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常用实验方法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常用实验方法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常用实验方法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付广主编
  • 出 版 社: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811067927
  • 页数:206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上、下两篇,共18章,不仅介绍了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的一些经典实验方法,也对近年来该领域使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如免疫标记技术、核酸杂交与分析技术、流式细胞仪的应用加以阐述。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常用实验方法》目录

上篇 医学免疫学实验方法 3

第一章 免疫器官的获取与观察 3

第二章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检测 4

实验一 吞噬细胞的吞噬实验 4

一、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 4

二、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5

实验二 血清补体的测定 7

实验三 细胞因子的检测 8

一、生物检测法 8

二、免疫学检测法 9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10

第三章 体液免疫功能检测 11

实验一 凝集反应 11

一、直接凝集反应 11

二、间接凝集反应 12

三、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协同凝集试验 14

实验二 免疫扩散与免疫电泳技术 15

一、免疫扩散试验 16

二、免疫电泳技术 18

实验三 免疫标记技术 22

一、免疫酶技术 22

二、免疫荧光技术 25

三、放射性核素标记技术 27

四、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 27

五、生物素-亲和素免疫测定法 29

实验四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31

一、杂交瘤技术的原理及流程 31

二、McAb的应用 32

第四章 流式细胞仪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免疫学中的应用 34

一、流式细胞仪的基本工作原理 34

二、流式细胞仪使用样品的准备 36

三、免疫荧光探针(染料) 37

四、流式细胞仪资料显示基本形式 39

五、流式细胞术免疫学检测的影响因素和质量控制 40

第五章 细胞免疫功能检测 41

实验一 免疫细胞的分离 41

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41

二、淋巴细胞的分离纯化 42

三、T细胞和B细胞的分离 43

四、T细胞亚群的分离 43

五、不同细胞分离方法的综合评价 44

实验二 E玫瑰花环形成试验 44

实验三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45

一、间接免疫荧光法 45

二、免疫酶化学法 46

三、免疫荧光法 46

四、流式细胞仪检测 46

实验四 淋巴细胞功能检测 46

一、T细胞功能检测 46

二、T细胞亚群功能检测 48

三、B细胞功能检测 49

实验五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49

实验六 NK细胞活性检测 50

一、乳酸脱氢酶释放试验 50

二、同位素释放法 51

三、荧光分析法 52

下篇 医学微生物学实实验方法 55

第六章 细菌形态学检查 55

实验一 显微镜的使用与保护 55

一、显微镜的结构 55

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56

三、显微镜的维护 58

实验二 细菌基本形态及特殊结构观察 58

实验三 细菌不染色标本检查 59

一、悬滴法 59

二、压滴法 59

三、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法 60

实验四 细菌染色 61

一、细菌标本片制作 62

二、单染色法 62

三、革兰染色法 62

四、抗酸染色法 63

五、荚膜染色法 64

六、鞭毛染色法 65

七、芽胞染色法 66

第七章 细菌培养 68

实验一 培养基的制作 68

一、肉汤培养基 68

二、肉汤琼脂固体培养基 69

三、肉汤琼脂半固体培养基 69

实验二 细菌的基本培养法及生长现象观察 69

一、分离培养法 69

二、纯种细菌接种法 72

实验三 细菌的生化反应 73

一、糖发酵试验 74

二、V-P试验 74

三、甲基红试验 74

四、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75

五、靛基质(吲哚)试验 75

六、尿素分解试验 75

七、硫化氢试验 76

八、触酶(过氧化氢酶)试验 76

九、氧化酶试验 76

第八章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81

实验一 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81

一、温度和湿度对细菌的影响 81

二、紫外线对细菌的影响 85

三、滤菌器过滤除菌 86

四、无菌室及无菌工作台的原理及其使用 86

实验二 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88

一、常用化学消毒剂的杀菌试验 88

二、化学消毒剂的效力测定 89

实验三 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90

一、药物敏感试验 91

二、细菌素的测定 92

三、噬菌体的噬菌作用 93

第九章 细菌的变异 96

实验一 L型细菌的检查 96

实验二 Ames试验 96

实验三 细菌质粒的提取和细菌转化试验 97

