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文彬,潘祥林主编;万学红,胡申江,王笑云,高长斌,刘成玉,康熙雄等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117058870
- 页数:639 页
(一)诊断学的内容 1
(二)诊断学的学习要领 1
目录 1
绪论 1
(三)建立和完善正确的诊断思维 3
(四)学习诊断学的要求 4
第一章 问诊的重要性 5
第一篇 问诊 5
第二章 问诊的内容 6
第一节 问诊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10
第三章 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10
第二节 重点问诊的方法 12
第三节 特殊情况的问诊技巧 13
第一节 发热 17
第四章 常见症状 17
第二节 皮肤粘膜出血 21
第三节 水肿 23
第四节 咳嗽与咳痰 25
第五节 咯血 27
第六节 胸痛 29
第七节 发绀 31
第八节 呼吸困难 33
第九节 心悸 35
第十节 恶心与呕吐 37
第十一节 呕血 39
第十二节 便血 41
第十三节 腹痛 42
第十四节 腹泻 45
第十五节 便秘 47
第十六节 黄疸 49
第十七节 腰背痛 54
第十八节 关节痛 57
第十九节 血尿 60
第二十节 尿频、尿急与尿痛 61
第二十一节 少尿、无尿与多尿 63
第二十二节 头痛 64
第二十三节 眩晕 66
第二十四节 晕厥 68
第二十五节 抽搐与惊厥 70
第二十六节 意识障碍 71
一、触诊方法 76
第二节 触诊 76
第二篇 体格检查 76
第一章 基本方法 76
第一节 视诊 76
第三节 叩诊 77
二、触诊注意事项 77
二、叩诊注意事项 78
一、叩诊方法 78
第四节 听诊 79
三、叩诊音 79
二、听诊注意事项 80
一、听诊方法 80
第五节 嗅诊 81
二、年龄 82
一、性别 82
第二章 一般检查 82
第一节 全身状态检查 82
(四)血压 83
(三)脉搏 83
三、生命征 83
(一)体温 83
(二)呼吸 83
五、营养状态 84
(二)体型 84
四、发育与体型 84
(一)发育 84
七、语调与语态 85
六、意识状态 85
八、面容与表情 86
十、姿势 87
九、体位 87
十一、步态 88
一、颜色 89
第二节 皮肤 89
四、皮疹 90
三、弹性 90
二、湿度 90
七、蜘蛛痣与肝掌 91
六、皮下出血 91
五、脱屑 91
十一、毛发 92
十、瘢痕 92
八、水肿 92
九、皮下结节 92
一、表浅淋巴结分布 93
第三节 淋巴结 93
三、淋巴结肿大病因及表现 94
二、检查方法及顺序 94
第二节 头颅 96
第一节 头发和头皮 96
第三章 头部 96
(一)眼的功能检查 97
一、眼 97
第三节 颜面及其器官 97
(二)外眼检查 98
(三)眼前节检查 100
二、耳 102
(四)眼底检查 102
三、鼻 103
四、口 104
三、颈部皮肤与包块 109
二、颈部姿势与运动 109
第四章 颈部 109
一、颈部外形与分区 109
五、甲状腺 110
四、颈部血管 110
六、气管 112
第一节 胸部的体表标志 113
第五章 胸部及肺检查 113
一、骨骼标志 114
三、自然陷窝和解剖区域 115
二、垂直线标志 115
四、肺和胸膜的界限 116
二、胸廓 118
一、胸壁 118
第二节 胸壁、胸廓与乳房 118
(一)视诊 119
三、乳房 119
(二)触诊 120
(三)乳房的常见病变 121
(一)呼吸运动 122
一、视诊 122
第三节 肺和胸膜 122
(二)呼吸频率 123
(三)呼吸节律 124
(一)胸廓扩张度 125
二、触诊 125
(二)语音震颤 126
(一)叩诊的方法 127
三、叩诊 127
(三)胸膜摩擦感 127
(四)正常叩诊音 128
(三)叩诊音的分类 128
(二)影响叩诊音的因素 128
(五)胸部异常叩诊音 130
(一)正常呼吸音 131
四、听诊 131
(三)啰音 133
(二)异常呼吸音 133
(四)语音共振 135
(五)胸膜摩擦音 136
一、大叶性肺炎 137
第四节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137
五、胸部和肺体格检查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137
四、胸腔积液 138
三、支气管哮喘 138
二、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 138
五、气胸 139
(二)心尖搏动 141
(一)胸廓畸形 141
第五节 心脏检查 141
一、视诊 141
(三)心前区搏动 142
(三)心包摩擦感 143
(二)震颤 143
二、触诊 143
(一)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 143
(四)心浊音界各部的组成 144
(三)正常心浊音界 144
三、叩诊 144
(一)叩诊方法 144
(二)叩诊顺序 144
(五)心浊音界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145
(三)听诊内容 146
(二)听诊顺序 146
四、听诊 146
(一)心脏瓣膜听诊区 146
(二)脉律 157
(一)脉率 157
第六节 血管检查 157
一、脉搏 157
(五)脉波 158
(四)强弱 158
(三)紧张度与动脉壁状态 158
(一)测量方法 159
二、血压 159
(四)动态血压监测 160
(三)血压变动的临床意义 160
(二)血压标准 160
一、二尖瓣狭窄 161
第七节 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161
三、血管杂音及周围血管征 161
(一)静脉杂音 161
(二)动脉杂音 161
(三)周围血管征 161
三、主动脉瓣狭窄 163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163
五、心包积液 164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164
六、心力衰竭 165
一、体表标志 166
第一节 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 166
第六章 腹部 166
(二)九区分法 167
(一)四区分法 167
二、腹部分区 167
(一)腹部膨隆 168
一、腹部外形 168
第二节 视诊 168
(二)腹部凹陷 169
三、腹壁静脉 170
二、呼吸运动 170
五、腹壁其他情况 171
四、胃肠型和蠕动波 171
第三节 触诊 172
二、压痛及反跳痛 173
(二)腹壁紧张度减低 173
一、腹壁紧张度 173
(一)腹壁紧张度增加 173
(一)肝脏触诊 174
三、脏器触诊 174
(二)脾触诊 176
(四)肾触诊 178
(三)胆囊触诊 178
(五)膀胱触诊 179
(二)异常肿块 180
(一)正常腹部可触到的结构 180
(六)胰脏触诊 180
四、腹部肿块 180
五、液波震颤 181
二、肝脏及胆囊叩诊 182
一、腹部叩诊音 182
六、振水音 182
