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首都圈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首都圈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首都圈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阮本清,魏传江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030133757
  • 页数:321 页
图书介绍:本书在综合分析评价首都圈水资源供需平衡态势基础上,针对首都圈地区水资源系统的特点,重点研究了首都圈社会、经济和环境安全的水资源保障条件,探索了与首都圈水资源安全密切相关的水资源合理调用经济补偿机制、跨流域调水、水资源保障体系的风险管理等,提出了首都圈水资源安全保障框架体系。
《首都圈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目录

1.1 水资源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1

第一章 绪论 1

1.2 水安全保障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1.3 水安全保障研究的思想方法 2

1.4 首都圈水资源保障的主要研究内容 3

1.4.1 评价和分析首都圈水资源及供需平衡关系 3

1.4.2 探讨适合首都圈特点的水资源安全保障相关理论和方法 4

1.4.3 研究首都圈经济、社会、环境安全的水资源保障条件 5

1.4.4 研究跨流域调水对首都圈水资源保障体系的作用及相关问题 5

1.4.5 设计与首都圈现状和发展相适应的水资源保障框架体系 7

第二章 首都圈面临的重大水问题及其战略选择 8

2.1 基本概况 8

2.1.1 范围界定 8

2.1.2 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 9

2.2.1 首都圈经济社会安全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0

2.2 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战略地位 10

2.2.2 复杂水资源问题的解决对国家可持续发展具有示范作用和决定性影响 11

2.2.3 首都圈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点地区 12

2.3 水资源基础条件及其主要特点 13

2.3.1 水资源基础条件 13

2.3.2 河流水系 14

2.3.3 水资源的主要特点 16

2.4 水资源面临的重大问题与挑战 17

2.4.1 水资源短缺形势严峻 17

2.4.2 水环境状况令人堪忧 18

2.4.3 洪水风险依然存在 20

2.4.4 水资源管理有待加强 21

2.5 解决首都圈水资源问题的战略选择 22

2.5.1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3

2.5.2 研究、探索水资源问题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24

2.5.3 研究、凝练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战略措施 25

2.5.4 建立适用、可靠的水资源保障框架体系 27

第三章 水安全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29

3.1 水安全的研究动态 29

3.1.1 水安全理念提出的背景 29

3.1.2 水安全研究的回顾 31

3.1.3 水安全的研究趋势 32

3.2 水安全的地位及概念 33

3.2.1 水安全的地位 33

3.2.2 水安全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 35

3.2.3 水安全与传统水资源概念的关系 36

3.3 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38

3.3.1 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9

3.3.2 水安全评价方法 40

3.4.1 模糊优选评价模型 41

3.4 水安全评价实例研究 41

3.4.2 函数曲线评价模型 47

第四章 首都圈水资源基本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 54

4.1 水资源基本评价 54

4.1.1 降水量 54

4.1.2 地表水资源量 55

4.1.3 地下水资源量 57

4.1.4 水资源总量 57

4.1.5 出入境水量 57

4.1.6 入海水量 58

4.1.7 水质评价 58

4.2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和节约现状评价 59

4.2.1 开发现状评价 59

4.2.2 利用现状分析 60

4.2.3 节水现状评价 64

4.2.4 保护现状评价 70

4.2.5 开发利用投资分析 73

4.3 首都圈经济社会发展和需水量预测 74

4.3.1 经济社会发展预测 74

4.3.2 需水量预测 85

4.3.3 需水预测汇总 90

4.4 水资源配置方案 91

4.4.1 水资源系统设置 91

4.4.2 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设置 93

4.4.3 水资源供需分析 93

