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理化
基础化学
基础化学

基础化学PDF电子书下载

数理化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常伟主编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61426925
  • 页数:40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为医学院校医学、药学类本科学生编写的教材,整合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的相关知识,力求使学生在较少的学时内对化学知识体系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从事医学、药学研究打下必备的基础。
《基础化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一、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二、化学与医学、药学 2

三、怎样学好基础化学 2

第二章 原子结构 4

第一节 原子的概念 4

一、古代的原子概念 4

二、近代的原子论 4

三、现代原子模型 5

第二节 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 6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6

二、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7

三、薛定谔方程——电子运动的波动方程 8

第三节 氢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描述 9

一、波函数 9

二、量子数 10

三、几率密度和电子云 14

四、波函数的空间图像 16

第四节 多电子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20

一、多电子原子的能级 20

二、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 24

三、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系 27

四、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34

习题 41

第三章 分子结构 43

第一节 价键理论及其发展 43

一、用量子力学处理氢分子 43

二、现代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 44

三、共价键的特点 45

四、共价键的类型 45

第二节 杂化轨道理论 46

一、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47

二、杂化轨道的类型与分子的空间构型 47

一、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基本要点 49

第三节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49

二、利用VSEPR法判断共价分子空间构型的一般规则 50

第四节 分子轨道理论 51

一、分子轨道理论的要点 52

二、分子轨道理论应用实例 55

第五节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58

一、分子的极性与分子的极化 58

二、van der Waals力 59

三、氢键 61

习题 62

第四章 化学热力学 63

第一节 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术语 63

一、系统、环境和过程 63

二、状态函数 64

三、系统的广度性质和强度性质 64

四、热和功 64

一、内能 67

第二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 67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概述 68

