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抑郁症
抑郁症

抑郁症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龚绍麟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市: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117134521
  • 页数:589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抑郁症的阐述全面系统,对读者全面认识抑郁症的各种表现、发病机理、发病病因、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预防很有帮助。
上一篇:当代新闻摄影实务下一篇:清史探微
《抑郁症》目录
标签:编著 抑郁症

第一章 抑郁症的概论和分类分型 1

第一节 抑郁症的概论 1

一、什么是抑郁症 1

二、正常人的抑郁情绪与抑郁症的区别 4

三、抑郁症的发病率和患病率 5

(一)抑郁症的发病率 5

(二)抑郁症的患病率 6

四、抑郁症的识别率、诊断率、治疗率 8

五、抑郁症导致的损失和危害 9

(一)劳动能力丧失 9

(二)经济损失 9

(三)自杀行为 10

(四)伤害、杀害亲人行为 12

(五)损害自己和他人名誉的言行 12

(六)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可传染给家人 12

(七)抑郁症患者可引起经济纠纷 12

第二节 抑郁症的分类 12

第三节 抑郁症的亚型 14

第四节 抑郁症各亚型的概念 14

一、迟滞型抑郁症 14

二、木僵型抑郁症 15

三、激越型抑郁症 15

四、急性和慢性抑郁症 15

五、轻中重度抑郁症 16

六、伴或不伴忧郁特性的抑郁症 16

七、伴或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 17

八、伴协调和伴不协调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 17

九、单次抑郁症 18

(一)非典型抑郁症 18

(二)隐匿性抑郁症 18

(三)难治性抑郁症 18

(四)纯粹性抑郁症 19

(五)抑郁谱系疾病 19

(六)非家族性抑郁症 19

十、复发性抑郁症和单相抑郁症 19

(一)复发性短暂抑郁症 19

(二)月经周期性抑郁症 19

(三)产后抑郁症 20

(四)季节性抑郁症 20

(五)单相抑郁症 21

十一、双相抑郁症 21

(一)双相抑郁Ⅰ型 21

(二)双相抑郁Ⅱ型 21

(三)双相抑郁快速循环型 21

十二、A、B、C型抑郁症 22

十三、持续性心境障碍 22

(一)恶劣心境 22

(二)环性心境 22

第五节 国内外抑郁症的分类分型 23

一、ICD-10(国际)抑郁症分类分型 23

二、DSMⅣ(美国)抑郁症分类分型 25

三、CCMD-3(中国)抑郁症分类分型 27

第六节 脑器质性病变所致或伴发的抑郁 28

一、恶性肿瘤、脑瘤所致或伴发的抑郁 28

(一)癌症前后出现的抑郁 28

(二)颞叶肿瘤所致抑郁 29

(三)脑基底深部肿瘤、间脑脑炎、间脑外伤所致周期性抑郁 29

二、脑卒中所致或伴发的抑郁 30

三、多发性硬化所致或伴发的情感障碍 31

四、脑变性疾病所致或伴发的抑郁 31

(一)亨廷顿病所致或伴发的抑郁 31

(二)阿尔茨海默病痴呆所致或伴发的抑郁 31

(三)帕金森病所致或伴发的抑郁 32

第七节 精神活性物质、药物、物质应用所致或伴发的抑郁 33

一、酒中毒、酒依赖所致情感障碍 33

(一)急性醉酒所致情感障碍 33

(二)病理性醉酒伴发的情感障碍 33

(三)戒酒所致抑郁 33

(四)酒依赖伴发的抑郁 33

二、各种药物所致情感障碍 34

(一)镇静催眠药慢性中毒所致情感障碍 34

(二)镇痛药中毒所致情感障碍 34

(三)中枢神经兴奋药物应用和戒断所致情感障碍 35

(四)抗焦虑药戒断所致抑郁 35

(五)激素类药物应用所致情感障碍 35

(六)抗结核病药物应用所致情感障碍 36

(七)抗高血压药物及心血管药物应用所致抑郁 36

(八)抗消化性溃疡药物应用所致情感障碍 37

(九)口服避孕药所致抑郁 37

(十)抗震颤麻痹药物应用所致情感障碍 37

(十一)中枢抗胆碱能药物应用所致情感障碍 37

(十二)胆碱酯酶抑制剂应用所致抑郁 37

(十三)抗疟原虫药物应用所致情感障碍 37

