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农户化肥需求行为实证研究
中国农户化肥需求行为实证研究

中国农户化肥需求行为实证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骥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11171090
  • 页数:17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中国农户化肥需求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农户化肥施用效果分析、行为分析、购买行为分析、农户化肥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上一篇:对手下一篇:中国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中国农户化肥需求行为实证研究》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2

图1-2 1985—2004年中国农用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增长率三年移动平均图 3

图表 3

图1-1 1985—2004年中国农用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 3

图1-3 1961—2004年中国化肥生产量与需求量 4

图1-4 中国氮肥、磷肥、钾肥自给率 5

表1-1 我国1994—2003年每吨折纯普钙及钙镁磷肥(P2O5)原材料消耗表 5

图1-5 我国化肥消费水平区域图 6

图1-6 3种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中化肥支出比重 7

图1-7 湖南1996—2004年尿素市场月度批发价格 7

图1-8 我国化肥的产业链条图 10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简述 12

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20

图1-9 消费者的3种决策过程 23

图1-10 厂商和消费者在不同市场的角色 24

图1-11 中国农户化肥需求行为实证研究框架 28

第一节 农户调研过程 30

图2-1 农户化肥需求行为调研程序 30

第二章 农户化肥需求行为调研及样本基本情况 30

第二节 抽样方法 31

图2-2 农户化肥需求行为调研的抽样程序 32

图2-3 河北省藁城市某行政村农户分布示意图 33

图2-4 河北省藁城市某行政村抽样示意图 34

第三节 问卷设计、数据录入与校验 34

表2-1 粮食主产区农户化肥消费行为调查样本点分布情况 36

表2-2 粮食主产区样本农户基本情况 36

第四节 样本农户基本情况 36

图2-5 农户家庭劳动力就业情况 37

图2-6 农户家庭劳动力最高文化程度图 37

表2-3 华北平原样本地区农户家庭基本情况 38

表2-5 华北平原样本点农户2005年主要种植作物情况 39

表2-4 华北平原样本农户家庭收入情况 39

图3-1 第三章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40

第三章 农户化肥施用的效果分析 40

第一节 化肥施用对我国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率 40

表3-1 化肥对粮食产量影响的回归结果 42

图3-2 1978—2004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情况 44

表3-2 1978—2003年各主要生产要素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率 44

第二节 样本农户化肥施用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45

表3-3 华北平原各种化肥N、P2O5和K2O含量 46

表3-4 化肥对小麦产量影响的回归结果 47

表3-5 化肥对玉米产量影响的回归结果 48

第三节 农户化肥施用的经济效益分析 49

图3-3 3种主要粮食作物的ICR系数 50

第四节 农户化肥施用的经济外部性分析 51

图3-4 2003年3种主要粮食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的ICR系数比较 51

图3-5 环境污染与经济效率 52

图3-6 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示意图 53

表3-6 中国及全球农业生产中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 54

图3-7 高浓度氮肥的施用过程中带来的损失 55

第五节 对我国农户化肥施用效果的评价 56

第一节 农户化肥施用量的特征 58

第四章 农户化肥施用行为分析 58

图4-1 第四章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58

图4-2 中国农用化肥施用量 59

图4-3 中国农用化肥施用量的4个1000万t阶段 59

表4-1 2004年我国各地区化肥施用量情况 60

表4-2 样本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单位面积有机肥和化肥施用量(折纯)情况 61

