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白惠卿,陈育民,安云庆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811164221
  • 页数:344 页
图书介绍:本书37章,包括医学免疫、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病理、免疫应用等;微生物学内容包括:病毒、致病性细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书后附有专业词汇英汉缩写对照。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目录

第一篇 医学免疫学 3

第一章 医学免疫学概述 3

第一节 免疫与免疫学 3

一、免疫的概念 3

二、免疫学与医学免疫学 3

三、免疫系统及其功能 3

四、免疫类型及其特点 4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和重要成就 7

一、免疫学发展简史 7

二、20世纪获得诺贝尔奖的免疫学家及其贡献 8

第二章 抗原 10

第一节 抗原的异物性和特异性 10

一、抗原的异物性 10

二、抗原的特异性 10

第二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13

一、抗原理化性质 13

二、宿主因素 14

三、免疫方法 14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15

一、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15

二、根据诱导抗体产生是否需要T细胞参与分类 16

三、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 16

四、白细胞分化抗原及其命名 17

第四节 超抗原、丝裂原和佐剂 17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 20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结构 20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20

二、免疫球蛋白功能区的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22

三、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 22

四、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23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24

一、同种型 24

二、同种异型 25

三、独特型 25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25

一、可变区(V)区的功能 25

二、恒定区(C)区的功能 26

第四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和功能 27

一、IgG 27

二、IgM 28

三、IgA 29

四、IgD 30

五、IgE 30

第五节 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 31

一、多克隆抗体 31

二、单克隆抗体 31

第六节 免疫球蛋白的基因结构及其表达 32

一、免疫球蛋白胚系基因及其定位 32

二、人类Ig胚系基因结构及其重排和表达 32

三、免疫球蛋白的类别转换 34

第四章 补体系统 35

第一节 补体系统概述 35

一、补体的命名 35

二、补体系统的组成 35

三、补体的生物合成和理化性质 36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 36

一、经典途径的激活过程 36

二、旁路途径的激活过程 39

三、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途径的激活过程 39

四、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40

第三节 补体活化的调节 41

一、补体自身衰变的调节 41

二、可溶性补体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 41

三、膜结合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 42

第四节 补体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42

一、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 42

二、调理作用 42

三、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 43

四、引起炎症反应 43

五、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43

第五节 补体系统缺陷与疾病 43

一、补体固有成分的缺陷 43

二、补体调节分子缺陷 44

第五章 细胞因子 45

第一节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概述 45

一、细胞因子的分类 45

二、细胞因子受体 46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和主要生物学作用 47

一、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47

二、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49

第三节 细胞因子各论 51

一、白细胞介素的主要来源和生物学功能 51

二、Ⅱ型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52

三、肿瘤坏死因子及其主要的生物学功能 52

四、集落刺激因子的主要来源和生物学功能 53

五、趋化性细胞因子亚族及其生物学功能 53

六、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主要的生物学功能 54

第四节 细胞因子与疾病的关系和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54

一、细胞因子与疾病的关系 54

二、细胞因子在临床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55

第六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产物 57

第一节 HLA复合体及其编码产物 57

一、HLA-Ⅰ类基因及其编码产物 57

二、HLA-Ⅱ类基因及其编码产物 58

三、HLA-Ⅲ基因及其编码产物 58

第二节 HLA分子的结构 59

一、HLA-Ⅰ类分子的结构 59

二、HLA-Ⅱ类分子的结构 60

第三节 MHC分子的分布和主要功能 60

一、MHC-Ⅰ类和类分子的分布 60

二、MHC-Ⅰ类和类分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61

第四节 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 61

一、单倍型遗传 61

二、多态性现象 62

第五节 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63

一、HLA与同种器官移植的关系 63

二、HLA与输血反应的关系 63

三、HLA与疾病的相关性 63

四、HLA异常表达与疾病的关系 64

五、HLA与法医学的关系 64

第七章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主要作用 65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 65

