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中国香菇栽培史
中国香菇栽培史

中国香菇栽培史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寿橙著
  • 出 版 社: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50802940
  • 页数:53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作者为中国食用菌协会香菇分会名誉会长,几十年来致力于香菇栽培技术的推广和香菇发展历史的研究。作者在广泛收集历史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反复比勘、分析,认为我国香菇栽培技术出现在1800多年前。同时,作者详细梳理出我国香菇栽培的发展历史和产地分布,资料丰富,内容翔实,结论允当,是我国有关香菇栽培历史的力作。
《中国香菇栽培史》目录
标签:香菇 栽培

概论 1

第一节 中国香菇栽培历史概况 1

第二节 中国香菇栽培1800年的史料见证 6

第一编 闽浙之交 菇源圣地 10

第一章 中国为世界香菇栽培的发源地 10

第一节 江浙之巅 菇源圣地 10

一、发现香菇,驯化与栽培香菇,历史漫长 11

二、世界上最早吃香菇的是龙、庆、景菇民的先人 12

第二节 在劳动与谋生过程中创造的砍花法 12

第三节 以传承砍花法栽培而形成的菇民区 14

第四节 菇民区之特征 16

一、严酷的自然环境 16

二、千百年来菇民远涉他乡寻找菇场 17

三、菇民区内生活和生产都具有与一般山区不同的特征 17

四、菇民与菇山生存 18

第五节 香菇业与菇民区经济 19

附录一 饿殍遍山野菇民死难多——龙泉龙溪乡1941年灾荒的历史记录 19

附录二 菇民研究 20

第二章 以孢子繁殖为核心的砍花法栽培 30

第一节 砍花法开创了人类以孢子繁殖大型真菌之先河 30

第二节 砍花的作用和机理 30

一、承受孢子 30

二、破坏树皮结构 31

三、平衡水分,防止树皮起翘 31

四、改善菇木的物理和化学状态 32

第三节 砍花方法 32

一、决定砍花方式的因素 32

二、砍花、溜花 33

三、凉柴遮阴 33

四、开水口 34

五、砍花深浅 35

第四节 砍花法如何防治病虫鸟兽危害 35

一、菇山生存三不准 35

二、对付病虫鸟兽,全凭一双手 36

第五节 砍花栽培在香菇物种优化中的作用 38

第六节 砍花法与森林生态的高度和谐 39

一、休眠期砍伐,树木极易萌芽更新 40

二、先剔桠,后伐木,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幼林 40

三、砍伐量始终低于生长量 41

附录一 香菇与森林——就景德镇菇山调查看砍花法栽培香菇对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 41