(十四)抗血吸虫病药物应用所致情感障碍 38

(十五)抗肿瘤药物应用所致情感障碍 38

(十六)抗偏头痛药物应用所致抑郁 38

(十七)抗精神病药物应用所致或伴发的抑郁 38

(十八)抗抑郁药物应用所致情感障碍 39

三、工业物质中毒所致情感障碍 39

(一)慢性铅中毒所致抑郁 39

(二)锰中毒所致情感障碍 39

(三)二硫化碳中毒所致情感障碍 39

(四)汽油急慢性中毒所致情感障碍 39

(五)有机磷酸酯类农药慢性中毒所致抑郁 39

(六)慢性有机汞中毒所致情感障碍 39

第八节 各种躯体疾病所致或伴发的抑郁 40

一、内分泌疾病所致或伴发的抑郁 40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抑郁 40

(二)甲状腺功能低下所致抑郁 40

(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所致抑郁 40

(四)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所致抑郁 40

(五)妊娠所伴发的抑郁 40

(六)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库欣病)所致情感障碍 40

(七)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艾迪生病)所致情感障碍 41

(八)脑下垂体功能亢进所致情感障碍 41

(九)脑下垂体功能减退所致抑郁 41

二、代谢疾病所致或伴发的情感障碍 41

(一)糖尿病伴发的抑郁 41

(二)电解质代谢障碍所致抑郁 41

三、各种感染性疾病所致情感障碍 42

(一)梅毒螺旋体感染所致情感障碍 42

(二)艾滋病伴发的抑郁 42

(三)各种脑炎所致抑郁 43

(四)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抑郁 43

(五)其他感染疾病所致抑郁 44

四、内脏器官疾病所致情感障碍 44

(一)肺性脑病所致情感障碍 44

(二)肝性脑病所致情感障碍 44

(三)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所致或伴发的情感障碍 45

(四)风湿性心脏病伴发的抑郁 47

(五)急性肾功能衰竭所致情感障碍 47

(六)慢性肾功能衰竭所致情感障碍 47

(七)透析治疗所致抑郁 48

五、全身性红斑狼疮所致抑郁 48

六、血液病所致情感障碍 48

(一)恶性贫血所致情感障碍 48

(二)缺铁性贫血所致情感障碍 48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所致情感障碍 48

(四)白血病所致情感障碍 49

(五)栓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所致抑郁 49

七、营养物质缺乏所致情感障碍 49

(一)维生素B族缺乏所致情感障碍 49

(二)烟酸缺乏所致情感障碍 49

(三)维生素B1缺乏所致抑郁 50

(四)维生素C缺乏所致抑郁 50

(五)叶酸缺乏所致抑郁 50

第九节 各种精神疾病所致或伴发的抑郁 51

一、精神分裂症所致或伴发的抑郁 51

二、分裂情感性障碍时的情感障碍 52

三、精神分裂症后抑郁 53

四、各种神经症所致或伴发的抑郁 55

(一)焦虑性神经症(焦虑症)伴发的抑郁 56

(二)抑郁性神经症(心境恶劣) 56

(三)疑病性神经症(疑病症)伴发的抑郁 58

(四)恐怖性神经症伴发的抑郁 58

(五)强迫性神经症伴发的抑郁 59

(六)人格解体神经症伴发的抑郁 59

五、人格障碍伴发的抑郁 60

(一)循性型人格障碍 60

(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无情型或悖德型人格障碍) 60

(三)偏执型人格障碍 60

(四)强迫型人格障碍 60

(五)被动依赖型人格障碍 60

(六)依赖型人格障碍 61

六、边缘型抑郁综合征 61

(一)恐惧-焦虑反应伴发的抑郁 61

(二)类癔症性心境恶劣伴发的抑郁 61

(三)内源形态性抑郁症 61

七、创伤后应激障碍所致抑郁 61

八、适应障碍所致抑郁 62

第二章 抑郁症的神经和生化基础 68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68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 68