第四节 叩诊 182
四、移动性浊音 183
三、胃泡鼓音区及脾脏叩诊 183
一、肠鸣音 184
第五节 听诊 184
五、肋脊角叩痛 184
六、膀胱叩诊 184
四、搔弹音 185
三、摩擦音 185
二、血管杂音 185
一、消化性溃疡 186
第六节 腹部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186
二、急性腹膜炎 187
三、肝硬化 188
五、肠梗阻 190
四、急性阑尾炎 190
六、腹部肿块 191
一、阴茎 193
第一节 男性生殖器检查 193
第七章 生殖器、肛门、直肠检查 193
二、阴囊 194
第二节 女性生殖器检查 195
四、精囊 195
三、前列腺 195
二、内生殖器 196
一、外生殖器 196
一、视诊 197
第三节 肛门与直肠检查 197
二、触诊 198
(二)病理性变形 200
(一)生理性弯曲 200
第八章 脊柱与四肢检查 200
第一节 脊柱检查 200
一、脊柱弯曲度 200
三、脊柱压痛与叩击痛 201
二、脊柱活动度 201
(二)腰骶椎的特殊试验 202
(一)颈椎特殊试验 202
四、脊柱检查的几种特殊试验 202
(二)肩关节 203
(一)长度 203
第二节 四肢与关节检查 203
一、上肢 203
(四)腕关节及手 204
(三)肘关节 204
(一)髋关节 206
二、下肢 206
(二)膝关节 207
(三)踝关节与足 208
(四)三叉神经 211
(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 211
第九章 神经系统检查 211
第一节 颅神经检查 211
(一)嗅神经 211
(二)视神经 211
(八)副神经 212
(七)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212
(五)面神经 212
(六)位听神经 212
(三)不自主运动 213
(二)肌张力 213
(九)舌下神经 213
第二节 运动功能检查 213
(一)肌力 213
(二)深感觉检查 214
(一)浅感觉检查 214
(四)共济失调 214
第三节 感觉功能检查 214
(一)浅反射 215
第四节 神经反射检查 215
(三)复合感觉检查 215
(二)深反射 216
(四)脑膜刺激征 218
(三)病理反射 218
(七)其他 219
(六)Valsalva动作 219
第五节 自主神经功能检查 219
(一)眼心反射 219
(二)卧立位试验 219
(三)皮肤划痕试验 219
(四)竖毛反射 219
(五)发汗试验 219
第一节 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要求 220
第十章 全身体格检查 220
第二节 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项目 221
第三节 特殊情况的体格检查 227
第五节 重点体格检查 228
第四节 老年人的体格检查 228
第一章 病历书写的基本规则和要求 231
第三篇 病历书写 231
(一)住院病历格式与内容 233
一、住院病历 233
第二章 病历书写的种类、格式与内容 233
第一节 住院期间病历 233
(二)住院病历书写举例 238
(三)表格式住院病历 240
(一)入院记录 245
二、住院期常用医疗文件 245
(四)病程记录 246
(三)24小时内入、出院记录或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 246
(二)再次住院病历(记录) 246
(五)同意书 247
(八)会诊申请和会诊记录 249
(七)交(接)班记录 249
(六)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249
(十)病例讨论记录 250
(九)转出(入)记录 250
(十二)死亡记录 251
(十一)出(转)院记录 251
(十五)手术后病程记录 252
(十四)手术记录 252
(十三)手术前小结 252
(二)门诊初诊、复诊病历书写内容 253
(一)门诊初诊、复诊病历书写要求 253
第二节 门诊病历 253
(三)门诊病历举例 254
第三节 常用检查申请单书写要求 255
第三章 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 256
(三)实验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259
(二)实验诊断学与检验医学 259
第四篇 实验诊断 259
第一章 概论 259
一、实验诊断学及其进展 259
(一)基本概念 259
(六)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260
(五)实验诊断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60
(四)实验诊断学的应用范围 260
(一)血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261
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261
(二)常用诊断性实验的评价指标 262
(一)正确选择实验室检查项目 262
(二)骨髓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262
(三)排泄物、体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262
三、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和评价 262
(一)参考范围 263
五、实验诊断的参考范围与医学决定水平 263
(三)ROC曲线及临床应用 263
(四)检验结果解释与临床的辨证统一 263
四、实验诊断的影响因素 263
八、个体化诊断 264
七、实验室质量体系 264
(二)医学决定水平 264
六、循证医学与实验诊断 264
九、床边检测 265
(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266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检测 266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 266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266
(三)红细胞形态改变 267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267
(一)白细胞计数 270
二、白细胞的检测 270
(二)中性粒细胞 271
(三)嗜酸性粒细胞 273
(五)淋巴细胞 274
(四)嗜碱性粒细胞 274
(六)单核细胞 276
(一)网织红细胞测定 277
三、网织红细胞的检测 277
(二)血小板平均容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测定 278
(一)血小板计数 278
