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  一个经济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实地研究
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  一个经济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实地研究

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 一个经济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实地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亮奎著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65115998
  • 页数:24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课程与教学变革的适切性为目标的研究,在理论研究浮躁的大环境中,选择文化变迁中的、学校教学实践中的课程与教学进行实地研究,研究意蕴比较深厚,它建设性地生成了一些理论、挖掘出其独特的意义。该书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 一个经济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实地研究》目录

导论 1

一、缘起:合作研究中的困惑 1

二、问题的提出:由实地变迁史而生的现实疑问 3

三、研究方法 4

(一)实地研究 4

(二)研究形式 6

(三)研究过程 7

(四)研究地点的选择 8

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9

五、体例说明 11

第一章 研究视域: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 12

一、概念的解释 12

(一)文化 12

(二)文化变迁 14

二、文化作为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工具和背景 15

三、文化视域中的课程与教学 17

(一)课程与教学的文化依附性 17

(二)课程与教学变革的文化之网 19

四、视域之外的话:研究者的态度和情感 20

第二章 实地素描:乡村土地上长起来的城市教育 24

一、实地概况 24

二、乡村教育的历史 25

(一)陶行知的半个筋斗 26

(二)黄质夫与栖霞乡师 27

三、中小学校的建立和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28

(一)城北区中小学校发展的历史概况 28

(二)1949年前后的课程与教学 29

(三)1950年后的变革 31

四、厂办校兴衰:计划经济时代的特殊历史 33

五、城市化进程中的学校变迁 35

(一)基础教育学校的现代化建设 35

(二)大学精神与基础教育 36

六、城市教育发展和乡土文化变迁 38

(一)城市背后的乡土文化 38

(二)乡土文化的基质:承传抑或失落 41

(三)乡土教育的精神:带走抑或遗弃 43

第三章 实地个案:一所优质学校的变迁 46

一、学校概况 46

(一)区位与社区环境 46

(二)体制与管理 48

(三)研究价值 49

二、社会定位:优质学校 51

(一)升学率高的学校 51

(二)酒香不怕巷子深 53

三、转并期的阵痛与对策 54

(一)艰难的转并期:下坡和低谷 54

(二)“差生”问题和“磨”的教学:无奈的对策 56

(三)“快慢班”和“创新班”:夹缝中的生存 60

四、承续着的传统和变革着的观念 70

(一)“五认真”和“教学常规”:承续着的传统 70

(二)课堂教学:观念的变与不变 73

第四章 实地个案:一所薄弱学校的变迁 78

一、学校概况 78

(一)区位与社区环境 78

(二)体制与管理 79

(三)研究价值 80

二、社会定位:薄弱学校 81

(一)转并后的教学质量滑坡 81

(二)生源的困境 83

(三)课程与教学的困境 85

三、和谐品牌学校战略:适合社会需要 86

(一)政府的教育品牌战略 86

(二)“聚人气”:学校的被迫选择 89

(三)政策的支持:小班化教学实验 91

四、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与变革 96

(一)探索中的变革:教学开放周 96

(二)面对差生:课程与教学的责任 100

五、薄弱学校的挣扎:生存的潜规则 106

(一)背景的故事:“五严”规定之前之后 106

(二)社会上的补习学校和设在教师家中的教室 107

(三)违规的“合法” 108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何为:优质抑或薄弱 109

一、优质和薄弱:两所学校的比较 109

(一)区位与生源 109

(二)教师与教学 114

(三)政策与管理 121

(四)课程与教学文化 125

二、薄弱与优质:课程与教学何为 132

(一)薄弱学校辩护:义务教育学校中的弱势群体 132

(二)优质学校批判:功能偏失和组织悖论 136

(三)优质教育和优质学校的应有之义 140

三、价值与功能:义务教育学校的思考 142

(一)“办家长满意的学校”:价值取向质疑 142

(二)“筛选淘汰”:学校功能反思 147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何以为:行动者的实践 151

一、方法论的解释和本书结构的过渡 151

(一)方法论的解释 151

(二)本书结构的过渡 151

二、行动者的实践深描 153

(一)一位校长和他的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实践 153

(二)一位语文教师和她同伴的课程与教学实践 160

(三)一位劳技教师和他同伴的课程与教学实践 167

(四)城北区教研员的课程与教学实践 176

(五)一位教育学博士的课程与教学实践 178

三、行动者的实践逻辑 182

(一)变革的语义分析 182

(二)变革的形式和力量 185

(三)变革的张力:适度发生 189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何以为:均衡与公平 196

一、课程与教学的起点失衡 196

(一)学校间的分化 196

(二)义务教育:政府的责任担当 200

(三)优质均衡发展:基于课程与教学的解释 202

二、课程与教学公平:基于个体差异的理解 208

(一)公平的视角 208

(二)基于个体发展的课程与教学公平 209

三、扩大的思考:“极化”社会的义务教育 215

(一)社会的分层与断裂 215

(二)断裂社会中的义务教育行动 217

结语 225

一、做一名有根的理论研究者 225

二、课程与教学的文化改造 227

三、依旧的沉重和深远的期待 229

参考文献 231

后记 23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