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病理学
病理学

病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澎涛,范英昌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117159296
  • 页数:304 页
图书介绍:本教材编写坚持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体框架,贯彻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方针。同时,结合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材适用对象的需求特点,将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融合为一体进行编写,强化教材内容使学生树立系统、完整的临床发病及病理过程的概念,突出病理过程、病理状态与临床表现的关联性,尤其是病理形态改变与临床物检形态变化的关系、病理生理变化与疾病转化过程的关系、病理变化的现代分子机制与中医认识疾病的整体观等。全书共18章,系统介绍了病理学理论及相关知识。书中附有近200幅彩图,便于学习参考。
《病理学》目录

绪论 1

一、病理学的研究任务及其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1

二、病理学的基本内容 1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2

四、病理学的观察方法 3

第一章 疾病概论 5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5

一、健康 5

二、疾病 5

第二节 病因学 6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6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7

第三节 发病学 7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7

二、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8

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9

一、潜伏期 9

二、前驱期 9

二三、症状明显期 9

四、转归期 9

第二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12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12

一、萎缩 12

二、肥大 13

三、增生 13

四、化生 14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15

一、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和发生机制 15

二、细胞和组织损伤的类型与形态学变化 17

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 23

一、再生性修复 23

二、纤维性修复 25

三、创伤愈合 27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32

第一节 充血 32

一、动脉性充血 33

二、静脉性充血 33

第二节 出血 36

一、类型 36

二、病理变化和后果 37

第三节 血栓形成 37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37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和类型 39

三、血栓的结局 41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42

第四节 栓塞 42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42

二、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43

第五节 梗死 45

一、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45

二、梗死的病理变化 46

三、梗死的类型 47

四、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48

第四章 炎症 51

第一节 概述 51

一、炎症的概念 51

二、炎症的原因 51

第二节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52

一、变质 52

二、渗出 52

三、增生 64

第三节 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65

一、炎症的局部表现 65

二、炎症的全身反应 65

第四节 炎症的类型 65

一、急性炎症 66

二、慢性炎症 69

第五节 炎症的结局 70

一、痊愈 71

二、迁延为慢性炎症 71

三、蔓延播散 71

第五章 肿瘤 74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和一般形态 74

一、肿瘤的概念 74

二、肿瘤的形态 74

第二节 肿瘤的异型性 76

一、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76

二、肿瘤细胞的异型性 77

第三节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77

一、肿瘤的生长 77

二、肿瘤的扩散 78

三、恶性肿瘤浸润与转移的机制 80

四、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83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83

一、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83

二、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83

第五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84

第六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85

一、肿瘤的命名 85

二、肿瘤的分类 86

第七节 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及原位癌 87

一、癌前病变 87

二、非典型性增生 87

三、原位癌 88

第八节 肿瘤的病因学与发病学 88

一、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88

二、环境致癌因素及致癌机制 91

三、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93

第九节 常见肿瘤的介绍 94

一、上皮性肿瘤 94

二、间叶组织肿瘤 97

三、淋巴造血组织肿瘤 99

四、畸胎瘤 100

第十节 器官恶性肿瘤举例 101

一、鼻咽癌 101

二、肺癌 102

三、食管癌 104

四、胃癌 105

五、大肠癌 106

六、原发性肝癌 107

七、子宫颈癌 108

八、乳腺癌 109

第六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12

第一节 水钠代谢障碍 112

一、正常水钠代谢 112

二、水钠代谢紊乱 112

第二节 钾代谢紊乱 117

一、钾代谢及功能 117

二、低钾血症 117

三、高钾血症 119

第七章 酸碱平衡紊乱 121

第一节 酸碱平衡及其调节 121

一、酸和碱的定义 121

二、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 121

三、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 122

第二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及常用检测指标 123

一、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 123

二、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 124

第三节 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125

一、代谢性酸中毒 125

二、呼吸性酸中毒 126

三、代谢性碱中毒 127

四、呼吸性碱中毒 129

第四节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130

一、酸碱一致型 130

二、酸碱混合型 130

第八章 缺氧 132

第一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及其意义 132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133

