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学思想史
中医学思想史

中医学思想史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经纬,张志斌主编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35547990
  • 页数:800 页
图书介绍:
《中医学思想史》目录

序一&陈可冀 1

序二&程莘农 3

序三&王永炎 5

自序&李经纬 张志斌 8

第一章 中医学思想萌芽 1

第一节 中国原始人与思维 2

一、中国原始人的体质与脑 3

二、中国原始人的食饮与居处 4

三、中国原始人的疾病 7

第二节 原始生死观与疾病观 9

一、最早的生死观 9

二、最早的疾病观 11

三、鬼神疾病观 12

四、巫医思想 13

第三节 医学思想萌发 14

一、人体自身的认识 15

二、疾病认识 18

三、疾病防治思想与技术积累 19

第四节 中医学原始思维特征 35

一、关于原始医学思维问题 36

二、直观思维 37

三、推理判断思维 3

四、格致与穷究思维能力 40

五、相对对立思维方法 41

六、取象比类思维方法 42

第二章 中医学思想基础 47

第一节 医学目的——医乃仁术 48

一、倡仁修德,博施济众 49

二、热爱事业,勤学苦练 52

三、认真负责,作风正派 55

四、谦虚谨慎,尊重同道 59

第二节 中医医学观的溯源 62

一、以气为本的人体观 62

二、天人合一的系统观 64

三、正邪相争的病因观 67

四、应时顺气的养生治疗观 68

第三节 中医学的方法论渊薮 71

一、阴阳 72

二、五行 78

三、术数 83

四、五运六气理论及方法 9

五、易学与中医学思想 114

第四节 中医学诊断思维的方法论基础 122

一、诊断方法的技术特征 124

二、诊断方法的思维特征 126

第五节 中医学治疗思想的形成与特征 128

一、重视正气与“和” 129

二、治则与治法 130

三、辨证论治 133

第六节 本草理论的构建 136

一、食药同源的实践及本草名称的形成 136

二、从三品说到四气五味的药性论 137

三、本草理论的特点 139

第三章 中国古代医药管理思想体系 141

第一节 中国古代医药管理思想特点 142

一、古代人文哲学思想概要 142

二、古代医药管理思想特点 144

三、古代医药管理阶段性特点 146

第二节 古代医政及其思想方法 150

一、古代医政发展的基本线索 151

二、古代医政发展的一般规律 151

三、古代医政特点 155

四、古代医政具有服务皇室思想的系统性 156

五、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综合作用是医政形成的外因条件 157

六、是否适应医学发展规律是评价医药政策成败得失的基本依据 158

第三节 古代医药法制及其思想方法 158

一、殷、周、秦、汉医药法制端倪 159

二、魏、晋、隋、唐医药法律雏形 161

三、宋、辽、金、元医药法制的深入探索 163

四、明、清医药法制不断发展 164

第四章 辨证论治思想之奠基发展 165

第一节张仲景医学辩证法思想 166

一、张仲景医学思想形成之背景 166

二、“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方法论 167

三、传染病、流行病之认识论 170

四、六经辨证论治之方法论 172

五、杂病的认识论 179

第二节 外科疾病观与华佗医学思想 182

一、外科领域的扁鹊学派 182

二、华佗(扁鹊学派)与张仲景(黄帝学派)比较 187

三、华佗外科医学观与医疗思想 190

第三节 疾病认识方法论与诊断思想 194

一、切脉诊断与王叔和医学思想 194

二、葛洪思想与疾病认识论、方法论 201

三、陶弘景医药学思想 216

第四节 针灸与经络学说 223

一、皇甫谧针灸学天人相应思想方法 225

二、经络学说与人体认识论、方法论 230

第五节 服石炼丹的思想基础 238