一、细菌质粒DNA的提取 97

二、细菌转化试验 98

第十章 细菌毒力测定 99

实验一 细菌内毒素测定——鲎试验 99

实验二 外毒素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及抗毒素的中和作用 99

实验三 大肠杆菌肠毒素试验 100

一、LT测定法 100

二、ST测定法 100

实验四 细菌侵袭力测定 101

一、荚膜的致病作用 101

二、血浆凝固酶试验 102

三、链激酶试验 102

四、透明质酸酶试验 103

第十一章 细菌在正常人体与环境中的分布 104

实验一 细菌在人体分布的检测 104

一、人体皮肤表层细菌的检查 104

二、皮肤上细菌总数测定 104

三、人体咽喉腔中细菌的检查 105

四、牙垢中细菌的检查 105

五、肠道正常菌群的检测 105

实验二 环境中细菌分布的检测 106

一、空气中细菌的检查 106

二、土壤中细菌的检查 107

三、地表水中细菌的检查 108

四、物体表面细菌的检查 109

第十二章 病原性球菌的微生物学检查 110

实验一 临床标本化脓性球菌的分离与鉴定 110

实验二 葡萄球菌的微生物学检查 111

一、形态与培养特性 111

二、血浆凝固酶试验 111

三、耐热核酸酶试验 111

四、葡萄球菌肠毒素测定 112

五、耐药性菌株的耐药试验 112

实验三 链球菌的微生物学检查 113

一、形态与培养特性 114

二、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 114

实验四 肺炎球菌的微生物学检查 115

一、胆汁溶菌试验 115

二、Optochin敏感试验 116

实验五 脑膜炎奈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 116

一、形态与培养特性 116

二、脑脊液直接涂片检查 117

三、动物毒性试验 117

实验六 淋病奈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 117

一、淋病患者分泌物的微生物学检查 117

二、淋病奈瑟菌的分离培养 118

第十三章 肠道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119

实验一 粪便标本中致病性肠道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119

实验二 肥达反应 122

实验三 痢疾志贺菌荧光菌球检查法 123

实验四 耶尔森菌属的微生物学检查 123

第十四章 其他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测 127

实验一 霍乱弧菌的检测 127

一、形态与培养特性 127

二、荧光菌球试验 129

三、制动试验 129

四、霍乱弧菌生化反应 129

实验二 副溶血性弧菌(嗜盐弧菌)的检测 129

一、嗜盐性试验 130

二、毒力试验 130

实验三 气单胞菌属的检测 130

一、形态与培养特性 131

二、初步鉴定 131

三、最后鉴定 131

实验四 嗜血杆菌属及包特菌属的检测 132

一、流感杆菌生物学特性 132

二、百日咳杆菌生物学特性 132

实验五 布氏菌属的检测 133

一、形态与培养特性 133

二、染料抑制试验 134

三、凝集试验 135

实验六 棒状杆菌属的检测 136

一、形态与培养特性 136

二、毒力试验 137

实验七 分枝杆菌属的检测 139

一、麻风杆菌的形态与染色 139

二、结核杆菌的形态与培养特性 139

三、结核病患者痰标本的直接检查 139

四、结核杆菌检验程序 140

实验八 需氧芽胞杆菌属的检测 142

一、炭疽杆菌生物学特性 142

二、炭疽杆菌串珠试验 142

三、Ascoli反应 143

四、枯草杆菌生物学特性 144

实验九 厌氧芽胞杆菌属的检测 144

一、破伤风杆菌和产气荚膜杆菌的形态与培养特性 144

二、破伤风杆菌和产气荚膜杆菌动物试验 145

三、Nagler反应 145

四、肉毒杆菌的形态 146

实验十 临床标本厌氧菌的分离鉴定 146

一、厌氧菌感染的分离鉴定 146

二、细菌的厌氧培养法 148

实验十一 军团菌的检测 149

一、形态与培养特性 150

二、生化反应 151

三、细菌学检验 151

实验十二 假单胞菌属的检测 152

实验十三 弯曲菌属的检测 153

一、形态与培养特性 153

二、生化反应 153

三、致病弯曲菌检验程序 155

第十五章 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支原体的检测 158

实验一 衣原体的检测 158

一、鸡胚培养法 158

二、荧光抗体染色法 158

三、ELISA法 159

实验二 立克次体的检测 160

一、形态观察 160

二、外斐反应 160

实验三 螺旋体的检测 161

一、螺旋体的形态观察 161

二、钩端螺旋体的人工培养 162

三、梅毒的血清学试验 163

实验四 支原体的检测 166

一、支原体的分离培养 166

二、肺炎支原体冷凝集试验 167

第十六章 真菌的常规检验 169

实验一 真菌的形态观察 169

一、基本形态 169

二、染色标本制作 171

实验二 真菌的培养 172

一、沙氏琼脂斜面培养法 172

二、真菌小培养法 173

三、真菌菌落观察 174

实验三 真菌毒素的鉴定 175

一、产霉菌株荧光反应测定 175

二、黄曲霉毒素抑菌试验 175

第十七章 病毒学检查 178

实验一 病毒的分离培养 178

一、标本处理 178

二、动物接种法 178

三、鸡胚培养法 182

四、组织培养法 185

实验二 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 188

实验三 病毒的血清学反应 189

一、中和试验 189

二、补体结合试验 192

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94

实验四 病毒抗原的检测 196

一、免疫荧光技术 196

二、免疫酶染色 198

三、免疫酶斑点试验 199

四、免疫印迹试验 199

实验五 病毒核酸检测技术 199

一、核酸杂交 199

二、聚合酶链反应 201

实验六 病毒感染的细胞包涵体检查 203

一、核内包涵体 203

二、核内和浆内包涵体 203

三、胞质内包涵体 203

第十八章 微生物鉴定的自动化技术 204

一、微生物数码鉴定法 204

二、自动化的微生物鉴定和药敏试验分析系统 204

三、使用自动化鉴定仪的局限性 205

常用缩略语 20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