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生理学
生理学

生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汪依民主编
  • 出 版 社: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3902643X
  • 页数:156 页
图书介绍: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以及人体总体功能活动的规律,各部分的相互联系以及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理学》目录

第一节 生理学的研究任务、内容和方法 1

一、生理学的研究任务 1

二、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节 生理功能的调节 2

一、神经调节 2

二、体液调节 2

三、自身调节 2

第三节 机体的控制系统 3

一、非自动控制系统 3

二、反馈控制系统 3

三、前馈控制系统 4

(一)脂质双分子层 5

(三)细胞膜糖类 5

(二)细胞膜蛋白 5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5

一、细胞膜的结构概述 5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5

二、物质的跨膜转运 6

(一)单纯扩散 6

(二)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 6

(三)出胞和入胞 8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8

一、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8

(一)参与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的信号分子 8

(二)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 9

二、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9

一、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0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0

(一)静息电位的概念 10

三、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10

(二)鸟苷酸环化酶受体 10

(一)酪氨酸激酶受体 10

(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11

三、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1

(一)动作电位的概念 11

(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12

(三)动作电位的引起及传导 13

四、兴奋性 13

(一)可兴奋组织和兴奋性 13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14

一、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14

第三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14

(三)组织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14

(二)刺激与反应 14

(二)神经-肌肉接头兴奋的传递过程 15

(三)影响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因素 15

二、骨骼肌的收缩 16

(一)骨骼肌的微细结构 16

(二)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17

三、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18

四、骨骼肌收缩的形式 18

(一)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 18

(二)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18

二、血液的组成 20

(二)内环境及其稳态 20

(一)血浆 20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20

(一)体液 20

一、体液与内环境 20

第三章 血液 20

(二)血细胞 21

三、血量 21

四、血液的特性 22

(一)比重 22

(二)黏滞性 22

(三)酸碱度 22

(四)血浆渗透压 22

(三)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23

(二)红细胞的主要生理特性 23

(一)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功能 23

一、红细胞 23

第二节 血细胞 23

(四)红细胞的破坏 24

二、白细胞 25

(一)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 25

(二)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25

(三)白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25

三、血小板 26

(一)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 26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26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26

(一)凝血因子 27

(二)凝血的过程 27

一、血液凝固 27

(三)抗凝系统 28

(四)血液凝固的加速与抗凝 29

二、止血栓的溶解 29

(一)纤溶酶原激活 29

(二)纤维蛋白降解 29

(三)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 29

第四节 血型 30

一、ABO血型系统 30

(一)分型依据 30

(二)ABO血型的鉴定 30

二、Rh血型系统 31

三、输血原则 31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 33

(一)心动周期与心率 33

第四章 血液循环 33

第一节 心脏生理 33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34

(三)心输出量 35

二、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36

(一)心室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36

(二)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 38

三、心肌的生理特性 38

(一)自动节律性 38

(二)传导性 39

(三)兴奋性 39

(四)收缩性 40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41

第二节 血管生理 41

(五)理化因素对心肌特性的影响 41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42

(一)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42

(二)血流阻力 42

(三)血压 42

三、动脉血压 43

(一)动脉血压的概念 43

(二)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43

(三)动脉血压的形成 43

(四)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44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血流 44

五、微循环和组织液 45

(一)微循环 45

(二)影响静脉血回流的因素 45

(一)静脉血压 45

(二)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46

(三)淋巴循环的生理意义 48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48

一、神经调节 48

(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 48

(二)心血管中枢 49

(三)心血管反射 50

二、体液调节 51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51

三、自身调节 52

(四)心房钠尿肽 52

(五)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52

(二)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 52

(三)血管升压素 52

(一)肌源学说 53

(二)局部代谢产物学说 53

第五章 呼吸 54

第一节 肺通气 54

一、肺通气的原理 54

(一)肺通气的动力 54

(二)肺通气的阻力 57

二、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57

(一)肺容量 57

(二)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58

(一)气体的扩散 59

(二)气体的分压 59

一、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基本原理 59

第二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59

二、肺换气 60

(一)肺换气过程 60

(二)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60

三、组织换气 61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61

一、氧的运输 61

(一)O2与血红蛋白(Hb)结合 61

(二)氧解离曲线 62

(三)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62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 63

