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华医学望诊大全  第3版
中华医学望诊大全  第3版

中华医学望诊大全 第3版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树生,肖相如主编
  • 出 版 社: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37746373
  • 页数:96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博采古今望诊之精华,探讨诸家望诊之经验,从理论基础到临床各科实践,从整体到分部,以中医望诊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总结、整理与提高,揭示出望诊知病、望诊分证与治疗的一般与特殊规律,图文并茂,融会新知,有说服力。
《中华医学望诊大全 第3版》目录

第一章 望诊基础 1

一、望诊源流 2

(一)先秦时望诊立体而《内》、《难》奠基 2

(二)汉三国望诊广用而《伤寒》系统 5

(三)晋隋唐望诊承古而全面整理 6

(四)宋元时重视总结而《金镜》问世 8

(五)明清朝望诊发展而专著迭出 10

(六)近百年望诊由衰而复转光大 13

二、望诊之要 16

(一)相气不微,不知是非 16

(二)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18

(三)五官五阅,以观五气 20

(四)五脏之象,可以类推 20

(五)立形定气,而视寿夭 22

(六)变化相移,以观要妙 23

1.理色脉而通神明 23

2.变化相移,以观其妙 23

3.揆度奇恒,道在于一 24

三、望法阴阳 24

(一)法阴阳而知平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25

(二)法阴阳而知病变——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25

(三)法阴阳而知病危——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26

四、望参四时 27

五、望参五方 30

六、望参老少 31

七、望知平人 33

(一)望神气之平 33

(二)望体质之平 34

(三)望五脏之平 36

(四)望四时之平 36

八、望审部分 36

(一)五官九窍分属脏腑 36

(二)面部所属分列脏腑 37

(三)五体之应分配五脏 37

(四)五俞分应各配五脏 37

(五)华充之处也应五脏 37

(六)十二皮部各有所主 37

第二章 全身望诊 41

一、望人形体质 42

(一)体质阴阳分类 42

1.阳盛体质 42

2.阴盛体质 43

3.阳虚体质 44

4、阴虚体质 45

5.阴阳平和体质 45

(二)体质五行分类 46

1.木形之人 46

2.火形之人 47

3.土形之人 48

4.金形之人 49

5.水形之人 50

(三)体质的先后天分类 51

1.先天禀赋充盛 51

2.先天禀赋不足 52

3.后天调养良好 52

4.后天失养 53

5.气虚痰湿体质 54

(四)对药物和疼痛的耐受性 55

1.药物和疼痛耐受性强者 55

2.药物和疼痛耐受性弱者 56

(五)人之勇怯 56

1.勇士 56

2.怯士 57

(六)肥人瘦人 57

1.膏型之人 57

2.脂型之人 58

3.肉型之人 58

4.瘦人 59

二、望老幼强弱 59

(一)老人形态 60

1.正常老人 60

2.强壮老人 60

3.体弱老人 61

4.未老先衰 61

(二)幼儿形态 62

1.正常幼儿 62

2.强壮幼儿 63

3.体弱幼儿 63

(三)壮士弱士 64

1.壮士 64

2.弱士 65

三、望神志 66

(一)神与形体 67

1.形神兼备 67

2.形盛神惫 67

3.形羸神充 68

4.形神俱衰 68

(二)察神之要 69

1.神机 69

2.神光 69

3.神采 70

(三)望神之法 71

1.得神 71

2.失神 71

3.神气不足 72

4.假神 73

5.喜笑不休 73

6.怒骂呼叫 74

7.忧愁不解 75

8.思虑过度 75

9.终日歌吟 76

10.喜哭善悲 76

11.惊惕不安 77

12.胆小恐惧 77

13.神乱 78

14.神呆 79

15.淡漠 80

16.神昏 80

17.躁扰 81

18.嗜睡 82

四、望肤色 83

(一)望色之要 84

1.色之善恶 84

2.色之浮沉 86

3.色之清浊 86

4.色之散抟 87

5.色之微甚 87

6.色之夭泽 87

7.色之逆顺 88

8.色之动态变化 89

9.正常肤色 90

(二)黄色主病 90

1.黄疸 90

2.黄胖 91

3.萎黄 92

4.苍黄 92

5.枯黄 93

6.湿病 93

7.疳积 93

8.胎黄 95

(三)赤色主病 96

1.火热证 96

2.阳气郁表 96

3.阴虚证 97

4.戴阳 97

5.一氧化碳中毒 98

(四)白色主病 98

1.阳虚证 98

2.阳气暴脱证 99

3.气虚证 99

4.血虚证 99

5.寒证 100

(五)青色主病 100

1.寒证 100

2.阳虚血瘀证 101

3.惊风 101

4.肝病 102

(六)黑色主病 102

1.肾阴亏虚证 102

2.阳虚内寒证 103

3.寒湿水停证 103

4.血瘀证 103

(七)紫绀主病 104

1.血瘀证 104

2.寒凝血脉证 104

3.中毒 105

五、望形态 105

(一)高者主病 106

1.巨人症 106

2.类无睾症 106

3.内脏下垂 106

4.痨病 107

(二)矮者主病 107

1.侏儒症 107

2.先天不足 108

3.营养不良 108

(三)肥瘦主病 109

1.肥者主病 109

2.瘦者主病 110

(四)望其他 111

1.望肌肉 111

2.察纹理 112

3.纵腹垂腴 113

4.肘内翻与肘外翻 113

5.膝内翻 113

6.膝外翻 114

7.两腿弯曲 114

8.足内翻 114

9.鸡胸 115

10.龟背 116

六、望动态 117

(一)望头颈 117

1.头摇 117

2.颈项强直 118

(二)望躯体四肢 118

1.手足瘈疭 118

2.肌肉瞤动 120

3.角弓反张 120

4.战慄 121

5.四肢屈伸不利 122

6.半身不遂 123

7.瘫痪 124

8.口眼斜 125

9.面肌抽搐 126

10.手颤 126

11.足颤 127

12.手指挛急 127

13.撒手 128

14.握固 128

15.撮空 129

16.引线 130

17.循衣摸床 130

(三)望体位 130

1.主动体位 130

2.被动体位 131

3.强迫体位 131

七、望诊总括 131

(一)望阴阳 132

1.阴证望诊 132

2.阳证望诊 133

(二)望寒热 134

1.寒证望诊 134

2.热证望诊 134

(三)望虚实 135

1.虚证望诊 135

2.实证望诊 136

(四)望瘀痰 137

1.瘀证望诊 137

2.痰证望诊 138

第三章 分部望诊 139

一、察头形与头发 140

(一)望头形诊病法 140

1.常人头、发 140

2.大头畸形 141

3.小头畸形 141

4.方颅 141

5.囟开不合 142

(二)察头发诊病法 142