一、关于人体寿命极限的错误认识对保健活动的误导 239

二、神仙学说——关于不同生命形式转化的思想 241

三、物性互渗意识与长生药的选择 245

四、儒道兼综的玄学与六朝服散风习 253

第五章 疾病观与方法论之进步——由概括到分析研究 260

第一节隋、唐时期中医学思想的特点 261

一、大同精神影响下的医书编撰思想 262

二、重视人命、重视健康的思想 264

三、重视实践感知的认识论 266

四、分析综合法倾向为主的方法论 270

五、在鬼神、天命方面的矛盾观点 272

第二节 病因病机与疾病证候认识之深化 274

一、病因认识之深化 275

二、病机认识之深化 283

三、一个病一个病分别探索临床证候的方法特点 287

第三节 孙思邈的医学思想 296

一、孙思邈的天人相应观、伦理观与医德思想 297

二、孙思邈的生命与健康(养生)观 304

三、孙思邈关于神鬼、天命及成仙、咒禁的思维矛盾 316

第四节 其他医家及医著中反映的医学思想 320

一、王焘的医学思想 321

二、蔺道人的骨伤治疗思想 326

三、《新修本草》反映出的思想方法 331

第五节 医学教育思想之革新 336

一、早期择徒授术观念 336

二、医学院教育思想 340

三、两种医学教育思想与得失评估 344

第六章儒、道、佛思想对医学思想的影响 346

第一节 儒家思想对医学之影响 347

一、儒家思想对医学思想发展之促进 347

二、儒家思想对医学思想发展之制约 358

第二节 道家、道教思想对医学之影响 360

一、道家思想对医学思想发展之促进 360

二、道家思想对医学思想发展之制约 373

第三节 佛教思想对医学之影响 374

一、佛教思想对医学思想发展之促进作用 375

二、佛教思想对医学思想发展之阻碍作用 390

第七章 政府重视医学和儒医的产生 392

第一节 皇帝惠民思想指导下的医药学 393

一、皇帝对医药卫生事业的关注及其思想动机 394

二、皇帝关注下医药卫生事业的进步 398

第二节 儒家思想对官办医学教育的影响 408

一、宋徽宗之前的官办医学教育 408

二、宋徽宗时的医学教育高潮 413

第三节 范仲淹尚医思想与儒医发展 417

一、范仲淹的良相良医说 418

二、儒医阶层出现及其社会根源 421

三、儒士从医的自身因素 424

四、“医儒合一”的几位名家 426

第四节 重视医学理论研究与伤寒学派的兴起 440

一、重视医学理论研究 440

二、伤寒学派的兴起 443

第八章 医学辨证论治争鸣的思想火花 450

第一节 医学学术思想争鸣的背景 451

一、儒学学派与医学学派之形成 452

二、医学流派争鸣形成的思想因素 456

第二节 辨证论治方法论学术争鸣 463

一、刘完素与火热论 464

二、张元素与脏腑辨证理论 466

三、张从正与攻邪论 468

四、李杲与脾胃论 471

五、王好古与阴证论 473

六、朱震亨与阳有余阴不足论 475

第三节 法象药理学说 477

一、《宋徽宗圣济经》的法象药理学说 478

二、张元素的法象药理学说 483

第四节金、元医学思想争鸣之评估 490

一、医学争鸣思想的进步性 491

二、医学争鸣中寓有的守旧思想 49

第九章 求实思想指导下的中医学进步 497

第一节 本草研究求实思想 498

一、《本草品汇精要》之求实思想与药物分类方法 498

二、李时珍思想方法与《本草纲目》 504

第二节 稀痘论与预防思想的伟大胜利 513

一、古代免疫思想及其演变 514

二、预防天花实践中的探索与人痘接种术的思想基础 516

三、人痘接种术的出现与传播中的思想斗争 518

四、人痘接种法在正确思想指导下不断改进 521

五、人痘接种免疫思想在全球的胜利 525

第三节 戾气学说 531

一、吴有性以前的医学家对传染病病因病机认识 531

二、吴有性的传染病病因观——戾气学说 533

三、吴有性的辨证论治模式与研究思路 538

四、清代温病病因学旧思维的回复 542

第四节 人体解剖之认识论 544

一、古代人体解剖的思想指导与成就 545

二、清·王清任的革新与贡献 547

三、封建礼教观念对解剖学的阻碍 551

