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理化
天然产物超临界CO2萃取
天然产物超临界CO2萃取

天然产物超临界CO2萃取PDF电子书下载

数理化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程健,申文忠,刘以红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02298699
  • 页数:311 页
图书介绍:超临界流体技术是一种新型化学工程技术,其中超临界流体萃取(尤其是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最受关注,许多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已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也是该项技术研究和应用最多的领域。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由于具有萃取温度低、无溶剂残留等优势,在天然产物的萃取分离中备受关注。本书详细介绍了超临界CO2萃取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装备;按天然产物的适用领域分为六类,收集、归纳、整理近年来在该领域的最新成果研究成果,对比不同提取工艺的优劣,系统分析了各种典型工艺及其影响因素;对超临界CO2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与研究进行了总结。本书可供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工程、农产品加工工程、制药工程、精细化工等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科研人员及教师作为参考教材使用,对相关领域的生产从业人员和管理决策人员有参考价值。
《天然产物超临界CO2萃取》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天然产物的重要性 1

第二节 天然产物的应用 1

一、天然产物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 2

二、天然产物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2

三、天然产物化学 2

第三节 CO2作为超临界溶剂 3

第四节 超临界CO2萃取过程 4

一、单级超临界CO2萃取过程 5

二、多级分离超临界CO2萃取过程 7

三、逆流多级超临界CO2萃取过程 8

四、超临界CO2萃取精密分馏 9

第五节 超临界萃取的应用 10

一、食品工业 14

二、医药保健品工业 15

三、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 15

四、天然香精香料的提取 16

五、天然色素的提取 16

第六节 天然产物超临界CO2萃取工业化应用 16

一、国外天然产物超临界CO2萃取工业化应用 16

二、国内天然产物超临界CO2萃取工业化应用 17

第七节 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前景展望 19

参考文献 19

第二章 超临界流体热力学基础与流体相平衡 22

第一节 临界点 22

第二节 超临界流体 23

第三节 超临界流体的特性 23

第四节 超临界流体中携带剂的作用 25

第五节 天然产物超临界CO2萃取中携带剂的应用 27

第六节 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现象 31

一、超临界CO2的溶解性能及影响因素 32

二、压力与温度对超临界CO2中溶解度的影响 33

第七节 天然产物在超临界CO2中溶解度 37

一、天然油脂在超临界CO2中溶解度 37

二、生物碱在超临界CO2中溶解度 38

三、除虫菊酯在超临界CO2中溶解度 39

四、植物精油在超临界CO2中溶解度 39

五、溶解能力与选择性 39

