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董子明主编
  • 出 版 社: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810483994
  • 页数:147 页
图书介绍:高等医学教育专科教材:本书讲述了病理生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研究方法等,详细阐述了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水肿,缺氧,发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休克的原因、机制,以及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性脑病、肾功能衰竭的原因、机制和防治原则。
《病理生理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一、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

二、病理生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

三、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2

四、病理生理学发展简史 4

内容要点 5

第二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6

第一节 水、钠代谢紊乱 6

一、脱水 6

二、水中毒 10

第二节 钾代谢变化 12

一、低钾血症 12

二、高钾血症 15

内容要点 17

第三章 水肿 19

第一节 概述 19

一、水肿的概念 19

二、水肿液和积水的性状 19

三、水肿的分类 19

第二节 水肿的发病机制 20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组织液生成增多 20

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钠、水潴留 21

第三节 常见的全身性水肿的类型与特点 23

一、心性水肿 23

二、肝性水肿 23

三、肾性水肿 25

第四节 重要器官的水肿 26

一、脑水肿 26

二、肺水肿 27

内容要点 28

第四章 酸碱平衡紊乱 30

第一节 酸碱平衡概述 30

一、酸与碱的概念 30

二、体内酸碱物质的来源 30

三、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 31

第二节 判断酸碱失衡的常用指标 37

一、pH 37

二、二氧化碳分压 38

三、缓冲碱 38

四、剩余碱 38

五、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 39

六、二氧化碳结合力 39

七、负离子间隙 39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40

一、代谢性酸中毒 40

二、呼吸性酸中毒 43

三、代谢性碱中毒 45

四、呼吸性碱中毒 48

第四节 混合性酸碱紊乱 49

一、二重性酸碱一致型酸碱紊乱 49

二、二重性酸碱混合型酸碱紊乱 50

三、三重性酸碱混合型酸碱紊乱 50

第五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临床诊断 51

一、根据pH改变确定酸中毒或碱中毒 52

二、根据病史提示的原发因素确定代谢性或呼吸性酸碱紊乱 52

三、根据代偿调节规律区分单纯性或混合性酸碱紊乱 52

四、根据AG确定混合酸碱紊乱 53

内容要点 55

第五章 缺氧 57

第一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及意义 57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特点 58

一、低张性缺氧 59

二、血液性缺氧 59

三、循环性缺氧 60

四、组织性缺氧 61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62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63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63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 64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65

五、组织细胞的变化 65

第四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66

一、代谢耗氧率 66

二、机体的代偿适应能力 66

第五节 缺氧的防治原则 66

一、积极防治原发病 66

二、给氧治疗 67

三、对症治疗 67

内容要点 67

第六章 发热 70

第一节 概述 70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与机制 70

一、发热激活物 71

二、内源性致热原 72

三、内源性致热原的作用部位 73

四、内源性致热原的作用方式—中枢发热介质的变化 73

五、调定点上移后的调温效应器反应 75

第三节 发热的分期与热代谢特点 75

一、体温上升期 76

二、高峰期 76

三、体温下降期 76

第四节 发热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76

一、物质代谢变化 77

二、功能改变 77

第五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和处理原则 78

一、生物学意义 78

二、处理原则 78

内容要点 79

第七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80

第一节 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80

一、DIC的病因 80

二、DIC的发病机制 81

第二节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83

第三节 DIC的发展过程(分期)和临床表现 84

一、DIC的分期 84

二、DIC时功能代谢变化及临床表现 85

第四节 DIC的防治原则 87

内容要点 87

第八章 休克 89

第一节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89

一、休克的原因 89

二、休克的分类 89

第二节 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发病机制 90

一、休克时微循环的变化 90

二、休克发生的机制 95

第三节 休克时细胞代谢和功能结构改变 98

第四节 休克时器官功能的改变 98

第五节 各型休克的特点 100

一、感染性休克 100

二、过敏性休克 101

三、心源性休克 101

第六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 102

内容要点 103

第九章 心力衰竭 104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原因、诱因 104

一、心力衰竭的原因 104

二、心力衰竭的诱因 105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分类 105

第三节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106

一、心肌收缩性减弱 106

二、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和顺应性异常 108

三、心室各部舒缩活动不协调 109

第四节 心力衰竭发病过程中机体的代偿功能 109

一、心脏的代偿方式及其意义 109

二、心脏外的代偿方式及其意义 110

第五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111

一、心功能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 111

二、心输出量减少引起的变化 111

三、肺循环淤血引起的变化 112

四、体循环淤血引起的变化 112

五、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变化 113

第六节 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113

内容要点 114

第十章 呼吸衰竭 115

第一节 呼吸衰竭的病因 115

第二节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116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116

二、肺换气功能障碍 117

第三节 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功能代谢变化 120

一、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120

二、呼吸系统变化 121

三、循环系统变化 121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122

五、肾功能变化 122

六、胃肠变化 122

第四节 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123

内容要点 123

第十一章 肝性脑病 125

一、病因和分类 125

二、发病机制 125

三、诱因 129

四、预防原则 130

内容要点 131

第十二章 肾功能衰竭 132

第一节 概述 132

第二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132

一、病因和分类 132

二、发病机制 134

三、临床经过与表现及其病理生理学基础 135

四、防治原则 137

第三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138

一、病因 138

二、发展进程 138

三、发病机制 139

四、临床表现及其病理生理学基础 140

第四节 尿毒症 142

一、临床表现 142

二、发病机制 144

三、防治原则 145

内容要点 14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