(二)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 278
四、血小板的检测 278
五、红细胞沉降率检测 279
(三)外周血血小板形态 279
(二)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 280
(一)血细胞比容测定 280
六、血细胞比容测定和红细胞有关参数的应用 280
(三)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测定 281
(一)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 282
七、血细胞直方图的临床应用 282
第二节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283
(三)血小板直方图 283
(二)红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 283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284
二、红细胞膜缺陷的检测 284
一、溶血性贫血的筛查检测 284
(一)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检测 284
(二)血清结合珠蛋白检测 284
(三)血浆高铁血红素清蛋白检测 284
(四)含铁血黄素尿试验(Rous试验) 284
(五)红细胞寿命测定 284
(一)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285
三、红细胞酶缺陷的检测 285
(二)红细胞孵育渗透脆性试验 285
(三)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试验 285
(一)血红蛋白电泳 286
四、珠蛋白生成异常的检测 286
(二)氰化物-抗坏血酸试验 286
(三)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 286
(四)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荧光斑点试验和活性测定 286
(五)丙酮酸激酶荧光筛选试验和活性测定 286
(一)抗人球蛋白试验 287
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检测 287
(二)胎儿血红蛋白酸洗脱试验 287
(三)胎儿血红蛋白测定或HbF碱变性试验 287
(四)HbA2定量测定 287
(五)限制性内切酶谱分析 287
(三)蛇毒因子溶血试验 288
(二)蔗糖溶血试验 288
(二)冷凝集素试验 288
(三)冷热双相溶血试验 288
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检测 288
(一)酸化溶血试验 288
(二)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学演变的一般规律 289
(一)血细胞的生成 289
第三节 骨髓细胞学检测 289
一、血细胞的生成、发育及正常形态学特征 289
(三)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学特征 290
(一)低倍镜检查 293
二、骨髓细胞学检查的内容、方法和临床意义 293
(三)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294
(二)油浸镜检查 294
三、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297
(五)填写检查报告单 297
(四)血涂片的观察 297
(一)过氧化物酶染色 298
(三)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299
(二)苏丹黑B染色 299
(五)氯化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 300
(四)酸性磷酸酶染色 300
(七)糖原染色 301
(六)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 301
(八)铁染色 302
(二)细胞免疫分型的临床应用 303
(一)检测方法 303
四、细胞免疫分型 303
(三)急性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特点 304
(二)染色体分析 305
(一)染色体检查方法 305
五、细胞遗传学分析 305
第四节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 306
(三)临床常见血液病的染色体改变 306
(一)ABO血型系统 307
一、红细胞血型系统 307
(二)Rh血型系统 310
二、其他血型系统 311
一、贫血 312
第五节 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312
二、白血病 314
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317
四、多发性骨髓瘤 318
五、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19
三、凝血因子的作用 321
二、血小板的作用 321
第三章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 321
第一节 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 321
一、血管壁的作用 321
(二)外源性凝血途径 322
(一)内源性凝血途径 322
(二)体液抗凝作用 323
(一)细胞抗凝作用 323
(三)凝血共同途径 323
四、抗凝系统的作用 323
二、出血时间测定 324
一、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 324
五、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作用 324
第二节 血管壁检测 324
五、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抗原测定 325
四、血浆6-酮-前列腺素F1a测定 325
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测定 325
二、血小板粘附试验 326
一、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测定 326
六、血浆内皮素-1测定 326
第三节 血小板检测 326
五、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140测定 327
四、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和血小板第4因子测定 327
三、血小板聚集试验 327
八、血浆血栓烷B2测定 328
