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
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

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秀洁,李晓捷主编
  • 出 版 社: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34930294
  • 页数:35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神经发育学治疗法的理论基础、治疗原则、基本治疗手法以及脑性瘫痪患儿各种障碍的治疗手段等。
上一篇:怎样延缓衰老下一篇:脊柱
《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目录

第一章 脑性瘫痪概论 1

第一节 脑性瘫痪的定义 1

一、脑性瘫痪定义的历史变迁 1

(一)Little病称谓时期 1

(二)脑性瘫痪称谓时期 1

二、不同时期的脑性瘫痪定义 2

(一)脑性瘫痪定义的进展 2

(二)对脑性瘫痪定义中诸问题的认识 3

(三)脑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概念 4

第二节 脑性瘫痪的发病率 5

第三节 脑性瘫痪的病因 7

一、不同时期脑损伤的比率 7

二、各时期脑损伤的原因 7

三、对主要病因的分析 8

(一)出生前的原因 8

(二)围生期的原因 9

(三)出生后的原因 11

第四节 脑性瘫痪的神经病理学 11

(三)神经细胞移动期的发生异常 12

(二)细胞增殖时期的发生异常 12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发生异常 12

(一)初期诱导过程至蛛网膜形成时期的发生异常 12

二、脑的破坏性病变 13

(一)脑的损伤部位与脑性瘫痪病型的关系 13

(二)病因、临床症状与脑病变 14

(三)病因与病理学改变 14

第五节 脑性瘫痪的预防 15

第六节 脑性瘫痪的合并障碍 16

二、视、听觉障碍 17

一、癫痫 17

三、智能障碍 18

四、行为异常 18

五、语言障碍 19

第二章 脑性瘫痪的症状与诊断 20

第一节 脑性瘫痪的分型 20

一、根据临床特点分型 21

二、根据瘫痪部位分型 21

(一)妊娠、分娩、新生儿期的异常 22

(二)发育迟滞 22

二、高危儿的筛查 22

(三)姿势与运动的异常 22

第二节 脑性瘫痪的诊断标准 22

(二)诊断要点 22

(一)诊断条件 22

一、脑性瘫痪的诊断条件 22

三、发育诊断 23

(一)正常的运动发育 23

(二)运动发育异常 23

(三)发育评价 23

四、神经系统症状 24

(一)反射、反应 24

(二)肌张力的检查 41

五、各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症状 44

(一)痉挛型 44

(二)手足徐动型 45

(八)无法分类型 47

(七)混合型 47

(六)震颤型 47

(四)肌张力低下型 47

(三)共济失调型 47

(五)强直型 47

第三章 脑性瘫痪的辅助诊断与鉴别诊断 49

第一节 脑性瘫痪的辅助诊断 49

一、头部CT与MRI 49

(一)脑性瘫痪的病因与头部CT及MRI 49

(二)脑性瘫痪的病型与头部CT及MRI 51

(一)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的脑电图 53

二、脑电图 53

(二)脑性瘫痪患儿的脑电图 54

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54

(一)极低出生体重儿的BAEP 54

(二)重度窒息新生儿的BAEP 54

(三)脑性瘫痪患儿的BAEP 54

四、皮-肌反射 55

(二)Duchene型肌营养不良 56

(一)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福山型) 56

三、乳儿期低紧张 56

二、脑发育畸形 56

一、精神运动发育迟滞 56

第二节 脑性瘫痪的鉴别诊断 56

(三)脊肌萎缩症 57

(四)Lesch-Nyhandisease综合征 57

(五)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57

第三节 脑性瘫痪的功能预后 58

(八)产伤 58

(七)Alexander病 58

(六)Canavan病 58

一、从早期诊断看功能预后 59