表4-4 专家推荐的小麦和玉米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折纯量) 62

表4-3 样本地区小麦和玉米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情况(折纯量) 62

第二节 农户施肥方式特征 63

图4-4 农户在进行施肥时会考虑的因素 63

第三节 简要结论 64

表4-5 不同施肥时期农户采用的施肥方法比例 64

图4-5 农户通常采用的施肥方法 64

图5-1 我国农户化肥需求的宏观、中观与微观环境 66

第五章 农户化肥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66

图5-2 第五章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67

第一节 宏观环境因素分析 67

表5-1 我国人口预测 68

表5-2 “十一五”期间我国粮食总需求量预测值 69

表5-3 专家对我国未来化肥需求变化趋势的预测 69

图5-3 中国1961—2004年化肥产量 70

图5-4 中国1981—2004年化肥进口量 71

图5-5 中国1981—2004年化肥出口量 71

表5-4 中国入世对化肥行业承诺一览表 75

第二节 中观环境因素分析 77

图5-6 农业政策对化肥需求数量的影响 77

图5-7 农户对我国农村地区化肥销售点变化的认识 79

表5-5 我国农村灌溉、水库、除涝、治水情况 80

第三节 微观环境因素分析 81

表5-6 我国市、镇、乡的家庭结构分布 82

图5-8 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 83

图5-9 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长率 83

图5-11 农村家庭主要经营收入来源 84

图5-10 农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 84

图5-12 我国农村家庭2004年生活性消费结构 85

表5-7 农户对有机肥的认识情况 88

第四节 影响我国农户化肥需求的主要因素 88

图5-13 不同收入农户家庭粮食作物上化肥施用量情况 90

图5-14 1999—2003年粮棉作物单位面积氮肥消费量与尿素价格趋势图 91

表5-8 不同农业劳动力文化教育年限农户粮食化肥施用量情况 93

图5-15 不同地块土壤质量与单位面积施肥量的关系 94

图6-1 第六章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96

第六章 农户粮食作物化肥施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96

第一节 计量经济模型 96

第二节 化肥施用量模型的回归结果 99

表6-1 粮食作物化肥施用量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99

第三节 氮肥施用量模型的回归结果 101

表6-2 小麦和玉米氮肥施用量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102

第四节 简要结论 104

第七章 农户化肥需求趋势及降低化肥施用量的意愿 106

图7-1 第七章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06

第一节 农户化肥需求趋势 107

表7-1 我国化肥实际消费量及模拟值误差 108

表7-2 我国化肥2005—2010年需求量预测值 108

表7-3 我国复合肥实际施用量及模拟值误差 109

表7-4 我国复合肥2005—2010年需求量预测值 110

表7-5 我国磷肥实际施用量及模拟值误差 110

表7-6 我国磷肥2005—2010年需求量预测值 111

表7-7 我国钾肥实际施用量及模拟值误差 111

表7-9 我国氮肥2005—2010年需求量预测值 112

表7-8 我国钾肥2005—2010年需求量预测值 112

第二节 农户降低氮肥施用量的意愿特征 113

第三节 政策不变情况下农户“减肥”意愿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115

表7-10 Logit模型估计结果 116

第四节 政策变化情况下农户“减肥”意愿 118

图7-2 化肥最高限价政策、农技推广与环境保护政策对化肥需求的影响 119

图7-3 化肥补贴政策与农产品产量损失补偿政策 120

第五节 降低农户氮肥施用量的政策比较 121

第六节 简要结论 122

图7-4 不同政策情况下农户降低氮肥施用量意愿的提高程度 122

第八章 农户化肥购买行为分析 124

图8-1 第八章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24

第一节 农户对化肥产品的认知 125

图8-2 不同收入农户家庭对化肥广告的关注程度 126

表8-1 各样本省份农户是否经常关注化肥广告比例表 126

图8-4 农户关注化肥广告程度与对化肥信息了解 127

图8-3 农户对化肥信息的了解情况 127

表8-2 了解化肥产品信息的各类途径农户比例 127

图8-5 农户购买和施用化肥的目的 128

第二节 农户购买化肥的动机 128

表8-3 农户比较信赖的了解化肥产品信息途径比例 128

图8-6 样本农户购买化肥产品时间 129

第三节 农户购买决策特征分析 129

图8-7 农户购买磷肥品种的平均户数比重 130

表8-4 各样本省份农户对磷肥品牌的比较情况 131

图8-8 农户购买化肥产品时的比较要素 132

表8-5 农户对进口磷肥和国产磷肥的消费观念测试 132

图8-9 不同文化教育程度农户对进口、国产磷肥产品的比较 134

图8-10 农户购买化肥的渠道 134

第四节 农户化肥购后反馈 135

表8-6 磷肥产品效果和广告或包装上说明的一致性的统计表 135

表8-7 磷肥产品施用效果与购买时的期望一致性的统计表 135

表8-8 农户是否会再次购买自己经常使用的磷肥品牌的比例 136

表8-9 农户是否会推荐自己经常使用的磷肥品牌比例 136

图8-11 卡诺顾客满意模型 137

图8-13 进口、国产磷肥产品满意度差距比较 139

图8-12 农户对磷肥产品重要度和满意度对比图(按重要程度排序) 139

第五节 简要结论 140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142

第一节 主要结论 142

第二节 政策建议 146

附录 154

参考文献 16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