一、骨髓 66

二、胸腺 67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 70

一、淋巴结 70

二、脾脏 70

三、皮肤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71

第八章 适应性免疫细胞 73

第一节 T淋巴细胞 73

一、T细胞表面分子及其功能 73

二、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 76

第二节 B淋巴细胞 79

一、B细胞表面分子及其功能 79

二、B2细胞的主要生物学特征和功能 81

第九章 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 83

第一节 吞噬细胞 83

一、中性粒细胞 83

二、单核细胞 83

三、巨噬细胞 83

第二节 树突状细胞 86

第三节 自然杀伤细胞 87

一、NK细胞对病毒感染和肿瘤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87

二、NK细胞的杀伤作用机制 87

第四节 γδT细胞 88

第五节 B1细胞 88

第六节 其他固有免疫细胞 89

第十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 90

第一节 概述 90

一、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概念 90

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 90

三、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90

四、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90

五、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性 91

第二节 抗原提呈细胞及其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 91

一、抗原提呈细胞 91

二、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 91

第三节 T细胞和B细胞的激活 93

一、T细胞与APC的相互作用和T细胞活化信号的产生 93

二、B细胞与Th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其活化信号的产生 94

第四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96

一、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96

二、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 98

第五节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99

一、CD4+效应Th1细胞的形成和主要生物学作用 99

二、CD8+效应CTL细胞的形成和主要生物学作用 101

第十一章 固有免疫应答 104

第一节 参与固有免疫的组织、细胞和效应分子 104

一、组织屏障及其作用 104

二、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主要作用 105

三、固有免疫效应分子及其主要作用 105

第二节 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107

一、瞬时固有免疫应答阶段 107

二、早期固有免疫应答阶段 107

三、适应性免疫应答诱导阶段 108

第三节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108

一、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 108

二、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109

第十二章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111

第一节 免疫耐受 111

一、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和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 111

二、T细胞和B细胞的免疫耐受特点 112

三、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112

四、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 113

第二节 免疫应答的调节 114

一、抗原、抗体及其复合物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114

二、免疫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116

三、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作用 117

第十三章 超敏反应 119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119

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 119

二、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20

三、临床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21

四、Ⅰ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 122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123

一、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23

二、临床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23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124

一、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24

二、临床常见的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26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126

一、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26

二、临床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28

第十四章 免疫学防治 129

第一节 免疫学预防 129

一、人工免疫的概念和种类 129

二、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 129

三、计划免疫 131

四、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 132

第二节 免疫治疗 133

一、以抗体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133

二、以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134

三、以药物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135

四、免疫抑制剂 135

第十五章 免疫学检测 137

第一节 抗原或抗体的体外检测 137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137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 137

三、抗原抗体反应类型和检测方法 138

第二节 免疫细胞的分离和检测 144

一、免疫细胞的分离 144

二、免疫细胞功能测定 145

第二篇 医学微生物学 149

第十六章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 149

第一节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149

一、微生物的概念 149

二、微生物的分类 149

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49

四、微生物学的概念 150

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学及其发展概况 151

一、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 151

二、医学微生物学及其发展概况与现状 151

第十七章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153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53

一、细菌的大小 153

二、细菌的形态 153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154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154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158

第三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 161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61