附录二 从光绪年间的菇场契约分析砍花法对森林的合理利用 48

第三章 独特的中国香菇文化 51

第一节 香菇之神——吴三公 51

第二节 刘基和中国香菇的皇封专利 52

一、皇封专利考 52

二、皇封专利在中国香菇发展史上的作用 54

第三节 菇神庙——中国香菇史上的特殊产物 55

一、菇山神坛和村落神殿 55

二、大型菇神庙 56

三、神庙文化对中国香菇业发展的影响 62

第四节 深厚的香菇文化,为中华农业文明增辉 66

一、香菇业为森林合理利用开辟了重要途径 66

二、方志和史料丰富了我国农业文明宝库 66

三、独创的菇山语言形成年代至今仍是一个谜 67

四、菇山谚语,意涵深邃 68

五、“蕈”字的流行,显示中华菇业发展的千秋历史 71

附录一 日本专家千里求教一“樼”字 73

附录二 龙南——中华香菇历史与文化第一乡 75

附录三 发生在下田菇神庙的故事 76

附录四 何澹石雕塑像在下田菇神庙落成 79

第二编 历史绵长 菇场辽阔 83

第四章 魏晋时期香菇已在江南山区栽培 83

第一节 《博物志》和《山蔬谱》将我国香菇栽培历史推至1800年前 83

第二节 魏晋时期香菇栽培均为砍花法 84

第三节 按龙泉沿革:晋时属永嘉郡,龙、庆、景正是香菇栽培发源地 85

第四节 晋之前香菇历史仍不明确 86

附录 从地理域名的历史变迁看1800年的香菇史 87

第五章 宋代,中国香菇的技术成熟与区域扩展 92

第一节 何澹记叙,显示宋代砍花法栽培已高度成熟 92

一、185字的栽培学解释 93

二、185字的年代存疑与考证 95

三、何澹香菇记叙彰显我菇民的历史功绩 97

四、何澹晚年调兵三千,整修通济堰,名垂青史 99

五、何澹对菌与木材关系原有记叙 99

第二节 何澹——香菇文化之父 100

一、何澹塑像揭幕典礼 100

二、何澹将成为中华香菇博物馆的核心展示人物 101

附录一 何澹香菇记叙800周年祭 101

附录二 何澹年谱 102

第三节 陈仁玉《菌谱》——中国最早的菌类专著 103

一、陈仁玉《菌谱》以香蕈为核心 103

二、宋代,香菇早已作为贡品进献皇上 104

三、砍花与惊蕈在宋代已普遍使用 105

四、宋时台州香菇的栽培者是龙、庆、景菇民 106

五、陈仁玉——一位菌物学家的历史奉献 108

第四节 宋代,干鲜香菇已成为宫廷和富有者之重要食品 108

第五节 宋代,中日香菇贸易已在和尚之间开展 109

第六节 宋代,浙江已成香菇主要产地 109

第六章 元代香菇栽培已扩展至闽、赣、皖诸省 111

第一节 《菌子》篇代表元代的香菇栽培水平 111

一、技术已完整和成熟 112

二、历史上王祯首先描述了香菇组织繁殖和种的概念 112

三、香菇生产的经济效益被高度肯定 112

第二节 砍花法栽培向闽、皖、赣诸省扩展 113

第三节 元代不存在“泔浇土覆”的栽培方法 113

第七章 明至清康乾时代中国香菇业处高潮时期 116

第一节 明至清康乾时期,菇场已扩展至全国十余省、区 116

第二节 “皇封专利”有利于菇业发展 117

第三节 明清时代香菇贸易勃兴,菇价高促进了生产 117

第四节 康乾时期,闽、赣、粤、皖菇场扩展迅速 118

第五节 乾隆之后菇神庙大量出现 118

第六节 龙、庆、景菇民足迹遍布十三省二百五十余县 119

第三编 清末民国 菇业滞后 124

第八章 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中国香菇业 124

第一节 历经千年,菇场格局已定 124

第二节 闽、赣、粤、皖成为中国香菇主产地 124

第三节 菇业会馆出现,行业开始走向联合与自治 125

第四节 香菇业贸易中心确立 125

第五节 沿袭砍花法,技术少有进步 126

一、从《闽产录异》分析晚清和民国初之栽培技术 126

二、民国时期我国香菇仍全部采用砍花法 126

第六节 总产量达历史较高水平 126

第九章 清末和民国时期的香菇进出口贸易 128

第一节 香菇独特的商品属性 128

第二节 以产地优势形成的历史名菇 129

第三节 清末香菇的进出口贸易 130

一、进口 130

二、出口 130

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香菇贸易 132

一、干香菇进出口数量变化 132

二、进出口国家和地区 138

第五节 民国时期,在日本香菇进口冲击下的中国菇业 139

一、历史上的中国香菇业十分脆弱 139

二、日本菇快速上升,取代中国市场 139

三、中国菇业奄奄一息 140

第十章 保守与革新,中日香菇差距拉大 142

第一节 保守技术秘密,沿袭旧法与旧制,缺少革新动力 142

第二节 社会动荡,自然灾害频繁,菇民生存困难 143

第三节 人口增加,森林递减,菇场压缩,谋生困难 144

第四节 社会发展缓慢,缺乏现代科技支持 145

附录一 中国与日本香菇产业发展差距 145

附录二 民国时期发生在龙泉的菇民社团之争 146

附录三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香菇著名历史人物简录 149

第四编 革新起步 贸易全球 152

第十一章 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技术革新 152

第一节 戴芳澜首开真菌学与植物病理学教学,培养学科人才 152

第二节 潘志农等开创三山农艺社种菇部,推行新法种菇 152

第三节 李师颐在龙泉成立我国第一个香菇种子繁育场 153

第四节 潘志农和李师颐等对香菇技术研究的重要成就 154

一、发现与重视菌种的作用 154

二、制成孢子粉和种木菌种 154

三、推行段木香菇生产 154

附录一 1994年版《龙泉县志》关于李师颐的介绍 155

附录二 李师颐的香菇人生 155

第五节 裘维蕃对食用菌栽培研究的重大贡献 161

附录三 缅怀裘维蕃先生 163

第十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香菇生产 164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香菇业的扶持与宽容 164