七、血块收缩试验 328
六、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测定 328
三、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329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329
第四节 凝血因子测定 329
一、凝血时间测定 329
六、血浆因子Ⅱ、Ⅴ、Ⅶ、Ⅹ促凝活性测定 330
五、血浆因子Ⅷ、Ⅸ、Ⅺ和Ⅻ促凝活性测定 330
四、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330
九、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测定 331
八、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测定 331
七、血浆因子ⅩⅢ定性试验 331
三、血浆游离蛋白S测定 332
二、蛋白C活性测定 332
十、血浆纤维蛋白肽A测定 332
第五节 抗凝血功能检测 332
一、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测定 332
七、Lupo和Lucor实验 333
六、血浆游离肝素时间测定 333
四、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测定 333
五、血浆肝素定量测定 333
四、血浆凝血酶时间测定 334
三、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活性测定 334
第六节 纤维蛋白溶解检测 334
一、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 334
二、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测定 334
八、血浆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测定 335
七、血浆纤维蛋白肽Bβ1-42和Bβ15-42测定 335
五、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 335
六、血浆D-二聚体测定 335
第八节 血液流变学检测 336
二、同型半胱氨酸测定 336
第七节 血栓形成的特异检测 336
一、血栓前体蛋白的测定 336
四、红细胞电泳时间测定 337
三、红细胞变形性测定 337
一、全血粘度测定 337
二、血浆粘度测定 337
二、二期止血缺陷的选择 338
一、一期止血缺陷的选择 338
第九节 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338
五、抗凝治疗的监测 339
四、血栓前状态 339
三、纤维蛋白溶解综合征 339
(二)一般性状检测 341
(一)尿液的收集与保存 341
第四章 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 341
第一节 尿液检测 341
一、尿液的一般检测 341
(三)化学检测 343
(四)显微镜检测 346
(一)尿红细胞形态检查 349
二、尿液常用特殊检验 349
(四)尿微量清蛋白 350
(三)尿补体C3、免疫球蛋白 350
(二)尿蛋白电泳 350
(九)尿酶 351
(八)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351
(五)尿清蛋白/肌酐比值 351
(六)尿β2-微球蛋白 351
(七)尿α1-微球蛋白 351
(十)尿蛋白其他成分的检验 352
(十一)尿电解质 353
(一)干化学尿分析仪 355
三、尿液自动化仪器检测 355
(十二)乳麋尿试验 355
(一)一般性状检测 356
二、检测项目 356
(二)尿沉渣自动分析仪 356
第二节 粪便检测 356
一、标本采集 356
(二)显微镜检测 357
(四)细菌学检测 358
(三)化学检测 358
一、标本采集 359
第三节 痰液检测 359
三、临床应用 359
(二)显微镜检测 360
(一)一般性状检测 360
二、检测项目 360
第四节 脑脊液检查 361
三、临床应用 361
(一)一般性状检查 362
二、检验项目 362
一、标本采集 362
(二)化学检查 363
(三)显微镜检查 364
(六)脑脊液蛋白电泳方法学清蛋白电泳 365
(五)免疫学检查 365
(四)细菌学检查 365
(八)常见脑及脑膜疾病的脑脊液特点 366
(七)骨髓鞘碱性蛋白电泳测定 366
一、浆膜腔积液分类和发生机制 367
第五节 浆膜腔积液检测 367
三、临床应用 367
二、检测项目 368
三、漏出液与渗出液鉴别诊断 369
(二)一般性状检查 370
(一)标本采集 370
四、临床应用 370
第六节 生殖系统体液检测 370
一、阴道分泌物检测 370
(四)病原生物学检查 371
(三)阴道清洁度检查 371
(一)标本采集 372
二、精液检测 372
(五)细胞学检测 372
(三)显微镜检查 373
(二)一般性状检查 373
(五)其他检测 375
(四)病原生物学检测 375
(三)显微镜检查 376
(二)一般性状检查 376
三、前列腺液检测 376
(一)标本采集 376
(四)病原生物学检查 377
第一节 肾小球功能检查 378
第五章 常用肾脏功能实验室检测 378
一、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 379
三、血尿素氮测定 380
二、血清肌酐测定 380
(一)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试验 381
一、远端肾单位功能试验 381
四、肾小球滤过率测定 381
五、血β2-微球蛋白的测定 381
第二节 肾小管功能试验 381
(二)尿渗量(尿渗透压)测定 382
第三节 有效肾血浆流量测定 383
(二)肾小管葡萄糖最大重吸收量试验 383
(三)急性少尿的鉴别诊断指标 383
二、近端小管功能试验 383
(一)对小分子蛋白的重吸收功能 383
一、尿酸化功能测定 384
第四节 肾小管性酸中毒诊断试验 384
三、碳酸氢离子重吸收排泄(碱负荷)试验 385
二、氯化铵负荷(酸负荷)试验 385
一、肾功能试验在肾单位的定位 386
第五节 肾功能试验的选择、定位 386
一、概述 387
第六节 肾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的诊断意义 387
二、肾功能试验应用的注意点 387
二、肾活检病理诊断分类 388
三、常见肾病理类型形态学特征与临床表现 389
三、肝脏的分泌与排泄功能 391
二、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391
第六章 肝脏功能检测常用的实验室检测 391
第一节 肝脏的基本功能 391
一、肝脏的代谢功能 391
(一)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 392