第三节 Hess定律和反应热 68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68

二、等压反应热和等容反应热 69

三、反应进度与热化学方程式 70

四、Hess定律和反应热的计算 72

第四节 热力学第二定律 76

一、自发过程 77

第五节 热力学第三定律和Gibbs自由能 79

一、热力学第三定律及规定熵 79

二、熵增原理 80

三、系统的自由能 81

第六节 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化学平衡 85

一、平衡常数 85

二、用标准平衡常数判断自发反应的方向 88

三、化学平衡的移动 91

四、生物体内的热力学 94

习题 95

第五章 化学动力学 97

第一节 动力学的一些基本术语 97

一、化学反应速率 97

二、化学反应机理 100

三、基元反应和非基元反应 100

四、反应分子数 101

第二节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101

一、碰撞理论 101

二、过渡态理论 103

第三节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05

一、质量作用定律 105

二、反应级数和速率常数 106

三、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 109

第四节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12

一、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原因 112

二、Arrhenius方程 113

一、催化剂 114

第五节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14

二、催化作用的基本特性 116

三、生物催化剂——酶 117

习题 118

第六章 化学实验数据处理 120

第一节 实验结果的误差 120

一、误差的来源和分类 120

二、误差的表示方法 121

三、误差的传递 123

四、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126

第二节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27

一、有效数字 127

二、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 128

三、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128

第三节 少量数据的统计处理 129

一、t分布曲线 129

二、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131

三、显著性检验 132

四、异常值的取舍 134

阅读材料 136

分析结果系统误差存在的判据 136

一、和标准样或人工合成样来判别 136

二、用国家颁布的标准分析方法或经典分析方法作对照判别 137

三、用“标准加入回收”法进行判别 137

习题 138

第七章 溶液 140

第一节 溶液的简单分类 140

第二节 溶液的组成标度 141

一、溶液组成标度的表示方法 141

二、溶液组成标度的有关计算 147

第三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 148

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149

二、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 152

三、溶液的渗透压力 156

一、渗透浓度 160

第四节 渗透压力在医学中的意义 160

二、高渗、低渗和等渗溶液 161

三、晶体渗透压力和胶体渗透压力 162

第五节 电解质溶液 163

一、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63

二、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 165

三、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166

习题 169

一、Arrhenius酸碱电离理论 172

第八章 酸碱平衡 172

第一节 酸碱概念的简单回顾 172

二、Br?nsted与Lowry酸碱质子理论 173

三、Lewis酸碱电子理论 173

四、Pearson软硬酸碱理论 174

第二节 酸碱质子理论 174

一、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要点 174

二、水的质子自递平衡 178

三、共轭酸碱解离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 180

四、酸碱平衡移动 181

五、酸碱溶液的质子条件 183

第三节 溶液pH值的计算 186

一、一元弱酸、弱碱溶液pH值的计算 186

二、多元弱酸、弱碱溶液pH值的计算 189

三、两性物质溶液pH值的计算 191

第四节 酸碱电子理论 193

第五节 酸碱滴定 195

一、滴定分析概述 195

二、酸碱指示剂 199

三、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 201

四、酸碱标准溶液 209

五、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211

习题 214

第九章 缓冲溶液 217

第一节 缓冲溶液及其缓冲作用 217

一、缓冲溶液的组成及作用机制 217

二、缓冲作用的机制 218

一、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 219

第二节 缓冲溶液的pH值的计算 219

二、缓冲溶液pH值计算公式的校正 222

三、影响缓冲溶液pH值的主要因素 223

第三节 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224

一、缓冲容量 224

二、缓冲范围 226

第四节 缓冲溶液的配制 227

一、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 227

二、常用缓冲溶液 229

第五节 缓冲溶液在医学中的意义 231

一、血液中的缓冲系 231

二、缓冲溶液在药剂生产中的应用 233

阅读材料 233

缓冲溶液与化妆品 233

习题 234

二、溶度积常数 236

一、沉淀溶解平衡概述 236

第一节 溶度积 236

第十章 沉淀溶解平衡 236

三、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 238

第二节 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 240

一、溶度积规则 240

二、溶度积的应用 241

第三节 沉淀滴定 249

一、莫尔法 249

二、佛尔哈德法 250

三、法扬司法 251

习题 252

第十一章 氧化还原平衡 254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254

一、氧化值(数) 254

二、氧化还原反应 255

三、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256

一、原电池的概念 257

第二节 原电池 257

二、电极类型 259

第三节 电极电位 260

一、产生电极电位的原因 260

二、标准电极电位 261

三、标准电极电位表 263

四、电极电位表达式——Nernst方程式 265

一、某些金属元素的标准电位图 267

第四节 元素标准电位图 267

二、某些非金属元素的标准电位图 268

三、元素标准电位图的应用 270

第五节 影响电极电位的因素 272

一、组成标度对电极电位的影响 272

二、溶液酸度对电极电位的影响 273

三、沉淀的生成对电极电位的影响 274

四、配合物的生成对电极电位的影响 274

第六节 电极电位和电池电动势的应用 275

一、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275

二、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279

三、计算某些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 280

四、溶液pH值的测定 281

第七节 氧化还原滴定 284

阅读材料 290

离子选择性微电极 290

一、离子选择性微电极的测量原理 291

二、离子选择性微电极的类型 292

三、离子选择性微电极在临床医学和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293

习题 294

第十二章 配位平衡 296

第一节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296

一、配位化合物的特征和定义 296

二、配位化合物的组成 298

三、配位化合物的分类 300

四、配位化合物的命名 300

一、价键理论 302

第二节 配位化合物中的化学键理论 302

二、晶体场理论 306

第三节 配位平衡 316

一、配位平衡常数 316

二、配位平衡的移动 319

第四节 螯合物和螯合滴定 326

一、螯合物 326

二、配合物的应用 329

习题 334

第十三章 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 337

第一节 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337

一、光的性质和物质的颜色 337

二、光的吸收定律 338

三、吸收光谱 340

第二节 可见分光光度法 341

一、分光光度计 341

二、测定方法 343

二、测定条件的选择 345

一、分光光度法的误差 345

第三节 分光光度法的误差和测定条件的选择 345

第四节 紫外分光光度法 347

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347

二、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348

阅读材料 350

分光光度计的进展 350

习题 351

一、分散系统及其分类 353

二、胶体分散系 353

第一节 分散系统和胶体分散系 353

第十四章 胶体溶液 353

第二节 界面现象 354

一、表面能与表面张力 354

二、吸附现象 356

第三节 溶胶 363

一、溶胶的制备和净化 363

二、溶胶的基本性质 364

三、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作用 370

四、气溶胶 371

第四节 高分子溶液 372

一、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372

二、高分子溶液与溶胶性质的比较 373

三、聚电解质溶液 374

四、高分子化合物对溶胶稳定性的影响 376

五、凝胶和膜平衡 377

习题 380

附录一 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 381

附录 381

附录二 一些物理和化学的基本常数 383

附录三 平衡常数表 384

附录四 一些物质的基本热力学数据 390

附录五 一些标准电极电位(298.15 K) 394

附录六 希腊字母表 399

附录七 一些化合物的摩尔质量 400

参考文献 40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