(一)中枢神经系统脑的部分 68

(二)中枢神经系统脊髓的部分 69

二、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 70

(一)脑神经 71

(二)脊神经 71

(三)自主神经(内脏运动神经或植物神经) 71

三、脑的组成 78

第二节 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 81

一、神经元结构 81

二、神经元功能 85

第三节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85

一、突触联系 85

二、功能性联系 86

第四节 神经信息的传递 88

一、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89

(一)合成去甲肾上腺素(NE)的细胞、地点和存放 90

(二)合成NE的过程和条件 90

(三)NE的存储和条件 90

(四)NE的释放和条件 91

二、神经细胞内的信息传递 91

(一)受体、信使、配体、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 91

(二)NE进行细胞内信息传递的过程 91

(三)NE作用于α1受体进行细胞内信息传递的过程 93

(四)NE作用于突触前膜α2受体的信息传递的过程 94

第五节 参与情感活动的神经组织及联系 95

一、颞叶与情感 95

二、额叶与情感 97

三、扣带回与情感 98

四、岛叶、梨状区与情感 99

五、隔区与情感 99

六、杏仁核复合体与情感 99

七、海马与情感 100

八、胼胝体与情感 101

九、脑岛与情感 101

十、小脑与情感 102

十一、基底节与情感 102

十二、顶叶与情感 102

十三、丘脑边缘系统与情感 102

(一)参与抑郁症发生的机制 103

(二)参与边缘系统的组成 103

(三)参与感觉整合和转运功能 106

(四)参与觉醒、睡眠、意识的功能 106

十四、下丘脑与情感 106

(一)参与情绪(或情感)表达功能 106

(二)是自主神经系统的中枢 106

(三)参与觉醒睡眠调节机制 106

(四)参与脂肪代谢的调节 107

(五)是体温调节中枢 107

(六)与垂体内分泌有关 107

十五、中脑与情感 107

(一)中脑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的联系 107

(二)乙酰胆碱的生物合成 109

(三)影响乙酰胆碱合成的因素 109

(四)乙酰胆碱的释放过程 109

(五)乙酰胆碱受体的类型 110

(六)中枢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的功能 111

(七)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联系 113

(八)边缘系统中脑回路参与HPA、HPT功能 114

(九)中脑参与觉醒活动 116

(十)中脑参与眼、头、颈、骨骼肌等活动 116

十六、脑桥、延髓与情感 116

(一)5-羟色胺能神经元与抑郁情绪 116

(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与抑郁症 118

(三)神经递质5-HT、NE、DA、Ach之间的关系 119

(四)神经递质与情绪、行为、睡眠、饮食、性功能、内分泌、血压、体温等的关系 120

(五)神经递质与前列腺素、环磷酸腺苷及环鸟一磷的关系 123

第三章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127

第一节 儿茶酚胺学说及受体学说 127

一、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下降导致抑郁症发生的学说 127

(一)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三种单胺的合成代谢过程 128

