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摄论学派研究  上
摄论学派研究  上

摄论学派研究 上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圣凯著
  • 出 版 社: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0123796X
  • 页数:30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五个方面全面探讨了南北朝佛教学派之一——唯识古学的理论,将唯识古学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摄论学派研究 上》目录
标签:学派 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1

引论:研究史与方法论 1

二、研究史的回顾 3

三、“综合式研究方法”和“解脱诠释学” 14

第一章 传承历史与文献考证 18

第一节 真谛的生平与译著 18

一、真谛的生平 18

二、真谛的译著 20

一、摄论学派第一代弟子群 30

第二节 摄论学派传承史 30

二、北地摄论师与地论学派 33

第三节 摄论学派现存文献 47

一、道基《摄论章》 47

二、灵润的著作 50

三、智凝与《摄论章》卷第一(S.2048) 51

四、敦煌写本中的其他文献 54

第四节 结语 59

一、认识作用与认识主体 61

第二章 识体与八识 61

第一节 一种七现与八识现行 61

二、名异体同与名异体异 63

三、诸识差别与八识现行 64

四、一心论与一意识论 66

第二节 阿陀那识与末那识 72

一、阿陀那与执受 72

二、染污意与结生识 77

三、染污意与无间灭意 81

四、阿陀那识与末那识 82

五、心体第三与意体第一 84

第三节 阿黎耶识的成立——具有认识论意义的存在论 88

一、能藏、所藏与执藏 90

二、因相、果相与自相 95

三、异熟与无覆无记 98

四、缘识与用识 100

第四节 种子与熏习 106

一、种子六义与生死种子 107

二、种子假实与相续 111

三、本有与新熏 116

第五节 真妄与心识——摄论师的心识思想 118

一、大小乘心识差别 119

二、三识与一心二门 121

三、真妄与心识 129

第六节 结语 132

第三章 无相唯识与有相唯识 135

一、识与了别 136

第一节 唯识无境与虚妄分别——以概念史与语言学的考察为中心 136

二、唯识与唯表 138

三、显现与虚妄分别 140

第二节 识转变与因果同时、异时 147

一、识转变——存在论向认识论层面的转化 148

二、因转变与果转变 154

第三节 无相唯识与有相唯识 169

一、显现与二取 170

二、显现与变异 176

三、一分说与三分说 186

第四节 结语 191

第四章 方便唯识与真实唯识 195

第一节 三性思想的诠释——语言论、认识论与存在论的视角 197

一、情事理门——语言与存在 198

二、尘识理门——认识与存在 203

三、染净通门——存在与心识 216

第二节 方便唯识与真实唯识 235

一、方便唯识与真实唯识 235

二、性相融即与性相永别 246

三、三性之非一非异 250

四、三性与五法 254

第三节 唯识与中观 257

一、自性空与他性空 258

二、三性三无性与空性 263

三、三性与二谛 276

第四节 体用真妄与两重唯识观——摄论师的三性思想 282

一、三性与真妄 283

二、三性三无性与依遣 290

三、两重唯识观 296

第五节 结语 305

第五章 解性黎耶与阿摩罗识 311

第一节 “界”之诠释与解性黎耶 313

一、“界”之诠释 313

二、心性清净与真如 325

三、解性黎耶与如来藏 334

第二节 智慧种子与道后真如 359

一、智慧种子与四德种子 360

二、三烦恼与三真如 364

一、九识与有垢真如 369

第三节 阿摩罗识与本觉 369

二、智如无差别与自性清净心 376

三、阿摩罗识与本觉 386

第四节 结语 401

第六章 五性各别与一性皆成 406

第一节 佛性与种性——以概念史与语言学的考察 408

为中心 408

一、佛性与buddha-dhātu 409

二、如来藏与tathāgata-garbha 411

三、种性与gotra 413

第二节 五性各别与理佛性、行佛性 415

一、无漏种之本有与新熏 416

二、五性各别与理佛性、行佛性 427

第三节 一性皆成与佛性、如来藏 434

一、存在与过程——三因佛性、三种佛性、三藏义所彰显的“性修不二” 434

二、如来藏与“悉有佛性”——《佛性论》与《宝性论》的比较研究 440

三、阐提有性与三信 455

四、理佛性与如来藏——有关《佛性论》的现代论争 459

第四节 方便与真实——瑜伽行派的一乘思想 462

一、佛性与一乘 463

二、三乘真实与究竟一乘——瑜伽行派的一乘思想 468

第五节 三种佛性与真实胜乘——摄论师的佛性、一乘思想 475

一、三种佛性与正因佛性 476

二、本有与始有 481

三、究竟一乘与真实胜乘 488

第六节 结语 490

第七章 转依与涅槃 493

第一节 转依与种子、真如 495

一、转依与如来藏 496

二、转依与种子、阿黎耶识 499

三、转依二义——以概念史与语言学的考察为中心 501

第二节 所依转变与转变所依 514

一、转依二义与唯识古学、今学 515

二、转依四道与六分转依 524

第三节 转依与涅槃 528

一、真如离障与四种涅槃 528

二、二分依他与有为道果 538

三、转识成智与三身四智 546

第四节 结语 549

第八章 摄论学派与中国佛教 553

第一节 三法轮与四教——摄论学派的判教思想 554

一、三法轮与转、照、持 554

二、四教与顿渐 558

三、二藏与四宗 559

第二节 摄论学派与隋唐佛教 561

一、摄论学派与天台宗 562

二、摄论学派与三论宗 576

三、摄论学派与华严宗 586

四、摄论学派与唯识宗 609

五、摄论学派与净土宗 611

第三节 民国年间新旧唯识之论争 617

一、梅光羲与太虚 618

二、守培与印顺 625

第四节 结语 631

一、文献的发现与方法论的创新 634

结论:比较与诠释——以唯识古今学、如来藏与唯识交涉为中心 634

二、唯识古学与今学的比较 635

三、唯识与如来藏——经验立场与超越立场的不同 641

四、从唯识走向如来藏——摄论学派的中国化 644

五、“批判佛教”与“解脱诠释学”的诠释 647

六、摄论学派的现代诠释 648

参考文献 650

专家推荐 678

后记一 683

后记二 68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