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警察百科全书  1  宪法
警察百科全书  1  宪法

警察百科全书 1 宪法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谢瑞智著
  • 出 版 社:中央警察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9570251530
  • 页数:718 页
图书介绍:
《警察百科全书 1 宪法》目录

第一编 总论 1

第一章 宪法的概念 1

第一节 宪法的语意 1

第二节 宪法的意义 2

一、社会契约说的论理 2

二、宪法的固有意义与近代意义 2

三、宪法的实质意义与形式意义 3

第三节 宪法的分类 4

一、近代宪法的分类 4

二、宪法存在论的分类 6

三、权力分立的分类 7

第四节 宪法的法律性质与地位 8

一、宪法的法律性质 8

二、宪法的特性 8

三、宪法体系之层级构造 10

四、宪法与法律及命令 12

第五节 宪法的法源 12

一、宪法法源的意义 12

二、宪法法源的内容 13

第二章 国家与宪法 14

第一节 国家的概念 14

一、国家的意义 14

二、国家的发生 14

第二节 国家的本质 17

一、一般比较代表性的国家观 17

二、法学的国家观 18

第三节 国家的要素 19

一、人民 20

二、领土 20

三、主权 20

第三章 我国制宪沿革 21

第一节 清末的维新立宪运动 21

一、颁布宪法大纲 21

二、颁示十九信条 22

第二节 民国初年的制宪 22

一、制定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22

二、公布临时约法 22

三、天坛宪草的拟定 23

第三节 袁世凱的毁宪与称帝 23

一、袁世凱约法的制定 23

二、袁世凱的称帝 24

第四节 军阀制宪 24

一、曹锟宪法的制定 25

二、十四年宪法草案 25

第五节 国民政府的制宪 25

一、训政时期约法 25

二、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宪草) 26

第六节 中华民国宪法的制定 27

一、制定经过 27

二、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制定 29

第七节 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的制定 29

一、宪法的修改经过 29

二、四次修宪的成果 32

三、今后课题 33

第二编 宪法基本原理与总纲 35

第四章 中华民国宪法之基本原理 35

第一节 宪法与立国精神 35

一、现行宪法形成之基本认识 35

二、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为立国精神 36

三、民主政治与立国精神 36

第二节 民族主义 36

一、中山先生之主张 36

二、宪法之规定 37

第三节 民权主义 37

一、中山先生之主张 37

二、宪法上规定 39

第四节 民生主义 42

一、中山先生之主张 42

二、宪法之规定 45

第五章 宪法前言与总纲 46

第一节 宪法前言 46

一、前言的涵义 46

二、我国宪法前言的内容 46

三、前言的法律性格 47

第二节 国家形态 47

一、国体 47

二、政体 50

三、宪法对国体的规定 51

第三节 主权 52

一、主权的意义 53

二、主权的学说 53

三、主权的类别 56

四、主权之限制与转让 57

五、我国宪法之主权规定 58

第四节 国民 59

一、国民、人民与公民的涵义 59

二、国籍的意义与立法例 60

三、国籍决定之原则 60

四、我国国籍法的规定 61

五、国民与国家的关系 62

六、国籍与华侨 62

第五节 领土 63

一、领土的意义 63

二、领土的范围 63

三、宪法规定领土的方式 65

四、领土的变更 66

第六节 民族 66

一、民族、国族与种族 67

二、民族与国家的不同 67

三、民族平等的涵义 68

四、宪法对少数民族的特殊保障 69

第七节 国旗 69

一、国旗的意义 69

二、我国国旗的历史沿革 69

三、国旗的法律涵义 70

第三编 基本权利与义务 73

第六章 基本人权的概念 73

第一节 人权的历史 73

一、人权的起源 74

二、人权思想的展开 74

第二节 基本人权的种类与特征 77

一、基于国民地位的分类 77

二、基于思想背景的分类 78

三、基于社会、经济条件之变化的分类 78

