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禅修前的开导  第2册  循身观开示
禅修前的开导  第2册  循身观开示

禅修前的开导 第2册 循身观开示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傅味琴主讲
  • 出 版 社:开化县文殊院
  • 出版年份:2012
  • ISBN:
  • 页数:130 页
图书介绍:
《禅修前的开导 第2册 循身观开示》目录

循身观开示 1

(一)2002年7月7日讲 1

空观是一切修法的基础 1

要重视基础,逐步提高 2

把修的观联系定学、禅定品来讲 2

循身观从略到全面 2

禅汉译静虑 3

修禅定要保持环境安静 3

身体没有变化,智慧也不会大 4

心安静是更细一步 5

禅在心里用功 5

静能争取青春活力,虑是思维,多思维能出智慧 6

烦恼沉下去,也会爆发出来 7

听了法要思维,再再思维曰修 7

初进佛门的修行人,用功就在思维上 8

要通法义去烦恼,才可进入无念状态 8

喜欢听非法的人听了正法会生气 9

通过思虑把错误的滤干净 9

止是止住妄念,并非不要正念 10

不能不要佛法的正念 11

追求太多,修空就困难,出了妄境并非定境 11

修禅定是利用外界的境作观想 12

能辨别纠正错误,就是观的作用 12

心一动,飘到其他境上就不叫止 13

以一念制万念,能达一心不乱即能往生 14

心飘出去了,要赶快拉回来 14

(二)2002年7月8日讲 15

修观能出智慧 15

观察、鉴别,才纠正了很多错误 15

我们带着求知欲走进了佛门 16

佛门应该比世人智慧更高 16

进佛门是对人生有更高要求 17

要有更高的认识来看待一切 17

学佛必须以佛法为标准 18

世俗的观念是装不下佛法的伟大的 19

应该以佛法的观点去观察人生 19

禅定能断你以前断不了的烦恼 20

禅有两派,一心禅和次第禅 20

开悟的人是见道位 20

开悟的人要进入修道,并非“无事道人” 21

不学能懂,也要从三世因果看问题 22

前世种子,今世根利,一点就会冒出来 22

钝根中有利根,利根中有钝根 23

说末法时期众生都是钝根,那么禅宗就要被消灭了 24

不修禅定不能了生死 24

禅定是六波罗密中第五波罗密 24

修禅的目的是为了断烦恼 25

禅定能断尽烦恼种子,所以称“尽智” 26

一时断不了,有个方便就是离 27

人生有几个明年 27

“舍”是痛苦的减轻 28

“断”如病愈,痛苦根本解决 28

(三)2002年7月9日讲 29

众生未能开发根本智,就因为烦恼关系 29

戒烟的人要断了烟瘾才算断尽 29

人间以禅乐为最 30

获得了禅乐,修行就有信心 30

心力集中,全身舒松,其乐无比 31

男女的欢乐最终发展了坏脾气 31

入定的人能入定多久,说不定 32

虽是定,得力与否,尚看烦恼断不断 33

不断烦恼不叫修行 33

定中得好处,生活中看得出来 34

有人修止念,变成迟钝了 35

哪能从杀盗淫妄酒中去修禅 36

对境受迷惑,说明未破惑 36

容易觉察是经验的累积 37

要从实际生活中去细细观察 37

很难找到一个能骂你的善知识 38

能领悟就不是废话 38

人是动物,不运动可不好 39

禅定并非停止运动,而是妄想心不动 40

出汗是血液循环好了,毛孔通了 40

梦见跟小动物睡一起,说明你还没站起来 41

对梦起恐怖是自找麻烦 41

禅定修止使散心集中,产生定力 42

(四)2002年7月10日讲 43

妄念太多脑子容易老化 43

妄想止住了,所观的境会格外的明显 44

要培养随时随刻把妄想排除的能力 44

生活中怎样排除妄念 45

修息要对吸与呼的过程清清楚楚 45

情绪不要掉在烦恼的泥坑里 46

书中钻不出来会变蛀虫 46

年轻人不要把禅师的指点闹着玩 47

禅定发暖,身轻心安,去障延寿 48

体内能量不可只放不收 48

禅定能积聚能量 49

禅定能延长寿命,补益身体 49

佛教不做广告,有缘就来 50

发愿消灾延寿,世世常行菩萨道 51

人是靠暖活着,禅定天天培养人的活力 51

禅定能生津液,充沛活力 52

津液遍满,皮肤滋润 52

不要求生口水,禅定无所求 53

跏趺作盘坐,竖脊肩平住 54

修禅定发暖,比运动好 55

暖,到脐不到心 55

禅定要以静中修为基础 56

(五)2002年7月11日讲 57

修定能使身心由粗转细 57

禅定如洗澡,能使身心调柔 57

禅定能治疗疾病,补益体力 58

有些人学禅定,却不想在禅定中求成就 59

治众生烦恼病的医生,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59

修禅定只要姿势如法,就起作用 60

要起入定的作用,首先要离开五欲 60