第五章 首都圈社会安全的水资源保障条件 100

5.1 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概述 100

5.2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101

5.2.1 被访者年龄与性别结构 101

5.2.2 被访者的文化与职业结构 101

5.2.3 被访者的家庭状况 102

5.2.4 被访者及其家庭的收入水平 102

5.2.5 家庭收入构成 104

5.3 首都圈生产、生活用水的社会学分析 105

5.3.1 城镇生活用水的实证分析 105

5.3.2 农村生活用水的实证分析 106

5.3.3 农业生产用水的实证分析 107

5.4 水资源问题的社会影响分析 109

5.4.1 水资源短缺及其社会影响的实证分析 109

5.4.2 水污染问题的社会影响分析 114

5.4.3 城市用水浪费及相关问题的社会学研究 120

5.5 首都圈工农业用水分配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123

5.5.1 用水效率优先原则的实证考察 124

5.5.2 用水效率优先模式的补救办法 126

5.5.3 弱势群体与首都圈水资源分配 129

第六章 首都圈经济安全的水资源保障条件 131

6.1 基本概念 131

6.2.1 经济发展现状 132

6.2 首都圈的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 132

6.2.2 地区协调发展评价 134

6.2.3 经济增长潜力分析 135

6.2.4 经济增长相关因素分析 136

6.2.5 水资源保障与首都圈的经济发展 138

6.3 水资源对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 139

6.3.1 水资源农业生产函数 140

6.3.2 水资源工业生产函数 142

6.3.3 城镇居民生活需水函数 144

6.4 保障经济安全的水资源价值评价 147

6.4.1 水资源的经济价值评价理论与方法 147

6.4.2 水资源的生态价值评价 149

6.4.3 水资源的环境价值评估 155

6.5 保障经济安全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经济手段 163

6.5.1 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 163

6.5.2 农业需水管理的经济手段 164

6.5.3 工业需水管理的经济手段 166

6.5.4 生活用水管理的经济手段 167

第七章 首都圈环境安全的水资源保障条件 170

7.1 基本概念 170

7.2 水环境现状 171

7.2.1 河湖水环境状况 171

7.2.2 饮用水源地水环境状况 172

7.3 水资源开发与水环境的互动关系 177

7.3.1 地表水开发的生态环境效应 178

7.3.2 地下水开发的生态环境效应 180

7.3.3 水资源开发与水土流失 183

7.4 生态环境安全建设需水分析 184

7.4.1 生态环境的需水构成 184

7.4.2 河湖内生态环境需水分析 185

7.4.3 河湖外生态环境需水分析 187

7.4.4 生态陆生植被需水估算 195

7.4.5 存在问题 196

7.5 生态环境用水安全分析 196

7.5.1 生态环境安全度 197

7.5.2 生态用水规划 197

7.5.3 生态环境安全分析 198

7.5.4 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战略 200

第八章 首都圈周边地区水资源合理调控的经济补偿机制 202

8.1 水资源合理调控的经济补偿是水资源恢复的必然要求 202

8.1.1 水资源恢复的提出及其内涵 202

8.1.2 水资源经济补偿的概念及类型 204

8.1.3 水资源经济补偿极大推动水资源恢复的实现 205

8.2 首都圈地区合理调控水量经济补偿机制概论 206

8.2.1 补偿原则及目标 206

8.2.2 经济补偿主体与对象 208

8.2.3 经济补偿措施 209

8.2.4 经济补偿体制 210

8.3 水资源合理调控经济补偿的理论依据 211

8.3.1 水资源价值理论 211

8.3.2 水资源的准公共物品性理论 214

8.3.3 水资源利用的外部性 215

8.4 首都圈水源地保护的经济补偿 216

8.4.1 密云水库上游水源区水资源保护补偿 216

8.4.2 密云水库周边地区为保护水源经济发展受损补偿 217

8.4.3 水源涵养与保护补偿的监督保障机制 218

8.5 首都圈水资源环境成本的补偿 219

8.5.1 实施水污染补偿制度的意义 219

8.5.2 水资源环境成本构成 219

8.5.3 建立首都圈水污染补偿费制度 220

8.6.1 建立水资源使用权补偿机制的必要性 221

8.6 首都圈水资源使用权转让补偿 221

8.6.2 建立首都圈水资源使用权补偿机制的前提 223

8.6.3 水资源使用权转让补偿方式 224

第九章 首都圈水资源保障体系风险管理 225

9.1 水资源系统风险管理概论 225

9.1.1 水资源系统风险的定义 225

9.1.2 水资源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226

9.1.3 首都圈水资源系统面临的风险类型 226

9.1.4 水资源系统风险描述的性能指标 227

9.2.3 结构风险因子 230

9.2.4 可供水量风险因子 230

9.2.5 用水量风险因子 230

9.2.2 水力风险因子 230

9.2.1 水文风险因子 230