第八节 超临界流体的相行为 40

一、Ⅰ型相图 40

二、Ⅱ型相图 41

三、Ⅲ型相图 41

四、Ⅳ型相图 41

五、Ⅴ型相图 41

第九节 固体-超临界流体相图 42

第十节 三元体系相图 42

第十一节 超临界流体相平衡热力学 43

第十二节 固体-超临界流体体系相平衡 43

一、增强因子 43

二、状态方程计算溶质在超临界CO2中的部分逸度系数 45

第十三节 液体-超临界流体相平衡计算 52

参考文献 53

第三章 超临界CO2萃取中的传递过程基础 57

第一节 超临界CO2的传递性质 57

一、黏度 58

二、扩散系数 60

三、传热系数 61

第二节 超临界CO2萃取中质量传递现象 63

第三节 固体介质超临界CO2萃取 63

一、操作参数的选择 64

二、超临界CO2萃取过程数学模型 65

三、固体物料超临界CO2萃取过程传质机理 66

第四节 液体物系超临界CO2萃取 67

一、操作参数的选择 68

二、液体超临界CO2萃取过程的数学模型 68

第五节 固体物系超临界CO2萃取传质模拟 68

一、“核心收缩浸取”模型 69

二、脱附-溶解-扩散模型 69

三、基于传热类比的模型 70

四、活塞流模型 70

五、经验模型 70

六、传质计算 71

第六节 植物种子超临界CO2萃取油脂传质动力学模型及求解 71

一、萃取体系的假设 72

二、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过程 72

第七节 操作参数对植物种子超临界CO2萃取传质过程的影响 75

一、CO2流率对萃取的影响 75

二、颗粒粒径对含油植物种子超临界CO2萃取的影响 76

三、原料预处理方式对含油植物种子超临界CO2萃取的影响 76

四、装料方式对含油植物种子超临界CO2萃取的影响 77

五、分布器对传质效果的影响 77

六、其他操作参数的影响 77

第八节 液态物料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过程的传质 79

一、喷洒塔和筛板塔 79

二、填料塔 79

三、超临界CO2-液体传质数学模型 80

四、超临界CO2相传质系数 80

五、填料尺寸 81

六、物性估算 81

参考文献 81

第四章 香料的萃取 85

第一节 概论 85

一、精油 85

二、浸膏 85

三、净油 85

四、辛香料油树脂 85

第二节 天然精油及其提取技术 86

一、水蒸气蒸馏 86

二、有机溶剂浸取 87

三、榨磨法 88

四、粗精油(原油)的精制 89

第三节 超临界CO2萃取 90

一、超临界CO2萃取条件的优化 91

二、超临界CO2多级萃取分离 91

三、超临界CO2萃取加入夹带剂 94

四、超临界CO2萃取精馏技术 94

五、超临界CO2与分子蒸馏 94

六、超临界CO2与吸附分离的结合 95

七、香料超临界CO2萃取工业化进展 95

第四节 鲜花香料超临界CO2萃取 99

一、桂花和茉莉花精油萃取 99

二、菊花挥发油萃取 101

三、玫瑰花挥发油萃取 102

四、柚子花芳香油萃取 103

五、薄荷油萃取 105

六、薰衣草精油萃取 107

七、岩蔷薇萃取 108

八、金银花挥发油萃取 109

九、啤酒花浸膏萃取 110

十、丁香中挥发油萃取 111

十一、广藿香挥发油萃取 112

十二、冷蒿挥发油萃取 113

十三、鲜花挥发油超临界CO2萃取研究展望 113

参考文献 114

第五章 水果中芳香组分的提取 118

第一节 水果中的芳香组分 118

一、各类芳香组分的生成途径 118

二、水果中芳香组分的种类 118

三、水果芳香物质组成与含量的影响因素 119

四、果汁的抗氧化活性 122

第二节 水果芳香稳定性与质量 122

一、淀粉 122

二、果胶类物质 123

三、酚类化合物 123

四、蛋白质 123

五、果胶 123

六、微生物 123

第三节 水果中芳香物质的提取 124

一、水蒸气蒸馏法 124

二、溶剂萃取法[15] 124

三、分子蒸馏法[15] 124

四、超临界萃取法 124

第四节 柑橘油超临界CO2萃取 125

一、冷榨法 125

二、水蒸气蒸馏法[17] 125

三、溶剂浸提法[17] 125

