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分散药物制剂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思玲,苏德森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11708183X
- 页数:430 页
二、溶胶剂的制备 3
(一)分散法 3
上篇 胶体分散药物制剂的应用 3
第一章 溶胶剂、高分子溶液剂与混悬剂 3
第一节 溶胶剂 3
一、溶胶剂的特征 3
(二)凝聚法 5
(二)电渗析 8
(一)渗析 8
三、溶胶剂的稳定化 8
(一)药物的物态变化与新相形成条件 9
四、溶胶形成的热力学理论基础 9
(三)超过滤 9
(三)药物新相生成的相平衡 12
(二)药物溶液形成新相的条件 12
五、溶胶形成的动力学理论基础 13
(二)晶核的成长速度 14
(一)晶核的生成速度 14
(四)高分子溶液的扩散速率 15
(三)高分子溶液的高黏度 15
六、溶胶剂的应用 15
第二节 高分子溶液剂 15
一、高分子溶液剂的特性 15
(一)高分子溶液中分子的大小 15
(二)高分子溶液的高渗透压 15
(三)高分子溶液的制备 16
(二)溶剂的选择 16
(五)高分子溶液的热力学稳定性 16
二、高分子溶液剂的制备 16
(一)高分子溶液的形成 16
(一)过量函数定义 17
三、高分子溶液的热力学 17
(二)高分子溶液的过量热力学函数 18
(一)具有药理活性的高分子药物 20
四、高分子化合物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20
(二)抗肿瘤药物载体的高分子聚合物 21
(四)缓控释制剂中常用的高分子聚合物 22
(三)生物黏附制剂常用的高分子聚合物 22
第三节 混悬剂 24
(五)定向给药系统的高分子聚合物 24
(二)形成条件 25
(一)制备原则 25
一、混悬液的制备原则与形成条件 25
二、混悬液的形成理论 26
(二)晶核长大的速度 27
(一)生成晶核的速度 27
(一)分散法 28
三、混悬剂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28
(二)凝聚法 29
(二)混悬剂的絮凝度 30
(一)沉降容积(或高度)比 30
四、混悬剂的质量评价 30
(四)混悬剂微粒大小的测定 31
(三)沉降物再分散性试验 31
(五)混悬剂的流变性测定 33
一、分子有序组合体的概念 34
第一节 分子有序组合体 34
第二章 胶束与囊泡药物制剂 34
(一)分子间相互作用理论 35
二、分子有序组合体的形成理论 35
(二)内聚能理论 41
(三)临界堆积参数理论 44
三、分子有序组合体的种类与形成条件 45
(二)反胶束 46
(一)胶束 46
(四)微乳 47
(三)囊泡与脂质体 47
(五)溶致液晶 48
(七)类脂黑膜 49
(六)单分子层和多层聚集体 49
一、胶束形成的热力学理论 52
第二节 药物胶束制剂 52
(一)质量作用定律模型 53
(二)相分离模型 54
(一)胶束的形状 55
二、胶束形状与结构 55
(二)胶束的大小与影响因素 56
(三)胶束的结构 58
三、胶束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59
(一)药物制成胶束制剂的特点 60
(三)胶束载药系统的质量控制 61
(二)影响胶束载药的主要因素 61
(四)胶束药物制剂的分类与实例 62
第三节 药物囊泡制剂 69
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囊泡制剂 70
(二)囊泡的形成条件 70
一、囊泡的种类与囊泡形成条件 70
(一)囊泡的种类 70
(一)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的制备 71
(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的结构与主要性能 72
(三)囊泡在药剂学上的应用 73
(一)双子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的特点 74
三、双子型表面活性剂囊泡微粒分散制剂 74
(四)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的改进 74
(三)双子表面活性剂和相应的普通表面活性剂性质比较 76
(二)双子表面活性剂囊泡的制备 76
(四)双子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的热力学 77
(五)双子表面活性剂的胶束(或囊泡)聚集数与形状 78
(六)双子表面活性剂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80