9.2 首都圈水资源系统风险要素识别 230

9.2.6 水环境风险因子 231

9.2.7 技术风险因子 231

9.2.8 其他风险因子 231

9.3 首都圈防洪风险管理 231

9.3.2 首都圈现有防洪体系及其评价 232

9.3.1 首都圈洪水灾害概况 232

9.3.3 人类活动影响下首都圈区域洪水风险的变化 234

9.3.4 首都圈区域防洪安全保障体系近期建设框架 236

9.4 首都圈水资源短缺风险管理 238

9.4.1 水资源短缺风险分析 239

9.4.2 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 242

9.4.3 水资源短缺风险调控措施 248

9.4.4 水资源短缺风险决策 252

10.1.1 东线工程 260

10.1.2 中线工程 260

10.1 南水北调概况 260

第十章 南水北调与首都圈水资源保障体系的关系 260

10.1.3 西线工程 261

10.1.4 南水北调工程对首都圈地区的水量配置 261

10.2 南水北调对首都圈水资源系统的影响 261

10.2.1 对水资源利用格局的优化 261

10.2.2 对水资源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 262

10.2.3 对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冲击 263

10.3 南水北调对首都圈经济社会的促进 264

10.3.1 枯水年份对城市及工业用水的基本保障 264

10.3.2 补充农业用水的不足 265

10.3.3 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266

10.4 南水北调对首都圈生态环境的影响 269

10.4.1 南水北调对控制平原区地下水位下降的影响 269

10.4.2 南水北调对入海水量的影响 272

10.5 南水北调通水前2008年奥运水资源应急措施 273

10.5.1 筹办奥运会新增用水量的估算 274

10.5.2 举办奥运会所需水资源应急措施 274

10.5.3 奥运水资源保障建议 276

第十一章 首都圈水资源保障体系框架研究 277

11.1 水资源保障体系构建的基本理念 277

11.1.1 全面体现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78

11.1.2 逐步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可持续支撑能力 279

11.1.3 整合常规水资源、重视开发非常规水资源和适度开辟客水资源 281

11.1.4 健全水资源保障体系与其他安全体系的有机结合 282

11.1.5 重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强化非工程体系的建设 284

11.2 水资源保障体系构建原理 285

11.2.1 追求适度安全 285

11.2.2 避免人为风险 286

11.2.3 认识自然风险 286

11.2.5 预防和转化纯粹风险 287

11.2.4 控制投机风险 287

11.2.6 降低已知和可预测风险 288

11.2.7 分担风险损失 289

11.2.8 提高风险抵御能力 289

11.2.9 增强危机处理和应急能力 290

11.3 首都圈水资源保障体系基本框架 290

11.3.1 工程建管体系 290

11.3.2 非工程措施体系 293

11.3.3 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 295

11.3.4 行政管理体系 297

11.3.5 法规政策体系 298

11.3.6 资金保障体系 299

11.3.7 社会保障体系 300

11.3.8 经济补偿体系 301

11.3.9 科教宣传体系 302

11.3.10 危机应急管理体系 303

11.4 首都圈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实施 304

11.4.1 整体推进 305

11.4.2 分步实施 306

11.4.3 近期实施重点 307

11.4.4 远期目标展望 310

第十二章 结论与建议 312

12.1 主要研究结论 312

12.2 政策建议 314

12.2.1 逐步建立首都圈水资源保障体系 314

12.2.2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以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15

12.2.3 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推动流域和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 315

12.2.4 统筹区域发展,整合周边资源实现共同发展 316

12.2.5 加大风险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力度 316

12.2.6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316

12.2.7 加大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的力度 317

12.2.8 切实建立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的机制 317

参考文献 31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