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病原生物学
病原生物学

病原生物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崔逢德,袁红瑛,何群力主编
  • 出 版 社: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811068528
  • 页数:439 页
图书介绍:病原生物学是研究病原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人体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和桥梁课。本书内容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寄生虫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主要介绍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诊断和特异性防治。
《病原生物学》目录

第一篇 细菌学 3

第一章 绪言 3

一、微生物 3

二、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 4

三、医学微生物学的主要进展以及研究方向 4

第二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5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5

一、细菌的大小 5

二、细菌的形态 5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7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7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12

第三节 细菌的形态检查法 15

一、显微镜放大法 15

二、染色标本检查法 16

第三章 细菌的生理 18

第一节 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18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18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 18

第二节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19

一、细菌的营养类型 19

二、细菌的营养物质及生长繁殖的条件 19

三、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20

第三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 22

一、分解代谢产物 22

二、合成代谢产物 22

第四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23

一、细菌的培养方法 23

二、培养基 24

三、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25

四、人工培养细菌的意义 25

第五节 细菌的分布 26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26

二、细菌在人体的分布与人体的微生态系 27

第四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30

第一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 30

一、形态与结构的变异 30

二、菌落变异 30

三、抗原性变异 31

四、毒力变异 31

五、耐药性变异 31

第二节 细菌的遗传物质基础 31

一、染色体 31

二、质粒 32

三、转位因子 32

第三节 噬菌体 32

一、噬菌体的大小、形态与结构 32

二、噬菌体与细菌的相互关系 33

第四节 细菌变异的机制 34

一、基因突变 35

二、DNA的损伤修复 35

三、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35

第五节 细菌变异在医学中的实际意义 39

一、在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的应用 39

二、微生物基因组研究 39

三、在检查致癌物质方面的应用 40

四、在流行病学方面的应用 40

五、在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 40

第五章 消毒与灭菌 41

第一节 物理消毒灭菌法 41

一、热力灭菌法 41

二、辐射杀菌法 42

三、滤过除菌法 43

四、超声波消毒法 43

第二节 化学消毒灭菌法 43

一、化学消毒剂的作用机制 43

二、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 43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46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46

