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人体体质学  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
人体体质学  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

人体体质学 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匡调元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32368491
  • 页数:428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论述了体质、病理体质、辨质论治及辨质论食等新概念。从人体宏观整体层次上阐发了中医学个体化诊疗原理,与当今西方医学从微观基因层次上提出的个体化诊疗观点相辅相成。
《人体体质学 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目录

目 录 1

绪言 1

第一章人体体质学导论 6

一、概述 6

(一)体质与人体体质学的概念 6

(二)人体体质学与人类学和医学的关系 8

(三)人体体质学理论体系及其分支学科 9

二、人体体质学研究简史 13

(一)中国体质学研究简史 13

(二)西方体质学研究简史 17

三、研究人体体质学的意义 21

四、展望 22

第二章人类群体体质学 27

(一)体质的遗传性及多样性 31

一、人体遗传体质学 31

第三章人体发生体质学 31

(二)体质的可变性与稳定性 34

(三)群体体质学与个体体质学的遗传学理论 35

(四)体质类型的遗传学基础探讨 35

(五)体质性疾病 36

二、生态体质学 37

(一)气象因素与体质 38

(二)地理因素与体质 42

(三)环境污染与体质 44

(四)战争与体质 44

(五)“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 45

三、优质学与优生学 48

(一)优种于种子之前 49

(二)择辰于种子之时 50

(五)优育于出生之后 51

(四)优生于出生之时 51

(三)优胎于受精之后 51

四、养生体质学 52

(一)养生体质学的理论 53

(二)养生难,难在认识不足 56

第四章医学体质学和人体生理体质学 58

一、医学体质学 58

二、人体生理体质学 58

(一)年龄体质学 59

(二)性别体质学 75

(三)类型体质学 90

(四)体质要素理论 112

第五章人体病理体质学 126

一、《周易》与病理体质学原理 126

(二)“一阴一阳之谓道” 127

(一)“大哉乾元”、“至哉坤元” 127

(三)“与天地合其德” 128

(四)“生生之谓易” 129

(五)“易者,象也” 129

(六)“保合大和,乃利贞” 131

(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131

二、论历代主要医家的体质理论 132

(一)《内经》的体质理论 133

(二)张仲景的体质理论 136

(三)钱乙的体质理论 141

(四)陈直的体质理论 142

(五)刘完素的体质理论 144

(六)李杲的体质理论 146

(七)王好古的体质理论 148

(八)朱震亨的体质理论 149

(九)张介宾的体质理论 151

(十)绮石的体质理论 155

(十一)张璐的体质理论 157

(十二)何炫的体质理论 159

(十三)叶桂的体质理论 160

(十四)徐大椿的体质理论 162

(十五)王清任的体质理论 163

(十六)章楠的体质理论 165

(十七)石芾南的体质理论 168

(十八)周学海的体质理论 170

三、体质病因学 171

(一)内因与体质 171

(二)易感性、“同气相求”与体质 172

(三)温病伏气与体质 173

四、体质病机学 176

(一)关于“症”、“征”、“病”、“证”与体质的概念 177

(二)关于“质化”的问题 178

(三)体质与疾病常互为因果 179

五、病理体质诊断学 180

(一)辨体质 180

(二)中医病理体质分型学说 181

(三)病理体质的诊断原则与方法 183

(四)“两纲八要”辨体质 193

(五)辨病、辨证与辨体质 197

六、病理体质形成原理略探 203

(一)元阴元阳与体质形成 203

(二)后天脾胃与体质形成 211

(三)其他因素与体质形成 214

(四)五种病理体质形成机理述要 215

第六章治疗体质学 218

一、关于调理体质的几个认识问题 219

(一)治病必求其本,本于体质 219

(二)急则治其症,缓则治其质 220

(三)辨质论治与随质加减 221

二、调质六法 222

(一)正常质——平补阴阳强质法 222

(二)燥红质——滋阴清热润质法 223

(三)迟冷质——壮阳祛寒温质法 224

(四)倦?质——益气生血健质法 225

(五)腻滞质——除湿化滞利质法 226

(六)晦涩质——行血消瘀活质法 227

三、八法之体质宜忌 228

(一)补法 228

(二)温法 230

(三)清法 230

(四)消法 231

(五)汗法 231

(七)下法 232

(六)吐法 232

(八)和法 233

四、方药之体质宜忌 233

五、体质与治疗反应 235

六、辨质论方 236

(一)解表剂 236

(二)泻下剂 237

(三)清热剂 238

(四)祛暑剂 239

(五)温里剂 239

(六)补益剂 241

(七)固涩剂 242

(八)安神剂 243

(九)理气剂 244

(十)理血剂 245

(十二)祛痰剂 246

(十一)祛湿剂 246

(十三)治燥剂 247

(十四)其他方剂 248

第七章体质食疗学 249

一、中华饮食文化概述 249

(一)中国哲学中的“天人观”与中华饮食文化 249