(一)脑性瘫痪早期诊断的困难性 59

(二)在早期对脑性瘫痪分型的困难性 59

二、脑性瘫痪患儿步行能力的预后 59

(一)获得步行能力的可能性与时期的预测 59

(二)步行功能的退化 63

三、日常生活动作的预后 64

四、脑性瘫痪患儿运动障碍向重症发展的过程及预防对策 64

第一节 概论 66

第四章 正常小儿的姿势、运动发育 66

第二节 小儿姿势、运动发育的规律 67

一、姿势、运动的发育是抗重力的发育过程 67

二、姿势、运动发育的顺序 67

(一)由头侧向尾侧发育 67

(四)由矢状面向冠状面、再向水平面发育 68

三、神经反射的发育顺序是由原始向高层次 68

四、姿势、运动发育螺旋式上升 68

(三)由全身性整体运动向分离的运动分化 68

(二)由近位端开始向远位端发育 68

五、运动发育顺序 69

六、姿势发育顺序 69

七、重心位置 69

第三节 各月龄正常儿的姿势、运动发育 69

一、仰卧位、俯卧位的姿势、运动发育 69

(一)仰卧位 69

(二)俯卧位 70

二、坐位的姿势、运动发育 72

三、立位、步行的姿势、运动发育 74

(一)各月龄手功能的发育 75

四、手功能的发育 75

(二)握笔方式的发育 76

五、各月龄应存在的反射、反应 77

第四节 各种肢位上的姿势、运动发育 78

一、仰卧位的姿势调节 81

二、俯卧位的姿势调节 82

三、头的控制的运动模式 83

四、翻身运动模式 83

五、用上肢负荷体重的模式 84

(一)坐位姿势的发育 85

六、坐位姿势的发育与运动模式 85

(二)向坐位姿势的转换 86

七、爬运动模式 87

八、立位发育的运动模式 88

(一)立位保持能力的发育 88

(二)向立位移行的运动模式 89

九、步行运动模式 90

十、摄食模式 91

(一)各种摄食模式的发育 91

(二)摄食功能发育的各个阶段的特征性动作 93

第五章 脑性瘫痪患儿姿势、运动的异常发育 94

第一节 各种肢位上姿势、运动的异常发育 95

一、头的控制的异常发育 95

(一)原始的模式 95

(二)异常的屈肌紧张 95

(三)异常伸肌紧张及非对称性 95

(一)姿势的非对称性 96

三、仰卧位姿势、运动的异常发育 96

(三)下肢原始的屈肌模式 96

(二)伸展活动与屈曲活动的统合不充分 96

(一)异常姿势紧张 96

二、俯卧位姿势、运动的异常发育 96

(二)姿势紧张亢进 97

(三)缺乏抗重力的肌紧张(肌紧张低下) 97

四、上肢负荷体重模式的异常发育 97

(一)肩胛骨内收 97

(二)缺乏肩胛带的稳定性 97

(三)肩胛骨与上臂的联合运动 97

(二)脊柱的过伸展与下肢的异常模式 98

(三)代偿的屈曲 98

五、坐位的姿势、运动异常发育 98

(一)抗重力伸展活动的缺欠 98

(四)体重负荷的非对称性 99

(五)矫正反应与平衡反应的障碍 99

六、移动模式的异常发育 99

(一)匍匐爬行 99

(二)体重负荷的非对称性 100

(三)近位部的不稳定 100

(四)坐位姿势移动的异常 100

七、立位与步行的异常发育 100

(一)异常肌紧张占优势 100

(二)低紧张 100

八、摄食模式的异常发育 101

(一)吸吮运动的异常发育 101

(五)独立进食的异常发育 102

第二节 各类型脑性瘫痪患儿的姿势、运动异常发育 102

一、脑性瘫痪患儿姿势、运动异常发育的概念 102

(三)用勺吃食物的异常发育 102

(二)饮杯中水运动的异常发育 102

(四)咬与咀嚼的异常发育 102

二、以瘫痪部位分型及特点 103

(一)双瘫 103

(二)四肢瘫 103

(三)偏瘫 103

(四)单瘫 103

三、痉挛型双瘫的姿势、运动异常发育 104

(二)各阶段的异常发育特点 104

(一)双瘫患儿异常发育的主要特点 104

(七)三肢瘫 104

(六)重复偏瘫 104

(五)截瘫 104

四、痉挛型偏瘫患儿的姿势、运动异常发育 110

(一)偏瘫患儿异常发育的主要特点 110

(二)各阶段的异常发育特点 111

五、痉挛型四肢瘫患儿的姿势、运动异常发育 115

(一)重度痉挛型四肢瘫患儿异常发育的主要特点 115

(二)轻、中度痉挛型四肢瘫患儿异常发育的主要特点 116

六、手足徐动型四肢瘫患儿的姿势、运动异常发育 120

(一)发育的主要特点 120

(二)各阶段的异常发育 121

第三节 学习姿势、运动异常发育的意义 125

第六章 神经发育学治疗法概论 127

第一节 神经发育学治疗法的发展史 127

第二节 神经发育学治疗法的理论基础 128

一、未熟性与异常性的概念 128

二、运动的构成与意义 129

三、正常姿势反应机构 130

(一)姿势紧张 130

(二)相反神经支配 132

(三)运动模式的多样性 134

