螺旋体 287
三、疏螺旋体 289
第一节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291
第二十九章 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291
第三篇 病毒学 291
一、核心 292
第二节 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与功能 292
三、包膜 293
二、衣壳 293
二、病毒的复制周期 294
一、病毒的增殖方式 294
第三节 病毒的增殖 294
三、病毒的异常增殖与干扰现象 296
一、基因重组 297
第四节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297
第五节 病毒的分类 298
三、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298
二、基因整合 298
二、化学因素 299
一、物理因素 299
第六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299
二、病毒感染的途径 300
一、病毒感染的来源 300
第三十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300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300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类型 301
三、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301
二、显性感染 302
一、隐性感染 302
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损伤 303
第三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303
三、病毒对免疫系统的致病作用 305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损伤 305
三、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306
二、病毒感染的快速检查方法 306
第四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306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306
一、固有免疫 309
第五节 抗病毒免疫 309
二、适应性免疫 310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312
第三十一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 312
一、生物学性状 313
四、防治原则 315
三、微生物学检查 31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15
一、麻疹病毒 316
第二节 副粘病毒 316
三、呼吸道合胞病毒 317
二、腮腺炎病毒 317
一、SARS冠状病毒 318
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318
四、副流感病毒 318
二、腺病毒 320
三、风疹病毒 321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322
第三十二章 肠道感染病毒 32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23
一、生物学性状 323
四、防治原则 324
三、微生物学检查 32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25
一、病毒型别与抗原性 325
第二节 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 325
一、轮状病毒 327
第三节 急性胃肠炎病毒 327
三、防治原则 327
三、星状病毒 328
二、杯状病毒 328
第三十三章 肝炎病毒 330
一、生物学性状 331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331
四、防治原则 332
三、微生物学检查 33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32
一、生物学性状 333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33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37
三、微生物学检查 339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340
四、防治原则 34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41
一、生物学性状 34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42
一、生物学性状 342
三、微生物学检查 342
四、防治原则 342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342
一、生物学特性 343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343
三、微生物学检查 343
四、防治原则 343
一、庚型肝炎病毒 344
第六节 庚型肝炎病毒与输血传播肝炎病毒 34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44
三、微生物学检查 344
四、防治原则 344
二、输血传播肝炎病毒 345
一、生物学性状 347
第一节 乙型脑炎病毒 347
第三十四章 虫媒病毒 34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48
四、防治原则 349
三、微生物学检查 349
三、微生物学检查 35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50
第二节 登革病毒 350
一、生物学特性 350
四、防治原则 351
一、生物学性状 352
第一节 汉坦病毒 352
第三十五章 出血热病毒 352
二、流行环节 353
四、微生物学检查 354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354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355
二、流行特征 355
五、防治原则 355
第二节 新疆出血热病毒 355
一、生物学性状 355
第三十六章 人类疱疹病毒 357
一、生物学性状 358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35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59
一、生物学性状 360
第二节 EB病毒 360
三、微生物学检查 360
四、防治原则 360
四、防治原则 361
三、微生物学检查 36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6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62
一、生物学性状 362
第三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36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63
一、生物学性状 363
三、微生物学检查 363
四、防治原则 363
第四节 巨细胞病毒 363
三、微生物学检查 364
一、人疱疹病毒6型 365
第五节 其他疱疹病毒 365
四、防治原则 365
三、人疱疹病毒8型 366
二、人疱疹病毒7型 366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367
第三十七章 逆转录病毒 367
一、生物学性状 36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69
四、防治原则 370
三、微生物学检查 370
第二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 37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73
一、生物学性状 373
第三十八章 其他病毒 373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373
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 374
四、防治原则 374
三、微生物学检查 37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75
一、生物学性状 375
第三节 朊粒 376
四、防治原则 376
三、微生物学检查 37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77
一、生物学性状 377
四、防治原则 378
三、微生物学检查 378
一、生物学性状 379
第一节 概述 379
第四篇 真菌学 379
第三十九章 真菌 379
二、真菌的感染与免疫 381
四、防治原则 382
三、微生物学检查 382
一、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383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真菌 383
二、深部感染真菌 384
三、其他深部感染真菌 385
附录 人CD分子的主要特征 387
主要参考文献 396
- 《微生物培养与显微检验》李晶主编 2018
- 《食品微生物学教程》李平兰主编 2019
- 《微生物学》杨革主编 2018
-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程》王英明,徐德强主编 2019
- 《牙髓病学 生物学与临床视角》(意)多米尼科·里库奇,(巴西)小约瑟·斯奎拉编;陈刚,殷欣,苏阳责编;刘贺,汪林译 2020
- 《发育生物学》(芬)S.F.吉尔伯特,(美)M.J.F.巴雷西编者;罗静,岳漫宇,刘晶责编石德利译者 2020
- 《药物学基础与临床应用》李敏主编 2018
- 《微生物学实验与指导》周长林主编 2019
- 《奥妙的微生物世界》贾士儒,韩培培主编 2019
- 《医学微生物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 第2版》李凡,徐志凯主编;黄敏,郭晓奎,彭宜红副主编 2019
- 《高考快速作文指导》张吉武,鲍志伸主编 2002
- 《建筑施工企业统计》杨淑芝主编 2008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近代旅游指南汇刊二编 16》王强主编 2017
- 《艺考基本功 色彩静物》吴俊芳 2019
- 《汉语词汇知识与习得研究》邢红兵主编 2019
- 《黄遵宪集 4》陈铮主编 2019
- 《孙诒让集 1》丁进主编 2016
- 《近代世界史文献丛编 19》王强主编 2017
- 《激光加工实训技能指导理实一体化教程 下》王秀军,徐永红主编;刘波,刘克生副主编 2017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37》路丽明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19》路丽明编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24》路丽明编 2019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用药手册》黎月玲,熊慧瑜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