第五节 果汁超临界CO2萃取脱醇 127

第六节 其他水果芳香组分的萃取 128

参考文献 129

第六章 辛香料萃取 131

第一节 辛香料的分类 131

第二节 辛香料的治疗作用 131

第三节 辛香料的抗氧化性及抗癌作用 132

第四节 香辛料传统生产技术 134

一、水蒸气蒸馏法 134

二、溶剂萃取法 134

三、超声波萃取法 134

第五节 香辛料的超临界CO2萃取 134

一、芹菜籽油萃取 134

二、辣椒萃取 135

三、生姜萃取 138

四、肉豆蔻萃取 142

五、香子兰萃取 143

六、砂仁萃取 144

七、大蒜萃取 145

八、肉桂萃取 146

九、花椒油的萃取 147

参考文献 148

第七章 天然药用植物萃取 151

第一节 天然药物的分离提取 151

一、浸提法 151

二、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法 151

三、循环超声波提取 152

四、微波萃取 152

五、酶法提取 152

六、半仿生提取法 152

七、超临界CO2萃取法 152

第二节 天然药物的抗氧化和抗病毒组分 153

一、黄酮类 153

二、苯酚类 154

三、萜类和皂萜类 154

四、多糖类 154

五、其他类 155

第三节 天然药物中的抗炎症组分 155

第四节 天然药物中的抗癌组分 155

一、生物碱 156

二、黄酮类 156

三、挥发油 156

四、多糖类 157

五、有机酸类 157

六、苷类 157

七、其他类 157

第五节 茶叶萃取物中的药用成分 158

一、茶多酚的提取 158

二、茶多糖提取 159

三、咖啡因提取 159

四、茶氨酸提取 161

第六节 脂肪调节剂 161

第七节 天然药物中药用油脂及脂肪酸的超临界CO2萃取 163

一、药用油脂及脂肪酸 163

二、药用油脂及脂肪酸超临界CO2流体萃取 163

第八节 银杏叶CO2萃取 166

一、水浸提-树脂精制法 166

二、有机溶剂提取法[83] 167

三、超声波法 167

参考文献 170

第八章 天然抗氧化剂提取 175

第一节 天然抗氧化剂分类 175

一、黄酮类物质 175

二、酚类(酚酸类、多酚类)物质 175

三、萜类物质 176

四、多糖类物质 177

五、生物碱类 177

六、皂苷类物质 178

七、维生素 178

八、苯丙素类 179

九、鞣质类物质 179

十、褪黑素类物质 179

十一、蛋白质和酶类 179

第二节 天然抗氧化剂作用机理 179

一、清除自由基 179

二、螯合金属离子 179

三、清除氧 180

四、作用于与自由基有关的酶 180

第三节 天然抗氧化物质的提取分离 180

第四节 天然抗氧化剂——维生素E及其超临界CO2萃取 180

第五节 天然抗氧化剂——迷迭香 182

一、迷迭香的化学成分 183

二、迷迭香的药理作用[58] 183

三、迷迭香的开发利用 184

四、迷迭香的提取方法 184

第六节 香料和草药抗氧化剂的超临界CO2萃取 185

一、分类 185

二、鱼腥草萃取 185

三、桂花中色素、油和黄酮的提取 186

四、茉莉花油的提取 187

五、甘草萃取 187

六、其他抗氧化剂提取 189

第七节 天然抗氧化剂——β-胡萝卜素的提取 189

参考文献 191

第九章 天然植物色素 196

第一节 天然色素分类 196

一、黑豆红色素(花色苷) 196

二、越橘红 196

三、玫瑰茄红色素 197

四、甜菜红(肉食专用天然色素) 197

五、菊花黄 197

六、玉米黄 197

七、栀子黄色素(面食专用色素) 197

八、红花黄色素 197

九、姜黄色素 197

十、可可色素 197

十一、叶绿素铜钠 197

十二、辣椒红色素 197

十三、胡萝卜色素 197

十四、高粱红色素 197

十五、萝卜红 198

第二节 天然色素的提取方法 198

一、溶剂萃取 198

二、微波萃取 198

三、超临界CO2萃取 198

第三节 天然色素提取 199

一、橙皮色素 199

二、姜黄色素 199

三、辣椒红色素 201

四、万寿菊花叶黄素 202

五、玉米黄色素 203

六、胭脂树色素 204

七、黑豆红色素 206