(一)碳酸氢盐 63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64

一、呼吸中枢 64

(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64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65

(一)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 65

(二)肺牵张反射 66

(三)呼吸机本体感受性反射 66

(四)防御性呼吸反射 66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67

第一节 概述 67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67

二、消化器官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67

(一)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67

(二)壁内神经丛 68

(一)唾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69

一、唾液的分泌 69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69

三、胃肠激素 69

(二)唾液分泌的调节 70

二、咀嚼和吞咽 70

(一)咀嚼 70

(二)吞咽 70

第三节 胃内消化 71

一、胃液的分泌 71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 71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 72

二、胃的运动 73

(一)胃的运动方式 73

(二)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73

(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 74

一、胰液的分泌 74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74

(三)呕吐 74

(二)胰液分泌的调节 75

二、胆汁的分泌 75

(一)胆汁的性质、成分及作用 75

(二)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76

三、小肠液的分泌 76

(一)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 76

(二)小肠液分泌的调节 76

四、小肠的运动 76

(一)小肠的运动方式 76

(二)小肠运动的调节 77

(三)回盲瓣的功能 77

(一)大肠运动的形式 78

(二)排便 78

一、大肠液的分泌 78

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78

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 78

三、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79

第六节 吸收 79

一、吸收的部位 79

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80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82

第一节 能量代谢 82

一、能量的释放、储存、转移和利用 82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与单位 82

(四)环境温度 83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83

(一)肌肉活动 83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83

(二)精神活动 83

四、基础代谢 84

第二节 体温 84

一、体温的正常值及生理变动 85

(一)体温的正常值 85

(二)体温的生理变动 85

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86

(一)机体的产热 86

(二)机体的散热 86

三、体温的调节 87

(二)体温调节中枢 88

(三)调定点学说 88

(一)温度感受器 88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89

第一节 概述 89

一、肾脏的功能 89

二、尿量与尿的理化性质 89

(一)尿量 89

(二)尿的化学成分 89

(三)尿的理化性质 89

三、肾脏的结构特点 90

(一)肾单位和集合管 90

(二)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90

(三)球旁器 91

四、肾脏血液循环的特征 91

(一)肾脏的血液供应特点 91

第二节 尿生成过程 92

(二)肾血流量的调节 92

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93

(一)滤过的结构基础——滤过膜 94

(二)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94

(三)肾小球滤过率 95

(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96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96

(一)重吸收方式 96

(二)重吸收部位 96

(三)重吸收特点 97

(四)几种重要物质的重吸收 97

(一)H+的分泌 98

(二)NH3的分泌 98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 98

(三)K+的分泌 99

(四)其他物质的排泄 99

四、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99

第三节 尿生成的调节 100

一、肾小球功能的调节 100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泌尿功能的调节 100

(一)肾内自身调节 100

(二)神经调节 100

(三)体液调节 101

第四节 尿的输送、贮存和排放 102

一、尿的输送和贮存 102

二、尿的排放 103

一、突触与突触传递 104

第九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104

第一节 反射 104

(一)化学性突触 105

(二)电突触 105

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06

三、反射中枢的兴奋传播和抑制 106

(一)反射中枢的兴奋传播 106

(二)中枢抑制 107

(三)中枢易化 108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108

一、感觉投射系统 108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108

(二)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 108

(二)本体感觉区和内脏感觉区 109

(一)体表感觉区 109

二、大脑皮层的感觉功能 109

(三)视觉区、听觉区、嗅觉区和味觉区 110

三、痛觉 110

(一)皮肤痛 110

(二)内脏痛及牵涉痛 110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10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110

二、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11

三、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 112

(一)易化作用和抑制作用 112

(二)去大脑僵直 113

四、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13

(二)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14

五、大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14

(一)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14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15

