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医学生物学
医学生物学

医学生物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望九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802314474
  • 页数:253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规划教材之一。
《医学生物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 1

一、19世纪以前生命科学的发展概况 1

二、19世纪生命科学的蓬勃发展 1

三、20世纪生命科学的崭新面貌 2

第二节 生物学的分科 3

第三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 4

一、生物大分子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4

二、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 4

三、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运动形式 4

四、生长发育是生物体由量变到质变的表现形式 5

五、生殖是生命现象无限延续的根本途径 5

六、遗传和变异是决定和影响生命现象的中枢 5

七、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是自然界的基本法则 6

八、生物进化是生命活动的全部历史 6

第四节 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 6

一、生长发育与医学 7

二、分化与医学 7

三、干细胞与医学 7

四、基因组医学 8

五、生殖与医学 8

六、生物学与中药学 8

七、生物学与中西医结合医学 8

第一篇 医学细胞生物学 9

第二章 医学细胞生物学概论 9

第一节 医学细胞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 9

第二节 医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10

一、显微镜技术 10

二、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技术 11

三、细胞组分的分级分离技术 12

四、流式细胞技术 13

第三章 细胞的概述 14

第一节 无机化合物 14

一、水 14

二、无机盐 14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 15

一、有机小分子 15

二、生物大分子 16

第三节 细胞的形态和类型 20

一、细胞的大小和形态 20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21

第四章 细胞膜 23

第一节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23

一、细胞膜类脂 24

二、细胞膜蛋白 26

三、细胞膜糖类与细胞被 27

第二节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型及基本特性 29

一、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型 29

二、细胞膜的特性 29

第三节 细胞膜与物质运输 30

一、跨膜运输 30

二、膜泡运输 32

第四节 细胞膜受体与细胞识别 33

一、细胞膜受体 33

二、细胞识别 35

第五节 细胞膜与疾病 36

一、膜转运系统异常与疾病 36

二、膜受体异常与疾病 36

第五章 细胞质 37

第一节 细胞的内膜系统 37

一、内质网 37

二、高尔基复合体 40

三、溶酶体 42

四、过氧化物酶体 45

第二节 核糖体 46

一、核糖体的类型和化学组成 46

二、核糖体的结构 47

三、核糖体在细胞内的分布与蛋白质合成 47

第三节 线粒体 49

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49

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49

三、线粒体的主要功能 51

四、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53

五、线粒体与疾病 54

第四节 细胞骨架 55

一、微管 55

二、微丝 57

三、中间纤维 58

四、细胞骨架与疾病 61

第六章 细胞核 63

第一节 细胞核的形态 63

一、细胞核的形态、大小 63

二、细胞核的数目和位置 63

第二节 细胞核的结构 64

一、核被膜 64

二、染色质与染色体 65

三、核仁 67

四、核基质 69

第三节 细胞核的功能 69

一、遗传信息的贮存 69

二、DNA复制 70

三、遗传信息的转录 71

第四节 细胞核与疾病 71

一、细胞核形态异常 71

二、细胞核的遗传物质异常 71

第七章 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死亡 73

第一节 细胞的增殖方式 73

一、无丝分裂 73

二、有丝分裂 73

三、减数分裂 73

第二节 细胞的增殖周期 73

一、细胞增殖周期各时相的特点 75

二、细胞周期的调控 78

第三节 减数分裂和配子发生 80

一、减数分裂 80

二、配子发生 83

第四节 细胞增殖与医学 84

一、肿瘤细胞增殖周期 84

二、细胞周期与肿瘤治疗 85

第五节 细胞分化、衰老与死亡 86

一、细胞分化 86

二、细胞衰老 89

三、细胞死亡 90

第八章 干细胞与细胞工程 92

第一节 干细胞 92

一、干细胞的分类和特征 92

二、几种干细胞 93

三、干细胞分化与中医药 97

四、干细胞在中医药学的应用 98

第二节 细胞工程 99

第二篇 医学遗传学 101

第九章 医学遗传学概述 101

第一节 医学遗传学概念及其研究内容 101

第二节 医学遗传学研究方法 101

一、系谱分析 101

二、群体筛选法 102

三、染色体分析法 102

四、双生子法 102