四、基于人权保障效果的分类 78

五、一般的分类 79

第三节 人民权利义务的入宪 80

一、人民权利义务的入宪 80

二、人民权利义务之规定方式 80

三、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权利义务的方式 81

第四节 人权的主体 81

一、国民 81

二、法人 82

三、外国人 83

第五节 人权保障之法律关系 84

一、特别权力关系 84

二、人权与私人相互关系 90

第七章 基本权利与平等原则 93

第一节 平等权的概念 93

一、平等权的思想渊源 93

二、平等权的意义 93

三、平等权的原则 94

四、平等原则之立法拘束范围 94

五、平等原则之列举或例示 95

第二节 平等权的内容 95

一、男女平等 95

二、宗教平等 96

三、种族平等 97

四、阶级平等 98

五、党派平等 98

第八章 自由权 100

第一节 自由权之概念 100

一、自由的意义 100

二、自由权的性质 100

第二节 人身自由权 101

一、人身自由的概念 101

二、罪刑法定主义与司法一元主义 102

三、提审制度 105

四、侵害人身自由责任之追究 106

五、检察官或法官之羁押权问题 106

第三节 居住与迁徙的自由 107

一、居住与迁徙自由的涵意 107

二、居住自由的界限 108

三、迁徒自由的界限 110

第四节 表现自由 111

一、表现自由的意义 111

二、表现自由之保障的依据 111

三、限制表现自由及其合宪性审查之基准 113

四、言论自由 114

五、讲学自由 116

六、著作自由 122

七、出版自由 123

第五节 秘密通讯自由 125

一、秘密通讯自由的意义 125

二、宪法保障之涵意 125

三、秘密通讯自由之限制 126

四、通讯监察之问题 127

第六节 信仰宗教自由 128

一、信仰宗教自由之概念 128

二、政教分离之形成 128

三、政教分离之理论 129

四、宗教法之制定 129

五、法律对宗教之规范 130

第七节 集会游行自由 131

一、集会游行与宪法 131

二、集会游行自由的意义 131

三、集会游行的种类 131

四、集会游行的保障 132

五、集会游行的限制方式 133

第八节 结社自由 134

一、结社自由的概念 134

二、结社自由的限制 135

三、我国实体法上对结社自由的限制 135

四、集会与结社的区别 136

第九节 财产权 136

一、财产权的概念 136

二、财产权的保障 137

三、私有财产的限制 138

第九章 社会权 139

第一节 社会权的概念 139

一、社会权的成立 139

二、社会权之性质与特徵 139

三、社会权与自由权 140

第二节 生存权 140

一、生存权的概念 140

二、生存权的法律性格 141

三、生存权的保障规定 141

四、生存权与死刑 141

五、生存权与安乐死 142

六、环境权 143

第三节 工作权 143

一、工作权的概念 143

二、工作权的法律性格 144

三、工作权的保障规定 144

四、工作权之限制 145

第四节 国民教育权 145

一、国民受教育的概念 145

二、教育权的性质 147

三、我国宪法对国民受教育之规定 148

第十章 受益权 149

第一节 受益权的概念 149

一、受益权的意义 149

二、受益权与自由权之不同 149

三、受益权之种类 149

第二节 行政上受益权 149

一、行政上受益权的意义 149

二、行政上受益权之作用与入宪理由 149

三、请愿权 150

四、诉愿权 150

第三节 司法上受益权 153

一、司法上受益权的概念 153

二、民事诉讼权 154

三、刑事诉讼权 154

四、行政诉讼权 154

五、选举罢免诉讼权 156

第四节 国家赔偿请求权 158

一、国家赔偿之概念 158

二、现行有关赔偿法之特别法 159

三、国家赔偿法制定之经过 162

四、国家赔偿法之立法原则 162

五、国家赔偿法之内容 163

第十一章 参政权 168

第一节 参政权的概念 168

一、参政权的意义 168

二、参政权的种类 168

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之性质 169

四、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之政治上作用 169

第二节 选举权的概念 170

一、选举权的性质 170

二、选举的方法 172

三、民意机关代表权与选举的关系 174