第二节 农村工作极“左”,菇民成为批判对象 164

第三节 枪毙香菇——毁了香菇,害了菇民 167

附录一 祁门惊变,菇民流泪又流血 168

附录二 治理整顿,保护菇民 171

第四节 菌丝播种,木屑压块,上海引领,再掀革新高潮 173

一、农科院纯菌种影响全国 173

附录三 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第一任所长——陈梅朋教授简介 174

二、马陆香菇大楼振奋大江南北 175

第五节 广东翁源的段木菌丝播种取得重要成果 177

附录四 关键时刻显风骨——怀念广东微生物研究所所长陆大京教授 178

第六节 福建菇类科技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179

第七节 杨新美教授三里岗播下了香菇致富的种子 180

第八节 娄隆后教授为发展香菇生产向中央建议 182

第十三章 菇业腾飞,产量稳占全球八成 183

第一节 张继仁段木栽培实践,推进了菇乡技术革新 183

第二节 在“香菇万岁”声中,菇乡迎来香菇大发展 185

第三节 中国第一条香菇街和香菇市场在庆元出现 188

第四节 香菇节和香菇业国际会议在庆元召开 189

第五节 古田木屑菌棒香菇符合我国南方生态和农户的经营水平 191

一、菌棒大田栽培的三大优势 192

二、坚定不移地走食用菌致富之路 193

第六节 菌棒栽培使中国香菇一举而主宰国际市场 194

第七节 菌棒栽培,古田成了朝圣的山城 195

一、木屑菌棒创始者彭兆旺功不可没 196

二、一项革新让百万农人受益 196

三、彭氏家族矢志香菇,精神感人 197

四、荣誉授予一个平凡的劳动者 197

附录一 中国香菇的功勋人物——记菌棒栽培香菇技术创始人彭兆旺先生 198

第八节 中原崛起,东北西南出现新的香菇产销中心 201

一、西峡食用菌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201

二、泌阳独创无遮阴强光小棚栽培而成花菇之乡 202

三、随州成为中国香菇的耀眼新星 204

第五编 贸易改革 应对挑战 208

第十四章 输日壁垒,咄咄逼人 208

第一节 十年奋发,中国香菇走向全球 208

一、菇业腾飞,源于古田木屑袋料栽培 209

二、无序发展,市场起伏,菇贱伤农 210

三、贬低“中国产”,对日贸易前景堪忧 211

第二节 日本无法抗拒中国香菇 213

一、2000年,中国香菇输日达到新顶点 213

二、优势丧失,衰败乃其自然 213

三、抵制中国菇,图谋已久 214

四、政府扶持,回天乏术 215

五、日本无法抗拒中国香菇 215

第三节 贸易壁垒,使输日香菇频受打击 217

一、价廉、物美、量大,中国菇震惊日本朝野 217

二、小川武广向朱总理提出:抑制中国香菇输日 218

三、三次请愿,三大巨头决定反倾销 218

四、2001年,日本市场筑起第一道贸易壁垒 219

五、2002年,香菇“甲醛致癌” 219

六、2003年,《JAS法》与《种苗法》 220

七、以《肯定列表制度》增加香菇检测,阻遏进口 220

附录 问题出中国 根源在日本——从输日菇、耳甲氰菊酯农残超标看日本的双重标准 220

第四节 中国香菇具有全球贸易的金牌优势 223

一、1800年历史,植根深厚 223

二、壁垒重重,中国菇巍然屹立 224

三、神奇缘因历史与文化 225

第十五章 贸易改革,应对挑战 227

第一节 提出以“出口指标拍卖,加价出口,反哺产地”的改革方案 227

一、内忧外患,菇贱伤农 227

二、将“加价出口,反哺产地”作为出口改革的核心 228