二、细菌的繁殖方式和速度 162

三、细菌群体生长繁殖的规律 162

第四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 163

一、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及生化检测 163

二、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164

第五节 细菌的形态结构检查与人工培养 165

一、细菌的形态结构检查 165

二、细菌的人工培养 166

第六节 细菌的属、种、型、株的概念与命名 168

第十八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70

第一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 170

一、形态与结构变异 170

二、菌落变异 171

三、毒力变异 171

四、耐药性变异 171

第二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171

一、细菌染色体 171

二、质粒 171

三、噬菌体 172

第三节 细菌变异的发生机制 173

一、突变 173

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173

第四节 细菌变异的实际应用 175

一、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应用 175

二、在检测致癌物质方面的应用 176

三、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176

第十九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177

第一节 致病菌与条件致病菌 177

一、致病菌 177

二、条件致病菌 177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性 177

一、细菌致病性的概念 177

二、影响细菌致病性的因素 178

第三节 细菌的毒力物质 178

一、侵袭物质 178

二、细菌的毒素 179

第四节 细菌性感染的发生发展与结局 182

一、感染的来源 182

二、感染的传播方式与途径 183

三、感染的类型 184

第二十章 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186

第一节 病毒概述 186

一、病毒与病毒体的概念 186

二、病毒的基本特征 186

三、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87

第二节 病毒体的大小与形态 187

一、病毒体的大小 187

二、病毒体的形态 188

第三节 病毒体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188

一、基本结构 188

二、辅助结构 189

第四节 病毒的增殖 190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190

二、病毒的异常增殖 192

三、病毒的干扰现象 192

第五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193

一、物理因素的影响 193

二、化学因素的影响 193

第六节 病毒的分类 194

[附]亚病毒感染因子 195

第二十一章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196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方式 196