一、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 392
第二节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392
(二)血清蛋白电泳 393
(四)血浆凝血因子测定 395
(三)血清前白蛋白测定 395
二、脂类代谢功能检查 396
(五)血氨测定 396
三、胆红素代谢检查 397
(二)阻塞性脂蛋白X测定 397
(一)血清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测定 397
(一)血清总胆红素测定 398
(四)尿中尿胆原检查 399
(三)尿内胆红素检查 399
(二)血清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测定 399
四、胆汁酸代谢检查 400
(一)靛氰绿滞留率试验 401
五、摄取、排泄功能检查 401
(一)血清氨基转移酶及其同工酶测定 402
六、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查 402
(二)利多卡因试验 402
(二)碱性磷酸酶及其同工酶测定 404
(五)α-L-岩藻糖苷酶 405
(四)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测定 405
(三)γ-谷氨酰转移酶及其同工酶测定 405
(八)单胺氧化酶 406
(七)5’-核苷酸酶 406
(六)谷氨酸脱氢酶测定 406
(一)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测定 407
七、其他检查 407
(九)脯氨酰羟化酶测定 407
(三)血清铜测定 408
(二)Ⅳ型胶原(CIV)及其分解片段(7S片段和NCl片段) 408
第三节 肝脏病检查项目的选择与应用 409
一、空腹血糖检测 410
第一节 血糖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 410
第七章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410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411
三、血清胰岛素检测和胰岛素释放试验 412
五、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413
四、血清C-肽检测 413
(二)甘油三酯测定 414
(一)总胆固醇测定 414
第二节 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测 414
一、血清脂质检测 414
(二)高密度脂蛋白测定 415
(一)乳糜微粒测定 415
二、血清脂蛋白检测 415
(四)脂蛋白(a) 416
(三)低密度脂蛋白测定 416
(二)载脂蛋白B测定 417
(一)载脂蛋白A-I测定 417
三、血清载脂蛋白检测 417
(一)血钾测定 418
一、血清阳离子检测 418
(三)载脂蛋白A-I/B比值 418
第三节 血清电解质检测 418
(三)血钙测定 419
(二)血钠测定 419
(二)血磷测定 420
(一)血氯测定 420
二、血清阴离子检测 420
一、血清铁检测 421
第四节 血清铁及其代谢产物检测 421
五、血清铁蛋白检测 422
四、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检测 422
二、血清转铁蛋白检测 422
三、血清总铁结合力检测 422
六、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检测 423
(一)肌酸激酶测定 424
一、心肌酶检测 424
第五节 心肌酶和心肌蛋白检测 424
(三)肌酸激酶异型测定 425
(二)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 425
二、心肌蛋白检测 426
(五)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测定 426
(四)乳酸脱氢酶测定 426
(二)心肌肌钙蛋白I测定 427
(一)心肌肌钙蛋白T测定 427
(四)脂肪酸结合蛋白测定 428
(三)肌红蛋白测定 428
二、淀粉酶及其同工酶检测 429
一、酸性磷酸酶检测 429
第六节 其他血清酶检查 429
四、胆碱酯酶检测 430
三、脂肪酶检测 430
(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测定 431
(一)甲状腺素和游离甲状腺素测定 431
第七节 内分泌激素检测 431
一、甲状腺激素检测 431
(五)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摄取试验 432
(四)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测定 432
(三)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测定 432
(一)尿17-羟皮质类固醇测定 433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检测 433
二、甲状旁腺素与调节钙、磷代谢激素检测 433
(一)甲状旁腺素测定 433
(二)降钙素测定 433
(四)血浆和尿液醛固酮测定 434
(三)血清皮质醇和尿液游离皮质醇测定 434
(二)尿17-酮皮质类固醇测定 434
(一)血浆睾酮测定 435
五、性腺激素检测 435
四、肾上腺髓质激素检测 435
(一)尿液儿茶酚胺测定 435
(二)尿液香草扁桃酸测定 435
(三)血浆孕酮测定 436
(二)血浆雌二醇测定 436
(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测定 437
(一)促甲状腺激素测定 437
六、垂体激素检测 437
第八节 治疗药物监测 438
(四)抗利尿激素测定 438
(三)生长激素测定 438
(二)需要监测的药物 439
(一)治疗药物监测的目的 439
一、治疗药物监测的目的和需要监测的药物 439
(二)影响TDM结果的因素 440
(一)掌握必要的临床资料 440
二、治疗药物监测的结果分析 440
(三)TDM常用参数和参考数据 441
(二)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 442
(一)动脉血氧分压 442
第九节 血液气体分析和酸碱测定 442
一、血气分析的指标 442
(四)混合静脉血氧分压 443
(三)动脉血氧饱和度 443
(六)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444
(五)动脉血氧含量 444
(九)实际碳酸氢盐 445
(八)标准碳酸氢盐 445
(七)pH值 445
(十三)阴离子间隙 446
(十二)血浆CO2含量 446
(十)缓冲碱 446
(十一)剩余碱 446
(二)临床应用动脉血气判断酸碱失调的步骤 447
(一)酸碱平衡诊断卡 447
二、酸碱平衡失调的判断 447
(一)代谢性酸中毒 448
三、酸碱平衡失调类型及血气特点 448