三、改革的设计受到省、市和中央高度关注 228

第二节 改革起步,外经贸部门高度重视 230

一、深入产地,专题调研 230

二、海关设干、鲜香菇出口商品编码 231

第三节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专门成立鲜、干香菇出口理事会 231

一、对干、鲜菇出口实行“预核签章” 232

二、“加价出口,反哺产地”,最终成功与否要靠商会 232

第四节 著名学者呼吁出口改革,保护菇业 233

一、张树庭教授等联名呼吁实施“加价出口,反哺产地” 233

二、反对贸易上的双重标准,保护中国菇业 234

三、主产地勇于承担质量与安全,配合改革 235

四、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强烈希望推进改革 235

附录一 2010年我国食药用菌产品出口全球的数量统计 236

附录二 中日香菇贸易,三十年回眸 239

附录三 1985—2008年我国香菇生产与出口日本数量 242

第六编 各省菇业 史绩辉煌 246

第十六章 南宋,浙江的香菇辉煌 246

第一节 香菇历史上发生在浙江的重大事件 246

一、龙泉、庆元、景宁为香菇栽培发祥地 246

二、砍花法栽培香菇最完整的记录,出现在南宋的《龙泉县志》 246

三、《博物志》和《山蔬谱》均证明晋时的香菇栽培 246

四、宋代,天台万年山生产香菇被记入《赤城志》 247

五、《菌谱》被誉为历史上第一部蕈菌“辞典”出在仙居 247

六、中日香菇贸易于1223年发生在宁波 247

七、历史上最早研究香菇药用价值的是海宁中医吴瑞 247

八、刘基关注菇民生存,被奉为菇神 247

九、陆容转记185字,使香菇砍花栽培文字经广东流传至日本 247

十、弘法大师从天童寺研究佛经返日后,在修善寺传授香菇栽培 249

第二节 香菇的孢子栽培,显示浙江山林文化发育为人类之先 249

第三节 宋以前,香菇在浙江已有较大规模栽培 251

一、浙江的地理与气候十分适宜香菇生产 251

二、有一支庞大的龙、庆、景菇民队伍 252

第四节 佛教的素食文化促进了香菇生产 253

第五节 宋时出现了香菇的保鲜技术 254

第六节 宋之后,浙江菇民向外省扩展,本地生产减少 256

一、菇场自然转移 256

二、龙、庆、景菇民区不宜于砍花法栽培香菇 256

三、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压缩了菇场 257

四、菇场转移至皖、赣、闽、粤各省 257

第十七章 安徽香菇历史及其名产徽菇 259

第一节 历史悠久,何时开始栽培仍无定论 259

第二节 王祯在安徽和江西任内留下的宝贵文献 260

一、《菌谱》之后又一蕈菌杰作 260

二、引诗人手笔可知安徽和江南在宋元时代蕈菌业盛况 260

三、将香菇视为山区贫穷百姓“代耕”之业 261

第三节 徽菇的产区分布 263

第四节 徽菇产地的典型地理特征 264

一、气候特点 264

二、黄山、九华山以南为典型的菇场生态 264

三、菇场分布 265

第五节 徽菇发展和浙江菇民 265

第六节 徽菇集散 267

第七节 典型产地——祁门县的段木菇规划 269

附录一 徽菇古今谈 270

附录二 重振徽州段木名菇,扬威祁门香菇经济 272

第十八章 明清时代福建菇场遍布全省 274

第一节 自然条件极宜于香菇生产 274

第二节 福建香菇栽培起始当在宋元时期 275

第三节 历史上产地遍布全省 276

一、明、清和民国期间地方志香菇史料汇集 277

二、史料内容中特殊词语解释 278

三、浙江菇民在福建的分布 278