(二)“气一元论”与中华饮食文化 251

(三)《周易》与中华饮食文化 252

(四)中华饮食文化崇尚“顺应自然”、“恬憺虚无” 253

(五)中华饮食融营养、美味、强身、美容、治病于一炉 254

(六)中国传统食疗学的历史经验与人类饮食史述要 255

二、病从口入新解 260

(一)进食过量 260

(二)烹调技术不当 261

三、各型体质的食养食品与食谱举例 262

(三)饮食不合体质 262

(一)正常质用平补阴阳强质法 263

(二)燥红质用滋阴清热润质法 263

(三)迟冷质用壮阳祛寒温质法 266

(四)倦?质用益气生血健质法 270

(五)腻滞质用除湿化滞利质法 273

(六)晦涩质用行血消瘀活质法 276

四、新世纪的饮食新理念 278

(一)食物能治病 278

(二)西药、中药与家常菜 281

(三)食补、食泻与食毒 283

(四)药害不如食害 284

(五)饮食的医误与自误 285

(六)吃水果不等于吃维生素C 286

(七)“吃冰”害人非浅 287

(八)调味品也是药 288

(九)冬令防误补 290

(十)水与体质 290

(十一)慢性病为何久治难愈 291

五、烹饪技术要革新 294

六、几种常见病的体质食疗举例 296

(一)放眼将病未病时 296

(二)疲劳与慢性疲劳综合征 298

(三)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 299

(四)恶性肿瘤 300

(五)糖尿病 301

(六)胃炎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 303

(七)妇女带下 304

(八)感冒与咳嗽 305

(九)哮喘病 306

(十)功能性便秘与腹泻 307

(十一)孕妇、产妇的食养 309

(十二)失眠 310

(十三)肾虚的病因病机与食养 311

七、常用食物的性味、主要功能与体质宜忌 317

(一)燥红质宜食食物 318

(二)迟冷质宜食食物 328

(三)倦?质宜食食物 335

(四)腻滞质宜食食物 343

(五)晦涩质宜食食物 345

八、体质食养是21世纪人类饮食发展的方向 346

第八章气质体质学 349

一、概述 349

(一)气质与气质学说简介 349

(二)气质分型学说简介 351

(三)气质体质学简介 354

(一)科学相面术与科学相手术 358

二、气质体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58

(二)气质血型学 364

(三)犯罪(行为)与气质体质学 366

(四)性别与气质体质学 368

(五)年龄与气质体质学 371

(六)疾病与气质体质学 374

三、研究气质体质学的意义 375

第九章人体体质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学探讨 378

一、探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在中医体质学说中的反映 378

(一)关于直觉领悟问题 378

(二)关于实用科学形态问题 379

(三)关于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问题 380

(四)关于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术语与概念问题 381

二、从当代若干科学哲学和横断科学观点探讨人体体质学的研究思路 382

(一)从还原论与系统论的辩证统一探讨研究思路 382

(二)从结构主义某些方法论探讨体质功能态的研究思路 383

(三)从耗散结构理论探讨研究思路 384

(四)探讨人体体质学的潜科学性质 384

(五)东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汇通,为人体体质学的发展展示了非常乐观的前景 385

三、人体体质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探讨 386

(一)必须多学科协作 386

(二)经典的宏观方法与现代的微观技术相结合 387

(三)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387

第十章人体体质学、体质病理学与体质食疗学的历史意义 389

一、伤寒学派 389

二、河间学派 389

三、攻邪学派 390

四、易水学派 390

五、丹溪学派 390

六、温补学派 391

七、温病学派 391

八、人体体质学学派 392

第十一章实验研究述要 394

一、常体、寒体和热体的实验研究 394

(一)本研究的思路与体质分型方法 395

(二)实验方法 395

(三)实验结果 396

(四)若干自然人群中常体、寒体和热体的调研情况 398

(五)讨论 399

二、内燥与内湿的实验研究 400

(一)以中医燥湿理论为指导的实验研究 400

(二)复制内燥与内湿动物的方法与肉眼观察结果 400

(三)各分题组实验方法与结果 401

(四)讨论 406

(五)本实验研究的意义及建议 407

三、“急病及肾”的病理研究 408

(一)实验方法 408

(二)实验结果 410

(三)讨论 411

(四)结语 413

四、肾虚证的食疗研究 414

(一)实验方法 414

(二)实验资料 414

(三)实验结果 415

(四)讨论 417

五、白种人和黑种人的体质类型研究 417

(一)方法 418

(二)结果 418

(三)讨论 423

附录 427

主要学术著作参考目录 427

(一)概述 427

(二)中医病理学系列 427

(三)体质病理学与体质食疗学系列 42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