(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 131

二、去甲肾上腺素β、α2受体敏感导致抑郁症发生的学说 133

三、去甲肾上腺素功能增强导致抑郁症发生的学说 133

第二节 5-羟色胺学说和受体学说 135

一、5-羟色胺功能下降导致抑郁症发生的学说 135

(一)5-羟色胺的合成代谢过程 136

(二)影响5-羟色胺合成代谢的因素 137

(三)影响5-羟色胺释放的因素 138

(四)影响5-羟色胺再摄取的药物 138

(五)影响5-羟色胺受体的药物 139

二、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受体及功能 139

(一)5-羟色胺1A(5-HT1A)受体 139

(二)5-羟色胺1A(5-HT1A)自身受体 140

(三)突触前膜5-HT1A自身受体超敏上调和突触后膜5-HT1A受体低敏下调导致抑郁症发生的学说 140

(四)5-羟色胺1B(5-HT1B)受体的作用 141

(五)5-羟色胺1C(5-HT1C)受体超敏导致抑郁症、焦虑症发生的学说 141

(六)5-HT1Dα受体的作用 141

(七)5-HT1Dβ受体的作用 142

(八)5-HT1D受体的作用 142

(九)5-HT1F受体的作用 142

(十)突触后膜5-HT2受体超敏上调导致抑郁症发生的学说 142

(十一)突触后膜5-HT2A受体超敏上调导致抑郁症发生的学说 143

(十二)突触后膜5-HT2B受体超敏上调导致抑郁症发生的学说 143

(十三)突触后膜5-HT2C受体超敏上调导致抑郁症发生的学说 143

(十四)突触后膜5-HT3受体低敏下调导致抑郁症发生的学说 143

(十五)5-HT4受体的作用 144

(十六)5-HT5A、5-HT5B受体的作用 144

(十七)5-HT6受体的作用 144

(十八)5-HT7受体的作用 144

(十九)突触前膜α2异位受体兴奋导致抑郁症发生的学说 144

三、中枢5-羟色胺的功能 145

(一)中枢5-HT含量与抑郁症、躁狂症、焦虑症发病有关 145

(二)中枢5-羟色胺含量下降与睡眠障碍有关 146

(三)中枢5-羟色胺含量增加与性功能障碍有关 146

(四)中枢5-羟色胺含量下降与易激惹、攻击行为有关 146

(五)中枢5-羟色胺含量下降与疼痛发生有关 147

(六)中枢5-羟色胺含量增加与感觉迟钝、感觉减退有关 147

(七)中枢5-羟色胺增加与紧张、重复性运动行为有关 147

(八)中枢5-羟色胺含量增加与体温升高有关 147

(九)中枢5-羟色胺能调节下丘脑-垂体内分泌活动 147

(十)中枢5-羟色胺含量增加与食欲下降有关 147

四、5-羟色胺功能下降的抑郁症发生学说的依据 147

五、5-羟色胺功能增强的抑郁症发生学说 148

第三节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活性和表达下降导致抑郁症发生的学说 150

第四节 多种胺代谢障碍学说 151

第五节 乙酰胆碱能-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功能平衡失调学说 153

一、学说的依据 153

二、影响Ach合成的药物 155

三、影响Ach释放的药物 155

四、M型受体阻断剂 155

五、N型受体阻断剂 156

六、M型受体激动剂 156

七、N型受体激动剂 156

八、不支持此学说的研究 156

第六节 神经内分泌障碍学说 157

一、抑郁症HPA轴功能亢进学说 157

二、抑郁症HPT轴功能减退学说 159

第七节 细胞因子增多导致抑郁症发生的学说 161

一、细胞因子增多学说的依据 162

二、细胞因子增多导致抑郁症发生的机制 163

第八节 抑郁症的神经肽发病机制学说 165

一、中枢神经中神经肽Y水平下降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165

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水平升高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166

