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远方,何群力主编
- 出 版 社: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811066580
- 页数:436 页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病原生物学概述 1
一、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1
二、寄生虫与寄生虫学 4
第二节 免疫与医学免疫学概述 5
一、免疫的三大功能 5
二、医学免疫学发展史 6
三、免疫学及其分支 7
第一篇 医学免疫学 11
第二章 免疫系统 11
第一节 免疫器官 12
一、中枢免疫器官 12
二、外周免疫器官 13
三、淋巴细胞再循环 14
第二节 免疫细胞 15
一、淋巴细胞 15
二、抗原递呈细胞 18
三、其他免疫细胞 19
第三节 细胞因子 19
一、细胞因子的概念 19
二、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19
三、细胞因子的分类及主要生物学作用 20
思考题 21
第三章 抗原 22
第一节 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22
一、抗原的特异性 22
二、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 23
第二节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24
一、异物性 24
二、抗原分子的理化特性 25
三、宿主因素 25
第三节 抗原的分类 26
一、根据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淋巴细胞辅助分类 26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26
三、根据抗原的来源分类 27
四、根据抗原的性状分类 27
第四节 医学上常见的重要抗原 27
一、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27
二、动物免疫血清 28
三、同种异型抗原 28
四、异嗜性抗原 29
五、自身抗原 29
六、肿瘤抗原 29
第五节 超抗原与佐剂 30
一、超抗原 30
二、佐剂 30
思考题 31
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 32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32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32
二、免疫球蛋白的其他结构 34
三、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 35
四、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36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37
一、可变区的生物学活性 37
二、恒定区的生物学活性 38
第三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39
一、IgG 39
二、IgM 40
三、IgA 40
四、IgE 40
五、IgD 40
第四节 人工制备抗体 41
一、多克隆抗体 41
二、单克隆抗体 41
三、基因工程抗体 43
思考题 44
第五章 补体系统 45
第一节 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45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及命名 45
二、补体的理化特性及生成 46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活化 46
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46
二、补体活化的MBL途径 48
三、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 48
四、补体活化的调控 50
第三节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50
一、补体介导的溶解靶细胞效应 50
二、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 51
思考题 52
第六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53
第一节 HLA复合体的基因结构与遗传特征 53
一、HLA复合体的基因结构 53
二、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 54
第二节 HLA抗原的结构、分布与功能 55
一、HLA抗原的分子结构 55
二、HLA抗原的分布 56
三、HLA的主要功能 56
第三节 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57
一、HLA与疾病的关联 57
二、HLA表达异常与疾病 57
三、HLA与移植排斥反应 57
四、HLA与输血反应 57
五、HLA与法医学 58
思考题 58
第七章 免疫应答 59
第一节 概述 59
一、免疫应答的概念 59
二、免疫应答的类型 59
三、免疫应答的场所 60
四、免疫应答的过程 60
五、免疫应答的特点 61
第二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61
一、B细胞对TD抗原的体液免疫应答 61
二、B细胞对TI抗原的体液免疫应答 65
三、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66
四、体液免疫的生物学效应 67
第三节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67
一、抗原递呈与识别阶段 67
二、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 68
三、效应阶段 69
四、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 70
第四节 免疫耐受 71
一、免疫耐受的概念 71
二、免疫耐受的类型 71
三、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71
四、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 72
第五节 免疫调节 72
一、基因水平的免疫调节 72
二、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 73
三、细胞水平的免疫调节 75
四、整体水平的调节 76
思考题 78
第八章 超敏反应 79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79
一、参与反应的物质 79
二、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80
三、临床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81
四、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82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83
一、参与反应的物质 84
二、发生机制 84
三、临床常见疾病 85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86
一、参与反应的物质 86
二、发生机制 86
三、临床常见疾病 87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89
一、参与反应的物质 89
二、发生机制 89
三、临床常见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90
第五节 四种类型超敏反应的比较 90
思考题 92
第九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 93
第一节 概述 93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征 93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93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 94
一、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94
二、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95
第三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 95
一、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 95
二、自身抗原发生改变 96
三、微生物感染 96
四、表位扩展 97
五、免疫忽视的打破 97
六、调节性T细胞 98