一、自主神经的递质与受体 115

(一)递质 115

(二)受体 117

二、自主神经的功能和意义 119

三、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20

(一)脊髓 120

(二)低位脑干 120

(三)下丘脑 120

(四)大脑皮层 120

第五节 脑的高级功能 120

(二)学习和记忆过程 121

一、学习和记忆 121

(一)条件反射 121

二、人类大脑皮层活动的特征 122

(一)两个信息系统 122

(二)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及优势半球 122

三、大脑皮层的电活动 123

(一)自发脑电活动 123

(二)皮层诱发电位 123

四、觉醒与睡眠 124

(一)觉醒 124

(二)睡眠 124

一、眼折光系统的功能 125

(一)眼的折光成像 125

第十章 感觉器官 125

第一节 视觉器官 125

(二)眼的调节 126

(三)眼的折光异常 126

二、眼感光系统的功能 127

(一)视网膜的感光功能 127

(二)视网膜的光化学反应 128

三、与视觉有关的其他现象 128

第三节 位听觉器 129

一、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 129

(一)耳郭和外耳道的集音和共鸣作用 129

二、内耳耳蜗的功能 130

(一)耳蜗的结构 130

(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130

(二)鼓膜和听骨链增压效应及咽鼓管的作用 130

(二)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131

(三)耳蜗对声音的初步分析 131

三、内耳前庭器官的位置觉功能 131

(一)前庭的功能 132

(二)半规管的功能 132

第十一章 内分泌 133

第一节 概述 133

一、内分泌系统和激素的概念 133

二、激素的分类和作用 133

四、激素的作用机制 134

(三)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134

(一)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 134

(一)激素作用的特异性 134

三、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134

(二)激素的高效能作用 134

(二)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基因表达学说 135

第二节 下丘脑与垂体 135

一、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 135

二、腺垂体 136

(一)生长素 137

二、神经垂体 138

第三节 甲状腺 138

(二)催产素(OXT) 138

(一)抗利尿激素(ADH) 138

(四)促激素 138

(三)促黑素细胞激素 138

(二)催乳素(PRL) 138

一、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139

(一)对代谢的影响 139

(二)维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 139

(三)其他作用 139

二、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139

(一)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 139

(二)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 140

(三)甲状腺的自身调节 140

(四)自主神经对甲状腺活动的影响 140

第五节 肾上腺 141

三、维生素D3 141

一、肾上腺皮质 141

一、甲状旁腺素 141

第四节 甲状旁腺素、降钙素和维生素D3 141

二、降钙素 141

(一)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 142

(二)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142

二、肾上腺髓质 143

(一)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 143

(二)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143

第六节 胰岛 143

二、胰高血糖素 144

(一)胰高血糖素的作用 144

(二)胰高血糖分泌的调节 144

(一)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144

一、胰岛素 144

(二)胰岛素分泌的调节 144

第十二章 生殖 145

第一节 睾丸的功能与调节 145

一、睾丸的功能 145

(一)睾丸的生精作用 145

(二)睾丸的内分泌功能 145

第二节 卵巢的功能与调节 146

二、睾丸功能的调节 146

一、卵巢的功能 147

(一)卵巢的生卵功能和卵巢周期 147

(二)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147

二、卵巢功能的调节 148

三、月经周期(子宫周期)及其激素调节 148

(一)月经周期中卵巢和子宫内膜变化 148

(二)月经周期的激素调节 149

(三)妊娠的维持及激素调节 150

(二)着床 150

第三节 妊娠与分娩 150

一、妊娠 150

(一)受精 150

二、分娩 151

第十三章 衰老 152

第一节 衰老和寿命 152

一、衰老的概念 152

二、人的寿命 152

(三)呼吸系统 153

(七)神经、运动系统 153

(六)感觉器官 153

(四)消化系统 153

(五)泌尿系统 153

(二)循环系统 153

(一)形体变化 153

一、衰老对躯体的影响 153

第二节 衰老对机体的影响 153

(八)内分泌、生殖系统 154

(九)免疫系统 154

二、衰老对心理的影响 154

第三节 延缓衰老的途径 154

一、衰老的原因 154

(一)遗传因素学说 154

(二)非遗传因素学说 155

(三)社会学说 155

二、推迟衰老、延年益寿 155

(一)科学的饮食 155

(二)适当的运动和脑力劳动 155

(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素质 15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