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167

四、抑郁症与P物质 167

第四章 抑郁症的病因学研究 170

第一节 细胞遗传学的基础知识 170

一、生殖细胞的组成 171

二、染色体的组成 171

三、DNA和RNA的组成及基因遗传信息的表达 176

四、20种氨基酸的遗传密码 179

五、亲代之间的遗传信息的传递 180

第二节 亲代之间遗传信息的遗传方式 183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 183

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 185

三、性连锁隐性遗传方式 187

四、性连锁显性遗传方式 190

五、Y致病基因遗传方式 191

六、多基因遗传方式 191

第三节 基因和染色体的突变 192

一、基因突变 192

二、基因连锁和交换 193

三、染色体畸变 195

第四节 情感障碍的遗传病因学研究 196

一、情感障碍群体患病率的调查 196

二、情感障碍家族患病率的调查 197

三、双生子情感障碍同病率的研究 199

四、寄养子的亲生父母及寄养父母情感障碍的研究 201

五、转录基因活性的研究 202

六、关联性研究 203

七、情感障碍易患基因位置的研究 204

第五节 情感障碍的遗传方式研究 205

一、常染色体单基因不完全外显遗传方式 205

二、X连锁显性遗传方式 206

三、多基因遗传方式 207

四、异质性遗传方式 214

五、基因突变遗传方式 215

第六节 情感障碍的神经结构及功能改变的研究 217

一、脑结构发生改变 217

二、脑功能发生改变 220

第七节 情感障碍的内分泌病因的研究 221

一、雌性激素与抑郁症 222

二、雄性激素与抑郁症 227

三、生长抑素与抑郁症 229

四、褪黑素与抑郁症 231

第八节 情感障碍其他生物病因的研究 234

一、腺苷蛋氨酸与抑郁症 234

二、血清胆固醇与抑郁症 235

三、G蛋白与情感障碍 237

四、微量元素与情感障碍 240

五、同型半胱氨酸与情感障碍 241

第九节 情感障碍的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 243

一、应激的概念 244

二、生活事件 245

三、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与生活事件 246

四、艾森克人格理论与生活事件 247

五、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个体差异、生活事件与抑郁症 247

六、生活事件与抑郁症 250

(一)对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与抑郁症发生的关系 251

(二)对生活事件的应付方式与抑郁症 252

七、支持系统与抑郁症 253

第五章 抑郁症各种障碍的表现 259

第一节 抑郁症的精神障碍表现 260

一、抑郁症的心境障碍表现 260

(一)抑郁情绪的内心体验 261

(二)愉快感、兴趣感、情感体验减退或消失 263

二、认知障碍 265

(一)感觉障碍 268

(二)知觉障碍 270

(三)感知综合障碍 270

(四)记忆障碍 271

(五)注意力障碍 272

(六)思维障碍 273

三、意志和行为障碍 276

(一)意志减退、精力减退或丧失 277

(二)抑郁性木僵 277

(三)意志增强 278

(四)自伤、自杀行为 278

(五)冲动伤人毁物、杀人行为 284

四、自知力障碍 285

第二节 躯体功能障碍 285

一、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285

二、内分泌功能障碍 286

(一)性欲减退、缺乏 286

(二)性欲亢进 287

(三)月经障碍 287

(四)皮质醇分泌功能增强 288

(五)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289

(六)中枢神经系统去甲肾上腺素减少 289

(七)生长激素血浆浓度下降 290

(八)催乳激素基础浓度增高 290

(九)女性黄体生成素血浆浓度下降 291

(十)前列腺素分泌增高 291

第三节 生化代谢功能障碍 291

一、胺类代谢障碍 291

(一)血氨代谢障碍 291

(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代谢障碍 292

(三)5-羟色胺能神经递质代谢障碍 292

(四)乙酰胆碱能神经递质代谢障碍 292

(五)氨基酸代谢障碍 293

二、酶类代谢障碍 294

(一)单胺氧化酶 295

(二)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 295

(三)多巴胺β羟化酶 295

(四)肌酸磷酸激酶 295

三、脑肽代谢障碍 295

(一)P物质 295

(二)内啡肽 296

(三)脑啡肽 296

(四)下丘脑肽 296

(五)镇痛素 296

(六)生长抑素 297

四、环磷酸腺苷代谢障碍 297

(一)环磷酸腺苷与抑郁症关系的研究 297