第三节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之资格 175

一、选举权之资格要件 175

二、被选举权之资格要件 176

三、公民权应否修改为十八岁 177

第四节 国民代表制 178

一、多数代表制 178

二、少数代表制 179

三、职业代表制 180

四、比例代表制 181

第五节 比例代表制之议席分配 181

一、单记移转式比例代表制 181

二、名单比例代表制 185

第六节 选举区制 190

一、小选举区制 190

二、中大选举区(复数选举区) 191

第七节 小选举区与比例代表并行制 192

一、德国的两票并用制 192

二、日本的两票并立制 193

三、二票制的优缺点 194

四、我国中央民意代表采复数选举区与比例代表的一票制 194

第八节 中央与地方选举期间的改革 196

一、选举之频度 196

二、选举频度之改革 196

三、选举频度改革之方向 197

第九节 选举罢免机关 197

一、选务机关 197

二、监察机关 198

第十节 竞选活动 198

一、公开竞选 198

二、选举活动之规定 199

第十一节 投关票 200

一、投开票的涵意 200

二、投开票的原则 200

三、投开票所的设置及开票 201

四、选票效力认定标准 202

第十二节 罢免权 202

一、罢免案之提出 202

二、提议人与连署 203

三、罢免投票 203

第十三节 选举及罢免舞弊之禁止 203

一、宪法规定 203

二、选罢法与刑法规定 203

第十四节 创制权与复决权 203

一、创制权 203

二、复决权 204

三、公民投票 205

第十二章 人民基本权利之保障与限制 215

第一节 人民基本权利之保障 215

一、宪法保障人民基本权利之主义 215

二、其本权利保障的具体规定 215

三、其他自由权利之保障 216

四、重要之其他自由权利 217

第二节 人民基本权利之限制 219

一、人民基本权利限制之理论 219

二、人民基本权利限制的种类 219

三、人民基本权利与法律之保留 220

四、限制基本权利之比例原则 221

第十三章 人民之基本义务 222

第一节 基本义务之概念 222

一、基本义务之意义 222

二、基本义务之历史沿革 222

第二节 人民义务的种类 222

一、纳税之义务 222

二、服兵役之义务 223

三、受国民教育之义务 224

第四编 统治机构与作用 225

第十四章 权力分立论 225

第一节 权力分立之理论 225

一、洛克的权力分立论 225

二、孟德斯鸠的权力分立论 225

第二节 权力分立的形态 227

一、从立法与行政观点言 227

二、从司法机关之关系言 228

三、五权分立论 228

第十五章 国会制度 228

第一节 议会制度之历史沿革 228

第二节 一院制与两院制之法理 230

一、一院制之理论 230

二、两院制之理论 231

第十六章 国民大会 240

第一节 国民大会之制度与性质 240

一、中央政治制度 240

二、国民大会之性质 240

第二节 国民大会之组织 243

一、国民大会代表 243

二、国民大会之机构 249

第三节 国民大会之职权 249

一、职权内容 249

二、国民大会自定行使职权之程序 251

三、国民大会之集会 251

四、国民大会之开议与议决 253

第四节 国民大会与中央政府间之关系 254

一、与总统之关系 254

二、与五院之关系 254

第十七章 中央政府体制原理 255

第一节 总统制原理 255

一、总统制之特徵 255

二、总统制之优劣点 255

三、总统制国家的政府与国会 256

四、总统制之实施 258

第二节 议会内阁制 258

一、内阁制之特徵 258

二、内阁制之优劣点 259

三、内阁制国家的政府与国会 260

四、内阁制的实施 262

第三节 混合制原理 264

一、混合制国家之政府与国会 264

二、混合制之实施 268

第四节 我国的中央政制 269

一、具有总统制之特徵 269

二、具有内阁制之特徵 269

三、与各国之比较分析 270

四、我国中央政府体制图表 272

第十八章 总统 273

第一节 总统的地位、选举与罢免 273

一、总统的地位与性质 273

二、总统、副总统之选举 273

三、总统、副总统之罢免 278

四、总统、副总统之任期 278

第二节 总统之职权 279

一、国家元首之职权 280

二、总统在行政方面之职权 281

三、总统在立法方面之职权 284

四、总统在司法方面之赦免权 284

五、总统在考试方面之职权 286

第三节 总统、副总统之责任与兼职 286

一、总统、副总统之责任 286

二、总统、副总统之兼职问题 287