第一节 概述 85
第三章 脂质体 85
(一)磷脂 87
一、脂质体形成的主成分 87
第二节 脂质体组成 87
(三)甾醇 88
(二)鞘磷脂(神经鞘磷脂) 88
(二)特殊性能物质 89
(一)抗氧剂 89
(四)辅助脂质 89
(五)其他 89
二、脂质体的附加剂 89
(四)负电荷磷脂的影响 90
(三)磷脂的相变温度 90
三、影响脂质体形成的因素 90
(一)磷脂种类与组成 90
(二)磷脂分子形状 90
(五)附加剂的影响 91
(一)薄膜法 92
一、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92
第三节 脂质体的制备 92
(二)逆向蒸发法 94
(四)表面活性剂处理法 95
(三)溶剂注入法 95
(六)钙融合法 96
(五)高压均质分散法 96
(九)二次乳化法 97
(八)冷冻干燥法 97
(七)冻融法 97
(十四)前体脂质体法 98
(十三)丙酸中和法 98
(十)复乳法 98
(十一)熔融法 98
(十二)离心法 98
(十五)主动载药法 99
(一)脂质体的纯化 103
二、脂质体的纯化与灭菌 103
一、脂质体的粒径与分布 104
第四节 脂质体的理化性质与质量检测 104
(二)脂质体的灭菌 104
(一)药物包封率的计算 105
二、脂质体中药物包封率 105
(一)光学显微镜法 105
(二)电子显微镜法 105
(三)激光散射法 105
(四)浊度/光散射测定 105
(二)药物包封率的测定方法 106
(三)影响包封率的因素 107
(一)标记物的选择 108
三、脂质体药物在体外的释放 108
(四)提高包封率的方法 108
(二)脂质体的ζ电位 110
(一)脂质体的荷电性质 110
(二)释放率的计算 110
四、脂质体的荷电性质与ζ电位的测定 110
(三)HPLC分析 111
(二)薄层色谱法 111
五、脂质体的相变温度 111
六、脂质成分的测定 111
(一)分光光度法 111
(一)脂质体粒度变化 112
一、脂质体的物理稳定性 112
(四)脂肪酸的GC分析 112
七、有机溶剂的限度检查 112
八、制剂稳定性 112
第五节 脂质体的稳定性 112
(二)包封率变化 113
(四)提高脂质体稳定性的方法 114
(三)脂质体中药物的泄漏与膜的通透性 114
(一)氧化 115
二、脂质体的化学稳定性 115
三、脂质体在血液和血浆中的稳定性 116
(二)水解 116
(一)吸附 117
一、脂质体的作用机理 117
四、脂质体在胃肠道内的稳定性 117
第六节 脂质体的作用机理和影响脂质体作用的因素 117
(三)内吞/吞噬 118
(二)脂质交换 118
(二)脂质体表面电荷 119
(一)脂质体大小 119
(四)融合 119
二、影响脂质体作用的因素 119
(一)长循环脂质体 120
一、特殊性能脂质体 120
(三)脂质体组成 120
(四)药物的包封/存在方式 120
(五)给药途径 120
第七节 脂质体药物制剂的应用 120
(二)免疫脂质体 121
(三)热敏感脂质体 122
(四)pH敏感脂质体 123
(七)聚合膜脂质体 124
(六)光敏感脂质体 124
(五)多糖(糖脂)被覆的脂质体 124
(二)抗菌和抗感染性药物 125
(一)抗肿瘤药物 125
(八)受体介导脂质体 125
二、各类药物脂质体研究 125
(五)激素类药物 126
(四)抗结核药物 126
(三)抗寄生虫药物 126
(九)疫苗佐剂 127
(八)心血管药物 127
(六)多肽及酶类药物 127
(七)解毒剂 127
(十)其他用途 128
(一)多囊泡脂质体 129
三、特殊组成脂质体 129
(二)乙醇脂质体 130
(三)软性脂质体 133
(四)环糊精药物脂质体 134
四、脂质体的给药途径 137
二、乳剂的制备方法 143
一、概述 143
第四章 乳剂、多重乳与微乳剂 143
第一节 普通乳剂与注射亚微乳剂 143
(三)超声波法 144
(二)胶体磨法 144
(一)机械搅拌法 144
(二)油相与水相体积比 145
(一)油相的选择 145
(四)乳匀机法 145
三、乳剂的形成条件与影响因素 145
(四)转相温度影响 146
(三)乳化剂的选择 146
(二)界面吸附膜学说 147
(一)界面能量因素学说 147
四、乳化剂的作用与理论 147
(一)乳剂稳定性理论 149
五、乳剂的稳定性 149
(三)楔型理论 149
(四)相体积理论 149
(二)乳剂的不稳定性 150
(三)乳剂的黏度 151
(二)乳剂的光学性质 151
六、乳剂的物理性质 151
(一)乳剂的液滴大小与外观 151
(一)口服乳剂举例 152
七、普通乳剂在药学中的应用 152
(四)乳剂的导电性 152
(二)静脉注射乳剂 153
(三)干乳制剂 154
(二)多重乳剂的制备 155
(一)多重乳剂的种类 155
第二节 多重乳剂 155
一、多重乳剂的种类与制备 155
(四)搅拌速率和搅拌时间 156
(三)相体积分数 156
二、多重乳剂的形成条件 156