七、遗传背景 98
八、性别 98
第四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原则 99
一、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感染 99
二、应用免疫抑制剂 99
三、应用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拮抗剂 99
思考题 99
第十章 免疫缺陷病 100
第一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100
一、原发性B细胞缺陷 100
二、原发性T细胞缺陷 101
三、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 101
四、补体系统缺陷 102
五、吞噬细胞缺陷 103
第二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103
一、诱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 103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104
第三节 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 107
一、应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 107
二、骨髓移植 107
三、基因疗法 107
四、免疫制剂 107
五、酶替代疗法 107
思考题 108
第十一章 抗感染免疫 109
第一节 先天性免疫 109
一、屏障作用 109
二、固有免疫细胞 110
三、正常体液中的抗感染物质 112
第二节 获得性免疫 113
一、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113
二、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114
三、免疫保护与免疫损伤 115
思考题 115
第十二章 免疫学应用 116
第一节 免疫学诊断 116
一、抗原抗体检测的原理 116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种类 117
三、免疫细胞及其功能检测 121
第二节 免疫学防治 122
一、免疫预防 123
二、免疫治疗 125
思考题 127
第二篇 医学微生物学 131
第十三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31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31
一、细菌的大小 131
二、细菌的基本形态 131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133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133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139
第三节 细菌形态检查法 143
一、显微镜放大法 143
二、染色法 143
思考题 145
第十四章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 146
第一节 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146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146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 146
第二节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147
一、细菌的营养类型 147
二、细菌的营养物质及生长繁殖的条件 147
三、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149
第三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 150
一、分解代谢产物 150
二、合成代谢产物 151
第四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151
一、细菌的培养方法 152
二、培养基 152
三、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153
四、人工培养细菌的意义 153
思考题 154
第十五章 细菌的分布 155
第一节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155
一、土壤中的细菌 155
二、水中的细菌 155
三、空气中的细菌 156
第二节 细菌在人体的分布与人体的微生态系 156
一、正常菌群的含义 156
二、人体各部位的正常菌群分布和微生态系 157
三、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159
四、微生态失调与防治 160
五、医学微生态学展望 161
第三节 机会性感染 162
一、常见的机会性致病菌 162
二、机会性感染的易感染性宿主 162
思考题 163
第十六章 消毒与灭菌 164
第一节 物理消毒灭菌法 164
一、热力灭菌法 165
二、辐射杀菌法 166
三、滤过除菌法 166
四、超声波杀菌法 167
五、干燥和低温抑菌法 167
第二节 化学消毒灭菌法 167
一、消毒剂的主要种类 167
二、消毒剂的应用 168
三、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169
思考题 171
第十七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 172
第一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 172
一、形态与结构的变异 172
二、毒力变异 173
三、耐药性变异 173
四、菌落变异 173
第二节 细菌的遗传物质基础 173
一、细菌染色体 173
二、质粒 174
三、转位因子 174
第三节 噬菌体 174
一、噬菌体的大小、形态与结构 174
二、噬菌体与细菌的相互关系 175
第四节 细菌变异的机制 177
一、基因突变 177
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177
第五节 细菌变异在医学中的实际意义 179
一、在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的应用 179
二、在检查致癌物质方面的应用 180
三、在流行病学方面的应用 180
四、在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 180
思考题 181
第十八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182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182
一、细菌的毒力 183
二、细菌侵入的数量和侵入部位 187
第二节 机体的抗菌免疫 187
一、非特异性免疫 187
二、特异性免疫 188
第三节 感染的发生、发展与结局 189
一、感染的来源 189
二、感染的途径与方式 189
三、感染的类型 190
思考题 191
第十九章 医院感染 192
第一节 医院感染的发展简史 192
第二节 医院感染的定义 193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 193
二、医院感染的对象及时间的界定 193
第三节 医院感染的分类 194
一、按病原微生物的来源分类 194
二、按感染的部位分类 195
第四节 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微生物 195
一、医院感染常见的病原微生物 195
二、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的特点 196
第五节 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控制 196
一、医院感染的监测 196
二、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 196
三、医院感染的控制 196
思考题 197
第二十章 球菌 198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198
一、生物学性状 19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0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201
四、防治原则 201
第二节 链球菌属 202
一、生物学性状 20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3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204
四、防治原则 204
第三节 肺炎链球菌 205
一、生物学性状 20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6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206
