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人体机能学  第2版
人体机能学  第2版

人体机能学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俞月萍著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34151149
  • 页数:524 页
图书介绍:《人体机能学》第二版为《人体机能学》第一版的修订再版,该教材对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进行了有机整合,遵循“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药物治疗”的原则,先介绍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再介绍器官系统的病理生理变化,最后介绍该系统疾病的治疗药物,非常适合高职高专的教学使用。
《人体机能学 第2版》目录

第一篇 绪论 1

第一章 人体机能学概述 1

第一节 人体机能学的任务、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第二节 人体机能学与临床医学和护理学的关系 2

第二章 人体机能的调节和控制 4

第一节 人体与环境 4

第二节 人体机能的调节 5

第三节 体内的控制系统 6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8

第一节 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8

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3

第三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17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20

第四章 疾病概论 30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30

第二节 病因学 31

第三节 发病学 33

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 35

第五章 药物治疗学基础 37

第一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 37

第二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 44

第三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50

第二篇 血液与造血系统 54

第一章 血液生理 54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54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57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63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原则 68

第二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72

第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 72

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 72

第三节 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 73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分型 74

第五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功能代谢变化和临床表现 75

第六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原则 78

第三章 作用于血液与造血系统的药物 79

第一节 促凝血药 79

第二节 抗凝血药 82

第三节 纤维蛋白溶解药和抗血小板药 84

第四节 抗贫血药 85

第五节 血容量扩充药 88

第三篇 循环系统 89

第一章 循环系统生理 89

第一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89

第二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96

第三节 血管生理 102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11

第五节 心、肺、脑循环的特点 118

第二章 休克 122

第一节 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122

第二节 休克的分期与发病机制 124

第三节 休克的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 129

第四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 130

第三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132

第一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132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133

第三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135

第四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原则 137

第四章 心力衰竭 139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和分类 139

第二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141

第三节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142

第四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144

第五节 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146

第五章 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 147

第一节 抗心律失常药 147

第二节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152

第三节 抗心绞痛药 157

第四节 调血脂药 160

第五节 抗高血压药 162

第四篇 呼吸系统 170

第一章 呼吸系统生理 170

第一节 肺通气 171

第二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176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79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182

第二章 缺氧 186

第一节 概述 186

第二节 常用的缺氧指标 186

第三节 缺氧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187

第四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189

第五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192

第六节 氧疗和氧中毒 192

第三章 呼吸衰竭 194

第一节 概述 194

第二节 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94

第三节 呼吸衰竭时机体主要机能和代谢变化 196

第四节 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198

第四章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199

第一节 镇咳药 199

第二节 祛痰药 200

第三节 平喘药 202

第五篇 消化系统 206

第一章 消化系统生理 206

第一节 消化道的功能概述 206

第二节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208

第三节 食物在胃中的消化 210

第四节 食物在小肠中的消化和吸收 213

第五节 食物在结肠中的消化 220

第六节 排便 221

第七节 消化、吸收功能的调节 222

第二章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232

第一节 抗消化性溃疡药 232

第二节 消化功能调节药 236

第六篇 能量代谢、体温与发热 241

第一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241

第一节 能量代谢 241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248

第二章 发热 256

第一节 发热的原因 256

第二节 发热的发病机制 257

第三节 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259

第四节 发热时机体功能和代谢特点 259

第五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和处理原则 261

第七篇 泌尿系统 262

第一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 262

第一节 肾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特征 262

第二节 尿生成过程 264

第三节 尿生成的调节 273

第四节 尿的浓缩和稀释 275

第五节 尿液及其排放 278

第二章 肾功能不全 281

第一节 急性肾功能不全 281

第二节 慢性肾功能不全 284

第三节 尿毒症 288

第三章 利尿药和脱水药 292

第一节 利尿药 292

第二节 脱水药 295

第八篇 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 297

第一章 水、电解质代谢 297

第一节 正常水、钠代谢 297

第二节 水、钠代谢障碍 299

第三节 钾代谢障碍 305

第二章 酸碱平衡 312

第一节 酸碱平衡及其调节机制 312

第二节 反映酸碱平衡变化的指标及其含义 315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316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323

第九篇 感觉器官 325

第一章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325

第一节 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325

第二节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325

第二章 眼的视觉功能 327

第一节 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327

第二节 眼的感光换能系统 330

第三节 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生理现象 333

第三章 耳的听觉功能 335

第一节 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功能 335

第二节 内耳的感音功能 336

第三节 与听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 338

第四章 前庭器官的平衡感觉功能 340

第一节 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和适宜刺激 340

第二节 前庭反应 342

第五章 其他感受器的功能 344

第一节 嗅觉器官 344

第二节 味觉器官 344

第十篇 神经系统 345

第一章 神经系统生理 345

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 345

第二节 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347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355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359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及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 367

第六节 脑电活动与觉醒和睡眠 372

第七节 脑的高级功能 375

第二章 肝性脑病 379

第一节 概述 379

第二节 肝性脑病的病因及分类 379

第三节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380

第四节 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 384

第五节 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 384

第三章 应激 386

第一节 概述 386

第二节 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 387

第三节 应激性损害和应激性疾病 390

第四节 应激性损伤的防治原则 392

第四章 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 393

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和分类 393

第二节 拟胆碱药 394

第三节 抗胆碱药 398

第四节 拟肾上腺素药 402

第五节 抗肾上腺素药 406

第六节 局部麻醉药 410

第七节 镇静催眠药 412

第八节 中枢兴奋药 416

第九节 抗癫痫药与抗惊厥药 419

第十节 抗帕金森病药 422

第十一节 抗精神失常药 424

第十二节 镇痛药 429

第十三节 解热镇痛抗炎药 432

第十一篇 内分泌系统 438

第一章 内分泌系统生理 438

第一节 概述 438

第二节 下丘脑与垂体 441

第三节 甲状腺 444

第四节 肾上腺 447

第五节 胰岛 449

第六节 甲状旁腺和甲状腺C细胞 450

第七节 其他内分泌 451

第二章 作用于内分泌系统的药物 453

第一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453

第二节 甲状腺激素与抗甲状腺药 457

第三节 降血糖药 460

第四节 组胺与抗组胺药 464

第十二篇 生殖系统 466

第一章 生殖生理 466

第一节 男性生殖 466

第二节 女性生殖 468

第三节 妊娠与避孕 471

第二章 作用于生殖系统的药物 474

第一节 子宫平滑肌兴奋药与抑制药 474

第二节 避孕药 476

第十三篇 化学治疗药 478

第一章 抗菌药物概述 478

第二章 抗生素 482

第一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482

第二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487

第三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488

第四节 四环素类、氯霉素和其他抗生素 490

第三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495

第一节 喹诺酮类药 495

第二节 磺胺类药 497

第三节 其他合成抗菌药 499

第四章 抗结核病药 501

第一节 常用抗结核病药 501

第二节 抗结核病药的临床应用原则 503

第五章 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 505

第一节 抗真菌药 505

第二节 抗病毒药 506

第六章 抗寄生虫病药 508

第一节 抗疟药 508

第二节 抗阿米巴病药与抗滴虫病药 511

第三节 抗血吸虫病药与抗丝虫病药 513

第四节 抗肠道蠕虫病药 514

第七章 抗恶性肿瘤药 516

第一节 概述 516

第二节 常用抗恶性肿瘤药 519

第三节 抗恶性肿瘤药临床用药原则 523

参考文献 52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