(一)乳化剂的HLB值 156
(二)乳化剂的用量 156
(一)多重乳剂产率的测定 157
三、多重乳剂稳定性评价方法 157
(五)油相的性质与油膜的厚度 157
四、提高多重乳剂稳定性的方法 158
(三)显微镜测定多重乳的乳滴 158
(二)黏度法测定内水相体积分数 158
五、多重乳剂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159
(四)增加油相的粘滞性 159
(一)加入高分子聚合物作为稳定剂 159
(二)形成聚合凝胶 159
(三)聚合膜稳定法 159
(三)微乳剂的三种类型 160
(二)微乳剂的特征 160
第三节 微乳剂 160
一、微乳剂的特征 160
(一)微乳剂的定义 160
(五)微乳剂组成范围的确定——绘制相图法 161
(四)助乳化剂的选择 161
二、微乳剂的制备 161
(一)微乳剂形成的基本条件 161
(二)油相的选择 161
(三)乳化剂的选择 161
(七)微乳制备的研究方法 162
(六)微乳剂制备 162
(二)混合膜理论 163
(一)增溶理论 163
三、微乳剂的形成理论 163
(三)穿流理论 164
(六)微乳剂、普通乳剂和胶束溶液的性质比较 165
(五)微乳剂具有超低界面张力 165
四、微乳剂的性质 165
(一)微乳剂的光学性质 165
(二)微乳剂的粒径大小与均匀性 165
(三)微乳剂的导电性 165
(四)微乳剂的稳定性 165
(二)口服微乳剂 166
(一)微乳作为药物载体具有的优点 166
五、微乳在药学中的应用 166
(三)注射用微乳制剂 167
(四)局部给药微乳制剂 170
(一)自乳化制剂的制备 176
六、自乳化给药系统制剂 176
(五)靶向微乳 176
(三)自乳化释药系统的应用 177
(二)自乳化制剂的自乳化能力评价与测定 177
第五章 纳米微粒制剂 185
(二)热学效应 186
(一)力学效应 186
第一节 纳米微粒的结构与特性 186
一、纳米粒子的结构 186
二、纳米粒子的体积效应 186
三、纳米粒子的表面效应 187
(四)光学效应 187
(三)磁性效应 187
第二节 纳米微粒制剂的主要特征与常用辅料 188
五、纳米粒子的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188
四、纳米粒子的量子尺寸效应 188
(六)作为生化药物载体 189
(五)增加栓塞性 189
一、纳米微粒制剂的主要特征 189
(一)增加药物的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189
(二)控制药物的释放 189
(三)改变药物的体内分布,提高药物的靶向性 189
(四)改变药物在生物膜的转运机制 189
(二)制备纳米微粒制剂常用的主要辅料 190
(一)纳米微粒制剂对辅料性质的要求 190
二、制备纳米微粒制剂常用的辅料 190
一、蒸发冷凝法 199
第三节 纳米微粒的制备方法 199
二、物理粉碎法 200
三、乳化聚合法 201
四、乳化-溶剂挥发法 203
六、复乳化法 205
五、乳化/溶剂扩散法 205
七、溶剂-非溶剂法 207
八、熔融分散法 208
九、界面聚合法 210
十一、盐析法 211
十、离子凝胶化法 211
十二、沉淀法 212
十三、胶束化法 213
十五、超临界流体法 215
十四、氧化还原法 215
(一)超临界溶液快速膨胀法 216
(二)气体抗溶剂结晶法 217
(一)表面张力 225
一、表面张力与表面自由能 225
下篇 胶体分散药物制剂的形成理论与性质 225
第六章 胶体分散药物制剂的表面性质 225
第一节 表面张力与界面张力 225
(二)表面自由能 226
(二)表面张力与温度 227
(一)表面张力与物质的本性 227
二、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 227
(三)溶液的表面张力 228
(四)化学组成对表面张力的影响 230
(五)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 231
(一)界面张力 232
三、界面张力与界面自由能 232
(二)界面自由能 234
(三)界面张力作用的本质 236
(一)滴体积(滴重)法 237
四、表(界)面张力的测定 237
(二)毛细管上升法 238
(三)最大泡压法 239
(四)滴外形法 240
二、液体在固体微粒表面的润湿作用 241
(二)杨氏方程式 241
第二节 液/固界面张力与润湿 241
一、接触角与杨氏(T.Yung)方程 241
(一)接触角 241
(三)铺展与铺展系数 242
(二)浸湿与浸润功 242
(一)沾湿与黏附功 242
(一)接触角的测定 243
三、接触角的测定及影响因素 243
(二)影响接触角的因素 245
一、表(界)面过剩与吸附 246
第三节 溶液表(界)面吸附 246
二、吉布斯吸附公式 248
