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杨东莼文集  专著卷  上
杨东莼文集  专著卷  上

杨东莼文集 专著卷 上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东莼著;周洪宇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62263937
  • 页数:620 页
图书介绍:《杨东莼文集·专著卷》是“杨东莼文集”中的著作部分。2013年,适逢华中师范大学110周年校庆,湖北民进65周年,特编辑出版多卷本的《杨东莼文集》,以更好地弘扬杨老先生的人格精神,传承经典,继往开来。本书双效益显著,且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本次出版意在结集成套,形成规模,同时修改明显的排版、常识性、逻辑性等错误。
上一篇:人才战略下一篇:R软件入门与基础
《杨东莼文集 专著卷 上》目录

绪论 1

一、什么是文化 1

二、什么是文化史 2

三、中国文化之特征 2

四、中国文化起源的根据地 4

五、其他文化枢核 5

六、构成中国文化的诸民族 6

第一编 经济生活之部 13

第一章 初民的生活状况 15

一、初民生活状况之一般 15

二、传说中中国初民的生活状况 17

三、打破历史上的一种偏见 18

第二章 农业 20

一、农业的发明 20

二、农业的发达 20

三、代田法与牛耕法 22

四、水利 22

五、农业的破产 23

第三章 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 24

一、传疑的井田制度 24

二、富豪的兼并与王莽的改革 26

三、授田制度与杨炎的两税法 28

四、土地问题的紧迫与孙中山的平均地权说 30

第四章 农业经济下的民生 33

一、奴隶制国家下的民生 33

二、封建制度确立以后的民生 34

三、国际资本主义侵略以来的民生 36

第五章 商业货币杂税 38

一、商业的发生 38

二、商业的发达 39

三、商业资本何以不曾代替土地资本——重农抑商的政策 40

四、中西通商之始及其发达 42

五、东西新航路的发现 44

六、国际资本主义侵入以后的商业 44

七、货币的发生及其沿革 46

八、杂税制度的沿革 49

第六章 工业 53

一、工业的发生 53

二、手工业 54

三、国际资本主义侵略之下的中国工业 55

第二编 社会政治生活之部 59

第一章 中国社会之演进及其结构 61

一、社会演进之一般的法则 61

二、中国社会之演进 63

三、中国社会之结构 67

第二章 政治制度之变迁 71

一、氏族社会的政治制度 71

二、神权政治 72

三、贵族政治与封建政治 73

四、专制政治与秦之废封建为郡县 77

五、封建郡县并行制 79

六、封建政治之再现与军阀政治 81

七、魏晋以后的门阀 82

八、专制政治之成熟 84

第三章 中央官制与地方官制之演变 85

一、官制之始 85

二、中央官制之演变与中央政权之推移 86

三、地方制度与地方官制之演变 90

第四章 乡治制度之演变 95

一、古代之传疑的乡治制度 95

二、《周礼》上之传疑的乡治制度 96

三、军国主义下的乡治制度 97

四、秦汉的乡治制度 98

五、汉代以后的乡治制度 98

第五章 参政制度之演进 101

一、《王制》上之传疑的参政制度 101

二、辟举制之发生及其演变 102

三、科举考试制之发生及其演变 103

第六章 教育制度之演进 108

一、古代教育之权柄于官府 108

二、上古之传疑的教育制度 109

三、教育之解放 111

四、学校制之继起 112

五、书院制之代起 113

六、现代的学校之兴起 114

第七章 司法制度之演进 116

一、法之起源 116

二、战国时代司法之变革 118

三、司法制度之成长 119

四、司法制度之完成 121

五、司法制度之改革 122

第八章 兵制之演进 124

一、兵之起源与上古之传疑的兵制 124

二、民兵制度 126

三、府兵制度 127

四、募兵制度及其他 128

五、兵制之改革 130

第九章 宗教 132

一、宗教之起源与上古之宗教 132

二、道教及其变革 134

三、佛教之输入及其流派 138

四、摩尼教、祅教、景教、回教之输入 141

五、基督教之输入 143

六、喇嘛教之兴起及其改革 146

第十章 礼教 149

一、周礼中之五礼 149

二、支配中国人心的礼教 151

第三编 智慧生活之部 157

第一章 先秦诸子(上) 159

一、智慧生活与经济基础 159

二、先秦诸子学说勃兴之原因 161

三、道家及其流派 163

四、儒家及其流派 169

第二章 先秦诸子(下) 177

一、墨家及其流派 177

二、法家及其代表人物 182

三、道儒墨三家总论 186

第三章 学术的厄运与经学的特盛 189

一、所谓学术的厄运 189

二、经学的特盛与今古文学家 193

三、儒家与阴阳谶纬之关系 196

四、独树一帜的王充 200

第四章 清谈与玄学的特盛 204

一、清谈与玄学特盛的原因 204

二、清谈与玄学 206

三、葛洪的神仙说 208

四、鲍敬言的非君主制度说 210

第五章 佛学时代 212

一、佛学特盛的原因 212

二、诸宗的历史及其教义 213

三、李翱的复性书:宋明理学的开端 217

第六章 理学时代 221

一、儒家的一大转变:理学的发生 221

二、濂学——周敦颐 224

三、洛学——程颢、程颐 225

四、关学——张载 227

五、闽学——朱熹 229

