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改革的社会学透视
改革的社会学透视

改革的社会学透视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潘成义,赵力编著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305007897
  • 页数:44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根据“改革是振兴中国的唯一出路,史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布克逆转”的结论,用社会学的原理、观点、方
《改革的社会学透视》目录

改革的社会层面篇 3

第一章 时代大潮论 3

第一节 当代改革特征 3

(一) 改革的深刻内容 4

(二) 改革的基本特征 7

第二节 当代改革潮流 10

(一) 东方改革流 11

(二) 西方改革流 15

第三节 中国改革面临的挑战 19

(一) 全球性改革大潮的深远影响 19

(二) 改革大潮向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 21

第二章 历史抉择论 26

第一节 改革作用的历史回溯 26

(一) 改革是历史前进的动力 27

(二) 改革历史潮流可推不可阻 29

第二节 错失良机的历史教训 32

(一) 第一次错失良机的教训 33

(二) 第二次错失良机的教训 36

(三) 反思、奋进——民族之希望 38

第三节 千载难逢的新的机遇 39

(一) 机遇——扑面而来的科技大潮 40

(二) 契机——锲而不舍地坚持改革 42

第三章 社会必然论 45

第一节 “初级阶段”的呐喊 45

(一) 改革是“初级阶段”的迫切要求 46

(二) 改革是“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动力机制 49

第二节 “现代化”的寄托 50

(一) 改革是我国现代化的“助产婆” 51

(二) 改革是迟发展的中国早日现代化的“催化剂” 52

第三节 “中华腾飞”的必然 54

(一) 中华,选择改革之路的必然 55

(二) 中华,在改革中崛起的必然 57

改革的社会因素篇 63

第四章 主体因素论 63

第一节 人的现代化 63

(一) 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性 64

(二) 人的现代化的途径 66

(三) 人的现代化不是人的西方化 71

第二节 角色现代化 72

(一) 改革与角色理论 72

(二) 改革需要角色调适 74

(三) 改革要求克服角色的功利性 78

(四) 改革召唤着角色现代化 81

第三节 群体现代化 85

(一) 浓化群体意识 85

(二) 净化群体利益 87

(三) 优化群体结构 91

第五章 客体因素论 96

第一节 经济现代化 97

(一) 工业化 97

(二) 商品化 98

(三) 社会化 100

(四) 现代化 102

第二节 政治现代化 103

(一) 更新传统政治文化 104

(二) 建构政治现代化的目标模式 106

第三节 文化现代化 110

(一) 文化现代化的基础 110

(二) 文化现代化的情势 112

(三) 文化现代化的途径 114

第四节 社制完善化 117

(一)社制改革 117

(二) 社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20

(三) 我国社制将在改革中走向完善 122

第六章 精神因素论 125

第一节 思维现代化 125

(一)思维现代化的特征 126

(二) 思维现代化的变革 128

(三) 思维方式现代化的趋势 132

第二节 观念现代化 134

(一) 改革呼唤新观念崛起 135

(二) 改革呼唤传统观念更新 137

(三) 改革呼唤度过观念更新“阵痛”的难关 139

第三节 道德现代化 140

(一) 革除传统道德中的消极因素 140

(二) 现代化的道德建设 144

(三) 改革中要重视道德教育 150

第四节 风尚现代化 152

(一)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社会风尚 152

(二) 我国不良社会风尚的根源 154

(三) 风尚现代化的建设 157

改革的社会环境篇 163

第七章 秩序优化论 163

第一节 政治秩序优化 163

(一)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政治稳定 164

(二) 合理强化政治权威,防止权威流失 167

(三) 建立“协商对话”制度,促进“政治沟通” 174

第二节 经济秩序优化 179

(一) 顺应整治,寻求秩序优化 180

(二) 端正认识,增强改革信心 182

第三节 思想秩序优化 184

(一) 思想宣传秩序优化 184

(二) 思想理论秩序优化 188

第四节 社会秩序优化 193

(一) 改革中社会无序状态概览 194

(二) 改革中社会无序状态的治理 198

第八章 行为优化论 202

第一节 领导行为优化 202

(一) 领导行为的科学涵义 203

(二) 领导行为优化的主要特征与基本条件 205

第二节 管理行为优化 213

(一) 管理行为优化的模式 214

(二) 管理决策行为优化 218

第三节 人际行为优化 221

(一) 人际合作行为优化 222

(二) 人际同化行为优化 225

(三) 人际调适行为优化 227

(四) 人际竞争行为优化 228

第九章 生活优化论 231

第一节 生活方式概论 231

(一) 生活方式的概念和结构 232

(二) 生活方式的特征和作用 234

第二节 我国生活方式的巨变 236