第三节 小儿脑性瘫痪的Bobath分型及各型特点 135

一、分型 136

二、各型的特点 136

(一)重度痉挛型 136

(二)中度痉挛型 137

(三)中度痉挛型手足徐动 138

(四)重度痉挛型手足徐动 138

(五)舞蹈样手足徐动 139

(七)失调型 140

(六)单纯型手足徐动 140

(八)弛缓型 141

(九)过剩运动型 142

第七章 小儿脑性瘫痪的评价 143

第一节 评价的目的 143

第二节 评价的原则 143

一、全身性的、综合性的评价 143

三、为了全面疗育的评价 144

四、参加评价的人员 144

二、未熟性与异常性的概念及在评价中的作用 144

第三节 神经发育学评价的思考方法 145

一、整体的评价方针 145

二、适应行为 146

三、各种功能动作的评价要点 147

四、对运动模式质的评价 148

(一)姿势肌紧张 148

(二)运动反应的多样性 149

(三)运动的阶段化 149

(四)运动的连续性(顺序性) 149

(七)姿势的直线化 150

(六)姿势的对称性 150

(五)原始反射群的统合 150

(八)姿势的稳定性与运动性 152

(九)运动的分离(成熟的运动模式与原始的运动模式) 153

五、原发的异常模式与代偿的异常模式 154

六、挛缩与变形 154

第四节 评价的具体内容 155

一、患儿的整体像 155

二、原始的、正常的运动模式 156

三、姿势肌紧张的种类、程度和分布 156

四、异常姿势模式与异常运动模式 157

五、基本的自律反应 158

六、挛缩与变形 158

七、口腔功能的评价 159

(一)与摄食功能有关的姿势的评价 159

(二)摄食模式的观察 159

(三)各种摄食障碍的观察方法 160

(四)口腔的检查 160

第五节 评价的程序与具体方法 162

一、整体的印象 162

(一)观察自发运动及运动、姿势模式 163

二、感觉障碍及其他相关资料 163

三、运动功能评价 163

(二)检查诱发的反应与运动 165

(三)运动性与姿势肌紧张的检查 165

四、运动行为的整体特征 168

五、占优势的运动模式 168

六、被限制的运动性、挛缩与变形的危险性 168

(二)评价后确定的问题 169

(一)评价要点 169

八、总结 169

七、对运动觉、触觉、视觉等感觉刺激的反应 169

九、设定治疗目标 170

十、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法 170

第六节 评价的记录方法 170

一、发育量表及发育商记录法 170

二、各体位的评价记录法 171

三、手的功能与语言功能的评价记录法 173

四、神经系统检查记录法 173

五、简便的评价记录法 174

六、远城寺式乳幼儿分析的发育检查表 175

七、PALCI评价表 177

八、日常生活动作评价表 179

第八章 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总论 181

第一节 神经发育学治疗法的着眼点 181

一、促通运动模式的协调性 181

二、利用运动、姿势与姿势肌紧张的相关性的治疗 181

三、促通自律运动与随意运动 181

一、评价与治疗一体化 182

第二节 神经发育学治疗法的治疗原则 182

五、通过控制感觉刺激的传入来促通或抑制姿势反应 182

四、利用各种运动模式间的相互关系的治疗 182

二、患儿对自身整体像的修正 183

三、阶段性地给予刺激手技 183

四、运动构成要素的应用 183

五、对肌肉痉挛的处理原则 184

六、增加姿势肌紧张 184

七、促进整体性模式的分离 184

八、避免联合运动 184

十一、通过手技操作促通运动行为的形成 185

十、应用动态的治疗手技 185

九、正确选择治疗手技 185

十二、针对每个患儿的个别治疗 186

十三、医生与训练士要与患者形成正反馈关系 187

十四、根据患儿的生活年龄、生长发育及智能状况进行评价与治疗 187

十五、患儿性格、情绪及家庭环境与治疗的关系 188

十六、治疗中要援助患儿的学习 188

第三节 设定治疗程序 189

第四节 神经发育学治疗法的手技 189

一、控制关键点 189

(一)头部关键点的控制 190

(二)肩胛带及上肢关键点的控制 191

(三)躯干(脊柱)部关键点的控制 192

(四)骨盆带及下肢关键点的控制 193

(五)各种肢位上关键点的控制 194

二、自律姿势反应的促通手技 195

(一)促通颈的矫正反应的手技操作方法 195

(二)注意事项 197

三、本体感受器及体表感受器的刺激手技 197

(一)刺激手技的适应证 197

(二)刺激手技的种类及操作方法 198

一、关于过紧张的抑制 199