(二)环化鸟苷酸(CGMP)的研究 298

五、水与电解质代谢障碍 298

(一)水 298

(二)钠 298

(三)钾 299

(四)钙 299

(五)镁 299

六、糖代谢障碍 299

七、维生素代谢障碍 299

(一)维生素C代谢障碍 300

(二)烟酸、烟酰胺代谢障碍 300

(三)叶酸代谢障碍 300

第四节 醒睡节律和睡眠障碍 300

一、睡眠障碍 300

(一)入睡困难 301

(二)早醒 301

(三)眼快动(REM)睡眠潜伏期缩短 301

(四)睡眠过多或过度 301

二、睡眠障碍的特异性 301

三、睡眠的组成 302

四、醒睡周期节律发生的机制 302

(一)与光照有关 302

(二)与神经递质有关 303

五、睡眠的重要性 304

(一)慢波快波睡眠对人健康的重要性 304

(二)睡眠剥夺(deprivation of sleep)对人的危害 304

第五节 老年期、更年期、少年儿童期抑郁症的临床特点 304

一、易导致老年期抑郁症发生的因素 305

二、老年期抑郁症(senile depression)特点 305

(一)反映心因突出 305

(二)自卑观念突出 306

(三)孤独感突出 306

(四)多疑敏感突出 306

(五)记忆力、注意力障碍突出 306

(六)躯体不适体诉多突出 306

(七)情绪不稳、易激惹突出 307

三、“更年期”抑郁症特点 307

(一)内分泌功能减退突出 307

(二)内抑制功能减退突出 308

(三)多疑敏感突出 308

四、少年儿童期抑郁症特点 308

(一)发病前多有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 308

(二)部分儿童抑郁症患者有阳性家族史 309

(三)部分抑郁症患儿性格多内向 309

(四)表达内心抑郁体验时有此期年龄的特点 309

(五)对事物缺乏兴趣 309

(六)精神运动性抑制 309

(七)发病多有刺激因素 310

(八)易激惹,情绪不稳突出 310

(九)躯体症状突出 310

第六章 抑郁症的诊断 314

第一节 抑郁症发作的症状学标准 314

一、具有持久情绪低落或情绪抑郁内心体验的症状 315

二、面对令人高兴愉快的事物或场合时,内心高兴不起来(情感体验不能) 318

三、不能将内心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情感表达不能) 319

四、精力不足或缺乏 321

五、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时出现的躯体症状 322

(一)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时的躯体症状 323

(二)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时的躯体症状 323

(三)自主神经系统的中枢 324

六、内分泌障碍出现的躯体症状 324

(一)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分泌下降的症状 324

(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下降的症状 325

(三)甲状腺素分泌下降的症状 325

七、抑郁症症状之间关系 325

第二节 国内外抑郁症发作的症状学诊断标准 326

一、CCMD-3诊断标准 326

二、DSMⅣ诊断标准 327

三、ICD-10诊断标准 328

四、三种诊断标准所强调的症状有所不同 329

第三节 国内外抑郁症发作严重程度的诊断标准 330

一、ICD-10抑郁症发作严重程度的诊断标准 330

二、DSMⅣ抑郁症发作严重程度的诊断标准 333

三、CCMD-3抑郁发作严重程度的诊断标准 333

四、三种标准对抑郁症严重程度界定的差异 334

第四节 国内外抑郁症亚型的诊断标准 335

一、ICD-10情感障碍各亚型的诊断标准 335

(一)F33复发性抑郁 335

(二)F34持续性心境(情感)障碍 338

二、DSMⅣ情感障碍各亚型诊断标准 344

(一)296.2X重度抑郁障碍,单次发作 344

(二)296.3X重度抑郁障碍,反复发作 345

(三)300.4心境恶劣障碍 345

(四)301.13环性心境障碍 346

(五)296.0X双相Ⅰ型障碍,单次躁狂发作 346

(六)296.40双相Ⅰ型障碍,最近一次为轻躁狂发作 347

(七)296.4X双相Ⅰ型障碍,最近一次为躁狂发作 348

(八)296.6X双相Ⅰ型障碍,最近一次为混合性发作 348

(九)296.5X双相Ⅰ型障碍,最近一次为重度抑郁发作 349

(十)296.89双相Ⅱ型障碍 349

(十一)293.83心境障碍 349

(十二)DSMⅣ对一些问题的说明和规定物质所致心境障碍 350

三、CCMD-3情感障碍各亚型诊断标准 354

四、情感障碍各亚型三种诊断标准的异同 357

第五节 抑郁症的识别及案例 358

一、掌握抑郁症临床各种症状的知识 358

二、掌握抑郁症发作的国内外诊断标准知识 359

三、掌握抑郁症各种亚型的诊断标准知识 359

四、掌握抑郁症各亚型的排除诊断标准知识 359

五、掌握抑郁症的其他知识 360

六、抑郁症案例 360

(一)单次发作抑郁症(32.0) 360