(一)单一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的吸附 251
三、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上的吸附 251
(二)混合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的吸附 253
(三)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的吸附等温线 254
(四)吸附层的结构与状态 256
(二)溶液中吸附等温式 258
(一)溶液中吸附的特征 258
第四节 胶体微粒表面的吸附 258
一、胶体微粒自溶液中吸附 258
(三)影响溶液中吸附的因素 261
(四)溶液中吸附的应用 262
(一)高分子溶液吸附的特征 265
二、高分子聚合物在胶体微粒表面上吸附 265
(二)高分子聚合物在微粒表面上吸附构型 266
(四)高分子聚合物的吸附等温方程式 267
(三)高分子聚合物在固/液界面上吸附速率 267
(五)影响高分子聚合物吸附的因素 268
(一)表面活性剂在胶体微粒表面吸附的机理 269
三、表面活性剂在胶体微粒表面的吸附 269
(二)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的吸附等温线 271
(三)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的吸附等温式 274
(四)影响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吸附的因素 276
(一)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278
四、胶体微粒表面吸附作用本质 278
(二)吸附势能曲线 279
(四)吸附过程的热力学 280
(三)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区别 280
(一)菲克第一扩散定律 282
一、胶体分散系中的扩散与扩散定律 282
第七章 胶体分散药物制剂的动力学性质 282
第一节 扩散与扩散理论 282
(二)菲克第二扩散定律 283
(一)溶质透过聚合物薄膜的扩散 284
二、溶质通过薄膜的扩散 284
(二)粒子通过液膜的扩散 285
(三)药物通过生物膜的扩散 286
三、药物通过凝胶的扩散 287
(一)自由界面法 289
四、扩散系数的测定 289
(二)多孔隔膜法 291
(三)激光散射法 292
一、胶体渗透压的特征 293
第二节 胶体分散系的渗透压 293
二、唐南平衡 296
(一)半透膜 298
三、胶体分散系渗透压的测定 298
(二)渗透压计 299
(三)渗透压的测定方法 300
(一)牛顿型流体 302
二、胶体分散系的流变曲线 302
第三节 胶体分散系的流变性 302
一、胶体分散系的流变性特征 302
(二)非牛顿型流体 303
(一)黏度的测定 307
三、黏度与稠度的测定 307
(一)混悬剂的流变性 318
四、胶体分散系流变性的应用 318
(二)稠度的测定 318
(二)乳剂的流变性 319
(三)黏度法测定高分子的溶剂化值 321
(四)黏度法测定高分子的相对分子量 322
一、重力场作用下的沉降与沉降平衡 323
第四节 胶体分散系的沉降与沉降平衡 323
二、超离心力场下的沉降与沉降平衡 326
第一节 光散射基本理论 329
第八章 胶体分散药物制剂的光学性质 329
一、散射光强度 331
二、自然光的散射公式 332
三、溶胶的散射现象——Rayleigh散射公式 333
四、球形大粒子的散射——Mie散射 335
(一)涨落现象与光散射 336
五、高分子溶液的散射——Debye散射理论 336
(二)德拜散射理论 338
一、静态光散射 342
第二节 激光光散射理论 342
二、动态光散射 344
(二)超显微镜的应用 345
(一)超显微镜工作原理 345
第三节 散射光的应用 345
一、超显微镜及其应用 345
(一)胶体分散粒子大小与分布的测定 346
二、激光散射的应用 346
(六)测定不规则度 353
(五)聚合反应 353
(二)测定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量 353
(三)研究分子尺寸、形状及构象变化 353
(四)分子的缔合和聚集 353
一、微粒表面吸附离子荷电 356
第一节 多相分散微粒的荷电 356
第九章 胶体分散系药物制剂的电学性质 356
四、微粒中晶格取代荷电 357
三、离子型固体微粒的溶解荷电 357
二、微粒表面分子电离荷电 357
第二节 扩散双电层理论 358
五、两相接触荷电 358
二、Gouy-Chapman扩散双电层模型 359
一、Helmholtz——平板双电层模型 359
三、Stern吸附扩散双电层 360
四、Grahame模型 361