第五节 治疗手技的应用 199

二、关于同时收缩的治疗原则 200

三、关于促通矫正反应、平衡反应、保护伸展反应 200

四、治疗要适应患儿的性格 200

第九章 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各论 201

第一节 头部控制的治疗手技 201

一、头部控制能力发育的必需条件 201

二、头部控制能力发育的阻碍因素 202

三、促通头部控制能力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 202

(一)促通头部抗重力伸展的手技 202

(二)促通头部向侧方的矫正的手技 208

(三)促通颈部伸展的手技 208

(四)促通头部的正中位指向的手技 209

(五)促通头部回旋的手技 210

(六)促通对于头部的身体的矫正反应的手技 212

(一)治疗目标 213

一、促通俯卧位上躯干伸展与屈曲统合的手技 213

(七)促通身体对身体的矫正反应的手技 213

第二节 促通躯干的控制能力的治疗手技 213

(二)肢位与手技操作方法 214

二、促通仰卧位上屈曲与伸展的统合手技 214

(一)治疗目标 214

(二)肢位与手技操作方法 214

三、促通坐位的头与躯干的矫正反应的手技 215

(一)治疗目标 215

(二)肢位与手技操作方法 215

一、坐位控制能力发育的必需条件 216

第三节 促通坐位的控制能力的治疗方法 216

二、坐位控制能力发育的阻碍因素 217

三、促通坐位控制能力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方法 217

(一)促通从俯卧位向坐位转换的手技 217

(二)促通坐位躯干稳定与回旋的手技 218

(三)促通伸腿坐位平衡的手技 220

(四)侧坐位上的各种治疗手技 221

(五)对患儿家长的指导 223

二、翻身运动发育的阻碍因素 225

三、促通两栖类反应的手技 225

第四节 促通翻身运动的治疗手技 225

一、翻身运动发育的必需条件 225

(一)治疗目标 226

(二)肢位与手技操作方法 226

四、促通体干回旋的手技 228

(一)治疗目标 228

(二)肢位与手技操作方法 228

五、促通翻身运动手技 228

(一)球上翻身运动的促通手技 228

六、对患儿家长的指导 229

(二)仰卧位上促通手技 229

第五节 促通用上肢负荷体重的治疗手技 230

一、促通俯卧位上骨盆的控制和髋关节伸展的手技 230

(一)治疗目标 231

(二)肢位与手技操作方法 231

二、促通肩胛带、头部和体干间的运动分离性的手技 231

(一)治疗目标 231

(二)肢位和手技操作方法 231

四、促通上肢保护伸展反应的手技 232

(二)肢位和手技操作方法 232

(一)治疗目标 232

三、促通坐位上向后方倾斜时用上肢负荷体重的能力的手技 232

(一)促通肩胛带稳定性的手技 233

(二)伸腿坐位上促通上肢支持能力的手技 233

(三)训练士膝上侧坐位的促通手技 234

第六节 促通四爬肢位及四爬移动的治疗手技 234

一、四爬位及四爬移动发育的必需条件 234

二、四爬位及四爬移动发育的阻碍因素 235

三、促通手技 235

(一)四爬位准备的手技 235

(二)促通骨盆的控制和四爬位平衡反应的手技 237

(三)促通四爬移动的手技 238

四、对患儿家长的指导 239

第七节 促通膝立位、立位的治疗手技 239

一、立位发育的必需条件 239

二、立位发育的阻碍因素 240

三、促通立位发育的治疗手技 240

(一)促通足部与眼睛的协调性手技 240

(二)促通各种肢位上足部负荷体重的手技 241

(三)促通足部平衡反应的手技 241

(四)促通用屈曲肢位负荷体重的手技 241

(五)促通立位平衡的手技 242

(六)促通膝立位的手技 243

(七)促通立位的手技 246

(八)对家长的指导 248

第八节 促通步行的手技 249

一、步行发育的必需条件 249

二、步行发育的阻碍因素 249

三、促通步行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手技 249

四、对家长的指导 250

一、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共同问题点 251

二、痉挛型四肢瘫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 251

第十章 各类型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 251