一、正常菌群 46

二、条件致病菌 47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机制 48

一、细菌的毒力 48

二、细菌侵入的数量 51

三、细菌侵入的部位 52

第三节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52

一、非特异性免疫 52

二、特异性免疫 55

第四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57

一、传染源 57

二、传播方式与途径 58

三、感染的类型 58

第七章 细菌性感染的诊断与特异性防治 61

第一节 细菌学诊断 61

一、标本采集 61

二、细菌标本的处理原则 63

三、致病菌检查程序 65

第二节 血清学诊断 67

一、抗体效价及其判定 67

二、常用血清学诊断方法的种类 68

第三节 人工主动免疫 68

一、概念 69

二、常用制剂 69

第四节 人工被动免疫 70

一、概念 70

二、常用制剂 70

三、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主要区别 71

第五节 抗菌药物的抗菌与耐药机制 71

一、基本概念 71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72

三、抗菌药物耐药形成及其机制 73

第八章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76

第一节 细菌的分类 76

一、细菌的分类单位 76

二、细菌的分类系统 77

三、细菌的分类方法 77

第二节 细菌的命名 79

第九章 病原性球菌 81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81

一、生物学性状 81

二、致病性 83

三、免疫性 85

四、微生物学检查 85

五、防治原则 86

第二节 链球菌属 86

一、链球菌分类 86

二、A群链球菌 87

二、肺炎链球菌 90

三、其他链球菌 92

第三节 奈瑟菌属 93

一、淋病奈瑟菌 93

二、脑膜炎奈瑟菌 95

第十章 肠道感染细菌 98

第一节 埃希菌属 99

一、生物学性状 99

二、致病性 99

三、微生物学检查 101

四、防治原则 104

第二节 志贺菌属 104

一、生物学性状 104

二、致病性 104

三、免疫性 105

四、微生物学检查 106

五、防治原则 106

第三节 沙门菌属 106

一、生物学性状 10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08

三、微生物学检查 110

四、防治原则 111

第四节 弧菌属 111

一、霍乱弧菌 111

二、副溶血性弧菌 115

第五节 弯曲菌属 115

一、生物学性状 11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16

三、微生物学检查 116

四、防治原则 116

第六节 幽门螺杆菌 116

一、生物学性状 116

二、致病性 117

三、微生物学检查 117

四、防治原则 117

第七节 其他肠道杆菌 117

一、克雷伯菌属 117

二、变形杆菌 118

三、枸橼酸杆菌属 118

四、肠杆菌属 118

五、沙雷菌属 119

六、摩根菌属 119

第十一章 厌氧性细菌 120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 120

一、破伤风梭菌 120

二、产气荚膜梭菌 122

三、肉毒梭菌 125

四、艰难梭菌 126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127

一、生物学性状 127

二、致病性 128

三、微生物学检查 129

四、防治原则 130

第十二章 分枝杆菌属 131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131

一、生物学性状 131

二、致病性 133

三、免疫性 134

四、微生物学检查 135

五、防治原则 136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 136

一、生物学性状 13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37

三、微生物学检查 137

四、防治原则 138

第三节 非结核分枝杆菌 138

第十三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140

第一节 放线菌属 140

第二节 诺卡菌属 141

第十四章 动物源性细菌 142

第一节 布鲁菌属 142

一、生物学性状 14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43

三、微生物学检查 143

四、防治原则 144

第二节 炭疽芽胞杆菌 144

一、生物学性状 14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45

三、微生物学检查 146

四、防治原则 147

第三节 耶尔森菌属 147

一、生物学性状 14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48

三、微生物学检查 149

四、防治原则 149

第十五章 其他细菌 151

第一节 铜绿假单胞菌属 151

一、生物学性状 15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1

三、微生物学检查 152

四、防治原则 152

第二节 流感嗜血杆菌 153

一、生物学性状 15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3

三、微生物学检查 154

四、防治原则 154

第三节 白喉棒状杆菌 154

一、生物学性状 15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5

三、微生物学检查 156

四、防治原则 156

第四节 百日咳鲍特菌 157

一、生物学性状 15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7

三、微生物学检查 158

四、防治原则 159

第二节 嗜肺军团菌 159

一、生物学性状 15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60

三、微生物学检查 160

四、防治原则 160

第十六章 支原体 161

第一节 主要生物学性状 161

一、形态与结构 161

二、培养特性 161

三、生化反应 162

四、抗原结构 163

五、抵抗力 163

第二节 主要致病性支原体 163

一、肺炎支原体 163

二、解脲脲原体 165

三、人型支原体 166

四、生殖支原体 166

五、穿透支原体 167

第十七章 衣原体 168

第一节 沙眼衣原体 169

一、生物学性状 16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71

三、微生物学检查 172

四、防治原则 173

第二节 肺炎衣原体 173

一、生物学性状 17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74

三、微生物学检查 175

四、防治原则 175

第三节 鹦鹉热衣原体 175

一、生物学性状 17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76

三、微生物学检查 176

四、防治原则 176

第十八章 立克次体 178

第一节 概述 179

一、生物学性状 17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80

三、诊断与防治 181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 182

一、普氏立克次体 182

二、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183

三、恙虫病立克次体 183

四、贝纳柯克斯体 184

五、汉赛巴通体 184

第十九章 螺旋体 186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 186

一、生物学性状 18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87

三、微生物学检查 188

四、防治原则 188

第二节 梅毒螺旋体 188

一、生物学性状 18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89

三、微生物学检查 190

四、防治原则 191

第三节 回归热螺旋体 191

一、流行性回归热 191

二、地方性回归热 191

第四节 伯氏螺旋体 191

第二篇 真菌学 195

第二十章 真菌 195

第一节 真菌概述 195

一、形态与结构 195

二、繁殖与培养 196

三、变异性与抵抗力 197

四、致病性 197

五、抗真菌免疫 197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真菌 198

一、皮肤感染真菌 198

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200

三、深部感染真菌 201

第三篇 病毒学 211

第二十一章 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211

第一节 病毒的大小、形态与结构 212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212

二、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213

第二节 病毒的培养与增殖 216

一、病毒的培养 216

二、病毒的增殖 217

三、病毒增殖的细胞效应 220

四、病毒的异常增殖与病毒的干扰现象 221

第三节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222

一、病毒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 223

二、病毒变异的机制 224

三、病毒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 227

第四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227

一、物理因素 227

二、化学因素 228

第五节 病毒的分类 228

第二十二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232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232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及病毒在体内的播散 232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235

三、病毒的致病机制 238

第二节 抗病毒感染免疫 242

一、非特异性免疫 243

二、特异性免疫 247

第二十三章 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250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诊断 250

一、病毒标本采集与送检 250

二、病毒的分离培养 252

三、分离病毒的鉴定 254

四、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257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预防 259