1.头发稀疏 142

2.头发脱落 143

3.头发枯萎 143

4.头发变黄变白 144

二、相面知病 145

(一)颜面与周身的关系 145

1.面与脏腑周身 145

2.面部望诊六部提纲 147

(二)望面色诊病法 148

1.察色知病所在 148

2.五色主病 149

3.望面知病变轻重浅深 150

4.望面知病情进退逆从 150

5.察色知疾病预后转归 151

(三)望面容诊病法 152

1.急性热病面容 152

2.慢性消耗性疾病面容 152

3.肺痨面容 152

4.二尖瓣狭窄面容 153

5.皮质醇增多症面容 153

6.痉笑面容 153

7.假面具面容 154

8.肢端肥大症面容 154

9.痄腮面容 154

10.系统性红斑狼疮面容 155

11.狮面面容 155

12.黏液性水肿面容 156

13.甲亢面容 156

14.面神经麻痹面容 157

15.下颔关节强直面容 157

16.贫血面容 157

17.脱水面容 158

18.伤寒面容 158

19.阿狄森氏病面容 158

20.肝病面容 159

21.垂危面容 159

三、望目知病 159

(一)望目总括 160

1.目与脏腑 160

2.正常之目 162

3.望目提要 163

(二)望目色诊病法 163

1.目黄 163

2.目赤 164

3.目青 166

4.目黑 167

5.目白 168

(三)察目诊病法 169

1.目突 169

2.目陷 170

3.目斜 171

4.目瞋、直视 172

5.目瞑 172

6.露睛 173

7.目胞(目窠)肿 174

8.目颤 175

9.目呆 176

10.上视、戴眼 176

11.眼睑下垂 177

12.睫毛倒入 178

13.眼眵 179

14.流泪 180

15.瞳人缩小 181

16.瞳人散大 182

(四)目眦与脏腑 183

1.目眦赤烂 183

2.目眦淡白 184

四、望鼻 185

(一)鼻与脏腑 185

(二)望鼻头诊病法 186

1.鼻头色白 186

2.鼻头色黄 187

3.鼻头色赤 188

4.鼻头青黑 188

5.鼻肿 189

6.鼻煽 190

7.鼻梁塌陷 191

8.鼻生息肉 192

9.鼻孔干燥 192

10.鼻孔冷滑 193

11.鼻疮 194

12.酒渣鼻 194

13.鼻衄 195

14.望鼻涕 196

五、望口唇 197

(一)口唇与脏腑 197

(二)正常口唇 198

(三)望唇诊病法 198

1.唇色淡白 198

2.唇色淡红 199

3.唇色黄 199

4.唇色红赤 200

5.唇色紫绀 201

6.唇色青黑 202

7.口唇紧缩、撮口 203

8.口噤 204

9.口 205

10.口张不闭 205

11.唇肿 206

12.唇翻 206

13.唇下纵 207

14.唇颤 207

15.口多清水 208

16.口角流涎 208

17.口唇干裂 209

18.唇皮剥脱 210

19.口糜 210

六、望口盖 211

(一)上腭分区 211

(二)上腭望诊提纲 212

(三)望口盖诊病法(上腭主病举隅) 212

1.腹泻 212

2.疫痢 213

3.外感风热 213

4.血热 213

5.遗尿症 214

6.胸痹心痛(血瘀) 214

七、望舌 214

(一)舌诊源流 214

(二)望舌方法 216

(三)望舌意义 217

(四)望舌体诊病法 218

1.正常舌体 218

2.舌纵 219

3.舌缩 219

4.舌强硬 220

5.舌萎 220

6.舌胀 221

7.舌歪 221

8.吐弄舌 222

9.舌颤 222

10.重舌 223

11.舌下痰胞 223

12.舌有齿痕 223

13.舌上龟纹 223

14.舌体出血 224

15.舌菌 224

16.舌卷 225

17.舌起芒刺 225

(五)望舌质诊病法 226

1.正常舌质 226

2.淡白舌 226

3.淡红舌 226

4.淡红干裂舌 227

5.淡红滑润舌 227

6.红干舌 228

7.红镜舌 228

8.红舌红点 229

9.红裂舌 229

10.中红边紫舌 230

11.红肿舌 230

12.绛舌 230

13.青紫舌 231

14.绛肿舌 231

15.杨梅舌 232

(六)望舌苔诊病法 232

1.淡白舌白薄苔 232

2.淡红舌白薄苔 233

3.边尖红舌白薄苔 233

4.红绛舌白薄苔 233

5.淡白舌白厚苔 234

6.淡红舌白厚苔 234

7.红绛舌白厚苔 235

8.淡白舌白腻苔 235

9.淡红舌白腻苔 236

10.红绛舌白腻苔 236

11.淡白舌积粉苔 236

12.红绛舌积粉苔 237

13.淡白舌白干苔 237

14.红绛舌白干苔 238

15.淡红舌白滑苔 238

16.淡红舌白厚剥苔 239

17.红舌偏白苔 239

18.淡红舌黄白相兼苔 240

19.红舌尖白苔 240

20.红舌边白中黄苔 241

21.红暗舌剥苔 241

22.鸡心舌 242

23.淡白舌薄黄苔 242

24.红舌薄黄苔 243

25.绛舌薄黄苔 243

26.紫暗舌薄黄苔 244

27.淡白舌黄厚苔 244

28.淡红舌黄厚苔 244

29.红舌黄厚苔 245

30.绛紫舌黄厚苔 245

31.淡白舌黄腻苔 246

32.淡红舌黄腻苔 246

33.绛紫舌黄腻苔 247

34.淡白舌黄滑苔 247

35.红绛舌黄滑苔 248

36.淡红舌焦黄苔 248

37.红绛舌焦黄苔 248

38.红暗舌根黄灰黑苔 249

39.黄浊苔 249

40.双黄苔 250

41.半黄半白苔 250

42.淡白舌灰薄苔 250

43.红绛舌灰薄苔 251

44.淡白舌灰厚苔 251

45.红舌灰厚苔 251

46.紫绛舌灰厚苔 252

47.红舌灰腻苔 252

48.紫绛舌灰腻苔 253

49.紫暗舌灰厚腻苔 253

50.淡紫舌半白半灰苔 254

51.紫绛舌厚灰燥苔 254

52.淡红舌偏灰苔 255

53.紫绛舌偏灰苔 255

54.淡白舌偏黑苔 256

55.淡红舌尖灰黑苔 256

56.淡红舌黑润苔 256

57.淡红舌白苔中黑 257

58.紫绛舌黑燥苔 257

59.暗紫舌黑润苔 258

60.霉酱苔 258

61.中白边黄苔 258

62.舌苔中间白滑尖有灰刺 259

63.半边白滑苔 259

64.白苔黑斑 260

65.白苔夹双黄苔 260

66.白苔夹双黑苔 261

67.白苔夹双灰苔 261

68.白尖中红黑根苔 262

69.白苔夹尖根俱黑苔 262

70.黄苔夹中黑通尖苔 263

71.黄苔黑刺 263

72.黄尖白根苔 264

73.黄苔生瓣 264

74.黄色染苔 265

75.朱色染苔 265

76.灰色染苔 265

77.黑色染苔 265

78.绿色染苔 266

(七)望舌底诊病法 266

1.正常舌底 266

2.舌底瘀丝 266

3.舌底瘀点瘀斑 266

4.紫暗舌底 267

(八)舌诊现代研究 267

1.肝硬化 267

2.伤寒病 267

3.急性阑尾炎 268

4.慢性胃炎及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268

5.真菌感染 268

6.肝癌 268

7.肠道寄生虫病 269

8.食管癌 269

9.舌下络脉 269

八、望齿、龈 270

(一)齿、龈与脏腑 270

(二)正常齿、龈 270

(三)望齿要点 271

(四)望齿诊病法 271