(二)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抑郁相(296.3) 364

(三)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快速循环型(31.3) 371

(四)复发性短暂抑郁障碍(F38.10) 376

(五)慢性抑郁症、单次抑郁发作(32.04) 378

第六节 抑郁症的诊断步骤 381

一、确定有无抑郁发作 381

二、确定抑郁的类型 382

第七节 抑郁症的生物学诊断 387

一、地塞米松抑制实验诊断 387

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实验诊断 390

三、情感障碍的基因诊断 393

第八节 抑郁症的量表诊断 393

一、量表种类 393

二、量表的评价 394

三、汉密顿抑郁量表 394

四、量表使用人员的培训 395

五、评分可靠性的标志 395

六、评定注意事项 398

七、因子分析 398

八、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内容 399

第九节 关于抑郁症一些术语的应用问题 399

一、关于“三低症状”用语的使用问题 399

二、关于“躁郁症”诊断术语应用的问题 401

三、关于“更年期抑郁症”诊断术语的删除问题 402

四、关于“反应性抑郁症”诊断术语变更的问题 403

五、关于“抑郁性神经症”诊断术语的删除问题 404

六、关于“隐匿性抑郁症”用语的应用问题 407

第七章 抑郁症的鉴别诊断 410

第一节 与抑郁反应的鉴别 410

第二节 与精神分裂症的鉴别 412

一、精神分裂症出现抑郁症状的几种情况 412

(一)在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影响下出现的抑郁症状 412

(二)在精神分裂症发病过程中出现与幻觉妄想无关的抑郁症状 413

(三)在抗精神病药物影响下出现的抑郁症状 413

(四)在精神分裂症恢复期出现的抑郁症状 413

(五)精神分裂症患者因不适应生病或病后环境而出现的抑郁症状 413

二、抑郁症出现精神分裂症症状的几种情况 414

(一)在抑郁症病程中出现的精神病性症状 414

(二)医师误将抑郁症症状判断为精神分裂症症状 414

三、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的鉴别要点 415

(一)临床特征不同 415

(二)发生症状的背景不同 415

(三)具体症状的鉴别 418

(四)从临床综合情况来鉴别 422

四、案例 427

(一)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伴协调和不协调精神病性症状 427

(二)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症状 432

第三节 抑郁症与分裂情感性障碍的鉴别 433

一、从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症状发生与消失时间来鉴别 434

二、从抑郁症的不协调精神病性症状与分裂情感性障碍抑郁型的精神病性症状来鉴别 434

三、分裂情感性障碍抑郁型案例 435

第四节 抑郁症与脑器质性病变所致抑郁相鉴别 436

一、从病史来鉴别 437

二、从抑郁心境出现的背景及时间来鉴别 437

三、从临床占主导地位的症状来鉴别 438

四、从躯体、神经系统和精神检查所发现的问题来鉴别 438

五、从实验室检查发现来鉴别 438

第五节 大脑各叶损害时所出现的局灶性精神和神经症状群 439

一、脑中央前区损害的综合征 439

(一)运动区(Brodmann 4区)损害的症状 440

(二)运动前区(Brodmann 6区)损害的症状 440

(三)额眼区(Brodmann 8区)损害的症状 440

(四)运动性语言区[Brodmann 44、45区,又叫布洛卡(Broca)区]损害的症状 440

(五)额中回[Brodmann 8、9区,又叫恩特(Enter)区,是书写时手指协调运动的神经中枢]损害的症状 441

二、前额区损害的综合征 441

(一)个性改变 441

(二)智能障碍 441

(三)记忆障碍 441

(四)视觉认识障碍 441

(五)注意力分散 441

(六)思维障碍 442

(七)情感淡漠 442

(八)意志行为缺乏 442

(九)言语动作障碍 442

(十)共济活动失调 442

(十一)原始自动症 442

(十二)执行目的性行为发生障碍 442

(十三)额叶失用症 442

三、颞叶损害综合征 443

(一)感觉性失语 443

(二)命名性失语 443

(三)物质类型记忆损害 444

(四)音乐感知障碍 444

(五)听觉失认症 444

(六)幻听 444

(七)颞叶癫痫 444

(八)颞叶的钩回癫痫发作 444

(九)视觉障碍 445

(十)复合性幻视 445

(十一)前庭症状 445

(十二)类似K1üver-Bucy综合征 445

(十三)听觉遗忘失语症 445

四、顶叶损害综合征 445

(一)中央后回(Brodmann 1、2、3区)一侧损害的症状 446

(二)左侧(优势)半球缘上回和胼胝体损害的症状 446