附录一 历史上浙江菇民在福建的乡、村分布 279

第四节 福建省的香菇产量和贸易 282

一、栽培队伍来自浙江 282

二、香菇产量 282

三、香菇贸易 283

第五节 呼吁革新,福建走在全国之前 284

一、有志之士呼吁扶持菇业 284

二、香菇科研,领先全国 285

第六节 毛存楷上书国民政府 285

附录二 禁止种香菇,长汀县引发群体上访事件 287

第十九章 江西香菇及其名产赣菇 293

第一节 江西的自然条件极宜香菇生产 293

一、雨水充足,气候适宜 293

二、阔叶树资源丰富 294

三、几百年砍花栽培重地,如今森林郁郁葱葱 294

第二节 江西香菇栽培起自宋元时代 295

一、张华所指江南诸山郡应为江西 295

二、王祯《菌子》部分应该在江西广丰任上完成 297

附录一 王祯及其《农书》 298

三、南宋浙江香菇对皖、赣、闽的影响 299

第三节 浮梁——砍花栽培典型产地的历史见证 300

一、年容纳菇民1700人,森林越来越好 300

二、历史见证香菇与森林的和谐共荣 300

三、当年主产地成了旅游胜地 300

第四节 森林增长快速,今后仍将发展段木香菇 302

附录二 血泪涟涟菇山行 303

附录三 新一代菇民在民族菇业振兴中挑大梁 306

第二十章 广东香菇及其名产北江菇 309

第一节 明代广东开始栽培香菇 309

附录 明清以来广东香菇史料 310

第二节 产地遍布全省 311

第三节 明清时代广东香菇全部采用砍花法 311

一、广东香菇历史上均为浙江人所为 312

二、树种 312

三、凿空藏水的史料释疑 312

四、关于“尺断其木”“埋于深处”的栽培方法 313

第四节 区域优势造就历史名菇 314

一、地理和气候特征 314

二、区域优势 314

第五节 近港澳的口岸优势促进了香菇业发展 314

第六节 对外交流 315

第二十一章 湖北和陕甘豫砍花栽培区 317

第一节 湖北省的香菇栽培历史 317

第二节 湖北省历史上的香菇产地 317

第三节 湖北和陕甘豫地区秋冬干爽有利花菇生成 318

第四节 走京山花菇之路,提高香菇品质 319

第二十二章 湘桂黔传统名菇都柳江香菇 320

第二十三章 云南、四川历史上的香菇栽培 323

第一节 云南的香菇栽培 323

第二节 四川省历史上的砍花法栽培 324

一、清道光《南江县志》的香菇记述 324

二、砍花栽培的出菇描述 324

三、“蒸以致远”的史料解释 325

第三节 四川气候极宜于香菇生产 325

第七编 台湾菇业 光耀亚洲 328

第二十四章 台湾省的香菇栽培与历史 328

第一节 历史上的台湾香菇 328

一、台湾香菇何时开始栽培 328

二、台湾历史上是否存在“砍花法”栽培 328

三、“刀目法”何时传入台湾 329

四、历史上台湾曾是大陆香菇转口地 330

第二节 台湾的地理与气候适合香菇生产 330

一、台湾的地理地貌 330

二、台湾的森林资源 331

三、台湾的自然气候 332

第三节 台湾菇业成就光耀全球 333

一、台湾的食用菌开发居世界前列 333

二、主要菇类生产概况 333

三、蘑菇从无到有,一跃为全球之冠 334

四、香菇居全球四强 335

五、金针菇工厂化领先全球 335

六、台湾之宝——牛樟芝 336

附录一 台湾太空包的开创和发展 336

附录二 太空包养出牛樟菇 339

第四节 融汇日美模式 独创台湾菇类等精致农业 340

第五节 产、官、学、社团合力同心,造就辉煌 340

一、农会强力支持,做大产业 340

二、官方重视菇类产业发展,保护菇民利益 341

三、延伸产业链,提升效益 342

四、民间社团发挥重大作用 343