一、低张性缺氧 133

二、血液性缺氧 134

三、循环性缺氧 134

四、组织性缺氧 135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135

一、代偿反应 136

二、机体功能和代谢障碍 137

第四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138

第九章 发热 141

第一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141

一、发热激活物 141

二、内生致热原 142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143

第二节 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144

一、体温上升期 144

二、高温持续期(高峰期) 144

三、体温下降期 145

第三节 发热时机体的代谢与功能变化 145

一、代谢变化 145

二、功能变化 145

第四节 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 146

第十章 休克 148

第一节 休克的原因与分类 148

一、休克的原因 148

二、休克的分类 149

第二节 休克分期与发生机制 150

一、休克代偿期 150

二、休克进展期 152

三、休克难治期 153

第三节 休克时细胞结构损害和代谢障碍 155

一、细胞结构损害 155

二、细胞代谢障碍 155

第四节 休克时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155

一、肺功能障碍 155

二、急性肾功能障碍 156

三、肝功能障碍 156

四、心功能障碍 156

五、脑功能障碍 157

六、胃肠功能障碍 157

第五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157

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病经过 157

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157

第十一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60

第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60

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 160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 160

三、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 162

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分型 163

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 163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型 163

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 163

一、出血 163

二、休克 164

三、器官功能障碍 164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164

第十二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167

第一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167

一、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常见原因 167

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因素 167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168

一、自由基的损伤作用 168

二、钙超载 169

三、白细胞损伤的作用 170

第三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170

一、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70

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71

三、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71

第十三章 免疫功能异常和免疫性疾病 173

第一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 173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173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 174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175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175

五、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175

第二节 免疫缺陷病 177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177

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177

第十四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179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179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79

二、病理变化 182

三、主要动脉病变 183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83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183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83

第三节 高血压病 186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86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 188

笫四节 风湿病 19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90

二、基本病理变化 191

三、各器官病变 191

四、慢性心瓣膜病 192

第五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194

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94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94

第六节 心力衰竭 195

一、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和分类 195

二、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196

三、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199

四、心力衰竭时机体主要功能代谢变化 201

第十五章 呼吸系统疾病 205

第一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05

一、慢性支气管炎 205

二、肺气肿 207

第二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209

第三节 肺炎 210

一、大叶性肺炎 211

二、小叶性肺炎 214

三、间质性肺炎 215

第四节 结核病 217

一、概述 217

二、肺结核病 220

三、血源播散性结核病 223

四、肺外器官结核病 224

第五节 呼吸衰竭 226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27

二、呼吸衰竭时机体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229

第十六章 消化系统疾病 233

第一节 胃炎 233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33

二、病理变化 233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235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35

二、病理变化 236

三、临床病理联系 236

四、结局及并发症 237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 237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37

二、病理变化 239

三、临床病理类型 240

第四节 酒精性肝病 242

一、发病机制 242

二、病理变化 243

第五节 肝硬化 243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43

二、病理变化 243

三、分类 244

第六节 肝功能衰竭 247

一、肝功能衰竭的病因与分类 247

二、肝功能衰竭对机体的影响 247

三、肝性脑病 248

四、肝肾综合征 252

第十七章 泌尿系统疾病 255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255

一、概述 255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257

三、基本病理变化 259

四、临床表现 259

五、常见病理类型 260

第二节 肾盂肾炎 266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66

二、类型 267

第三节 肾衰竭 268

一、肾功能障碍的基本发病环节 268

二、急性肾衰竭 269

三、慢性肾衰竭 271

四、尿毒症 275

第十八章 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278

第一节 伤寒 27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78

二、病理变化 279

三、临床病理联系 280

四、结局和并发症 280

第二节 细菌性痢疾 28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81

二、病理变化 281

三、临床病理联系 282

第三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8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82

二、病理变化 282

三、临床病理联系 283

四、结局与并发症 284

第四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28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84

二、病理变化 284

三、临床病理联系 285

四、结局和并发症 285

第五节 钩端螺旋体病 285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85

二、病理变化 286

三、临床病理联系 286

第六节 流行性出血热 287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87

二、病理变化 287

三、临床病理联系 287

第七节 性传播性疾病 288

一、淋病 288

二、尖锐湿疣 288

三、梅毒 289

第八节 深部真菌病 290

一、假丝酵母菌病 291

二、曲菌病 291

三、毛霉菌病 291

四、隐球菌病 292

五、放线菌病 292

第九节 阿米巴病 292

一、肠阿米巴病 293

二、肠外阿米巴病 294

第十节 血吸虫病 295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95

二、病理变化 295

三、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及其后果 296

主要参考书目 2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