(六)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449
(五)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449
(二)呼吸性酸中毒 449
(三)代谢性碱中毒 449
(四)呼吸性碱中毒 449
(九)三重酸碱失衡 450
(八)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450
(七)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450
二、免疫球蛋白A检测 451
一、免疫球蛋白G检测 451
第八章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451
第一节 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 451
五、血清M蛋白检测 452
四、免疫球蛋白E检测 452
三、免疫球蛋白M检测 452
四、补体C4检测 453
三、补体C3检测 453
第二节 血清补体检测 453
一、总补体溶血活性检测 453
二、补体C1q检测 453
(二)T细胞转化试验 454
(一)T细胞花结形成试验 454
五、补体旁路B因子检测 454
第三节 细胞免疫检测 454
一、T细胞亚群的检测 454
(二)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测定 455
(一)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测定 455
(三)T细胞分化抗原测定 455
二、B细胞分化抗原检测 455
三、自然杀伤细胞免疫检测 455
(三)干扰素测定 456
(二)肿瘤坏死因子测定 456
四、细胞因子检测 456
(一)白细胞介素2活性和白细胞介素2受体测定 456
(三)组织多肽抗原测定 457
(二)癌胚抗原测定 457
第四节 肿瘤标志物检测 457
一、蛋白质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457
(一)甲种胎儿球蛋白测定 457
(二)癌抗原72-4测定 458
(一)癌抗原-50测定 458
(四)前列腺特异抗原测定 458
(五)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测定 458
二、糖脂肿瘤标志物检测 458
(六)癌抗原15-3测定 459
(五)癌抗原242测定 459
(三)糖链抗原19-9测定 459
(四)癌抗原125测定 459
(四)α-L-岩藻糖苷酶测定 460
(三)异常凝集酶原测定 460
三、酶类肿瘤标志物检测 460
(一)前列腺酸性磷酸酶测定 460
(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定 460
第五节 自身抗体检测 461
四、肿瘤标志物的选用 461
(一)抗核抗体检测 462
二、抗核抗体检测 462
一、类风湿因子 462
(一)抗线粒体抗体测定 463
三、组织和细胞抗体检测 463
(二)抗DNA抗体测定 463
(三)可提取性核抗原性多肽抗体谱测定 463
一、流式细胞技术 464
第六节 流式细胞术检测 464
(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测定 464
(三)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测定 464
(四)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测定 464
(五)抗平滑肌抗体测定 464
一、HLA DNA分型 465
第七节 器官与骨髓移植的检测 465
二、流式细胞仪 465
三、流式细胞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465
(三)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实验 466
(二)特定细胞群反应抗体测定 466
二、血清学分型技术 466
(一)微量细胞毒试验 466
四、器官和骨髓移植检查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467
(二)HLA-DP抗原的测定 467
三、HLA细胞学分型检测 467
(一)HLA-D抗原的测定 467
三、丙种反应性蛋白检测 468
二、冷球蛋白检测 468
第八节 其他免疫检测 468
一、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 468
(三)粪便 470
(二)尿液 470
第九章 临床病原体检测 470
第一节 标本采集、运送和检测方法 470
一、标本采集和运送 470
(一)血液 470
(四)病原体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471
(三)病原体核酸检测 471
(四)呼吸道标本 471
(五)脑脊液与其他无菌体液 471
(六)眼、耳部标本 471
(七)泌尿生殖道标本 471
(八)创伤、组织和脓肿标本 471
二、检查方法 471
(一)直接显微镜检测 471
(二)病原体特异性抗原检测 471
(一)耐药菌株 472
一、耐药性及其发生机制 472
(五)血清学实验 472
第二节 细菌耐药性检查 472
(二)耐药菌监测试验 473
(一)药物敏感试验 473
(二)耐药机制 473
二、检查项目、结果和临床应用 473
第三节 临床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查 474
(三)病原菌耐药基因的检测 474
(二)病毒感染 475
(一)细菌感染 475
一、流行病学和临床类型 475
(一)流行病学 475
(二)临床类型 475
二、检查项目和临床应用 475
(五)其他病原体感染 476
(四)寄生虫病 476
(三)真菌感染 476
(六)实验结果分析和临床应用 477
(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测定 478
(一)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测定 478
第四节 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 478
一、甲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478
(一)甲型肝炎病毒抗原和RNA测定 478
(二)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测定 478
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478
(六)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测定 479
(五)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测定 479