五、奖励菇木营造,进口木屑 344

第六节 产区和产量 345

一、台湾香菇产销 345

二、香菇产量 346

三、段木香菇分布 348

四、木屑香菇分布 348

五、调整结构,全面发展,2005年进入新的食用菌高峰期 351

第七节 菌种繁育和菌包制作 358

一、健全菌种繁育体系 358

二、繁育检定流程 358

三、台湾常用香菇品种及其特性 359

四、原料配合和菌包培养 360

五、台湾木屑香菇制作流程 361

第八节 台湾香菇的市场价格和进出口贸易 362

一、香菇价格 362

二、1999—2009年台湾菇类进出口 363

三、2001—2010年台湾干香菇进出口 363

四、2001—2010年台湾鲜香菇进出口 365

五、打击菇品走私 365

第九节 台湾的香菇农场 365

一、台湾香菇农场的规模 365

二、台湾菇农受教育程度和年龄结构 366

三、台湾香菇农场的经营和成本投入 366

四、台湾香菇农场的投入与收益 368

第十节 大陆和台湾木屑栽培之异同 369

附录三 台湾木屑香菇的崛起、困难和前景 371

第十一节 台湾的段木香菇栽培 375

一、常用的23个树种 375

二、林试所研究开发的新树种 376

三、菌丝培养与出菇管理 377

附录四 对台湾段木香菇前景的探讨 379

第十二节 海峡两岸菇业联谊会成立,两岸交流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379

一、海峡两岸菇业联谊会于1988年成立 381

二、两岸共同祭拜菇神吴三公 383

附录五 关于建立海峡两岸菇业联谊会的议定书 383

附录六 新社——台湾香菇业的耀眼明珠 385

附录七 怀念林孝一和新社的朋友们 387

附录八 台湾香菇文化交流考察团来龙泉迎奉菇神吴三公 390

第十三节 台湾香菇历史与研究记事 394

台湾菇业编后附记 396

第八编 中日香菇 源远流长 399

第二十五章 中日香菇的历史与文化交流 399

第一节 研究中日香菇文化交流意义重大 400

第二节 日本香菇的历史与成就 401

一、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香菇生产 401

二、行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作用重大 403

三、以出口创汇主导产业发展 405

四、明治时代香菇科技高速发展 406

五、重视协调香菇生产与森林资源的矛盾 408

附录一 日本香菇之父——森喜作 408

第三节 各国学者对日本香菇铊目法源自中国的不同观点 409

一、日本学者观点分歧较大 409

二、西方学者的观点倾向于技术从中国输入 413

三、中国学者认为日本的铊目法源自中国 414

四、我国台湾省学者的看法 416

五、对不同观点的综述 417

六、以1664年作为日本香菇栽培起始期认识是一致的 420

第四节 伊豆在日本香菇史上的重要作用 421

一、伊豆的地理环境极适宜香菇生长 421

二、日本香菇栽培能手均出自伊豆 421

三、日本的香菇铊目法出自伊豆的天城山 421

四、日本早期三部香菇专著均为伊豆的技术 422

第五节 伊豆铊目法与龙、庆、景砍花法如出一辙 422

一、树种和砍伐方法相同 422

二、浸水催蕾和管理方法与中国基本相同 425

三、烘干技术相同 426

第六节 中日佛教交流是香菇生产技术对日传播主要途径 427

一、中日佛教交流推动香菇生产技术对日传播 427

二、弘法大师回国后在修善寺传播香菇栽培技术 427

三、道元禅师 428

四、佛教交流促进香菇生产技术对日传播 429

