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病理学  第3版
病理学  第3版

病理学 第3版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玉芳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7513209601
  • 页数:368 页
图书介绍:
《病理学 第3版》目录

绪论 1

一、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1

三、病理学的基本内容 2

四、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2

五、病理学的发展简史 3

上篇 总论 5

第一章 疾病概论 5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5

一、健康 5

二、疾病 5

三、亚健康 6

四、衰老 6

第二节 病因学 6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6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7

第三节 发病学 8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8

二、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9

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11

一、疾病的经过 11

二、疾病的转归 11

第二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13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13

一、萎缩 13

二、肥大 14

三、增生 15

四、化生 15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16

一、原因 16

二、发生机制 16

三、形态学变化 18

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 25

一、再生 26

二、肉芽组织 29

三、创伤愈合 30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34

第一节 充血 34

一、动脉性充血 35

二、静脉性充血 36

第二节 出血 38

一、类型和原因 38

二、病理变化 39

三、后果 39

第三节 血栓形成 39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40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和形态 43

三、血栓的结局 45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46

第四节 栓塞 46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46

二、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47

第五节 梗死 50

一、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50

二、梗死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51

三、梗死的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52

第四章 炎症 53

第一节 概述 53

一、炎症的概念 53

二、炎症的原因 53

第二节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54

一、变质 54

二、渗出 54

三、增生 65

第三节 急性炎症 65

一、变质性炎 65

二、渗出性炎 66

第四节 慢性炎症 69

一、非特异性增生性炎 69

二、特异性增生性炎 69

第五节 炎症的临床表现和结局 70

一、炎症的临床表现 70

二、炎症的结局 71

第五章 肿瘤 73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 73

第二节 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74

一、肿瘤的命名 74

二、肿瘤的分类 75

第三节 肿瘤的基本特征 76

一、肿瘤的一般形态 76

二、肿瘤的组织结构 77

三、肿瘤的异型性 77

第四节 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78

一、肿瘤的生长 78

二、肿瘤的扩散 79

三、肿瘤生长的生物学 81

四、恶性肿瘤浸润和转移的机制 82

第五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84

一、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84

二、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84

第六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85

第七节 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原位癌及上皮内瘤变 86

第八节 常见肿瘤举例 87

一、上皮组织肿瘤 87

二、间叶组织肿瘤 90

三、淋巴造血组织肿瘤 93

四、其他组织肿瘤 95

第九节 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96

一、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96

二、环境致癌因素 99

三、肿瘤发生的内因及其作用机制 101

第六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04

第一节 水、钠代谢障碍 104

一、正常水、钠代谢 104

二、水、钠代谢障碍 106

第二节 钾代谢障碍 109

一、正常钾代谢 109

二、钾代谢障碍 110

第七章 水肿 114

第一节 水肿的发病机制 114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 114

二、机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 115

第二节 水肿类型及其特点 117

一、心性水肿 117

二、肾性水肿 117

三、肝性水肿 118

四、肺水肿 118

五、脑水肿 119

第三节 水肿的特征和对机体的影响 119

一、水肿的表现特征 119

二、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120

第八章 酸碱平衡紊乱 121

第一节 酸碱物质的来源及平衡调节 121

一、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 121

二、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121

第二节 反映体内酸碱平衡变化的指标及其意义 124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126

一、代谢性酸中毒 126

二、呼吸性酸中毒 129

三、代谢性碱中毒 130

四、呼吸性碱中毒 132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133

一、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133

二、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133

三、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134

四、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134

五、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134

第九章 缺氧 135

第一节 常用血氧指标及其意义 135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136

一、低张性缺氧 136

二、血液性缺氧 137

三、循环性缺氧 138

四、组织性缺氧 138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139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139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140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 141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141

五、组织细胞的变化 142

第四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143

第十章 发热 144

第一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144

一、发热激活物 144

二、内生致热原 145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146

第二节 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148

第三节 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功能变化 149

一、代谢变化 149

二、功能变化 149

第十一章 应激 151

第一节 应激原与应激分期 151

一、应激原 151

二、应激的分期 151

第二节 应激反应的发生机制 152

一、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152

二、应激的急性期反应 154

三、细胞应激反应 155

第三节 应激时机体的代谢功能变化 155

一、代谢变化 155

二、功能变化 156

第四节 应激与疾病 157

一、应激与躯体心身疾病 157

二、应激与心理精神障碍 158

第十二章 休克 159

第一节 病因与分类 159

一、休克的病因 159

二、休克的分类 160

第二节 休克的分期与发病机制 161

一、休克早期 161

二、休克期 164

三、休克晚期 165

第三节 休克时细胞代谢改变和器官功能障碍 166

一、休克时细胞的代谢变化和结构损害 166

二、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167

三、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169

第十三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70

第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70

一、病因 170

二、发病机制 170

第二节 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 172

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172

二、肝功能严重障碍 172

三、血液的高凝状态 172

四、微循环障碍 172

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分型 173

一、分期 173

二、分型 173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的功能代谢变化和临床表现 173

一、出血 173

二、休克 174

三、器官功能衰竭 175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175

第十四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176

第一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176

一、原因 176

二、影响因素 176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177

一、自由基的作用 177

二、钙超载 180

三、白细胞的作用 181

第三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182

一、心脏的变化 182

二、脑的变化 183

三、其他器官的变化 183

下篇 各论 185

第十五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185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185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85

