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武士与武士道初探  定型  意涵  影响
武士与武士道初探  定型  意涵  影响

武士与武士道初探 定型 意涵 影响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春宜著
  • 出 版 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571173467
  • 页数:369 页
图书介绍:
《武士与武士道初探 定型 意涵 影响》目录

第一章 武士 1

第一节 武士之源起 3

第二节 武士兴起之契机 7

第三节 武士阶级之确立 11

第四节 武士团之构成 15

第五节 武士成长之背景 18

一、家(亻工:ie)之成立 19

二、庄园的发达 20

三、不净之处理 21

四、律令制的崩解 23

第六节 武士之蕴涵 27

第二章 武士道 33

第一节 武士之人生指南 36

一、小幡景宪『甲阳军鉴』 37

军鉴对武士之分类 41

二、山鹿素行『山鹿语类』 42

三、山本常朝『叶隐』 45

四、大道寺友山『武道初心集』 49

五、新渡户稻造『武士道』 51

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 53

新渡户稻造与明治期武士道 54

第二节 武士的战斗指南 58

一、柳生宗矩『兵法家传书』 59

进履桥 61

杀人刀 62

活人剑 62

二、宫本武藏『五轮书』 65

地之卷 68

水之卷 68

火之卷 70

风之卷 71

空之卷 72

第三章 武士道之时代别 77

第一节 中世的武士道 79

一、鎌仓时代 80

竞争原理 81

御恩·奉公 81

御成败式目·贞永式目 83

北条重时家训 85

惜名·轻死 86

二、室町时代 87

文武两道 88

建武式目 89

今川状·竹马抄 91

三、战国时代 92

下克上 93

轻推测重证据 96

分国法 97

第二节 近世的武士道 99

一、武士由战斗者转化为士大夫 100

二、朱子学:五伦·五常·名分论 102

三、武家诸法度:存心持敬 104

四、山鹿素行:士道 106

五、阳明学:即知即行 108

六、贵死轻生哲学 110

七、单向的上下关系 113

八、近世武士道象征·赤穗四十七士 115

事件始末 115

复仇之行 118

二重主从关系 120

幕府与浪士 121

义与不义 123

判决之始末 124

林凤冈「复仇论」 125

徂徕拟律书 126

日光门主说 128

第三节 近代的武士道 133

一、国家危机与国威宣扬 134

二、被创造的传统 136

三、军人敕谕:军人五德 139

四、教育敕语的十二德目 141

五、新渡户稻造:武士道 143

六、『叶隐』:「武士道就是体悟死亡之道」 146

第四章 武士道与切腹 151

第一节 最痛苦的自杀方式 154

一、为何选择切开腹部 155

二、武士之所以为武士 156

第二节 尊严的死 158

一、惯例化 159

二、仪式化 161

第三节 现场·实例 163

一、外国人监视下的一人切腹·神户事件 166

二、远播国际的集体切复·堺事件 168

三、乃木希典的切腹 171

四、三岛由纪夫的切腹 175

第五章 武士道与佛教 189

第一节 武士与禅 191

一、练心练胆 194

二、培养意志力 196

第二节 训诫与礼法 198

一、克服死亡之思想 199

二、自在於生死 201

三、无念·无想·无心·无我 205

四、武士之精神支柱 208

第六章 武士道与儒教 215

第一节 中日儒教教育之差异 217

第二节 武士道与朱子学 227

一、官学化 229

二、尊皇攘夷之源流 231

三、日本主义 236

四、明治维新 241

五、王政复古 242

六、吉田松阴 245

七、坂本龙马 248

第三节 武士道与阳明学 254

一、阳明学VS朱子学 255

二、日本阳明学派之祖 260

三、中江藤树的武士道 262

四、阳明学对武士之影响 266

五、阳明学与幕末英雄 268

第七章 武士道与神道教 275

第一节 神道 277

一、国教化 281

二、荒魂·和魂 283

第二节 武士道中之神道 286

一、灵魂净化 287

二、忠君爱国 291

三、自我牺牲 294

四、禊·祓 300

第八章 武士与武士道之特点 311

第一节 重武道 313

第二节 了生死 315

第三节 忌空言 318

第四节 名与恥 321

第九章 武士道与战前的日本 325

第一节 污名化下的武士道 328

第二节 与近邻国家扞格不入的武士道 333

第十章 日本武士道与中国士道 337

第一节 尚武精神 339

第二节 忠道与恕道 340

第三节 文治与武治 344

第四节 儒教与神道教 347

后记 359

参考文献 364

参考论文 36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