第七节 《龙泉县志》何澹185字等史料的对日传播 430

一、何澹185字在日本铊目法中影响巨大 430

二、185字从龙泉至日本的史料连接 431

三、《菌谱》和《阳春县志》的对日传播 431

第八节 “惊蕈”核心技术对日传播 434

一、日本铊目法和中国砍花法核心技术是“惊蕈” 434

二、惊蕈技术源于菇民的长期实践 435

三、惊蕈的作用机理 436

四、日本铊目法的技术从中国引入 436

附录二 《惊蕈录》考——论龙、庆、景香菇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436

附录三 怀念中村克哉先生 447

附录四 唐宋以来中国香菇文化经浙江与广东影响日本 449

附录五 中日香菇砍花法栽培史料检索表 449

第九编 菇林协调 文化传承 462

第二十六章 菇林和谐 生态良好 462

第一节 香菇主产地,生态环评普遍良好 462

第二节 古田、庆元森林蓄积增长,菇林持续发展 463

附录一 古田、庆元森林蓄积增长,菇林和谐 464

附录二 央视新闻凸显龙泉“菇耳富民,菇林和谐” 467

第三节 三十年菇耳灵芝,龙泉农民增收51.24亿元 468

一、三十年菇耳,为龙泉创造了51.24亿元的社会财富 468

二、菇耳大发展,森林蓄积大增长 471

三、原料进入流通市场,摆脱了对自身阔叶林资源的依赖 472

附录三 年栽3亿袋,森林蓄积持续增长 472

第二十七章 传承文化 菇乡辉煌 476

第一节 景宁从香菇发源地发展成我国民族地区生态第一县 476

一、1800年历史辉煌 476

二、传承历史,香菇成为支柱产业 476

三、新一代香菇企业家肩负着时代重任 477

四、走出大山,景宁成了榜样 478

五、回报家乡,造福桑梓 479

第二节 庆元建成了我国第一个香菇博物馆 479

一、庆元建成了我国第一座香菇博物馆 479

二、以吴其耀为代表的大批企业家立足庆元,走向全国 481

第三节 中国最大香菇企业从庆元走向上海 483

一、浙商500强企业——大山合集团有限公司 483

二、创办中华菇菌博物馆 484

三、他将中国香菇销往全球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485

四、毛传福——从大山中走出来的企业家 486

第四节 叶圣益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具自主知识产权的香菇工厂 486

第五节 浙闽赣食用菌交易中心在龙泉建成 488

第六节 龙、庆、景三县标志性建筑由香菇企业家建成 491

第二十八章 中华香菇博物馆 493

第一节 筹建香菇博物馆 493

一、市老科协提议建设龙泉香菇博物馆 493

二、书记、市长亲自为香菇博物馆规划、选址与定位 494

三、吴子敬为香菇沤心沥血办天和,如今倾全力独资建设博物馆 495

四、博物馆定位“中华”,吴子敬千斤重担肩上挑 497

五、为专心建馆单独设立浙江通和公司 498

第二节 龙泉市专家审议香菇博物馆文史资料 500

第三节 丽水市专家组审议香菇博物馆文史资料 501

第四节 香菇博物馆规划和文史资料通过最后审定 504

附录一 中华香菇博物馆规划创意与文史资料专家评议意见 504

附录二 中华香菇博物馆评审专家名单 508

附录三 香菇博物馆历史文化研讨会专家发言摘录 508

香菇史料检索表 512

参考文献 530

后记之一&江兴祐 532

后记之二&赖敏男 534

后记之三&张寿橙 53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