第四节 总统与中央各机关之关系 291

一、与国民大会及共同关系 291

二、与五院之关系 291

第十九章 行政院 292

第一节 行政院之性质与组织 292

一、行政院之性质 292

二、行政院之组织 293

第二节 行政院之职权与责任 297

一、行政院之职权 297

二、行政院之责任 299

三、行政院之责任与其他政制之不同 300

四、行政院之连带责任 300

第三节 行政院与其他各机关之关系 300

一、共同关系 300

二、与其他各院之关系 300

第二十章 立法院 301

第一节 立法机关之性质 301

一、立法机关的本质 301

二、立法院之性质 302

第二节 立法院之组织 303

一、立法委员 303

二、立法院院长、副院长 304

三、立法院委员会 305

四、幕僚机构 305

第三节 立法委员之特权 305

一、免责特权 305

二、免诉特权 307

三、立法委员之待遇 308

第四节 立法院之职权 309

一、立法权 309

二、财政权 311

三、议决国家重要事项权 312

四、质询权 312

五、对元首与行政院之制衡权 312

六、人事同意权 312

七、解决中央与地方权限争议权 312

八、提出宪法修正案之权 313

九、受理人民请愿权 313

十、调阅文件权 313

十一、立法院之自律权 313

第五节 立法院之会议 313

一、会期 313

二、会议 314

三、列席人员 314

第六节 立法院与其他各机关之关系 315

一、共同关系 315

二、与其他各院之关系 315

第二十一章 司法院 316

第一节 司法院之性质与地位 316

一、最高司法机关 316

二、拥有司法权 316

三、司法之独立 317

第二节 司法院之组织 318

一、司法院院长、副院长 318

二、幕僚机构 319

三、大法官会议 319

四、法院之审级 320

五、各级法院 321

六、行政法院 322

七、公务员惩戒委员会 324

八、法院组织之问题 324

第三节 司法院之职权 326

一、司法解释 326

二、司法审判 331

三、审查省自治法 333

四、法律提案权 333

第四节 法官 333

一、法官之种类 333

二、法官之选任 335

三、法官之独立与地位之保障 337

第五节 司法院与其他各机关之关系 339

一、共同关系 339

二、与其他各院之关系 339

第二十二章 考试院 339

第一节 考试院之性质与地位 339

一、考试之意义 339

二、考试院之渊源 340

三、考试院之独立 340

四、考试院之地位 340

第二节 考试院之组织 341

一、考试院院长、副院长 341

二、考试委员 341

三、幕僚机构 341

四、考试院会议 341

五、隶属机关 342

第三节 考试院之职权 343

一、考试权 343

二、铨叙任用权 344

三、提案权 344

第四节 考试权之独立与公职候选人之考试 344

一、考试权之独立 344

二、公职候选人之考试问题 345

第五节 考试院与其他各机关之关系 346

一、共同关系 346

二、与监察院 346

第二十三章 监察院 346

第一节 监察院之性质与地位 346

一、监察之意义 346

二、监察权之渊源 347

三、监察权之功能 347

四、监察权之独立 347

五、监察院之性质 347

六、监察院之地位 348

第二节 监察院之组织 348

一、监察委员 348

二、监察院院长、副院长 350

三、监察院会议 351

四、监察院委员会 351

五、秘书长及幕僚单位 352

六、隶属机关:审计部 352

第三节 监察院之职权 353

一、监察院职权之内容 354

二、弹劾案、纠举案、纠正案三者之异同 360

第四节 监察院与其他各机关之关系 361

一、与其他机关之个别关系 361

二、共同关系 361

第二十四章 中央与地方之制度 361

第一节 中央与地方权限之划分 361

一、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之制度 361

二、我国宪法及其增修条文规定之划分 363

三、五权性质之均权制 364

第二节 宪法上中央与地方之关系 364

一、组织系统与职权关系 364

二、自治监督关系 364

三、财政关系 366

第三节 省制 366

一、省之性质 366

二、省之地位 366

三、省制之沿革 366

四、省县地方制度 367

第四节 县制 367

一、县之沿革 367

二、县之性质与重要性 367

三、县(市)自治法规 368

第五节县(市)之组织与职权 368

一、县(市)议会 368