五欲中第一个是贪财 61

山里空气好,修禅定,高血压就下降 61

五欲没过错,过患在一个贪 62

禅定能得清凉,炎日之下可消暑 63

想要长寿,还是住山林好,钱再多也买不来三十年寿命 63

贪色就是贪漂亮,贪名也会遗臭万年 64

贪睡皮肤会粗糙。保持安静,就能保证睡眠 65

心在一个境上不散乱,这就是定 65

不离五欲难入定,越贪越复杂,事多妄念多 66

跟了生死无关的事,就别再加进去了 66

劳动妄想少,对修行没妨碍 67

听法后常想法义,就能改变打妄想习惯 68

要身定心定,先学会稳重 68

(六)2002年7月12日讲 69

身定心定,心定身定,形成良性循环 69

威仪使身定,禅定使心定 69

没有慧,息不下烦恼,不坐禅,没有定力 70

只讲心定,不讲身定,也是片面 70

身定的人举止稳重,心定的人头脑冷静 71

走路不准摇摆,佛行走缓步安详 72

禅定起作用,全身就松弛 73

修习禅定能消除紧张,好处讲不完 73

人在紧张慌乱中能力就要降低 74

证阿罗汉不是人两样,而是心两样 74

远离恐怖颠倒也是个大成就 75

既然长大了,后半生会饿死吗? 76

行为失常,往往是心理失常 77

修行人求心安,怎能紧张、激动、着急 78

禅定为了使心力高度集中 79

循身观是以观想力循环全身 80

人命在呼吸间,不要深入宝山空手而返 80

相聚又离别,有缘成无缘 81

思维也是在生灭的循环中产生的 81

禅定靠传承,乱观出障碍 82

(七)2002年7月13日讲 83

循环正常,则身心轻安 83

循身观有止有观,亦动亦静 83

血脉畅通故,改善贫血 84

粘液要通过运动,才能排除 85

修禅定能促进自我康复 86

遍身暖,就是增长自身的力量 86

不要得了点好处,钻进去就出不来了 87

礼拜能促进中枢神经活动 88

听法能产生正知正见,增强心的灵活度 88

身强则智大,身体是个重要的工具 89

禅定能使粗心转细心,产生极细的智慧 89

不可一心注意身体上的利益 90

喜欢出神通,容易起身执 91

从觉上去信佛,就跟佛的觉相通了 92

要得正加持,不可得邪加持 93

在自力基础上,能得三宝加持,就更好 94

有觉、正、净的功德,方能称宝 94

四谛法是四个不可改变的真理 95

(八)2002年7月15日讲 96

戒定慧要具足 96

修行的路要从皈依三宝开始,走偏了就得不到三宝加持力 97

不懂法很难生起对三宝的正信,亦难得正加持 98

四谛法不修怎能了生死 98

执著身体的人,会使身心都不自在 99

外在力量靠心摄取 100

心向东方就能摄取东方的能量 101

贪五欲就是心向魔道,即得魔加持 102

三宝力量加上去,你能拿得起来就叫持 102

观世音菩萨法身遍虚空,到处都会救苦救难 103

生起禅乐,不要贪执要舍掉 103

外道以身触为目标,所以提不高 104

烦恼要先离后断,定力浅者,烦恼仍会经常浮动 105

修禅定要持戒,要远离贪、瞋、昏沉、掉举、疑五种烦恼 106

禅定要有步骤,没有次第就没有顿悟 107

“由戒生定者,安稳无弊” 108

烦恼未断,戒不严密,纵将得定,护法神亦遮止也 109

修行用力太猛往往会引起过去世业识种子发作 110

有人修苦行而未从断烦恼下手,六十岁还还俗 110

(九)2002年7月16日讲 111

修行人起烦恼是业识种子遇缘而发 111

过午不食是中道,亦非苦行 111

修福为培福,修功德为断烦恼,并非为了扬名贪恭敬 112

不可把脏说成修苦行,剃头却拖了点头发说是修头陀 113

不管法多高,不断烦恼,这个法与你没关系 114

趋乐避苦者皆起源于身见 114

不可破坏根支,毁身不等于不执身 115

身高身矮、皮肤黑白都是众生,一律平等 115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116

佛利用众生身见叫弟子依身起修,能知身和合不净,故不可爱 116

把身子作无谓牺牲,并非真舍身执,自杀会下地狱 117

世人得长寿也苦,发菩提心得长寿,可多度众生 118

要思维贪爱身子的过患,转变身见 119

不依此身,喜乐不起,定道难入 120

“不问、盖障、贪味禅”是修禅定的障碍 120

境界不可宣扬,好与不好只能问师 121

贪执禅味,水平提不高,不出定度众生,菩提心不圆满 121

定中度众生,还不如令他闻法,依法起修 122

佛弟子的身,此身应具有出世、解脱、无漏之心 123

有智慧就有善巧,为了不执著,一切让你自然出生 123

培养出世心,修出世间禅,都是为了断烦恼 124

我们的身体是“依戒离世间垢”的身,是“趣入涅槃圣道之身” 125

诗歌:歌颂祖国 126

作者简介 127

免费赠阅 爱心助印 礼赠助印者 13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