1.牙齿白燥 271

2.牙如枯骨 272

3.牙齿黄燥 272

4.牙齿灰黑 273

5.齿垢 273

6.咬牙啮齿 274

7.齿动稀疏 275

8.龋齿 275

9.牙?畸形 276

(五)望龈诊病法 276

1.牙龈淡白 276

2.齿龈红肿 277

3.齿龈紫黑 277

4.齿龈溃脓 278

5.齿龈牙际蓝迹一线 278

6.齿缝出血 278

7.龈间胬肉 279

8.牙床腐烂 279

九、望耳 280

(一)耳与脏腑 280

(二)望耳诊病法 281

1.耳厚而大 281

2.耳薄而小 282

3.耳肿 282

4.耳瘦萎缩 282

5.耳轮甲错 283

6.耳疮 283

7.耳蕈 283

8.耳挺 284

9.耳轮红润 284

10.耳轮色黄 284

11.耳轮色白 285

12.耳轮色青 285

13.耳轮色黑 286

14.耳背红络 286

15.耳面血管充盈 287

16.正常盯聍 287

17.耵聍过多 287

18.耳内红肿 288

19.脓耳 288

(三)分区望耳 289

1.耳与脏腑躯体 289

2.分区视诊方法 292

3.耳廓心区望诊 293

4.耳廓肝区胆区望诊 293

5.耳廓脾区胃区望诊 294

6.肺区大肠区望诊 294

7.肾膀胱区望诊 295

8.颈椎区望诊 295

9.腰区望诊 296

十、望人中 296

(一)人中与脏腑 296

(二)望人中诊病法 296

1.人中平 296

2.人中满唇反 297

3.人中色白 298

4.人中微赤 298

5.人中色青 298

6.人中色黑 299

十一、颈项部望诊 299

(一)颈项与脏腑 299

(二)望颈项诊病法 300

1.颈项长 300

2.颈项短 300

3.项强 301

4.颈软 301

5.颈肿 302

6.斜颈 302

7.颈粗 302

8.颈细 303

9.劲动脉动悸 304

10.颈淋巴结肿大 304

11.瘰疬 304

十二、胸背部望诊 305

(一)胸背与脏腑 305

(二)正常胸廓 305

(三)望胸背诊病法 306

1.桶状胸 306

2.扁平胸 307

3.鸡胸 307

4.一侧凹陷胸 308

5.一侧隆起胸 308

6.乳房一侧胀大 309

7.未婚泌乳 309

8.乳房溢血 310

9.男性乳房“发育” 311

10.乳头下陷 311

11.脊柱侧弯 312

12.驼背 313

13.脊椎囊肿(脊膜膨出) 314

14.一侧腰部红肿 314

十三、视喘咳 315

(一)正常呼吸 315

(二)视喘咳知疾病 315

1.男性胸式呼吸为主 315

2.女性呈腹式呼吸 316

3.潮式呼吸 316

4.遏止性呼吸 317

5.猫喘样呼吸 317

6.蝉鸣样呼吸 318

7.鼾式呼吸 319

8.叹息样呼吸 319

9.呼吸增快 320

10.呼吸减慢 320

11.咳而无力 320

12.咳而有力 321

13.咳而无痰与少痰 321

十四、望心尖搏动 322

(一)正常心尖搏动 322

(二)望心尖搏动诊病法 322

1.心搏下移 322

2.心搏上移 323

3.心搏左移 324

4.心搏右移 324

5.剑突下搏动 324

十五、手部望诊 325

(一)手与脏腑 325

(二)望手诊病法 326

1.平手 326

2.爪形手 327

3.撒手 327

4.握固 328

5.手抽搐 329

6.鱼际络脉色赤 329

7.鱼际络脉青黑 330

8.鱼际肌肉萎缩 330

9.指间肌肉萎缩 331

10.手颤肢摇 331

11.杵状指 332

12.指头螺瘪 333

13.手指肿胀 333

14.手指关节变形 334

15.手掌脱皮 335

16.手掌皮肤燥裂 335

17.手掌出汗 335

18.撮空、引线、循衣、摸床 336

19.各种掌纹名称 337

20.消化系统疾病掌纹 338

21.心血管病掌纹 339

22.呼吸系统疾病掌纹 340

23.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掌纹 341

24.恶性肿瘤掌纹 343

25.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掌纹 344

十六、望指甲 346

(一)指甲与脏腑气血 346

(二)指甲望诊的意义 346

(三)望指甲诊病法 347

1.指甲平、凹 347

2.指甲枯萎 347

3.指甲苍枯 348

4.指甲枯厚堆迭 348

5.甲床淡白 349

6.甲床深红 349

7.甲床苍白 349

8.甲床色黄 350

9.甲床色青 350

10.甲床色黑 351

11.甲床紫黑 351

12.望月痕 352

十七、王氏(文华)指甲诊病法 352

(一)指甲划分 352

1.九分比法 352

2.四分比法 353

(二)血气符号 354

1.符号形状 354

2.符号色泽 355

(三)基本手法 355

(四)基本要求 356

(五)指甲疾病符号分布 356

1.拇指指甲 356

2.食指指甲 357

3.中指指甲 358

4.无名指指甲 359

5.小指指甲 360

(六)42种疾病的指甲诊断 360

1.偏头痛 360

2.眩晕 361

3.近视 361

4.青光眼 362

5.慢性鼻炎 362

6.慢性上额窦炎 363

7.鼻咽癌 363

8.慢性咽炎 364

9.扁桃体炎 364

10.龋齿 365

11.支气管炎 365

12.支气管哮喘 366

13.肺炎 366

14.肺结核 367

15.肺癌 367

16.食道炎 368

17.食道癌 368

18.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369

19.风湿性心脏病 369

20.阵发性心动过速 370

21.过早搏动 370

22.慢性胃炎 371

23.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371

24.胃癌 372

25.慢性肝炎 372

26.肝硬化 373

27.肝癌 373

28.慢性胆囊炎 374

29.慢性胰腺炎 374

30.肝脾肿大 375

31.慢性肾炎 375

32.慢性结肠炎 376

33.便秘 376

34.慢性前列腺炎 377

35.前列腺肥大 378

36.子宫肌瘤 378

37.输卵管炎(附件炎) 379

38.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炎) 379

39.肩周炎 380

40.颈、胸、腰椎骨质增生 380

41.高血压病 381

42.糖尿病 381

十八、望指纹 382

(一)三关部位 382

(二)查指纹方法 383

(三)临床意义 383

(四)正常指纹 383

(五)查三关辨轻重 384

(六)察浮沉 384

(七)望浅深 384

(八)视色泽 384

(九)沈氏指纹形状23种及主病 385

1.络脉的长短 385

2.络脉的粗细 385

3.络脉色泽 385

4.长珠形 385

5.流珠形 385

6.去蛇形 386

7.来蛇形 386

8.弓里纹形 386

9.弓外纹形 386

10.左斜形 387

11.右斜形 387

12.针形 388

13.枪形 388

14.透关射指形 388

15.透关射甲形 388

16.乙字形 389

17.二曲如钩形 389

18.三曲如虫形 390