二、县(市)政府 369

第六节 直辖市之组织与职权 369

一、市议会 370

二、市政府 370

三、市议会与市政府之关系 371

四、市之自治财政与自治监督 372

第七节 蒙藏自治制度 374

一、蒙古自治制度 374

二、西藏自治制度 374

第五编 基本国策与宪法变迁 375

第二十五章 基本国策 375

第一节 基本国策概说 375

一、意义 375

二、基本国策之效力 375

三、基本国策之入宪理由 375

第二节 国防 376

一、国防之目的 376

二、国防与国防军事 376

三、国防组织 376

四、军队国家化 376

五、文武分治 376

第三节 外交 377

一、外交之意义 377

二、外交之基本国策 378

第四节 国民经济 378

一、国民经济之意义 378

二、国民经济基本原则 378

三、其他国民经济政策 379

第五节 社会安全 380

一、社会安全之意义 380

二、社会安全政策 381

第六节 教育文化 382

一、教育文化之意义 382

二、教育文化之宗旨 382

三、教育机会均等 382

四、教育文化之监督 383

五、教育文化之均衡发展 383

六、确定教育文化经费 383

七、教育文化工作者之保障 384

八、办理教育文化之奖励 384

九、肯定多元文化及发展原住民文化 384

第七节 边疆地区 385

一、边疆地区入宪理由 385

二、边疆政策 385

第二十六章 宪法修改 385

第一节 宪法制定权力 385

第二节 宪法之施行及修改 387

一、宪法之施行 387

二、宪法之修改 388

三、宪法修改之界限 391

第二十七章 宪法变迁与宪法保障 392

第一节 宪法变迁 392

一、宪法变迁之意义与原因 392

二、变迁之界限 393

第二节 宪法保障 393

一、意义 393

二、宪法保障之方法 394

第二十八章 两岸关系 397

第一节 两岸关系的发展 397

一、两岸分裂分治的史实 397

二、中共的军事进犯与外交孤立 398

三、中共的和平统一与一国两制 399

四、我方各界对两岸关系的见解 400

五、一个中国 401

六、「一个分治的中国」说帖 402

第二节 国家统一纲领 403

一、前言与目标 403

二、原则 404

三、进程 404

第六编 世界各重要国家宪法概述 405

壹、亚洲国家 405

一、中华民国 405

二、巴林国 407

三、柬埔寨王国 407

四、印度 408

五、印度尼西亚 408

六、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409

七、伊拉克 409

八、以色列 410

九、日本国 410

十、约旦哈什米王国 411

十一、大韩民国 411

十二、朝鲜民主人民共和国 412

十三、马来西亚联邦 412

十四、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413

十五、菲律宾共和国 414

十六、沙乌地阿拉伯王国 414

十七、新加坡 415

十八、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 415

十九、泰国 416

二十、土耳其共和国 416

廿一、阿拉伯联合大公国 417

廿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418

贰、大洋洲国家 418

廿三、澳大利亚联邦 418

廿四、纽西兰 419

参、欧洲国家 420

廿五、奥地利 420

廿六、白俄罗斯共和国 421

廿七、比利时 421

廿八、保加利亚共和国 422

廿九、克罗埃西亚共和国 423

三十、捷克共和国 423

卅一、丹麦王国 424

卅二、芬兰共和国 424

卅三、法国 425

卅四、德国 425

卅五、希腊共和国 426

卅六、匈牙利共和国 427

卅七、爱尔兰共和国 427

卅八、义大利 428

卅九、卢森堡大公国 428

四十、荷兰王国 429

四一、挪威王国 429

四二、波兰共和国 430

四三、葡萄牙共和国 431

四四、罗马尼亚共和国 431

四五、俄罗斯联邦 432

四六、西班牙 433

四七、瑞典王国 433

四八、瑞士联邦 434

四九、英国 434

五十、乌克兰 435

肆、美洲国家 436

五一、阿根廷共和国 436

五二、巴哈马 436

五三、玻利维亚共和国 436

五四、巴西联邦共和国 437

五五、加拿大 438

五六、智利共和国 438

五七、哥斯大黎加共和国 439

五八、古巴共和国 440

五九、萨尔瓦多共和国 441

