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中国文论要略
中国文论要略

中国文论要略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枝培著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305027685
  • 页数:325 页
图书介绍:
《中国文论要略》目录
标签:要略 文论

前言 1

思潮篇 1

第一章 先秦:古代文论的萌芽期 1

一 “诗言志”观念的形成 2

二 孔子的文艺观 4

(一)兴、观、群、怨 4

(二)思无邪 11

(三)中和之美 13

(四)温柔敦厚诗教 15

(一)崇尚自然本色之美 17

三 庄子的文艺观 17

(二)追求神化——神美境界 19

(三)重视浪漫主义手法 22

四 文学思想之借鉴 23

(一)墨子“三表”法 23

(二)孟子“知言”与“同美” 24

(三)荀子“立隆正” 25

(四)《易传》论言辞 26

第二章 汉代:古代文论的渐进期 29

一 独尊儒术——《毛诗大序》 29

(一)言志与抒情 31

(二)风雅颂 32

(三)诗与政通 33

二 提倡大赋——赋论 35

三 对屈原的评价 37

四 王充的文学思想 42

(一)反对因袭,强调独创 42

(二)内容与形式统一 43

(三)文言与口语一致 44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古代文论的自觉期 46

一 文学观念由“合”走向“分” 48

二 文学功能由“经国”转向“不朽” 52

(一)曹丕《典论·论文》 54

三 第一次出现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和专论 54

(二)陆机《文赋》 55

(三)挚虞《文章流别论》 55

(四)刘勰《文心雕龙》 55

(五)钟嵘《诗品》 58

第四章 唐代:古代文论的革新期 60

一 开启一代文风的陈子昂及李白 60

二 “集大成”的杜甫 63

三 提倡“讽谕”说的白居易 65

四 主张“志道”、“明道”的韩愈、柳宗元 66

五 提出“意境”理论的皎然、司空图 68

(一)殷瑶“兴象”说 68

(二)《诗格》“三境”说和皎然“取境”说 69

(三)司空图“象外”说 71

第五章 宋代:古代文论的扩展期 74

一 文艺种类的合而论之 74

(一)以文为诗 74

(二)以诗为词 76

(三)诗画一律 78

二 从“江西”入,不从“江西”出 80

(一)黄庭坚“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 80

(二)陆游“工夫在诗外” 82

(三)杨万里“万象毕来” 83

(一)诗穷后工与诗能穷人 85

三 文学的作用与定价 85

(二)消忧解愁与煮字疗饥 86

(三)金玉珠贝与谷粟布帛 88

四 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形式——诗话 89

(一)保存有关资料,具有文献价值 92

(二)探讨理论问题,反映文坛动态 92

(三)解析佳作名句,总结创作经验 93

五 以禅喻诗 94

(一)偈颂与诗话及学诗诗 95

(二)不立文字与另别才别趣 97

(三)禅悟与诗悟 98

第六章 明代:古代文论的情化期 100

一 李贽提十昌“童心”说 103

二 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 106

三 汤显祖要求“神情合至” 108

四 冯梦龙强调“善达性情” 111

第七章 清代(初、中期):古代文论的综合期 114

一 诗论 115

(一)王士祯“神韵”说 115

(二)沈德潜“格调”说 117

(三)袁枚“性灵”说 118

(四)翁方纲“肌理”说 119

(一)方苞提倡“义法” 121

二 文论 121

(二)刘大櫆讲求“神气” 122

(三)姚鼐主张“义理、考据、文章”三相济 122

三 词论 126

(一)浙派 126

(二)常州派 127

四 曲论 130

(一)结构第一 130

(二)面向观众 133

五 话论 135

(一)肯定想象和虚构的作用 136

(二)强调人物的个性化 138

第八章 近代:古代文论的融外期 143

一 诗界革命 144

二 小说界革命 146

三 王国维的文学思想 149

(一)《红楼梦评论》 150

(二)《人间词话》 151

附录一 新时期以来研究古代文论概况 158

一 对儒、道文论的再评价 159

二 加强艺术经验的总结 159

三 从作品中概括理论问题 161

四 比较文论和方法论的复兴 162

五 《文心雕龙》研究的深化 164

附录二 古人研究文论简况 170

一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170

二 《隋书·经藉志》“总集” 171

三 《新唐书·艺文志》“文史类” 171

四 《四库全书》“诗文评” 172

理论篇 173

枢纽论 173

一 论“文道” 173

(一)四篇《原道》 173

(二)古文运动论文与道的关系 180

(三)道统与文统 186

二 论“文气” 190

(一)宇宙之气与人体之气 190

(二)文章之气六种 192

三 论“文德” 198

(一)有德有言与余力学文 198

(二)文人相轻与文人无行 199

(三)士先器识与必敬以恕 202

(二)构思是判别“文”与“笔”的条件 206

(一)构思是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线 206

一 构思的重要性 206

构思论 206

(三)构思是决定创作能否成功的关键 207

二 构思的主要任务 209

(一)解决“意不称物”的问题 209

(二)酝酿艺术形象 213

(三)确定主题 222

三 构思的基本特点和方法 226

(一)形象思维和“神与物游 226

(二)想象 228

(三)赋比兴 236

(四)离方遁圆 240

(一)灵感的特点与作用 246

四 构思过程中的困惑——关于灵感问题 246

(二)灵感的实质是触发 248

(三)培养灵感的主要途径是虚静 251

研术论 257

一 陆机论文术与文病 257

二 刘勰论文术 259

(一)造文之要术 259

(二)命篇之经略 261

(三)重视形式美 262

(一)夸张的意义 265

三 夸张 265

(二)王充论“增” 267

(三)刘勰论夸饰 269

四 含蓄 271

(一)含蓄的特点 271

(三)“隐秀”的意义 273

(三)痴情与移情 275

批评论 279

一 孟子论文学批评 279

(一)以意逆志 279

(二)知人论世 283

(一)态度问题 285

二 刘勰论知音 285

(二)修养问题 286

三 明清戏曲小说评点 290

(一)批评功能强调“通作者之意,开读者之心” 291

(二)批评方式通行随文评点 294

四 关于批评方法 296

(一)以意逆志法 297

(二)知人论世法 297

(三)唯务折衷法 297

(四)溯本求源法 297

(六)对照比较法 298

(五)大头脑法 298

鉴赏论 306

一 自得说 306

(一)梅尧臣自得差异 307

(二)朱熹去序自得与自吟自得 308

(三)金圣叹自得自造 310

(四)王夫之以情自得 311

二 品味说 314

(一)味的发展轨迹 316

(二)钟嵘论滋味 317

(三)司空图论味外味 319

(四)苏轼论淡味 320

引用、参考书目举要 32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