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柘荣清云宫马仙与道教文化丛书  万变之机  大六壬术数哲学思想研究
柘荣清云宫马仙与道教文化丛书  万变之机  大六壬术数哲学思想研究

柘荣清云宫马仙与道教文化丛书 万变之机 大六壬术数哲学思想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雷宝著
  • 出 版 社: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8800087
  • 页数:249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柘荣清云宫马仙与道教文化丛书”系列之一。六壬以象数学、古天文历法等相关知识为基础,进行操作、推演和判断,堪称集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九宫诸术数之大成。六壬、奇门、太乙三式之学各有结构程序又各自成体系,是中国传统术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首先分析六壬术产生的天文背景及基本占验规则的天文学含义,从计时法的演变及特征、十二次产生年代,以及十二次、十二辰与二十八宿对应关系的建立等方面,多角度考证论述了六壬产生的年代与背景。
上一篇:神话辞典下一篇:金刚经宇通 第5辑
《柘荣清云宫马仙与道教文化丛书 万变之机 大六壬术数哲学思想研究》目录

上 篇 2

第一章 术数源流 2

第一节 术数学与早期道教起源的共同背景 3

第二节 术数与方仙道、黄老道等早期道教的神仙信仰 7

第三节 以术数占验为弘道手段的道教占验派 9

第四节 《周易》流传及其与术数学的思想渊源 16

第五节 术数:天人合一的沟通工具 19

第二章 六壬术的天文学含义及计时特征 23

第一节 部分已出土早期式盘简介 25

第二节 “月将加时”的天文学阐释 28

第三节 “时”、“辰”概念沿革 30

第四节 计时方法的演变——自然特征计时法、太阳方位计时、十二时辰计时法 32

第五节 土圭测景与漏刻计时——太阳方位计时、十二时辰计时法的实现 33

第六节 十二时辰计时法与漏刻计时的结合 36

第三章 六壬产生的天文学背景 38

第一节 干支历法概述 38

第二节 冬至点的确定与历元崇拜 41

第三节 二十四节 气与二十八宿体系的形成 46

第四节 十二次的产生时代 50

第五节 十二次、十二辰与二十八宿对应关系的建立 54

中 篇 58

第四章 太阳过宫考 58

第一节 岁差对太阳过宫的影响 60

第二节 六壬月将取用的天象依据 62

第五章 太岁系统差异形成与纪年方式演变考 66

第一节 岁星纪年到太岁纪年的演化及两种太岁系统的更迭 66

第二节 干支纪年的疑惑:太初元年的干支问题——丙子年还是丁丑年之争 71

第三节 太初元年的甲寅年之谜初探 73

第六章 新天道观的形成与六壬术的太一、北斗崇拜 79

第一节 新天道观的形成 79

第二节 九宫系统形成的谶纬背景 83

第三节 壬式天子之天乙贵人与太一崇拜 89

第四节 六壬术中的北斗崇拜 92

第七章 六壬范畴说解 97

第一节 天机论 97

第二节 应验论 102

第三节 主客论 106

第四节 刑德论 109

下 篇 114

第八章 道论:作为术数推类方法的哲学基础 114

第一节 老子之“道”的认知方法论价值 114

第二节 术数的认知对象及其价值内涵 118

第三节 术数认知的基本方法及特征 121

第四节 术数之知不同于科学之知 124

第五节 实用与超越——六壬术的理性特征 126

第九章 术数认知模式的体系差异及特征 130

第一节 认知体系的差异 130

第二节 四种认知模式的特征 132

第三节 推类与类比逻辑的异同 135

第四节 医易相通的基础——中医的推类模式 140

第五节 现量与比量——佛教的推理方法 142

第十章 因果关系与大六壬的认知途径 145

第一节 佛教哲学对因果性的认识 145

第二节 因果关系与必然性判断 146

第三节 六壬对因果关系的认识与模拟 151

第十一章 六壬对事理的认识与模拟 154

第一节 大六壬对事理的认识 156

第二节 六壬宗门九课及其对事理的模拟 160

第三节 大六壬课体对自然社会关系的模拟与判断 166

第四节 宋明理学对六壬术的影响 169

第十二章 易道之“能”的意象性分析 179

第一节 阴阳五行的意向性活动分析 180

第二节 取象比类——作为理想活动的判断 184

第三节 从意向性的角度看科学易与术数 187

第十三章 易象之“辞”的逻辑自指性分析 191

第一节 卦爻辞与卦象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 191

第二节 卦象对卦爻辞逻辑关系的表达 194

第三节 卦象的逻辑自指性与“观象系辞”的直观思维特征 199

第十四章 六壬悖论现象分析与新逻辑观的建立 201

第一节 有无悖论与术数占断的逻辑起点 201

第二节 “心诚则灵、不诚无物”——作为卜筮准则的哲学意涵 203

第三节 因果悖论与六壬的占断依据 205

第四节 悖论产生的自指性原因 206

第五节 悖论产生的根源:二元对立与思维的割离性 211

第六节 “象”、“道”、“心”之观:二元对立的解决途径 212

第七节 从泛演化逻辑的角度看壬占类象与历史概念类集的一致性 217

附录:《景祐六壬神定经》 223

柘荣清云宫 24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