二、病理变化 188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190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190

二、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190

第三节 高血压病 193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93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 194

第四节 风湿病 197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98

二、基本病理变化 198

三、各器官病理变化 199

四、慢性心瓣膜病 201

第五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203

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203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203

第六节 心肌炎和心肌病 204

一、心肌炎 204

二、心肌病 205

第七节 心力衰竭 206

一、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分类 206

二、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208

三、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211

四、心力衰竭时机体主要的功能代谢变化 213

第十六章 呼吸系统疾病 216

第一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16

一、慢性支气管炎 216

二、肺气肿 218

三、支气管哮喘 220

四、支气管扩张症 221

第二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22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22

二、病理变化 222

三、临床病理联系 223

四、结局及并发症 223

第三节 肺炎 223

一、大叶性肺炎 224

二、小叶性肺炎 226

三、间质性肺炎 227

第四节 呼吸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229

一、鼻咽癌 229

二、肺癌 230

第五节 呼吸衰竭 23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34

二、机体主要的功能代谢变化 238

第十七章 消化系统疾病 241

第一节 胃炎 241

一、急性胃炎 241

二、慢性胃炎 242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病 243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43

二、病理变化 244

三、结局及合并症 245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 245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46

二、基本病理变化 247

三、临床病理类型 248

第四节 肝硬化 250

一、门脉性肝硬化 251

二、其他类型肝硬化 254

第五节 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256

一、食管癌 256

二、胃癌 257

三、结直肠癌 259

四、原发性肝癌 261

第六节 肝功能衰竭 263

一、肝功能衰竭的病因和分类 263

二、肝功能衰竭对机体的影响 263

三、肝性脑病 265

四、肝肾综合征 269

第十八章 泌尿及生殖系统疾病 271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27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72

二、病理变化 274

三、常见病理学类型 275

第二节 肾盂肾炎 281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81

二、类型 281

第三节 肾功能衰竭 283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 283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 285

三、尿毒症 289

第四节 生殖系统常见疾病 291

一、慢性子宫颈炎及子宫颈癌 291

二、子宫内膜增生症及子宫内膜癌 293

三、乳腺增生性病变及乳腺癌 294

四、前列腺增生症及前列腺癌 296

第十九章 常见神经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299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299

一、感染性疾病 299

二、神经元变性疾病 303

三、神经系统常见并发症 306

第二节 内分泌系统疾病 307

一、糖尿病 307

二、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 309

三、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 311

第二十章 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313

第一节 结核病 313

一、概述 313

二、肺结核病 316

三、血源性结核病 320

四、肺外器官结核病 320

第二节 伤寒 32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322

二、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 323

三、结局与并发症 324

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 325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325

二、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 325

第四节 阿米巴病 326

一、肠阿米巴病 326

二、肠外阿米巴病 328

第五节 血吸虫病 329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329

二、病理变化 329

三、主要脏器病变 331

第六节 钩端螺旋体病 33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332

二、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 332

第七节 流行性出血热 333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333

二、病理变化 333

三、临床病理联系 334

第八节 性传播性疾病 334

一、淋病 334

二、尖锐湿疣 335

三、梅毒 336

四、艾滋病 338

第九节 深部真菌病 339

一、假丝酵母菌病 340

二、曲菌病 341

三、毛霉菌病 341

四、隐球菌病 342

五、放线菌病 342

附篇 343

附一 代谢综合征 343

第一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343

一、病因 344

二、发病机制 344

第二节 代谢与功能变化 348

一、代谢变化 348

二、器官功能变化 349

附二 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 351

第一节 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 351

一、膜受体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 351

二、核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途径 354

第二节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354

一、信号转导异常的环节 354

二、信号转导异常与糖尿病 356

三、信号转导异常与肿瘤 357

四、信号转导与炎症 358

附三 病理学常用研究方法简介 360

一、大体观察和组织细胞学技术 360

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360

三、电子显微镜技术 362

四、原位杂交技术 362

五、原位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 363

六、显微切割术 363

七、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 363

八、流式细胞术 363

九、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 364

十、生物芯片技术 364

十一、动物活体成像技术 365

十二、图像分析和体视学技术 365

主要参考文献 36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