(三)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测定 479
(四)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测定 479
(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IgM和IgG测定 480
(一)丙型肝炎病毒RNA测定 480
(七)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蛋白前S2和前S2抗体测定 480
(八)乙型肝炎病毒DNA测定 480
三、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480
(二)庚型肝炎病毒RNA测定 481
(一)庚型肝炎病毒抗体测定 481
四、丁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481
(一)丁型肝炎病毒抗原和抗体测定 481
(二)丁型肝炎病毒RNA测定 481
五、戊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481
(一)戊型肝炎病毒抗体测定 481
(二)戊型肝炎病毒RNA测定 481
六、庚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481
(二)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免疫测定 482
(一)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 482
七、输血传播病毒检测 482
第五节 感染免疫检测 482
一、细菌感染免疫检测 482
(三)人巨细胞病毒抗体和DNA测定 483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抗体IgM测定 483
(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免疫测定 483
(四)布氏杆菌病凝集试验 483
(五)结核分枝杆菌抗体和DNA测定 483
(六)幽门螺杆菌抗体测定 483
二、病毒感染免疫检测 483
(一)汉坦病毒抗体IgM测定 483
(二)日本血吸虫抗体测定 484
(一)弓形虫抗体和DNA测定 484
(四)柯萨奇病毒抗体和RNA测定 484
(五)轮状病毒抗体和RNA测定 484
(六)嗜异性凝集试验及吸收试验 484
(七)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抗体及RNA测定 484
三、寄生虫感染免疫检测 484
(四)淋球菌血清学测定及DNA测定 485
(三)梅毒螺旋体抗体测定 485
(三)囊虫抗体测定 485
(四)疟原虫抗体和抗原测定 485
四、性传播疾病免疫检测 485
(一)衣原体抗体测定 485
(二)支原体的血清学检测 485
(二)常见临床类型 486
(一)流行病学 486
(五)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及RNA测定 486
第六节 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检测 486
一、流行病学和临床类型 486
(一)AIDS病原体检测 487
二、检查项目和临床应用 487
(五)生殖器疱疹病原体检测 488
(四)非淋菌尿道炎病原体检测 488
(二)梅毒病原体检测 488
(三)淋病病原体检测 488
(一)流行病学 489
一、流行病学和临床类型 489
(六)尖锐湿疣病病原体检测 489
第七节 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 489
(一)医院感染病原体检查项目和临床应用 490
二、检查项目和临床应用 490
(二)常见临床类型 490
(二)医院环境中细菌污染的监测和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491
二、临床诊断中的必要性 492
一、分子生物学在实验诊断中的位置 492
第十章 分子生物学在临床上的应用 492
第一节 分子生物学诊断 492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诊断的常用技术及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493
四、基因检查的流程 493
三、基因诊断原理、途径 493
一、聚合酶链反应 494
(三)自动测序技术 495
(二)化学修饰法测序 495
二、DNA测序 495
(一)双脱氧终止法测序 495
三、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496
(二)FISH的应用 497
(一)FISH所应用的探针 497
(二)DNA印迹法的临床应用 498
(一)DNA印迹法的原理 498
四、DNA印迹技术 498
(一)SNP的检测方法 499
五、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应用 499
(三)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类型 499
(四)RFLP的应用 499
(二)SNP的特点 500
(三)SNP的医学意义和应用 501
(二)LCR的临床应用 502
(一)LCR的原理和方法 502
六、连接酶链反应及其应用 502
七、基因芯片技术与应用 503
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染色体检查 504
二、YY综合征染色体检查 504
第三节 染色体的检测 504
一、染色体异常 504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 505
第一节 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 505
第五篇 器械检查 505
第一章 心电图 505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507
三、心电图导联体系 508
一、心电图测量 510
第二节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 510
(四)平均心电轴 511
(三)各波段时间的测量 511
(一)心率的测量 511
(二)各波段振幅的测量 511
(五)心脏循长轴转位 512
二、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512
三、小儿心电图特点 514
(一)右房肥大 515
一、心房肥大 515
第三节 心房、心室肥大 515
(二)左房肥大 516
(一)左室肥大 517
二、心室肥大 517
(三)双心房肥大 517
(三)双侧心室肥大 519
(二)右室肥大 519
(一)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 520