(三)缘上回(39区)损害的症状 446

(四)左侧半球顶下小叶(角回、缘上回即39、40区)及邻近枕叶损害的症状 447

(五)左侧(优势)半球顶叶损害的症状 447

(六)右侧(非优势)半球顶叶损害的症状 448

(七)顶叶损害的其他障碍的症状 448

五、枕叶损害综合征 448

(一)枕叶17区损害的症状 448

(二)枕叶18、19区及相邻颞顶叶后部损害的症状 449

(三)大脑左侧半球枕叶损害的症状 449

(四)大脑右侧半球枕叶损害的症状 449

(五)双侧半球枕叶损害的症状 449

六、枕叶、枕顶区、枕颞区皮质损害的综合征 449

第六节 与躯体疾病所致抑郁相鉴别 450

一、病史 451

二、症状 451

三、检查 451

四、因果关系分析 451

第八章 抑郁症的中西医药治疗 453

第一节 中医关于抑郁症的论述 453

一、抑郁症在中医学中的归属 453

二、情志疾病所包括的疾病 454

三、抑郁症属于情志疾病类别中的郁症 455

四、异常七情 455

第二节 抑郁症的中医中药治疗 457

一、抑郁症的辨证施治 457

二、抑郁症辨证治疗方剂的选择 458

(一)肝郁气滞型 458

(二)肝郁气滞血瘀型 458

(三)肝郁痰结型 459

(四)肝郁伤阴心脾双虚型 459

(五)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 460

(六)肝肾阴虚型 460

(七)肾阳亏损型 461

(八)肝肺双郁型 461

(九)心脾双虚型 462

(十)肝肾心脾气血亏损型 462

第三节 抑郁症的中医心理治疗 463

一、情志相胜法 464

(一)以喜胜忧法 465

(二)以怒胜思法 467

二、移精变气祝由法 468

(一)释疑疗法 469

(二)易性疗法 470

(三)移情疗法 471

三、开导疗法 471

四、顺情遂愿疗法 473

五、暗示疗法 473

六、讲课疗法 475

第四节 抑郁症的西医西药治疗 477

一、电休克疗法 477

二、音乐疗法 478

三、西医的心理疗法 481

(一)广义的心理治疗 482

(二)狭义的心理治疗 482

(三)特殊的心理治疗 484

1.精神分析理论与精神分析疗法 484

2.认识领悟心理疗法 504

3.暗示疗法 506

4.催眠暗示疗法 509

5.行为疗法与行为分析疗法 513

四、抑郁症的西药治疗 519

(一)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519

(二)三环类抗抑郁制剂 522

1.丙米嗪 522

2.阿米替林 524

3.多虑平 525

4.普罗替林 526

5.氯米帕明 527

6.三甲丙米嗪 527

(三)四环类抗抑郁制剂 528

1.曲唑酮 528

2.米安色林 530

3.马普替林 531

(四)新型抗抑郁药 533

1.氟西汀 533

2.帕罗西汀 538

3.舍曲林 541

4.氢溴酸西酞普兰 543

5.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 545

6.文拉法辛 546

7.安非他酮 549

8.达体朗 550

9.甲磺酸瑞波西汀 552

10.米氮平 553

11.马来酸氟伏沙明 555

12.盐酸度洛西汀 557

(五)抗焦虑药:坦度螺酮 559

五、基因类型与抗抑郁药的选择 560

六、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 562

七、伴有精神病理性症状的抑郁症的治疗 565

八、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的治疗 565

第九章 抑郁症发病和复发的预防 573

第一节 抑郁症发病的预防 573

一、家族遗传因素的预防 573

(一)谨慎选择配偶 573

(二)患者子女患情感性障碍的预计风险率的评估 575

二、药物遗传性损害的预防 577

三、保障孕妇胎儿的营养供给 577

四、孕妇应避免生气生病和接受射线电磁波辐射 577

五、关注子女的气质个性的倾向 578

六、避免子女在童年遭遇不幸 578

七、个人应尽量避免不良生活事件影响的积累 579

(一)学会客观、全面看问题的方法 579

(二)恰当评估个人的能力 579

(三)改造个性,加强个人涵养 580

(四)培养兴趣爱好 580

(五)建立支持系统 580

(六)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饮食调配适当 581

(七)学习有关抑郁症知识,提高认识抑郁症的能力 581

第二节 抑郁症复发的预防 581

一、抗抑郁药物巩固治疗 582

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582

三、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 583

四、参加各种文艺社交活动 584

五、饮食得当 584

六、起居有常 585

七、居室明亮、阳光充足 585

八、正确对待名利得失 585

第一版后记 587

后记 58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