八、番茄红色素 206

九、玫瑰茄红色素 207

十、甜菜红色素 207

十一、菊花黄色素 208

十二、栀子色素的提取 209

十三、可可色素 211

十四、高粱红色素 211

第四节 花色素苷 212

一、花色素苷生物功能 212

二、花色素苷分类 213

三、花色素苷的结构 213

四、花色素苷的性质 214

五、花色素苷的超临界萃取 216

参考文献 216

第十章 植物与动物脂质萃取 221

第一节 传统分离技术[1~3] 221

一、压榨工艺 221

二、浸出工艺 221

三、油脂的精制工艺 222

第二节 植物油超临界CO2萃取精制[4~6] 222

第三节 多烯酸超临界CO2萃取分离 224

一、超临界CO2单级萃取EPA、DHA 225

二、超临界CO2精密分离富集鱼油中的DHA和EPA 225

三、超临界CO2多级逆流萃取分离鱼油多烯酸酯 228

四、超临界萃取技术与其他技术结合分离鱼油多烯酸酯 229

五、藻类多烯酸油脂的提取 231

六、花生四烯酸的超临界CO2分离 231

第四节 植物油脂超临界CO2萃取 233

一、精制小麦胚芽油萃取 234

二、沙棘油萃取 237

三、大豆油萃取 238

四、水冬瓜油萃取 239

五、核桃籽油萃取 240

六、米糠油萃取 242

七、蚕蛹油萃取 243

八、葡萄籽油萃取 245

九、紫苏籽油萃取 249

十、南瓜籽油萃取 249

十一、枸杞籽油萃取 250

十二、猕猴桃籽油萃取 251

十三、茶籽油萃取 253

十四、月见草油萃取 254

第五节 蛋黄油超临界CO2萃取 255

第六节 脂类超临界CO2萃取展望 257

参考文献 257

第十一章 植物源杀虫剂 261

第一节 植物源农药 261

第二节 天然杀虫剂的生物活性物质 263

一、萜烯类物质 263

二、酮类、黄酮类化合物 264

三、光活化毒素 264

四、生物碱类 264

五、植物精油类 265

第三节 植物源杀虫剂的特点和作用途径 265

一、植物源杀虫剂的特点 265

二、植物源杀虫剂的作用和途径 266

第四节 天然抗虫剂生产的传统工业化技术 268

第五节 苦楝素提取 268

第六节 除虫菊的提取 269

第七节 尼古丁萃取 270

一、水蒸气蒸馏法 271

二、有机溶剂萃取法 271

三、离子交换法 271

四、微波法 271

五、超声波法 271

六、超临界萃取法 271

第八节 植物精油杀虫剂的提取 272

第九节 苦皮藤素的提取 274

参考文献 275

第十二章 超临界CO2技术的其他领域研究 278

第一节 超临界CO2染色技术 278

一、超临界CO2染色技术与传统染色技术比较 278

二、超临界CO2染色的优势 279

三、超临界CO2染色原理 279

四、分散染料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 280

五、超临界CO2染色的工艺流程 281

六、超临界染色的研究现状 282

七、超临界CO2染色技术前景展望 283

第二节 超临界CO2超细微粒制备技术 284

一、概述 284

二、超临界溶液的快速膨胀技术 285

三、超临界抗溶剂技术 287

四、其他超临界制备微粒技术 289

第三节 超临界CO2清洗技术 290

一、概述 290

二、超临界CO2清洗的优势 291

三、超临界CO2清洗的问题 291

四、超临界CO2清洗工艺 291

五、超临界CO2清洗的应用 292

第四节 超临界CO2中的化学反应 293

一、超临界流体中化学反应的特征 293

二、超临界CO2中的烃类氧化反应 294

三、超临界CO2中不对称催化反应 297

四、超临界CO2中的酶反应 298

第五节 超临界CO2-微乳液体系 303

一、超临界CO2微乳液 304

二、超临界CO2微乳的形成原理 304

三、超临界CO2微乳液的相态 305

四、超临界CO2微乳液在萃取中的应用 305

第六节 超临界流体技术展望 307

一、超临界萃取 307

二、化学反应工程方面 307

三、材料科学方面 308

四、环境科学方面 309

参考文献 30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