六十、瓜地马拉共和国 441

六一、海地共和国 442

六二、宏都拉斯共和国 442

六三、墨西哥合众国 443

六四、尼加拉瓜共和国 444

六五、巴拿马共和国 445

六六、巴拉圭共和国 445

六七、秘鲁共和国 446

六八、苏利南 447

六九、千里达及托巴哥 447

七十、美国 447

七一、委内瑞拉共和国 448

伍、非洲国家 448

七二、布吉纳法索 448

七三、中非共和国 449

七四、埃及阿拉伯共和国 450

七五、衣索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 451

七六、赖比瑞亚共和国 451

七七、马拉威共和国 452

七八、模里西斯共和国 453

七九、摩洛哥王国 453

八十、卢安达共和国 454

八一、塞内加尔共和国 454

八二、南非共和国 455

八三、苏丹 456

附录一、我国立宪沿革有关原则与草案 457

一、宪法大纲 457

二、九年预备立宪清单 457

三、十九信条 459

四、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459

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60

六、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 462

七、大总统选举法 463

八、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463

九、中华民国约法 466

十、参政院组织法 469

十一、立法院组织法摘录 469

十二、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470

十三、军务院组织条例 470

十四、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 471

十五、修正军政府组织大纲 471

十六、中华民国十二年宪法(曹锟宪法) 472

十七、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477

十八、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 478

十九、中华民国十四年宪法草案 478

二十、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 485

二十一、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 485

二十二、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487

二十三、修正国民政府组织法 489

二十四、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宪草) 491

二十五、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 496

二十六、国民参政会宪政实施协进会对五五宪草案之意见 498

二十七、政治协商会议修改五五宪草原则及宪法草案 499

二十八、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505

附录二、现行宪法及增修条文 511

一、中华民国宪法(35.12.25) 511

二、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 519

(一)0.4.22、81.5.27 519

(二)83.7.28 522

(三)86.7.18 524

三、中华民国宪法及增修条文英文译本 528

附录三、高考应考法律及有关规定 551

一、地方制度法 551

二、国民大会组织法 564

三、中华民国总统府组织法 565

四、行政院组织法 566

五、立法院组织法 568

六、司法院组织法 571

七、考试院组织法 573

八、监察院组织法 574

九、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 576

十、总统副总统选举罢免法 589

十一、国家赔偿法 597

附录四、司法院大法官会议汇编 599

索引 699

一、人名(中文) 699

二、人名(外文) 702

三、名词(中文) 704

四、名词(外文) 71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