第一节 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 251

(一)治疗目标 252

(二)应抑制的模式 252

(三)应促通的要素 252

(四)手技操作范例介绍 252

(五)手技操作范例介绍 256

(四)应促通的要素 256

(三)应抑制的模式 256

(二)治疗目标 256

(一)治疗原则 256

三、重症痉挛型四肢瘫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 256

四、痉挛型双瘫或轻度痉挛型四肢瘫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 258

(一)治疗目标 258

(二)应抑制的模式 258

(三)应促通的要素 258

(四)手技操作范例介绍 258

(四)手技操作范例介绍 262

(三)应促通的要素 262

(二)应抑制的模式 262

(一)治疗目标 262

五、痉挛型偏瘫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 262

第二节 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 266

一、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的共同问题点 266

二、各类型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的治疗原则 266

(一)中度痉挛型手足徐动 266

(二)重度痉挛型手足徐动 266

(三)舞蹈样手足徐动与单纯手足徐动 266

三、重度紧张性手足徐动患儿的手技操作范例介绍 267

(二)应抑制的模式 269

四、中度紧张性手足徐动患儿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 269

(一)治疗目标 269

(三)应促通的要素 270

(四)手技操作范例介绍 270

(二)痉挛型 273

二、相反神经支配 273

(一)手足徐动型 273

(一)手足徐动型 273

一、姿势肌紧张 273

第三节 痉挛型与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治疗的不同点 273

(二)痉挛型 274

三、自律姿势反应 274

(一)手足徐动型 274

(二)痉挛型 274

四、挛缩与变形 274

(一)手足徐动型 274

一、失调型脑性瘫痪的主要特点 275

第四节 失调型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 275

(二)痉挛型 275

五、性格特征 275

(二)痉挛型 275

(一)手足徐动型 275

二、失调型脑性瘫痪的治疗原则 276

三、手技操作范例介绍 276

第五节 各类型脑性瘫痪患儿的步行训练 279

一、痉挛型四肢瘫患儿的步行训练 279

(一)临床特点 279

(二)步行准备及步行训练方法 279

(二)步行准备及步行训练方法 281

二、痉挛型双瘫患儿的步行训练 281

(一)临床特点 281

三、痉挛型偏瘫患儿的步行训练 283

(一)临床特点 283

(二)步行准备和步行训练方法 284

四、手足徐动型患儿的步行训练 285

(一)临床特点 285

(二)步行准备及步行训练方法 285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 287

一、大球 287

(一)构造与规格 287

第十一章 治疗应用的器具 287

第一节 小型训练器具 287

二、圆滚 288

(一)构造与规格 288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 288

三、三角垫 289

(一)构造与规格 289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 289

四、木箱 290

(一)构造与规格 290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 290

五、平衡板 291

(一)构造与规格 291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 291

七、圆环 293

(一)构造与规格 293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 293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 293