一、病毒侵入宿主机体的途径和方式 196

二、病毒侵入细胞及在体内播散的方式 197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198

一、病毒对感染细胞的致病作用 198

二、病毒对感染机体的致病作用 199

第三节 病毒的感染类型 200

一、整体水平的病毒感染类型 200

二、细胞水平的病毒感染类型 201

第二十二章 消毒与灭菌 202

第一节 消毒与灭菌的概念 202

第二节 物理消毒灭菌法 202

一、热力消毒灭菌法 202

二、辐射杀菌法 204

三、滤过除菌法 204

第三节 化学消毒灭菌法 204

一、化学消毒剂的主要种类 204

二、化学消毒剂的作用机制 205

三、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式及应用 205

四、常用消毒剂的种类、浓度与用途 206

第四节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208

一、处理剂量 208

二、消毒剂的种类与性质 208

三、微生物的种类与污染程度 208

四、温度与湿度 208

五、酸碱度 209

六、有机物与其他化学拮抗物 209

第二十三章 细菌与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与防治原则 210

第一节 细菌与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原则 210

一、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210

二、病原菌及其结构成分的检测 211

三、病毒体及其结构成分的检测 212

四、病原菌与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214

第二节 细菌与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214

一、细菌感染的药物治疗 214

二、病毒感染的药物治疗 215

第二十四章 致病性球菌 217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217

一、生物学特性 21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18

三、微生物学检查 220

四、防治原则 220

第二节 链球菌属 220

一、生物学特性 22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22

三、微生物学检查 223

四、防治原则 223

第三节 肺炎链球菌 224

一、生物学特性 224

二、致病性 224

三、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225

第四节 奈瑟菌属 225

一、脑膜炎奈瑟菌 225

二、淋病奈瑟菌 227

第二十五章 肠杆菌科细菌 229

第一节 概述 229

一、肠杆菌科细菌的概念 229

二、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生物学特性 229

第二节 埃希菌属 230

一、生物学特性 231

二、致病性 231

三、微生物学检查 233

四、防治原则 233

第三节 沙门菌属 234

一、生物学特性 23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35

三、微生物学检查 236

四、防治原则 237

第四节 志贺菌属 238

一、生物学特性 23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38

三、微生物学检查 239

四、防治原则 240

第五节 其他肠杆菌科细菌 240

一、克雷伯菌属 240

二、变形杆菌属 240

第二十六章 弧菌属与弯曲菌 242

第一节 弧菌属 242

一、霍乱弧菌 242

二、副溶血性弧菌 244

第二节 弯曲菌属 245

第三节 螺杆菌属 245

第二十七章 厌氧性细菌 247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 247

一、破伤风梭菌 247

二、产气荚膜梭菌 249

三、肉毒梭菌 250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251

一、无芽胞厌氧菌的种类、分布及特性 251

二、致病性 252

三、微生物学检查 253

四、防治原则 253

第二十八章 分枝杆菌属 255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255

一、生物学特性 255

二、致病性 256

三、免疫性与超敏反应 257

四、微生物学检查 258

五、防治原则 258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 258

第二十九章 其他致病性细菌 260

第一节 人畜共患病病原菌 260

一、炭疽芽胞杆菌 260

二、鼠疫耶氏菌 261

三、布鲁菌属 262

第二节 军团菌属 263

第三节 白喉棒状杆菌 263

一、生物学特性 263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264

三、微生物学检查 265

四、防治原则 265

第四节 铜绿假单胞菌 265

第五节 百日咳鲍特菌 265

第六节 流感嗜血杆菌 266

第三十章 呼吸道病毒 267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267

一、生物学特性 267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268

三、微生物学检查 269

四、防治原则 269

第二节 副粘病毒 269

一、麻疹病毒 270

二、思腺炎病毒 270

三、呼吸道合胞病毒 271

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271

一、腺病毒 271

二、风疹病毒 272

三、冠状病毒 272

第三十一章 肠道感染病毒 274

第一节 肠道病毒 274

一、肠道病毒的种类及特征 274

二、脊髓灰质炎病毒 275

三、其他肠道病毒 275

第二节 急性胃肠炎病毒 276

一、轮状病毒 276

二、杯状病毒 277

第三十二章 肝炎病毒 278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278

一、生物学特性 27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79

三、微生物学检查 279

四、预防和控制 280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280

一、主要生物学特性 28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82

三、微生物学检查 284

四、预防措施 285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285

一、主要生物学特性 285

二、致病性 285

三、微生物学检查 285

第四节 其他肝炎病毒 286

一、丁型肝炎病毒 286

二、戊型肝炎病毒 286

三、庚型肝炎病毒 287

四、己型肝炎病毒与TT型肝炎病毒 287

第三十三章 疱疹病毒 288

第一节 概述 288

第二节 单纯疱疹病毒 289

一、生物学特性 28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89

三、微生物学检查 290

四、防治原则 290

第三节 EB病毒 290

一、生物学特性 29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91

三、微生物学检查 292

四、防治原则 292

第四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292

第五节 巨细胞病毒 293

一、生物学特性 293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293

三、微生物学检查及预防 294

第三十四章 逆转录病毒 295

第一节 逆转录病毒的种类及特性 295

一、逆转录病毒的种类 295

二、逆转录病毒的共同特性 295

第二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95

一、生物学特性 29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97

三、微生物学检查 298

四、防治原则 298

第三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 299

一、生物学特性 299

二、致病性 299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299

第三十五章 其他病毒 300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300

一、生物学特性 300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300

三、微生物学检查 301

四、防治原则 301

第二节 虫媒病毒 301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301

二、登革病毒 302

第三节 出血热病毒 303

一、汉坦病毒 303

二、新疆出血热病毒 304

第四节 人乳头瘤病毒 304

一、生物学特性 30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05

三、微生物学检查 305

第五节 朊粒 305

一、生物学特性 30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05

三、微生物学检查 306

四、防治原则 306

第三十六章 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307

第一节 支原体 307

一、生物学特性 30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07

三、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308

第二节 衣原体 308

一、生物学特性 30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09

三、微生物学检查 310

四、防治原则 311

第三节 立克次体 311

一、生物学特性 31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12

三、微生物学检查 313

四、防治原则 314

第四节 螺旋体 314

一、钩端螺旋体 314

二、梅毒螺旋体 316

三、伯氏疏螺旋体 318

四、回归热螺旋体 319

第五节 放线菌 319

一、放线菌属 319

二、诺卡菌属 319

三、微生物学检查 320

四、防治原则 320

第三十七章 真菌 321

第一节 真菌的基本特性 321

一、真菌的分类 321

二、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321

三、真菌的培养特性与菌落特征 322

四、真菌的抵抗力与变异性 323

五、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323

第二节 主要致病性真菌 324

一、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324

二、条件致病性真菌 325

专业词汇及缩写英汉对照 32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