一、人工自动免疫 259

二、人工被动免疫 261

第三节 病毒性疾病的治疗 261

一、化学治疗剂 261

二、中草药 264

三、免疫调节剂 264

第二十四章 呼吸道病毒 266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267

一、生物学特征 26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71

三、微生物学检查 271

四、防治原则 272

第二节 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 272

一、冠状病毒 273

二、SARS冠状病毒 273

第三节 副黏病毒 275

一、麻疹病毒 275

二、腮腺炎病毒 277

三、呼吸道合胞病毒 278

四、副流感病毒 278

第四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279

一、腺病毒 279

二、风疹病毒 280

三、鼻病毒 281

第二十五章 肠道感染病毒 282

第一节 人类肠道病毒 282

一、脊髓灰质炎病毒 282

二、柯萨奇病毒 285

三、埃可病毒 286

四、新肠道病毒 286

第二节 轮状病毒 287

一、生物学特性 28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87

三、微生物学检查 288

四、防治原则 288

第三节 其他肠道病毒 289

一、肠道腺病毒 289

二、杯状病毒 289

三、星状病毒 290

第二十六章 肝炎病毒 291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291

一、生物学特性 29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92

三、微生物学检查 293

四、防治原则 293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293

一、生物学性状 29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97

三、微生物学检查 299

四、防治原则 300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300

一、生物学特性 30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01

三、微生物学检查 302

四、防治原则 302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302

一、生物学特性 30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02

三、微生物学检查 303

四、防治原则 303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304

一、生物学特性 304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304

三、微生物学检查 304

四、防治原则 305

第六节 其他肝炎病毒 305

一、庚型肝炎病毒 305

二、TT型肝炎病毒 305

第二十七章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307

第一节 虫媒病毒 307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308

二、登革病毒 310

三、森林脑炎病毒 311

第二节 出血热病毒 312

一、汉坦病毒 312

二、新疆出血热病毒 314

三、埃波拉病毒 315

第二十八章 人类疱疹病毒 318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320

一、生物学性状 32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20

三、微生物学检查 322

四、防治原则 322

第二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322

一、生物学性状 32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23

三、微生物学检查 323

四、防治原则 324

第三节 人巨细胞病毒 324

一、生物学性状 32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25

三、微生物学检查 327

四、防治原则 327

第四节 EB病毒 327

一、生物学性状 32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29

三、微生物学检查 330

四、防治原则 330

第五节 其他疱疹病毒 331

一、人疱疹病毒6型 331

二、人疱疹病毒7型 332

三、人疱疹病毒8型 332

第二十九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334

第一节 生物学性状 334

一、形态与结构 334

二、基因组结构与主要编码蛋白 335

三、病毒的复制 336

四、病毒的变异 337

五、病毒受体 338

六、培养特性 338

七、抵抗力 338

第二节 致病性与免疫性 338

一、传染源与传途径 338

二、致病机制 338

三、HIV的感染过程 339

四、HIV感染的免疫应答 340

第三节 微生物学检查 341

一、检测抗体主要的方法 341

二、检测病毒及其组分的主要方法 341

第四节 防治原则 342

一、疫苗研究 342

二、治疗措施 343

第三十章 其他病毒 345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345

一、生物学特性 34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46

三、微生物学检查 346

四、防治原则 346

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 347

一、生物学特性 34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47

三、微生物学检查 348

四、防治原则 348

第三节 细小病毒 349

一、生物学特性 34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49

三、微生物学检查 350

四、防治原则 350

第三十一章 朊粒 351

一、生物学特性 35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53

三、微生物学检查 356

四、防治原则 356

第四篇 医学寄生虫学 361

第三十二章 医学寄生虫学概述 361

一、寄生现象、寄生虫和宿主 361

二、寄生虫的生活史 362

三、寄生虫的营养与代谢 362

四、寄生虫的分类 362

五、寄生虫感染与免疫 363

六、寄生虫病的流行及防治 365

第三十三章 医学蠕虫 367

第一节 线虫 367

一、似蚓蛔线虫 367

二、毛首鞭形线虫 370

三、蠕形住肠线虫 372

四、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373

五、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 375

第二节 吸虫 377

一、华支睾吸虫 378

二、卫氏并殖吸虫 381

三、日本血吸虫 383

第三节 绦虫 387

一、曼氏迭宫绦虫 388

二、链状带绦虫 391

三、肥胖带绦虫 394

四、细粒棘球绦虫 395

第三十四章 医学原虫 399

第一节 叶足虫 400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 401

二、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 403

第二节 鞭毛虫 404

一、杜氏利什曼原虫 405

二、阴道毛滴虫 407

三、蓝氏贾第鞭毛虫 408

第三节 孢子虫 410

一、疟原虫 410

二、刚地弓形虫 414

三、隐孢子虫 416

四、肺孢子虫 417

第三十五章 医学节肢动物 419

一、概述 419

二、蚊 421

三、蝇 424

四、白蛉 426

五、蚤 428

六、蜱 429

七、恙螨 432

八、疥螨 434

九、尘螨 435

十、蠕形螨 436

参考文献 43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