(一)构造与规格 293

六、木棒 293

八、球 294

(一)构造与规格 294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 294

九、握力器 294

十、砂袋 294

第二节 大型训练用器具 294

一、平行杠 294

(一)构造与规格 294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 295

二、异常步行姿势矫正用具 296

(一)内旋矫正板 296

(二)步行训练用平行梯子 296

(三)内、外翻矫正板 296

(四)内收矫正板 296

三、训练用阶梯 296

(一)构造与规格 296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 297

四、肋木 297

(一)构造与规格 297

六、起立训练用梯子 298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 298

(一)构造与规格 298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 298

(一)构造与规格 298

五、姿势镜 298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 299

七、垫子、训练台 299

八、功率自行车 299

第三节 坐位辅助具 299

一、椅子 299

二、圆筒椅子 299

三、便携式坐位辅助具 300

四、保持伸腿坐位的辅助具 300

第四节 立位辅助具 301

一、立位促通板 301

二、下肢支具固定台 301

三、箱型站立桌 301

四、泡沫支持具 301

(一)四轮车 302

二、坐位移动辅助用具 302

第五节 移动用器具 302

一、爬行器 302

(二)轮椅 303

三、步行移动辅助用具 303

(一)步行器 303

(二)其他步行辅助用具 303

四、手杖、拐杖 304

三、下肢支具 305

(二)下肢支具的作用 305

(一)下肢支具的分类 305

二、支具的分类 305

一、应用支具的目的 305

第六节 支具 305

四、矫形鞋与鞋底支具 306

五、上肢和手支具 306

第十二章 脑性瘫痪患儿的家庭疗育 308

第一节 家庭疗育的必要性 308

一、家庭疗育的意义 308

二、脑性瘫痪患儿家长要端正心态 309

三、医务人员与患儿家长在家庭疗育中的作用 310

第二节 矫正异常姿势与运动模式的方法 311

一、对头部及肩部的控制方法 311

二、对上肢的控制方法 313

(一)痉挛型 313

(二)手足徐动型 314

三、对下肢与足的控制方法 314

四、手的控制方法 315

五、全身的控制方法 316

(一)手足徐动型患儿的控制方法 317

六、坐位的控制方法 317

(二)痉挛型患儿的控制方法 318

(三)肌张力低下型患儿的控制方法 319

七、立位与步行的控制方法 320

第三节 睡眠姿势的控制 320

一、床、枕与被的选择 320

二、睡眠姿势 321

(一)姿势肌紧张亢进的患儿的睡眠姿势 321

(二)姿势肌紧张低下的患儿的睡眠姿势 322

(一)应用便盆时体位的选择 323

二、便盆的应用 323

第四节 排泄动作训练方法 323

一、尿布的应用 323

(二)便盆的种类 324

三、自立地排泄 324

第五节 穿、脱衣物的训练方法 325

(三)对患儿的要求 326

(二)手足徐动型患儿 326

(一)伸展模式、角弓反张的患儿 326

二、穿、脱衣物的方式 326

(二)做好准备工作 326

(一)选择的体位 326

一、脑性瘫痪患儿穿、脱衣物的原则 326

(三)伴有中度肌肉痉挛的患儿 327

(四)偏瘫患儿 329

(五)重症患儿 329

三、穿、脱衣物时注意事项 330

四、促进患儿自立地穿、脱衣物的方法 330

(一)穿、脱衣物必需的功能 330

五、衣物的样式与质地 331

(二)对患儿自立穿衣的指导与训练 331

第六节 洗浴的动作与训练 333

一、婴儿的洗浴 333

二、年长患儿的洗浴 334

第七节 脑性瘫痪患儿的抱法 335

一、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抱法 336

(一)易出现角弓反张的痉挛型患儿的抱法 336

(二)呈屈曲模式的痉挛型患儿的抱法 337

二、手足徐动型患儿的抱法 339

第八节 摄食功能障碍的训练方法 340

三、肌张力低下患儿的抱法 340

一、摄食功能障碍的原因 341

二、摄食功能障碍的特征性症状 341

(一)经口摄取食物功能准备障碍 341

(二)咽下功能不全 341

(三)摄取食物功能不全 341

(四)压碎食物功能不全 341

(五)磨碎食物功能不全 341

(六)独立进食功能准备不充分 341

(一)摄食时的姿势控制 342

三、摄食障碍的矫治与训练方法 342

(八)应用餐具功能不全 342

(七)用手拿食物进食功能不全 342

(二)对口腔的控制方法 343

(三)指导摄食模式 344

(四)口腔护理 347

(五)改善摄食功能训练法 347

第九节 游戏的指导 348

一、脑性瘫痪乳幼儿的游戏方式 349

(一)乳幼患儿的游戏特点 349

(二)乳幼患儿的游戏方法与协助 350

(二)痉挛型双瘫患儿游戏方式与指导 351

二、痉挛型双瘫患儿的游戏方式 351

(一)痉挛型双瘫患儿游戏的特点 351

三、痉挛型偏瘫患儿的游戏方式 352

(一)痉挛型偏瘫患儿游戏的特点 352

(二)痉挛型偏瘫患儿游戏的方式与指导 353

四、手足徐动型患儿的游戏方式 354

(一)手足徐动型患儿游戏的特点 354

(二)手足徐动型患儿游戏的方式与指导 355

参考文献 35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