六、象山学——陆九渊 232

七、阳明学——王守仁 234

第七章 考据学(汉学)时代 239

一、清代考据学特盛的原因 239

二、清初四大学者 241

三、考据学的建立及其特盛 245

第八章 维新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249

一、今文学的兴起 249

二、今文学与维新运动 250

三、维新运动的二大健将——谭嗣同与梁启超 255

四、新文化运动前的国内外局势 260

五、新文化运动的前前后后 261

第九章 文学与美术 266

一、文字的起源及其变迁 266

二、文学的起源及其演进 268

三、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 276

四、艺术——书、画 277

第十章 科学 281

一、天文历数 281

二、医学 283

三、史学与地理学 284

中国学术史讲话 291

第一讲 学术思想的萌芽 291

概论 291

鬼神 291

术数 294

天 297

祖 299

洪范 301

第二讲 学术思想的解放与分野 306

概论 306

学术思想的解放 306

老子 308

孔子 312

墨子 316

孟子 321

稷下派及其他 327

庄子 332

荀子 334

韩非 338

六艺之学及其他 340

第三讲 学术思想的混合与儒学的独尊 346

概论 346

吕氏春秋 347

李斯 349

陆贾与贾谊 351

黄老之学 352

淮南子 353

董仲舒 355

司马迁 358

刘向 刘歆 359

王充 361

郑玄 364

经学 365

第四讲 道教的兴起及其变革 373

概论 373

道教的开创 374

魏伯阳与葛洪 375

道教的完成 377

道教的分派 379

第五讲 自然主义的特盛 381

概论 381

代表这时代思潮的《杨朱篇》 382

倡清谈之风的何晏王弼 383

阮籍 384

陶渊明 385

葛洪 386

反对清谈的范宁与傅玄 388

经学及其他 390

第六讲 佛教的输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与影响 395

概论 395

佛教的输入 395

诸宗的教义 399

佛教在中国学术上的影响 407

儒佛道三教之争 409

第七讲 理学未兴前学术思想界的倾向 411

概论 411

文中子 411

韩愈——《原道》与排佛 414

柳宗元的三教合一说,《天论》及《封建论》 415

李翱的《复性书》 417

陈抟 419

刘知几 420

经学的变迁 423

第八讲 儒学的大转变——理学 426

概论 426

理学家与佛学 427

理学的先导 429

濂溪之学 429

康节之学 431

横渠之学 433

明道伊川之学 434

晦庵之学 438

南轩之学 440

东莱之学 440

象山之学 441

永嘉之学 443

永康之学 443

文行之学 444

白沙之学 445

阳明之学 446

蕺山之学 450

东林学派 451

经学与史学 451

第九讲 西学东渐 455

概论 455

西学东渐的第一期 455

西学东渐的第二期 458

历法 461

天文 466

数学 470

地理 471

第十讲 朴学 477

概论 477

朴学的启蒙时期 479

朴学的成熟时期 484

朴学的衰落时期 489

朴学的业绩 489

第十一讲 今文学与维新运动 493

概论 493

今文学家的兴起 495

康有为与维新运动 496

维新运动中的两个思想家——谭嗣同与梁启超 501

第十二讲 新文化运动 509

概论 509

新文化运动前国内思想界的趋势及这运动的黎明时期 510

划时期的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奔放 513

思想的分野与新文化运动的转变 519

高中公民 社会问题 政治概要 525

社会问题 525

第一章 绪论 525

第二章 人口问题 529

第一节 人口概论 529

第二节 吾国人口问题 532

第三章 农村问题 537

第一节 农村经济 537

第二节 中国农村的衰落 540

第三节 中国农村的复兴 542

第四章 劳动问题 545

第一节 劳动与生产 545

第二节 劳资协作 548

第三节 中国劳动问题 550

第五章 职业问题 552

第一节 职业训练 552

第二节 职业选择 553

第三节 职业道德 555

第四节 失业救济 555

第六章 婚姻问题 557

第一节 婚姻之社会的意义 557

第二节 订婚、结婚与离婚 558

第三节 夫妻间之权义关系 561

政治概要 563

第一章 绪论 563

第二章 政治制度 567

第一节 民主政治 567

第二节 独裁政治 572

第三节 吾国现行政治制度 575

第四节 政党 580

第三章 宪法 584

第一节 宪法之意义与种类 584

第二节 宪法的内容 586

第三节 宪法之产生与修改 589

第四章 国际关系与国际组织 593

第一节 国家与国际组织 593

第二节 国际会议与国际公约 596

第三节 国际联合会与国际法庭 599

第四节 中国与国际组织之关系 601

战时教育问题 607

平时教育与战时教育 607

中国过去教育的缺点 608

什么是战时教育的任务 610

战时教育的最高原则 611

战时教育实施方法 613

战时教育的实施问题 615

结尾 6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