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PDF电子书下载

生物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学韬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303011013
  • 页数:382 页
图书介绍:
《微生物学》目录

前言 1

绪论 1

第一节 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

一、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1

二、微生物学的任务 3

第二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 8

一、我国古代人民对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 8

二、微生物的发现——形态学时期 9

三、微生物学的奠基——生理学时期 10

四、微生物学的发展——分子生物学阶段 12

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 16

第一节 细菌 16

一、细菌的基本形态和大小 16

二、细菌的细胞结构 19

三、细菌的群体形态 33

四、细菌的繁殖方式 35

五、细菌的分类 36

第二节 放线菌 43

一、放线菌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43

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 44

三、放线菌的菌落特征 45

四、放线菌的繁殖方式 48

五、放线菌的代表属 48

第三节 其他原核微生物 50

一、立克次氏体 50

二、衣原体 51

三、支原体 51

四、蓝细菌 53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 57

第一节 酵母菌 57

一、概述 57

二、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58

三、酵母菌的菌落及培养特征 62

四、酵母菌的繁殖方式 62

第二节 霉菌 64

一、概述 64

二、霉菌的形态结构 64

三、霉菌的菌落特征 69

四、霉菌的繁殖方式 69

五、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比较 73

第三节 食用真菌 74

一、食用真菌的概念 74

二、食用真菌的形态和生活史 74

三、食用真菌人工栽培的一般方法 77

第三章 病毒 79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 80

一、病毒的大小 80

二、病毒的基本形态 81

三、病毒的结构 81

四、包涵体 84

五、病毒的化学组成 85

第二节 病毒的繁殖 87

一、病毒的繁殖过程 87

二、溶原性 93

三、一步生长曲线 95

第三节 病毒的种类 96

一、脊椎动物病毒 97

二、植物病毒 98

三、细菌病毒 99

四、真菌病毒 100

五、昆虫病毒 101

六、类病毒 102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 105

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105

一、微生物的营养需要 105

二、营养物质及其功用 107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111

一、光能无机营养型 111

二、光能有机营养型 112

三、化能无机营养型 112

四、化能有机营养型 112

第三节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113

一、简单扩散 113

二、促进扩散 114

三、主动运输 114

四、基团转位 114

第四节 培养基 115

一、配制培养基的基本原则 116

二、培养基的类型及其应用 117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 122

第一节 微生物对自然界有机物质的分解 122

一、纤维素的分解 122

二、淀粉的分解 123

三、果胶质的分解 124

四、本质素和芳香族物质的分解 124

五、蛋白质及氨基酸的分解 125

六、有机农药的分解 127

第二节 异养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127

一、发酵 128

二、呼吸 134

第三节 自养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139

一、光能自养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139

二、化能自养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141

第四节 生物固氮作用 145

一、概述 145

二、固氮微生物 146

三、固氮作用的机理 147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 153

第一节 微生物纯培养的生长 153

一、纯培养的概念与分离方法 153

二、细菌的个体生长 154

三、细菌的群体生长 157

第二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 161

一、营养物质 161

二、温度 161

三、pH值 162

四、氧 163

五、氧化还原电位 164

六、其他因素 164

第三节 抑菌、灭菌和化学治疗 165

一、抑菌和灭菌 165

二、化学治疗 172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 177

第一节 微生物的突变 177

一、微生物突变体的主要类型 177

二、抗性突变的变量试验和影印培养试验 179

三、突变是DNA分子碱基对发生变化的结果 181

第二节 细菌的基因重组 186

一、转化 187

二、转导 189

三、接合 192

四、溶原转变 196

五、细菌基因转移方式的比较 197

第三节 诱变育种 197

一、诱变育种的一般方法 197

二、营养缺陷型的筛选 200

第四节 菌种保藏 202

一、低温保藏法 203

二、隔绝空气保藏法 203

三、干燥保藏法 203

第八章 微生物生态 206

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206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206

二、水体中的微生物 209

三、空气中的微生物 213

四、粮食和食品中的微生物 215

五、正常人体及动物体内的微生物 216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和处理污水的一般方法 217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17

二、利用微生物处理污水的一般方法 222

第三节 微生物的生物环境 225

一、互生关系 225

二、共生关系 226

三、竞争关系 227

四、拮抗关系 228

五、寄生关系 228

六、猎食关系 229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231

第一节 细菌性传染 231

一、细菌性传染的机制 231

二、环境因素对细菌性传染的影响 234

第二节 抗原 234

一、抗原的性质 235

二、微生物的抗原结构 238

第三节 非特异性免疫 238

一、皮肤与粘膜的屏障作用 239

二、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239

三、正常体液中的抗微生物因素 240

第四节 特异性免疫 245

一、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245

二、特异性免疫的组织学基础 245

三、机体参与特异性免疫的因素 249

四、特异性免疫的获得方式 255

第五节 免疫学知识的应用 256

一、生物制品 256

二、血清学反应 257

第六节 变态反应 263

一、变态反应的概念 263

二、变态反应的类型 263

第十章 微生物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67

第一节 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67

一、微生物与土壤的生物活性 267

二、微生物肥料 269

三、微生物发酵在饲料加工中的应用 272

四、农用抗生素 273

五、微生物农药 275

第二节 微生物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78

一、微生物在饮料生产中的应用 279

二、微生物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285

三、微生物在氨基酸生产中的应用 287

四、微生物酶制剂在生产中的应用 288

五、食用菌的生产技术 289

微生物学实验 301

实验须知 301

实验一 油镜的使用和细菌运动性的观察 303

实验二 细菌的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311

实验三 细菌的芽孢染色和鞭毛染色 315

实验四 细菌的荚膜染色和显微测微技术 318

实验五 放线菌、霉菌和酵母菌的个体形态与菌落形态观察 321

实验六 培养基的制备和消毒、灭菌 325

实验七 从土壤中分离和纯化微生物 330

实验八 微生物的显微计数法和平板菌落计数法 335

实验九 细菌鉴定中的生理生化反应 339

实验十 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和对微生物的诱变作用 346

实验十一 用生长谱法测定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351

实验十二 水的细菌学检验 354

实验十三 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360

实验十四 噬菌体的分离与纯化 361

实验十五 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 364

附录 368

一、微生物学实验常备器材及主要仪器设备 368

二、教学常用菌种 369

三、常用染色液的配制 370

四、常用消毒剂的配制 373

五、教学用培养基的配制 374

六、教学常用试剂 380

主要参考书 38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