四、防治原则 206
第四节 奈瑟菌属 206
一、脑膜炎奈瑟菌 206
二、淋病奈瑟菌 208
思考题 210
第二十一章 肠道杆菌 211
第一节 概述 211
第二节 埃希菌属 212
一、生物学性状 212
二、致病性 212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213
四、防治原则 213
第三节 志贺菌属 213
一、生物学性状 21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14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214
四、防治原则 215
第四节 沙门菌属 215
一、生物学性状 21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16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217
四、防治原则 218
思考题 219
第二十二章 螺形菌 220
第一节 霍乱弧菌 220
一、生物学性状 22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21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222
四、防治原则 222
第二节 副溶血性弧菌 223
第三节 空肠弯曲菌 223
一、生物学性状 22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23
三、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 224
第四节 幽门螺杆菌 224
一、生物学性状 224
二、致病性 224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224
思考题 225
第二十三章 厌氧性细菌 226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 226
一、破伤风梭菌 226
二、产气荚膜梭菌 228
三、肉毒梭菌 228
四、艰难梭菌 229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229
思考题 231
第二十四章 分枝杆菌属 232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232
一、生物学性状 233
二、致病性 234
三、免疫性与超敏反应 235
四、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236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 237
一、生物学性状 237
二、致病性 237
三、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238
思考题 238
第二十五章 白喉棒状杆菌 240
一、生物学性状 24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41
三、微生物学检查 242
四、防治原则 242
思考题 243
第二十六章 动物源性细菌 244
第一节 炭疽芽胞杆菌 244
一、生物学性状 24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45
三、微生物学检查 246
四、防治原则 246
第二节 布鲁菌属 246
一、生物学性状 24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47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247
第三节 鼠疫耶氏菌 248
一、生物学性状 24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48
三、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249
思考题 249
第二十七章 其他病原性细菌 250
第一节 铜绿假单胞菌 250
一、生物学性状 25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51
三、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251
第二节 流感嗜血杆菌 251
一、生物学特性 25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51
三、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252
第三节 百日咳鲍特菌 252
一、生物学性状 25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52
三、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252
第四节 军团菌属 252
一、生物学性状 25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53
三、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253
思考题 253
第二十八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254
第一节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255
一、病毒的大小 255
二、病毒的形态 255
第二节 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及其功能 256
一、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256
二、病毒的对称性 257
第三节 病毒的增殖 257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257
二、病毒的异常增殖 259
第四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260
一、物理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260
二、化学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260
思考题 261
第二十九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262
第一节 病毒的传播方式 262
一、水平传播 262
二、垂直传播 263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类型 263
一、隐性感染 263
二、显性感染 263
第三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264
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264
二、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免疫病理作用 265
第四节 抗病毒免疫 265
一、非特异性免疫 265
二、特异性免疫 267
三、抗病毒免疫的持续时间 267
思考题 268
第三十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269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269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269
二、病毒的快速诊断 269
三、病毒的分离培养 270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270
一、病毒感染的预防 270
二、病毒感染的治疗 271
思考题 272
第三十一章 呼吸道病毒 273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273
一、生物学性状 27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75
三、微生物学检查 275
四、防治原则 276
第二节 麻疹病毒 276
一、生物学性状 27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76
三、微生物学检查 277
四、防治原则 277
第三节 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 277
一、生物学性状 27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78
三、微生物学检查 278
四、防治原则 279
第四节 腮腺炎病毒 279
第五节 风疹病毒 279
思考题 280
第三十二章 肠道病毒 281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281
一、生物学性状 28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82