(一) 劳动生活方式从“依附型”向“自主型”变化 236

(二) 消费生活方式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变化 237

(三) 交往生活方式从“封闭型”向“开放型”变化 238

(四) 精神生活方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变化 239

第三节 建构新的生活方式系统 240

(一) “文明、健康、科学” 240

(二)开放型 242

(三) 现代化 243

第十章 心理优化论 244

第一节 改革心理分层 244

(一) 改革的社会心理特点 245

(二) 改革的社会心理变化 246

(三) 改革的社会心理分层 248

第二节 改革心理障碍 250

(一) 改革的心理地位 250

(二) 改革的心理失衡 252

(三) 改革的心理障碍 254

第三节 改革心理优化 257

(一) 改变僵化心理定势 257

(二) 强化创造心理功能 259

改革的社会机制篇 265

第十一章 信息机制论 265

第一节 现代信息与信息机制 265

(一)现代信息特征 266

(二) 现代信息机制 268

第二节 我国信息机制的弊端 271

(一) 信息对流失衡 272

(二) 沟通渠道超载 272

(三) 滤波机制较弱 274

(四) 传送灵敏度不高 275

第三节 我国信息机制的完善 275

(一) 建立多元化的信息网 276

(二) 扩大沟通干系的独立性 279

(三) 提高信息渠道的利用率 280

第十二章 系统机制论 282

第一节 改革的系统性 282

(一)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283

(二) 改革系统的整体性 285

第二节 改革的相关性 289

(一) 局整相关 289

(二) 系统相关 293

第三节 改革的有序性 294

(一) 有序的必要性 294

(二) 有序的原则 297

(三) 有序的方法 298

第四节 改革的合目的性 301

(一) 改革是一项合目的性的社会工程 301

(二) 改革合目的性的制导作用 302

(三) 改革合目的性要求树立全程优化思想 305

第十三章 控制机制论 307

第一节 控制是改革的保障机制 307

(一) 社会控制及其原则 308

(二) 社会控制的功能 311

第二节 改革需要多元控制 312

(一) 权力控制机制 313

(二)法制控制机制 317

(三) 纪律控制机制 319

第三节 改革召唤新的控制机制 320

(一) 控制的民主化 321

(二) 控制的法制化 323

(三) 控制民主化和法制化的统一 325

第十四章 协调机制论 328

第一节 动机协调 328

(一) 改革与动机 329

(二) 改革动机的良性协调 331

第二节 行为协调 335

(一) 行为协调的根据 335

(二) 行为协调的功能和目标 340

(三) 调适“短期行为”,提高行为效率 343

第三节 利益协调 348

(一) 改革的物质利益原则 348

(二) 改革中物质利益冲突与协调 351

(三) 利益分配不公与社会公平的冲突及协调 360

改革的社会发展篇 369

第十五章 动力论 369

第一节 确立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主体感 369

(一) 主体感是驱动改革的强大精神力量 370

(二) 确立与强化参与改革的主体感 373

第二节 确立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忧患感 374

(一) 忧患感是改革发展的强劲动力 375

(二) 树立和强化民族忧患感 377

第三节 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感 379

(一) 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功能 380

(二) 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可扬而不可弃 382

第四节 确立争先恐后的竞争感 385

(一) 竞争感是保持改革活力的动力源泉 386

(二) 公平与效率是强化竞争感的两大要素 389

第十六章 曲折论 392

第一节 改革任务的艰巨性 392

(一) 充分认识改革任务的艰巨性 393

(二) 充分做好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396

第二节 改革矛盾的复杂性 399

(一) 政治上的两难矛盾 400

(二) 经济上的两难矛盾 402

(三) 文化上的两难矛盾 404

(四) 心态上的两难矛盾 406

第三节 改革过程的长期性 409

(一) 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409

(二) 反对“速成论”和“过头论” 415

第四节 改革前进的波浪式 417

(一) 改革的历史是波浪式前进的历史 418

(二) 在挫折和失败的考验中增强改革韧性 419

第十七章 趋势论 422

第一节 全方位的深化格局 422

(一) 全面地深化改革 423

(二) 配套的战略选择 426

第二节 多风险的发展道路 429

(一) 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有风险性的事业 429

(二) 增强改革承受能力,防止改革自我复归 432

第三节 振奋人心的光明前程 436

(一) 11年改革形势喜人 436

(二) 今后改革前景良好 43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