19.水字形 390

20.环形 390

21.曲虫形 391

22.鱼骨形 391

23.乱虫形 391

十九、腹部望诊 392

(一)腹与脏腑 392

(二)常人之腹 392

(三)望腹诊病法 392

1.腹部臌胀 392

2.全腹臌胀如球 393

3.腹胀蛙状 394

4.纵腹垂腴 394

5.上腹包块 395

6.下腹包块 395

7.胃肠蠕动波 396

8.脐突 396

9.脐向内凹陷 397

10.腹壁静脉怒张 397

11.腹皮玫瑰色疹 398

12.腹纹蓝紫 398

13.褐色妊娠线 399

14.下腹白色条纹 399

15.皮下瘀斑 400

二十、前阴望诊 401

(一)前阴与脏腑经络 401

(二)正常阴毛 401

(三)望前阴诊病法 402

1.阴毛过少与脱落 402

2.阴毛过多 402

3.隐睾 403

4.阴囊缩 403

5.阴囊纵 403

6.阴囊偏坠 404

7.阴囊水肿 404

8.阴囊肿溃 405

9.阴囊色白 405

10.阴囊色赤 406

11.阴囊色紫 406

12.阴囊绉黑 407

13.阴茎纵长 407

14.阴茎萎软 407

15.阳强 408

16.阳痿 408

17.龟头红肿 409

18.下疳 409

19.女阴溃疡 410

20.女阴白斑 410

21.女阴肿物 411

22.阴挺 411

二十一、望下肢 412

(一)下肢与脏腑 412

(二)望下肢诊病法 413

1.下肢肌肉萎缩 413

2.下肢瘫痪 413

3.膝关节畸形 414

4.足畸形 415

5.下肢水肿 415

6.慌张步态 417

7.摇摆步态 417

8.醉汉步态 417

9.跨越步态 418

10.跛行 419

第四章 望排出物 421

一、望排出物的意义 422

二、望排出物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423

(一)望排出物的方法 423

(二)望排出物的注意事项 423

(三)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 424

三、望排出物的内容 424

(一)察尿诊病法 424

1.尿量过多 425

2.尿量过少 425

3.尿色黄赤 425

4.肉眼血尿 425

5.尿色白浊 426

6.尿多泡沫 426

(一)望大便诊病法 426

1.大便干结 427

2.大便稀溏 427

3.大便黏腻 427

4.大便脓血 428

5.大便油黑 428

6.大便灰白 428

(三)察痰诊病法 428

1.痰白清稀 429

2.痰白而稠 429

3.痰白多沫 429

4.痰黄黏稠 429

5.痰黄如脓 429

6.痰如咖啡 430

7.痰中带血 430

(四)察涕诊病法 430

1.清涕 430

2.浊涕 431

3.涕中带血 431

(五)望汗诊病法 431

1.自汗 431

2.盗汗 431

3.黏汗 432

4.大汗 432

5.战汗 432

6.头汗 432

7.鼻汗 433

8.半身汗 433

9.手足汗 433

10.阴汗 434

(六)望带下诊病法 434

1.带下色白 434

2.带下色黄 435

3.带下色赤 436

4.带下青黑 436

5.带下质稠 437

6.带下质稀 437

7.带下量多 438

8.带下量少 438

(七)察月经诊病法 439

1.月经量多色淡 439

2.月经量多色红 440

3.月经量多色暗有块 440

4.月经量少色淡 440

5.月经量少色红 441

6.月经量少色暗有块 441

7.月经时多时少 442

(八)望恶露 442

1.恶露量多色淡 442

2.恶露量多色红 442

3.恶露量多色暗有块 443

4.恶露少而不畅 443

第五章 内科疾病望诊 445

一、感冒 446

(一)疾病望诊 446

(二)分证望诊 446

1.风寒证 446

2.风热证 446

3.暑湿证 447

4.气虚证 447

5.阴虚证 447

二、大头瘟 447

(一)疾病望诊 447

(二)分证望诊 448

1.肺胃热毒,上攻头面证 448

2.风热上迫,肝风内扰证 448

三、烂喉 448

(一)疾病望诊 448

(二)分证望诊 449

1.毒侵肺卫证 449

2.毒壅气分证 449

3.毒燔气营(血)证 449

4.余毒伤阴证 449

四、疟疾 450

(一)疾病望诊 450

(二)分证望诊 450

1.正疟 450

2.温疟 450

3.寒疟 451

4.瘴疟 451

5.劳疟 451

五、霍乱 451

(一)疾病望诊 451

(二)分证望诊 452

1.寒霍乱 452

2.热霍乱 452

3.干霍乱 453

六、失音 453

(一)疾病望诊 453

(二)分证望诊 453

1.外感风寒证 453

2.客寒包火证 454

3.痰热交阻证 454

4.肺燥津阻证 454

5.肾阴不足证 454

七、咳嗽 454

(一)疾病望诊 454

(二)分证望诊 455

1.外感咳嗽 455

2.内伤咳嗽 455

八、喘病 456

(一)疾病望诊 456

(二)分证望诊 457

1.实喘 457

2.虚喘 457

九、肺痈 458

(一)疾病望诊 458

(二)分证望诊 458

1.初期 458

2.成痈期 459

3.溃脓期 459

4.恢复期 459

十、肺胀 459

(一)疾病望诊 459

(二)分证望诊 460

1.痰浊壅肺证 460

2.痰热郁肺证 460

3.痰蒙神窍证 460

4.肺肾气虚证 460

5.阳虚水泛证 461

十一、胸痹 461

(一)疾病望诊 461

(二)分证望诊 461

1.心血瘀阻证 461

2.痰浊壅塞证 462

3.阴寒凝滞证 462

4.心肾阴虚证 462

5.气阴两虚证 462

6.阳气虚衰证 462

十二、神昏 463

(一)疾病望诊 463

(二)分证望诊 463

1.闭证 463

2.脱证 464

十三、头痛 465

(一)疾病望诊 465

(二)分证望诊 465

1.外感 465

2.内伤 466

十四、眩晕 467

(一)疾病望诊 467

(二)分证望诊 467

1.肝阳上亢证 467

2.气血亏虚证 467

3.肾精不足证 468

4.痰浊中阻证 468

十五、中风 468

(一)疾病望诊 468

(二)分证望诊 469

1.中经络 469

2.中脏腑 469

十六、癫病 470

(一)疾病望诊 470

(二)分证望诊 470

1.痰气郁结证 470

2.心脾两虚证 471

十七、狂病 471

(一)疾病望诊 471

(二)分证望诊 471

1.痰火上扰证 471

2.火盛伤阴证 472

十八、痫病 472

(一)疾病望诊 472

(二)分证望诊 473

1.肝风痰浊证 473

2.肝火痰热证 473

3.肝肾阴虚证 473

4.脾胃虚弱证 473

5.气虚血滞证 473

十九、厥病 474

(一)疾病望诊 474

(二)分证望诊 474

1.气厥 474

2.血厥 475

3.痰厥 475

4.食厥 475

5.暑厥 475

二十、痴呆 476

(一)疾病望诊 476

(二)分证望诊 476

1.髓海不足证 476

2.痰湿阻窍证 476

3.肝郁气滞证 477

4.肝肾亏虚证 477

二十一、郁证 477

(一)疾病望诊 477

(二)分证望诊 478

1.肝气郁结证 478

2.气郁化火证 478