第四节 心肌缺血与ST-T改变 520
(一)基本图形及机制 522
第五节 心肌梗死 522
(二)临床意义 522
(三)鉴别诊断 522
(三)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 525
(二)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525
(四)心肌梗死的分类和鉴别诊断 527
一、概述 528
第六节 心律失常 528
二、心肌电生理 529
三、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 531
四、期前收缩 533
五、异位性心动过速 534
六、扑动与颤动 536
(一)心脏传导阻滞 537
七、传导异常 537
(三)预激综合征 543
(二)干扰与脱节 543
八、逸搏与逸搏心律 545
(一)电解质紊乱 546
第七节 电解质紊乱和药物影响 546
(一)心电图分析方法和步骤 547
第八节 心电图的分析方法和临床应用 547
(二)药物影响 547
(二)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549
(三)临床应用范围 550
(二)导联选择 550
第二章 其他常用心电学检查 550
第一节 动态心电图 550
(一)仪器的基本结构 550
(二)运动负荷量的确定 551
(一)运动试验的生理和病理基础 551
(四)分析注意事项 551
第二节 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 551
(三)心电图运动试验方法 552
(五)运动试验结果的判断 553
(四)运动试验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553
一、肺容积 555
第一节 通气功能检查 555
第三章 肺功能检查 555
(一)肺通气量 557
二、通气功能 557
(二)用力肺活量 558
(五)临床应用 559
(四)肺泡通气量 559
(三)最大呼气中段流量 559
(一)气体分布 561
第二节 换气功能检查 561
(二)通气/血流比值 562
(一)闭合容积 563
第三节 小气道功能检查 563
(三)肺泡弥散功能 563
(二)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 564
(三)频率依赖性肺顺应性 566
第一节 基本原理简介 567
第四章 内镜检查 567
(二)禁忌证 568
(一)适应证 568
第二节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568
(三)方法 569
(五)常见上消化道疾病的内镜诊断 570
(四)并发症 570
(三)方法 571
(二)禁忌证 571
第三节 下消化道内镜检查 571
(一)适应证 571
(五)结肠疾病的内镜诊断 572
(四)并发症 572
(二)禁忌证 573
(一)适应证 573
第四节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573
(四)临床应用 574
(三)检查方法 574
(五)并发症 575
(一)搜集临床资料 577
第一章 诊断疾病的步骤 577
第六篇 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 577
(四)确立及修正诊断 578
(三)对疾病提出初步诊断 578
(二)分析、评价、整理资料 578
(二)临床诊断的几种思维方法 579
(一)临床思维的两大要素 579
第二章 临床思维方法 579
(四)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580
(三)诊断思维中应注意的问题 580
(五)临床思维误区——常见诊断失误的原因 581
(一)诊断的内容与格式 582
第三章 临床诊断的内容和格式 582
(二)诊断书写要求 583
一、导尿术 584
附录一 临床常用诊断技术 584
(一)胸膜腔穿刺术 585
二、胸膜腔穿刺术和胸膜活体组织检查术 585
(二)胸膜活体组织检查术 586
三、腹腔穿刺术 587
四、心包腔穿刺术 588
(一)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 589
五、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及抽脓术 589
(二)肝穿刺抽脓术 590
六、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 591
(一)骨髓穿刺术 592
七、骨髓穿刺术及骨髓活体组织检查术 592
(二)骨髓活组织检查术 593
(二)淋巴结活组织检查术 594
(一)淋巴结穿刺术 594
八、淋巴结穿刺术及活组织检查术 594
九、腰椎穿刺术 595
十一、前列腺检查及按摩术 596
十、膝关节腔穿刺术 596
十二、中心静脉压测定 597
十三、眼底检查法 598
一、血液检验 600
附录二 临床检验参考值 600
二、骨髓检验 613
三、排泄物、分泌液及体液检验 615
四、肾功能试验 619
五、内分泌激素检测 620
六、肺功能检查 621
附录三 中英名词索引 623
- 《国际经典影像诊断学丛书 消化影像诊断学 原著第3版》王振常,蒋涛,李宏军,杨正汉译;(美)迈克尔·P.费德勒 2019
- 《急诊影像诊断学》程晓红责任编辑;(中国)许乙凯 2019
- 《2018十三五本科教材 物理诊断学 第44版》马明信,贾继东主编;李海潮,胡桂才,刘新兰等副主编 2019
- 《颅脑影像诊断学 第3版》郑帅责任编辑;(中国)于春水,马林,张伟国 2019
- 《股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加拿大)奥卢费米·锐·艾尼,(瑞典)乔 2019
- 《骨关节影像诊断学》(美)B.J.马纳斯特(B.J.MANASTER)原王振常总主译;谢晟,徐磊,蒋涛,彭芸主译 2019
- 《国际经典影像诊断学丛书 头颈部影像诊断学》王振常,鲜军舫,燕飞,赵鹏飞译;(美)贝尔纳黛特·L.科 2019
- 《现代儿科疾病诊断与治疗》王华主编 2017
- 《呼吸内科常见病的诊断与防治》郭娜主编 2018
- 《中医内外妇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第1辑 试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编 1988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37》路丽明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19》路丽明编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24》路丽明编 2019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用药手册》黎月玲,熊慧瑜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