五、Bockris双电层模型 362
一、电动现象 363
第三节 电泳与ζ电位 363
(一)微粒的电泳 364
二、微粒的电泳与ζ电位 364
(二)影响ζ电位的因素 367
(三)ζ电位的应用 368
(一)显微电泳法 370
三、测定电泳的实验 370
(二)界面移动电泳法 374
(四)等电聚焦电泳和等速电泳 375
(三)区带电泳法 375
(五)电泳光散射技术 377
一、电渗 380
第四节 电渗与流动电位 380
四、动电电位的计算 380
二、流动电位 381
三、沉降电位 383
一、动力稳定性——布朗(Brown)运动 386
第一节 胶体分散系的动力稳定性 386
第十章 胶体分散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386
二、Stoke's定律 387
一、过剩表面自由能 389
第二节 胶体分散系的热力学稳定性 389
二、表(界)面张力降低与吸附 390
第三节 胶体分散系的聚集稳定性 391
三、溶剂化热 391
一、微粒间的长程范德华引力 392
第四节 DLVO稳定性理论 392
二、微粒间的排斥力 393
(二)球形粒子间的斥力势能 394
(一)平行板之间的相互排斥力 394
(二)最低势能曲线 395
(一)微粒间的总势能 395
三、微粒间的势能曲线 395
(一)Schulze-Hardy规则 397
四、DLVO理论的应用 397
(三)影响势能曲线的因素 397
(五)相互聚沉现象 398
(四)不规则聚沉 398
(二)聚沉能力与电解质离子的大小 398
(三)同号离子的影响 398
(六)DLVO理论的贡献与存在的问题 399
一、快速聚沉动力学 400
第五节 胶体分散系聚沉动力学 400
二、缓慢聚沉动力学 403
一、空间斥力势能 405
第六节 空间稳定理论 405
(一)熵斥力势能 406
(三)渗透斥力势能 407
(二)弹性斥力势能 407
(四)焓斥力势能 408
(三)分散介质对高分子的溶解性影响 409
(二)相对分子质量及吸附层厚度的影响 409
二、吸附层的引力势能 409
三、影响空间稳定性的因素 409
(一)吸附高分子结构的影响 409
(一)空缺稳定作用 410
一、空缺作用 410
第七节 空缺稳定理论 410
二、空缺稳定势能 411
(二)空缺絮凝作用 411
(一)高分子链节密度与吉布斯自由能 413
三、空缺稳定理论研究 413
(二)微粒间相互作用的吉布斯自由能 414
五、胶体分散体系的稳定理论比较 415
(三)溶剂的影响 415
四、影响空缺稳定的因素 415
(一)高分子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415
(二)微粒大小的影响 415
(一)显微镜法 416
一、光学法 416
第八节 胶体分散系稳定性研究方法 416
(二)显微分光图像分析法 417
(三)电子显微镜法 418
(五)离心分光光度法 422
(四)激光散射法 422
(六)漫反射光谱法 423
(一)库尔特计数器法 424
二、电学法 424
(二)电导法测定稳定性 425
(一)自然沉降法 426
三、沉降法 426
(三)电泳光散射法 426
(二)离心沉降法 427
(二)相分离温度法 428
(一)微波辐射法 428
四、热学法 428
五、其他方法 429
- 《天然药物化学》孔令义主编 2019
- 《药物分析》贡济宇主编 2017
- 《药物合成反应》姚其正主编 2019
- 《动物抗菌药物与细菌耐药性》王桂琴主编 2019
- 《药物分析》童珊珊,余江南 2019
-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程》胡芳弟 2016
- 《新编临床药物使用规范》孙国栋,解华主编 2017
- 《企业高技能人才职业培训系列教材 药物制剂工 三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 2016
- 《浸出物和可提取物手册 吸入制剂的安全性评价、界定与最佳实践》(美)伯等主编 2014
-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实验教材 药物合成反应实验 第3版》翟鑫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37》路丽明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19》路丽明编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24》路丽明编 2019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用药手册》黎月玲,熊慧瑜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