3.忧郁伤神证 478

4.心脾两虚证 478

二十二、瘿病 479

(一)疾病望诊 479

(二)分证望诊 479

1.气郁望诊 479

2.痰结血郁证 479

3.肝火旺盛证 480

4.心肝阴虚证 480

二十三、痉证 480

(一)疾病望诊 480

(二)分证望诊 480

1.邪壅经络证 480

2.热灼筋脉证 481

3.阴血亏虚证 481

三十四、黄疸 481

(一)疾病望诊 481

(二)分证望诊 482

1.热重于湿证 482

2.湿重于热证 482

3.毒热弥张证 482

4.寒湿证 482

二十五、胃脘痛 483

(一)疾病望诊 483

(二)分证望诊 483

1.饮食停滞证 483

2.肝胃郁热证 483

3.肝气犯胃证 484

4.瘀血停滞证 484

5.脾胃虚寒证 484

6.胃阴不足证 484

二十六、腹痛 484

(一)疾病望诊 484

(二)分证望诊 485

1.寒郁内阻证 485

2.湿热壅滞证 485

3.饮食积滞证 485

4.气滞血瘀证 485

5.中脏虚寒证 485

二十七、关格 486

(一)疾病望诊 486

(二)分证望诊 486

1.脾胃阳虚证 486

2.浊犯中焦证 486

3.浊犯上焦证 487

4.浊犯下焦证 487

二十八、噎膈 487

(一)疾病望诊 487

(二)分证望诊 487

1.痰气交阻证 487

2.津亏热结证 488

3.瘀血内结证 488

4.气虚阳微证 488

二十九、臌胀 488

(一)疾病望诊 488

(二)分证望诊 489

1.气滞湿阻证 489

2.寒湿困脾证 489

3.湿热蕴结证 489

4.肝脾血瘀证 489

5.脾肾阳虚证 490

6.肝肾阴虚证 490

三十、泄泻 490

(一)疾病望诊 490

(二)分证望诊 491

1.寒湿中阻证 491

2.湿热下注证 491

3.食滞肠胃证 491

4.脾胃虚弱证 491

5.肾阳虚衰证 491

三十一、痢疾 492

(一)疾病望诊 492

(二)分证望诊 492

1.湿热痢下证 492

2.寒湿痢下证 492

3.疫毒痢下证 492

4.阴虚痢下证 493

5.虚寒痢下证 493

三十二、便秘 493

(一)疾病望诊 493

(二)分证望诊 494

1.胃肠实热证 494

2.肝脾气滞证 494

3.脾肺气虚证 494

4.脾肾阳虚证 494

5.血虚阴亏证 494

三十三、呃逆 495

(一)疾病望诊 495

(二)分证望诊 495

1.胃中寒冷证 495

2.胃火上逆证 495

3.脾胃阳虚证 495

4.胃阴不足证 496

三十四、呕吐 496

(一)疾病望诊 496

(二)分证望诊 496

1.外邪犯胃证 496

2.饮食停滞证 497

3.痰饮内阻证 497

4.脾胃虚寒证 497

5.胃阴不足证 497

三十五、肠痈 497

(一)疾病望诊 497

(二)分证望诊 498

1.湿热内蕴,气滞血瘀证 498

2.积热不散,热盛肉腐证 498

3.阳明腑实,热盛伤阴证 498

三十六、阳痿 499

(一)疾病望诊 499

(二)分证望诊 499

1.命门火衰证 499

2.心脾两虚证 499

3.恐惧伤肾证 499

4.湿热下注证 500

三十七、尿浊 500

(一)疾病望诊 500

(二)分证望诊 500

1.湿热内蕴证 500

2.脾虚气陷证 501

3.肾元亏虚证 501

三十八、癃闭 501

(一)疾病望诊 501

(二)分证望诊 502

1.膀胱湿热证 502

2.肺热壅盛证 502

3.尿路阻塞证 502

4.中气不足证 502

5.肾阳不足证 502

三十九、淋证 503

(一)疾病望诊 503

(二)分证望诊 503

1.热淋证 503

2.石淋证 503

3.气淋虚证 504

4.血淋实证 504

5.膏淋实证 504

四十、汗病 504

(一)疾病望诊 504

(二)分证望诊 505

1.肺卫不固证 505

2.营卫不和证 505

3.阴虚火旺证 505

4.邪热郁蒸证 505

四十一、痰饮 506

(一)疾病望诊 506

(二)分证望诊 506

1.饮留肠胃证(痰饮) 506

2.饮停胸胁证(悬饮) 506

3.饮犯胸肺证(支饮) 507

4.饮溢四肢证(溢饮) 507

5.脾胃阳虚证 507

6.肾阳虚弱证 507

四十二、紫斑 508

(一)疾病望诊 508

(二)分证望诊 508

1.热燔营血证 508

2.阴虚火旺证 508

3.气不摄血证 509

4.阳虚不固证 509

四十三、血瘀证 509

(一)疾病望诊 509

(二)分证望诊 510

1.寒凝血瘀证 510

2.热灼血瘀证 510

3.气虚血瘀证 510

4.阳虚血瘀证 510

四十四、衄血 511

(一)疾病望诊 511

(二)分证望诊 511

1.风热犯肺证 511

2.胃火炽盛证 511

3.热毒内蕴证 512

4.阴虚火旺证 512

5.气血亏虚证 512

四十五、吐血 512

(一)疾病望诊 512

(二)分证望诊 513

1.热伤营血证 513

2.胃中积热证 513

3.肝火犯胃证 513

4.脾胃虚寒证 513

5.气虚血亏证 513

四十六、咳血 514

(一)疾病望诊 514

(二)分证望诊 514

1.风热犯肺证 514

2.燥气犯肺证 514

3.肝火犯肺证 515

4.阴虚火旺证 515

5.气不摄血证 515

四十七、便血 515

(一)疾病望诊 515

(二)分证望诊 516

1.火伤血络证 516

2.湿热蕴蒸证 516

3.气滞血瘀证 516

4.脾胃虚寒证 516

四十八、尿血 517

(一)疾病望诊 517

(二)分证望诊 517

1.热结膀胱证 517

2.心火亢盛证 517

3.阴虚火旺证 517

4.脾肾不固证 518

四十九、痹证 518

(一)疾病望诊 518

(二)分证望诊 519

1.风寒阻痹证 519

2.寒湿执着证 519

3.湿热稽留证 519

4.痰瘀胶结证 519

五十、瘫痪 520

(一)疾病望诊 520

(二)分证望诊 520

1.瘀阻脉络证 520

2.湿热浸淫证 520

3.肝肾亏虚证 520

4.肺热津伤证 521

五十一、虚劳 521

(一)疾病望诊 521

(二)分证望诊 521

1.肺气虚弱证 521

2.脾气亏虚证 522

3.心血亏虚证 522

4.肝血亏虚证 522

5.脾阳虚证 522

6.肾阳虚衰证 522

7.肺阴亏虚证 523

8.心阴虚证 523

9.脾阴虚证 523

10.肝阴虚证 523

11.肾阴虚证 523

五十二、脱证 524

(一)疾病望诊 524

(二)分证望诊 524

1.阴血脱证 524

2.阳气脱证 524

3.阴阳俱脱证 525

五十三、消渴 525

(一)疾病望诊 525

(二)分证望诊 525

1.肺胃燥热证 525

2.肠燥津伤证 526

3.肝肾阴虚证 526

4.阴阳两虚证 526

5.湿热蕴结证 526

五十四、水肿 526

(一)疾病望诊 526

(二)分证望诊 527

1.风邪遏肺证 527

2.湿热壅盛证 527

3.脾胃气虚证 527

4.脾肾阳虚证 527

5.血瘀水停证 528

五十五、狐惑病 528

(一)疾病望诊 528

(二)分证望诊 528

1.肝脾湿热证 528

2.脾虚夹湿证 529

3.阴虚内热证 529

4.毒火熏蒸证 529

五十六、脚气 529

(一)疾病望诊 529

(二)分证望诊 530