第五节 辨证论治中的思想争论 553

一、内科学领域的医学思想与学术争鸣 553

二、外科学领域的手术与非手术思想斗争 558

三、妇产科领域医学创新与封建伦理思想的碰撞 563

第十章 辨证论治思想趋于完善与守旧思想对医学的制约 573

第一节 辨证论治方法论在传染病治疗上的丰富发展 575

一、温病学派之诞生与传染病认识论 575

二、卫气营血辨证论治学说 585

三、三焦辨证论治学说 589

四、湿热辨证论治学说 596

五、伤寒学派的状况 60

第二节 辨证论治方法与临床各科学派之争论 604

一、内科学 604

二、外科学 610

三、骨伤科 611

四、外治法 612

五、妇产科 614

六、儿科 616

七、眼科 617

八、口齿咽喉科 617

九、针灸存废之争 619

十、养生学的思想特点 620

十一、医学普及思想 621

第三节 医学革新思想与守旧思想之争论 623

一、喻嘉言的思想及其影响 623

二、徐灵胎的思想及其影响 629

三、陈修园的思想及其影响 638

第十一章 近代中国的医学思潮 645

第一节 近代化历程与医学思潮 645

一、社会思想文化的革新与演进 645

二、西学东渐与西医的传入 649

三、文化转型时期的医学思潮 651

第二节 洋务时期的中西医学观 657

一、清末在华西医对中医的认识 658

二、洋务时期文化界人士的中西医学观 660

三、中医人士的中西医学观 663

第三节 清末、民初的医学改良思潮 675

一、清末、民初的文化和医学概况 675

二、医学改良论 677

三、中体西用论 680

四、欧化论 683

五、国粹保存论 685

六、中西折中论 688

第四节 二三十年代的主要医学思潮 690

一、余云岫与“废止中医”论 691

二、“中医科学化”思潮 694

三、保存中医思潮 697

四、关于“中西医汇通” 703

第十二章 从中西医汇通论到中西医结合思想之飞跃 711

第一节 科学观之论争 712

一、“民族虚无主义”思想的影响 712

二、“复古主义”思想的影响 716

三、科学观认识论之讨论 718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思想之认识论和方法论 720

一、团结中西医的思想基础 720

二、继承发扬中医学的观点 731

三、关键在于西医学习中医,而不是中医学习西医 736

四、正确对待中医学之认识论和方法论 738

五、把中西医放在同等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立论和保证 740

六、思想领域激烈斗争的妥善解决 743

七、继承思想指导下的中医教学、医疗和科研 744

八、中西医结合思想指导下的新思维、新构想 747

第三节 回归论、替代论的影响 749

一、发展现代医学、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指导思想 751

二、中国发展传统医学思想获得成功 755

三、世界关注中国传统医学研究的突破 756

四、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创设传统医学处,提倡发展传统医学 759

五、传统医学为世界各国所关注 760

六、发展传统医学对世界各国医学界的启发和选择 763

七、中国发展传统医学对世界各国的示范作用 764

第十三章“道法自然”——中医学术思想的内核 766

第一节 宏观思维从神秘论向唯物论转化 767

一、认识世界的方法论 767

二、冥想的神秘主义时代留下了什么 769

三、天命观与自然观的分野 772

第二节 自然规律论融入医学理论 775

一、从巫术医学中脱颖而出的扁鹊 775

二、医学理论和实践的自然哲学化 778

三、社会和心理情志因素的纳入 782

第三节 中医学理论彰显的生态规律 786

一、中医学的整体观 786

二、中医学的生态适应调谐原理 789

三、生态适应规律理论的现代意义 793

后记 79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