三、微生物学检查 282
四、防治原则 282
第二节 柯萨奇病毒 283
一、生物学性状 28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83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284
第三节 埃可病毒 284
第四节 轮状病毒 284
一、生物学性状 28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85
三、微生物学检查 285
四、防治原则 285
思考题 286
第三十三章 肝炎病毒 287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287
一、生物学性状 28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88
三、微生物学检查 289
四、防治原则 289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289
一、生物学性状 28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92
三、微生物学检查 293
四、防治原则 294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294
一、生物学性状 29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95
三、微生物学检查 295
四、防治原则 295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296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296
第六节 庚型肝炎病毒 297
思考题 298
第三十四章 黄病毒 299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299
一、生物学性状 29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00
三、微生物学检查 300
四、防治原则 300
第二节 登革病毒 300
第三节 森林脑炎病毒 301
思考题 302
第三十五章 出血热病毒 303
第一节 汉坦病毒 303
一、生物学性状 30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04
三、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预防 305
第二节 新疆出血热病毒 305
思考题 306
第三十六章 疱疹病毒 307
第一节 EB病毒 307
一、生物学性状 307
二、致病性 308
三、免疫性 308
四、微生物学检查 308
五、防治原则 309
第二节 单纯疱疹病毒 309
一、生物学性状 309
二、致病性 309
三、免疫性 310
四、微生物学检查 310
五、防治原则 311
第三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311
一、生物学性状 31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11
三、微生物学检查 312
四、防治原则 312
第四节 巨细胞病毒 312
思考题 313
第三十七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314
一、生物学性状 31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15
三、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316
思考题 317
第三十八章 其他病毒及朊粒 318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318
一、生物学性状 31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18
三、微生物学检查 319
四、防治原则 319
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 319
一、生物学性状 31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20
三、微生物学检查 320
四、防治原则 320
第三节 朊粒 320
一、生物学特性 32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21
三、微生物学检查 321
四、防治原则 321
思考题 322
第三十九章 其他微生物 323
第一节 螺旋体 323
一、钩端螺旋体 323
二、梅毒螺旋体 325
三、回归热螺旋体 328
四、伯氏螺旋体 328
第二节 立克次体 328
一、生物学性状 32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30
三、微生物学检查 332
四、防治原则 332
第三节 衣原体、支原体、放线菌 333
一、衣原体 333
二、支原体 335
三、放线菌 338
思考题 340
第四十章 真菌学 341
第一节 真菌概述 341
一、生物学性状 34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43
三、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344
四、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345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真菌 345
一、白假丝酵母菌 345
二、新生隐球菌 346
三、皮肤癣真菌 346
四、皮下组织真菌感染 347
五、曲霉菌 348
六、毛霉菌 348
思考题 349
第三篇 人体寄生虫学 353
第四十一章 总论 353
第一节 寄生虫的生物学 353
一、寄生现象 353
二、寄生虫的分类 354
三、寄生虫的生活史 354
四、寄生生活对寄生虫的影响 354
第二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355
一、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病 355
二、寄生虫的致病作用 355
三、宿主的免疫反应 356
四、寄生虫免疫逃避机制 356
第三节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356
一、传播的基本环节 356
二、流行因素与特征 357
三、防治原则 358
思考题 358
第四十二章 医学蠕虫 359
第一节 线虫 359
一、似蚓蛔线虫 360
二、蠕形住肠线虫 363
三、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365
四、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 368
五、旋毛形线虫 371
六、广州管圆线虫 373
第二节 吸虫 375
一、华支睾吸虫 376
二、布氏姜片吸虫 379
三、卫氏并殖吸虫 381
四、日本血吸虫 383
第三节 绦虫 387
一、链状带绦虫 388
二、肥胖带吻绦虫 391
三、细粒棘球绦虫 393
四、微小膜壳绦虫 395
五、曼氏迭宫绦虫 396
思考题 398
第四十三章 医学原虫 399
第一节 原虫概述 399
一、原虫的形态 399
二、原虫的生理 400
三、原虫生活史类型 400
四、医学原虫常见种类及所致疾病 401
第二节 叶足虫 402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 402
二、其他阿米巴 404
第三节 鞭毛虫 406
一、杜氏利什曼原虫 407
二、阴道毛滴虫 408
三、蓝氏贾第鞭毛虫 410
第四节 孢子虫 412
一、疟原虫 412
二、刚地弓形虫 417
三、卡氏肺孢子虫 419
四、隐孢子虫 420
思考题 421
第四十四章 医学节肢动物 422
第一节 概述 422
一、节肢动物的形态与分类 422
二、节肢动物的发育过程 422
三、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 423
第二节 常见节肢动物 424
一、蚊 424
二、蝇 427
三、蚤 429
四、虱 431
五、蜱 431
六、螨 432
思考题 435
参考文献 436
- 《生物质甘油共气化制氢基础研究》赵丽霞 2019
- 《奶制品化学及生物化学》(爱尔兰)福克斯(FoxP.F.)等 2019
- 《生物化学》田余祥主编 2020
- 《微生物培养与显微检验》李晶主编 2018
- 《细胞生物学 第2版》梁卫红 2019
- 《灭绝生物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编著 2018
- 《食品微生物学教程》李平兰主编 2019
- 《海州湾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晁敏主编 2018
- 《微生物学》杨革主编 2018
-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程》王英明,徐德强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