1.湿邪蕴积证 530

2.热毒伤阴证 530

3.阳虚寒盛证 530

4.湿浊冲心证 530

5.热毒冲心证 531

五十七、血吸虫病 531

(一)疾病望诊 531

(二)分证望诊 531

1.表里受邪证 531

2.气阴两虚证 532

3.气滞血瘀证 532

4.血瘀水停证 532

5.脾虚水停证 532

五十八、蛔虫病 533

(一)疾病望诊 533

(二)分证望诊 533

1.肠胃湿热证 533

2.寒热错杂证 533

3.阳虚寒凝证 534

4.气郁厥逆证 534

5.虫阻肠胃证 534

五十九、绦虫病 534

(一)疾病望诊 534

(二)分证望诊 535

1.肠胃积热证 535

2.气血两虚证 535

六十、钩虫病 535

(一)疾病望诊 535

(二)分证望诊 536

1.皮感虫邪证 536

2.虫邪犯肺证 536

3.脾胃虚弱证 536

4.气血亏虚证 536

六十一、蛲虫病 537

(一)疾病望诊 537

(二)分证望诊 537

1.下焦湿热证 537

2.气血虚弱证 537

第六章 妇科疾病望诊 539

一、月经过多 540

(一)疾病望诊 540

(二)分证望诊 540

1.气虚证 540

2.血热证 540

3.血瘀证 541

二、月经过少 541

(一)疾病望诊 541

(二)分证望诊 541

1.血虚证 541

2.肾虚证 542

3.血寒证 542

4.血瘀证 542

三、经行吐衄 542

(一)疾病望诊 542

(二)分证望证 543

1.肝经郁火证 543

2.阴虚肺燥证 543

四、痛经 543

(一)疾病望诊 543

(二)分证望诊 544

1.实证 544

2.虚证 545

五、经闭 545

(一)疾病望诊 545

(二)分证望诊 546

1.肝肾亏虚证 546

2.气血虚弱证 546

3.气滞血瘀证 546

4.寒湿凝滞证 546

5.痰湿内阻证 546

六、崩漏 547

(一)疾病望诊 547

(二)分证望诊 547

1.血热证 547

2.血瘀证 548

3.气虚证 548

4.肾虚证 548

七、带下 548

(一)疾病望诊 548

(二)分证望诊 549

1.脾虚证 549

2.肾虚证 549

3.肝经湿热证 550

4.湿毒证 550

八、妊娠恶阻 550

(一)疾病望诊 550

(二)分证望诊 551

1.胃虚证 551

2.肝热证 551

3.痰滞证 551

九、妊娠腹痛 551

(一)疾病望诊 551

(二)分证望诊 552

1.虚寒证 552

2.血虚证 552

3.气郁证 552

十、胎漏、滑胎 552

(一)疾病望诊 552

(二)分证望诊 553

1.气虚证 553

2.血虚证 553

3.肾虚证 553

4.血热证 554

5.外伤证 554

十一、妊娠浮肿 554

(一)疾病望诊 554

(二)分证望诊 555

1.脾虚证 555

2.肾虚证 555

3.气滞证 555

十二、妊娠咳嗽 556

(一)疾病望诊 556

(二)分证望诊 556

1.阴虚肺燥证 556

2.风寒外感证 556

3.痰饮内停证 556

十三、妊娠眩晕 557

(一)疾病望诊 557

(二)分证望诊 557

1.阴虚阳亢证 557

2.气郁痰滞证 557

3.气血两虚证 558

十四、子痫 558

(一)疾病望诊 558

(二)分证望诊 558

1.实证 558

2.虚证 559

十五、子悬 559

(一)疾病望诊 559

(二)分证望诊 560

肝郁气逆证 560

十六、子淋 560

(一)疾病望诊 560

(二)分证望诊 560

1.心火偏胜证 560

2.湿热下注证 561

3.阴虚火旺证 561

4.气虚证 561

十七、胎死不下 561

(一)疾病望诊 561

(二)分证望诊 562

1.气血虚证 562

2.血瘀证 562

十八、恶露不下 562

(一)疾病望诊 562

(二)分证望诊 563

1.气滞证 563

2.血瘀证 563

3.血虚证 563

十九、恶露不绝 564

(一)疾病望诊 564

(二)分证望诊 564

1.气虚证 564

2.血热证 564

3.血瘀证 564

二十、产后发热 565

(一)疾病望诊 565

(二)分证望诊 565

1.感染邪毒证 565

2.外感发热证 566

3.血虚发热证 566

4.血瘀发热证 566

二十一、产后血晕 566

(一)疾病望诊 566

(二)分证望诊 567

1.血虚气脱证 567

2.血瘀气逆证 567

二十二、产后痉病 567

(一)疾病望诊 567

(二)分证望诊 568

1.血虚发痉证 568

2.感染邪毒证 568

二十三、产后汗出 568

(一)疾病望诊 568

(二)分证望诊 569

1.气虚证 569

2.阴虚证 569

二十四、产后浮肿 570

(一)疾病望诊 570

(二)分证望诊 570

1.气滞浮肿证 570

2.水停浮肿证 570

3.败血停积证 570

二十五、产后痢疾 571

(一)疾病望诊 571

(二)分证望诊 571

二十六、产后大便难 572

(一)疾病望诊 572

(二)分证望诊 572

1.阴虚津亏证 572

2.气血两虚证 572

二十七、产后腹泻 573

(一)疾病望诊 573

(二)分证望诊 573

1.脾虚腹泻证 573

2.食积腹泻证 573

二十八、乳汁不下 574

(一)疾病望诊 574

(二)分证望诊 574

1.气血虚弱证 574

2.肝郁气滞证 574

二十九、乳汁自涌 575

(一)疾病望诊 575

(二)分证望诊 575

1.气血虚弱证 575

2.肝经郁热证 575

三十、乳痈 576

(一)疾病望诊 576

(二)分证望诊 576

1.初期 576

2.成脓期 576

3.溃后期 577

三十一、乳岩 577

(一)疾病望诊 577

(二)分证望诊 577

三十二、阴挺 578

(一)疾病望诊 578

(二)分证望诊 579

1.气虚证 579

2.肾虚证 579

三十三、脏躁 579

(一)疾病望诊 579

(二)分证望诊 580

三十四、梅核气 580

(一)疾病望诊 580

(二)分证望诊 580

第七章 儿科疾病望诊 581

一、不乳 582

(一)疾病望诊 582

(二)分证望诊 582

1.元气虚弱证 582

2.脾胃虚寒证 582

3.秽热郁积证 582

二、大便不通 583

(一)疾病望诊 583

(二)分证望诊 583

1.胎禀不足证 583

2.胎热壅结证 583

3.肛门内合证 584

三、小便不通 584

(一)疾病望诊 584

(二)分证望诊 584

1.元气虚弱证 584

2.热蕴膀胱证 584

3.尿门无孔证 585

四、胎黄 585

(一)疾病望诊 585

(二)分证望诊 585

1.阳黄证 585

2.阴黄证 585

五、脐风 586

(一)疾病望诊 586

(二)分证望诊 586

六、脐湿、脐疮 587

(一)疾病望诊 587

(二)分证望诊 587

1.脐湿证 587

2.脐疮证 587

七、赤游丹 588

(一)疾病望诊 588

(二)分证望诊 588

1.风火热毒证 588

2.邪毒入营证 588

八、鹅口疮 589

(一)疾病望诊 589

(二)分证望诊 589

1.心脾积热证 589

2.虚火上浮证 590

九、硬肿症 590

(一)疾病望诊 590

(二)分证望诊 590

1.阳气虚弱证 590

2.寒凝血涩证 591