五、种族差异比较 102

六、疾病组分分析 103

七、伴随性状研究 103

第三节 遗传病的概述 103

一、遗传病的概念 103

二、遗传病的特点 103

三、遗传病的分类 104

第十章 基因及基因突变 107

第一节 核基因的序列组织 107

一、单一序列和重复序列 107

二、多基因家族和假基因 108

第二节 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的结构 108

一、外显子和内含子 109

二、侧翼序列 109

第三节 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110

一、基因的表达 110

二、基因表达的调控 111

第四节 基因突变 113

一、基因突变的概念 113

二、基因突变的特性 113

三、基因突变分子机制 114

四、基因突变的表型效应 116

五、DNA损伤的修复 116

第十一章 单基因遗传与单基因遗传病 118

第一节 遗传学基本规律 118

一、分离规律 118

二、自由组合定律 120

三、连锁与互换律 122

第二节 单基因疾病的遗传方式 123

一、系谱与系谱分析法 123

二、常染色体遗传 124

三、性连锁遗传 130

第三节 单基因疾病传递的两种规律 133

一、两种单基因病的自由组合 133

二、两种单基因病的连锁与互换 134

第十二章 多基因遗传与多基因病 135

第一节 多基因遗传的特点 135

一、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 135

二、多基因遗传的特点 136

第二节 多基因病的遗传特点 137

一、易患性与发病阈值 137

二、遗传度 138

三、多基因病复发风险的估计 140

第十三章 人类染色体与染色体病 143

第一节 人类染色体 143

一、性染色质 143

二、人类染色体的数目、形态与结构 144

三、染色体分组核型和显带技术 145

第二节 染色体畸变 149

一、染色体数目畸变 150

二、染色体结构畸变 152

第三节 染色体病 155

一、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疾病 155

二、染色体结构异常的疾病 158

三、两性畸形 158

第十四章 群体遗传学 161

第一节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161

第二节 遗传平衡定律 162

一、遗传平衡定律 162

二、遗传平衡定律的应用 163

第三节 影响遗传平衡的因素 165

一、基因突变 166

二、自然选择 166

三、遗传漂变 168

四、迁移 170

五、非随机婚配和近亲婚配 170

第四节 遗传负荷 174

第十五章 临床遗传学 175

第一节 遗传病的诊断 175

一、遗传病诊断的分类 175

二、遗传病诊断方法和手段 177

第二节 遗传病的治疗 180

一、常规治疗 181

二、基因治疗 181

第三节 遗传病的预防 183

一、遗传病的筛选 183

二、遗传咨询 184

三、遗传登记和随访 185

四、遗传保健 186

第十六章 中医遗传学 187

第一节 中医遗传学引论 187

一、中医遗传学的概念 187

二、中医遗传学的特色 188

三、中医遗传学思想发展史 189

四、中医遗传学的研究意义 190

五、“恐伤肾”为中医遗传学的突破口 192

第二节 中医遗传学理论基础 192

一、阴阳整体论 192

二、肾本先天论 193

三、易理术数论 193

四、藏象行为论 194

五、先天禀赋论 194

第三节 中医遗传学辨证基础 195

一、望诊与先天遗传病 195

二、舌诊与先天遗传病 196

三、脉诊的中西医比较 196

四、寒热辨证 197

五、虚实辨证 197

第四节 家系、双生子的中医遗传学研究 198

一、肾虚血瘀糖尿病家系的研究 198

二、陈氏颖川支家系459人智能遗传的研究 198

三、壮水制火滋养大补固护双胞胎 199

四、心脾两虚精神分裂症的双生子分析 199

五、脾肾两虚脑瘫双生子及基因组研究 199

第三篇 生物的多样性与生物技术 201

第十七章 生物的多样性与中药资源 201

第一节 生物的多样性 201

一、种的概念和命名方法 201

二、生物的分类 202

第二节 中医药资源 203

一、药用植物资源概述 203

二、药用动物资源概述 205

三、中药材道地性评价及保护重要中药遗传资源 205

第十八章 生物技术与中医药 207

第一节 生物技术简介 207

一、细胞工程 207

二、发酵工程 208

三、酶工程 208

四、蛋白质工程 208

五、组织培养技术 208

第二节 生物技术在中药学中的应用 209

一、生物技术在中药材鉴定中的应用 209

二、生物技术在中药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210

第三节 中医药研究新技术简介 212

一、基因工程与转基因工程 212

二、指纹图谱技术 212

三、纳米技术与中医药 212

四、生物芯片技术与中医药 212

第四篇 生命与环境 215

第十九章 生物与环境 215

第一节 环境分析 215

一、环境组成 215

二、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 217

第二节 种群与环境 217

一、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17

二、种群数量变动及种群调节 218

第三节 群落与环境 220

一、群落及其基本特征 220

二、生态系统 221

第二十章 人类和环境 223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快速衰减 223

一、生物资源 223

二、生态资源 225

第二节 环境污染 226

一、污染物性质 227

二、环境污染的类型 228

第三节 人口快速增长 229

一、世界人口增长及发展趋势 229

二、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 230

第四节 生物环境与中药资源 231

附录1 主要参考文献 232

附录2 英中文对照索引 234

附录3 光镜电镜照片 24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