十、顿咳 591

(一)疾病望诊 591

(二)分证望诊 592

1.初咳期证 592

2.痉咳期证 592

3.恢复期证 592

十一、风疹 593

(一)疾病望诊 593

(二)分证望诊 593

1.邪郁肺卫证 593

2.邪热炽盛证 593

十二、奶麻 594

(一)疾病望诊 594

(二)分证望诊 594

1.发热期证 594

2.出疹期证 594

十三、麻疹 595

(一)疾病望诊 595

(二)分证望诊 595

1.顺证 595

2.麻后证 596

3.逆证 597

十四、水痘 597

(一)疾病望诊 597

(二)分证望诊 598

1.风热夹湿证 598

2.湿热炽盛证 598

十五、锁喉风 598

(一)疾病望诊 598

(二)分证望诊 599

1.风热上攻证 599

2.肺胃积热证 599

十六、痄腮 599

(一)疾病望诊 599

(二)分证望诊 600

1.温毒在表证 600

2.热毒蕴结证 600

十七、感冒 600

(一)疾病望诊 600

(二)分证望诊 601

1.风寒证 601

2.风热证 601

3.兼证 601

十八、咳嗽 602

(一)疾病望诊 602

(二)分证望诊 602

1.外感咳嗽证 602

2.内伤咳嗽证 602

十九、哮喘 603

(一)疾病望诊 603

(二)分证望诊 604

1.寒喘证 604

2.热喘证 604

3.寒喘兼阳虚证 604

二十、咳嗽 604

(一)疾病望诊 604

(二)分证望诊 605

1.风寒闭肺证 605

2.风热闭肺证 605

3.痰热闭肺证 605

4.肺阴不足证 605

5.肺脾气虚证 606

6.变证 606

二十一、呕吐 606

(一)疾病望诊 606

(二)分证望诊 607

1.伤食证 607

2.胃热证 607

3.胃寒证 607

4.虚火证 607

5.夹惊证 608

二十二、泄泻 608

(一)疾病望诊 608

(二)分证望诊 608

1.伤食证 608

2.风寒证 608

3.湿热证 609

4.脾虚证 609

5.脾肾阳虚证 609

二十三、脱肛 609

(一)疾病望诊 609

(二)分证望诊 610

1.气虚下陷证 610

2.湿热下坠证 610

二十四、积滞 610

(一)疾病望诊 610

(二)分证望诊 611

1.乳食壅积证 611

2.脾胃虚弱证 611

二十五、疳证 612

(一)疾病望诊 612

(二)分证望诊 612

1.积滞伤脾证 612

2.脾虚气弱证 612

3.气血两虚证 613

4.兼证 613

二十六、盘肠气痛 614

(一)疾病望诊 614

(二)分证望诊 614

1.寒实证 614

2.食积证 614

3.虚寒证 615

4.瘀血证 615

二十七、气疝 615

(一)疾病望诊 615

(二)分证望诊 615

1.气滞证 615

2.气虚证 616

二十八、急惊风 616

(一)疾病望诊 616

(二)分证望诊 616

1.外感惊风证 616

2.痰热惊风证 617

3.惊恐惊风证 618

二十九、慢惊风 618

(一)疾病望诊 618

(二)分证望诊 618

1.脾阳虚弱证 618

2.脾肾阳衰证 619

3.肝肾阴亏证 619

三十、痴呆 619

(一)疾病望诊 619

(二)分证望诊 620

1.禀赋不足证 620

2.脾虚痰阻证 620

3.瘀血阻窍证 620

三十一、痿证 620

(一)疾病望诊 620

(二)分证望诊 621

1.肺热津伤证 621

2.肝肾亏损证 621

3.气虚血滞证 621

4.湿热浸淫证 622

5.瘀阻脉络证 622

三十二、解颅 622

(一)疾病望诊 622

(二)分证望诊 622

1.先天亏损证 622

2.痰瘀内阻证 623

三十三、囟陷 623

(一)疾病望诊 623

(二)分证望诊 623

1.肾元不足证 623

2.气血不足证 623

三十四、囟填 624

(一)疾病望诊 624

(二)分证望诊 624

1.火毒上攻证 624

2.寒气凝聚证 624

三十五、鸡胸 625

(一)疾病望诊 625

(二)分证望诊 625

1.脾肾阳虚证 625

2.肾气亏损证 625

三十六、龟背 626

(一)疾病望诊 626

(二)分证望诊 626

1.脾肾虚弱证 626

2.肾元亏损证 626

三十七、五迟 627

(一)疾病望诊 627

(二)分证望诊 627

1.肝肾不足证 627

2.心血不足证 627

三十八、五软 628

(一)疾病望诊 628

(二)分证望诊 628

1.脾肾两亏证 628

2.气血虚弱证 628

三十九、遗尿 629

(一)疾病望诊 629

(二)分证望诊 629

1.下元虚寒证 629

2.脾肺气虚证 629

3.肝经湿热证 630

第八章 外科疾病望诊 631

一、颈痈 632

(一)疾病望诊 632

(二)分证望诊 632

1.风热痰结 632

2.热毒壅盛 632

3.气血两亏 633

二、臂痈 633

(一)疾病望诊 633

(二)分证望诊 634

1.实火证 634

2.虚火证 634

三、胁痈 635

(一)疾病望诊 635

(二)分证望诊 635

1.实火证 635

2.虚火证 635

四、中脘痈 636

(一)疾病望诊 636

(二)分证望诊 636

1.实热证 636

2.湿热证 637

五、臀痈 637

(一)疾病望诊 637

(二)分证望诊 638

1.热毒证 638

2.湿热证 638

六、大腿痈 639

(一)疾病望诊 639

(二)分证望诊 639

1.风寒湿凝结 639

2.湿热凝结 640

3.风热痰结 640

七、暑疖 641

(一)疾病望诊 641

(二)分证望诊 641

1.暑湿蕴肤 641

2.风湿热结 641

八、多发性疖 642

(一)疾病望诊 642

(二)分证望诊 642

1.风热证 642

2.湿热证 643

3.阴虚证 643

九、坐板疮 643

(一)疾病望诊 643

(二)分证望诊 644

1.湿热郁阻 644

2.暑湿蕴毒 644

十、眉心疔 645

(一)疾病望诊 645

(二)分证望诊 645

1.风热壅结 645

2.火毒壅盛 645

十一、鼻疔 646

(一)疾病望诊 646

(二)分证望诊 646

1.火壅肺窍 646

2.肺胃火毒 647

十二、唇部疔疮 647

(一)疾病望诊 647

(二)分证望诊 648

1.火毒蕴结 648

2.毒热炽盛 648

3.毒炽难化 648

十三、指疔 649

(一)疾病望诊 649

(二)分证望诊 650

1.毒热壅盛 650

2.正虚毒恋 650

十四、托血疔 651

(一)疾病望诊 651

(二)分证望诊 651

1.火毒壅盛 651

2.湿火凝聚 651

十五、烂疔 652

(一)疾病望诊 652

(二)分证望诊 652

1.湿火壅盛 652

2.毒火内攻 653

十六、疔疮走黄 653

(一)疾病望诊 653

(二)分证望诊 654

1.正盛邪实 654

2.正虚邪实 654

十七、脑疽 655

(一)疾病望诊 655

(二)分证望诊 655

1.火毒炽盛 655

2.阴亏毒炽 656

十八、发背 656

(一)疾病望诊 656

(二)分证望诊 657

1.实火证 657

2.阴火证 658

3.气血两虚 658

十九、附骨疽 659

(一)疾病望诊 659

(二)分证望诊 659

1.火毒壅盛 659

2.气血两虚 659

3.风寒挟湿 660

二十、脱疽 661

(一)疾病望诊 661

(二)分证望诊 661

1.寒湿证 661

2.血瘀证 662

3.热毒证 662

4.气血两虚 662

二十一、瘰疬 663

(一)疾病望诊 663

(二)分证望诊 664

1.风毒证 664

2.热毒证 664

3.气毒证 664

4.肝郁证 664

5.寒痰证 665

6.热痰证 665

7.气血两虚 665

8.肺肾阴虚 665

二十二、流痰 666

(一)疾病望诊 666

(二)分证望诊 666

1.寒痰凝聚 666

2.痰凝蕴毒 667

3.气血两虚 667

4.阴虚火旺 667

二十三、乳痈 668

(二)疾病望诊 668

(二)分证望诊 668

1.肝胃郁热 668

2.热蕴成脓 669

3.正虚毒恋 669

二十四、乳漏 670

(一)疾病望诊 670

(二)分证望诊 670

1.阳证 670

2.阴证 670

二十五、乳癖 671

(一)疾病望诊 671

(二)分证望诊 671

1.肝郁痰凝 671

2.冲任不调 672

二十六、乳悬 672

(一)疾病望诊 672

(二)分证望诊 672

1.血虚肝郁 672

2.脾虚气散 673

二十七、乳岩 673

(一)疾病望诊 673

(二)分证望诊 674

1.气郁痰凝 674

2.冲任失调 674

3.毒蕴溃烂 674

4.气血两虚 675

二十八、肾岩 675

(一)疾病望诊 675

(二)分证望诊 676

1.肝郁痰凝 676

2.阴虚火旺 676

3.肝经湿热 676

4.气血两虚 676

二十九、毒蛇咬伤 677

(一)疾病望诊 677

(二)分证望诊 677

1.风毒证 677

2.火毒证 678

3.风火毒证 678

三十、水火烫伤 679

(一)疾病望诊 679

(二)分证望诊 680

1.火热伤津 680

2.阴伤阳脱 680

3.火毒内陷 680

4.气血两伤 681

三十一、冻伤 681

(一)疾病望诊 681

(二)分证望诊 682

1.寒凝血瘀 682

2.寒凝血虚 682

3.寒气入脏 682

三十二、头癣 683

(一)疾病望诊 683

(二)分证望诊 684

1.气血失荣 684

2.湿热蕴蒸 684

三十三、脚癣 685

(一)疾病望诊 685

(二)分证望诊 685

1.湿热下注 685

2.其他 685

三十四、圆癣 686

(一)疾病望诊 686

(二)分证望诊 687

三十五、桃花癣 687

(一)疾病望诊 687

(二)分证望诊 688

三十六、牛皮癣 688

(一)疾病望诊 688

(二)分证望诊 689

1.血热风燥 689

2.血虚风燥 689

3.风热挟湿 689

4.风邪久郁 689

三十七、松皮癣 690

(一)疾病望诊 690

(二)分证望诊 690

1.血热风燥 690

2.血虚风燥 691

3.血瘀风燥 691

4.风湿痹阻 691

5.毒热壅肤 691

6.毒热伤营 692

三十八、蛇皮癣 692

(一)疾病望诊 692

(二)分证望诊 693

三十九、马疥 693

(一)疾病望诊 693

(二)分证望诊 694

四十、水疥 694

(一)疾病望诊 694

(二)分证望诊 695

1.风湿挟热 695

2.湿热偏盛 695

四十一、疥疮 696

(一)疾病望诊 696

(二)分证望诊 696

四十二、黄水疮 697

(一)疾病望诊 697

(二)分证望诊 697

1.湿热证 697

2.脾虚证 698

四十三、脓窠疮 698

(一)疾病望诊 698

(二)分证望诊 699

1.湿热毒淫 699

2.正虚毒蕴 699

四十四、发际疮 700

(一)疾病望诊 700

(二)分证望诊 700

1.风热毒盛 700

2.湿热毒蕴 700

3.正虚毒蕴 701

四十五、浸淫疮 701

(一)疾病望诊 701

(二)分证望诊 702

1.风热挟湿 702

2.脾虚湿蕴 702

3.血燥湿恋 702

四十六、胎?疮 703

(一)疾病望诊 703

(二)分证望诊 703

1.湿盛于热 703

2.热盛于湿 704

四十七、天疱疮 704

(一)疾病望诊 704

(二)分证望诊 705

1.脾湿蕴蒸 705

2.热盛湿蕴 705

3.气阴两伤 705

四十八、日晒疮 706

(一)疾病望诊 706

(二)分证望诊 707

1.暑热火毒 707

2.湿热毒蕴 707

四十九、猫眼疮 708

(一)疾病望诊 708

(二)分证望诊 708

1.阴寒瘀结 708

2.风热外袭 708

3.湿热郁肤 709

4.毒热入营 709

五十、翻花疮 710

(一)疾病望诊 710

(二)分证望诊 710

1.肝郁血燥 710

2.脾肾两虚 711

五十一、白屑风 711

(一)疾病望诊 711

(二)分证望诊 712

1.肌热当风 712

2.湿热蕴阻 712

五十二、面游风 713

(一)疾病望诊 713

(二)分证望诊 713

1.热盛风燥 713

2.湿热蕴阻 714

五十三、白驳风 714

(一)疾病望诊 714

(二)分证望诊 715

五十四、风隐疹 715

(一)疾病望诊 715

(二)分证望诊 716

1.风热外袭 716

2.风寒外袭 716

3.血瘀生风 716

4.气血两虚 716

5.冲任失调 716

五十五、赤白游风 717

(一)疾病望诊 717

(二)分证望诊 718

1.血分风热 718

2.气分风寒 718

3.湿热下注 718

五十六、肺风粉刺 719

(一)疾病望诊 719

(二)分证望诊 719

1.肺经风热 719

2.脾胃湿热 719

3.冲任不调 720

4.脾失健运 720

五十七、紫白癜风 720

(一)疾病望诊 720

(二)分证望诊 721

五十八、丹毒 721

(一)疾病望诊 721

(二)分证望诊 722

1.风热毒结 722

2.毒热伤营 722

3.胎热胎毒 722

4.湿毒搏结 723

五十九、缠腰火丹 723

(一)疾病望诊 723

(二)分证望诊 724

1.毒热炽盛 724

2.湿热搏结 724

六十、疣 725

(一)疾病望诊 725

(二)分证望诊 726

1.肝胆郁热 726

2.肾气不荣 726

3.风热搏肤 726

4.湿热下趋 726

六十一、痣 727

(一)疾病望诊 727

(二)分证望诊 728

1.肝肾亏损 728

2.火郁孙络 728

六十二、白发 729

(一)疾病望诊 729

(二)分证望诊 729

1.血热偏盛 729

2.精亏血虚 729

3.心脾两虚 729

六十三、油风 730

(一)疾病望诊 730

(二)分证望诊 730

1.血热生风 730

2.血瘀毛窍 730

3.气血两虚 731

4.肝肾不足 731

六十四、甲病 731

(一)疾病望诊 731

(二)分证望诊 732

1.脾伤虫积 732

2.湿热毒蕴 732

3.肾虚失养 732

4.肝虚血燥 732

5.肝郁血枯 733

6.气血两虚 733

7.瘀血阻滞 733

8.阴血亏损 733

9.肝肾两亏 733

六十五、红斑狼疮 734

(一)疾病望诊 734

(二)分证望诊 735

1.阴血失荣 735

2.热毒炽盛 735

3.阴虚火旺 736

4.风湿热痹阻 736

5.心脾两虚 736

6.脾肾阳虚 736

7.肝郁血瘀 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