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学·历代经典诗词曲鉴赏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曾铎著
- 出 版 社: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806474439
- 页数:714 页
上篇 中国诗学论略 3
Ⅰ 早期中国诗学理论略说 3
一 中国远古诗歌理论拟议 3
(一)古代诗歌理论“开山的纲领” 3
强调了“诗言志” 4
启示了“志”来自现实,并评价现实的道理 5
赞述了“诗”“歌”“舞”相结合的艺术 6
突出了诗的社会功能,诗的教育作用 6
开发了“真”“善”“美”相统一的观念 8
(二)诗歌舞“适度”论 10
商汤以前,尚无诗歌舞“适度”论 10
商汤把诗歌舞“适度”论定为刑法执行 10
诗歌舞“适度”论,演化为评议和创作诗歌舞的重要理论 12
(三)歌谣“言志”“言情”统一论 13
“言志”“言情”统一论源于劳动生活和审美实践 14
“言志”“言情”统一论启示歌谣艺术功能 16
“言志”“言情”统一艺术“与世推移” 18
远古歌谣“言志”“言情”统一性和统一论对后代的影响 20
二 中国诸子百家诗学功能价值观 22
(一)“舜命夔典乐教胄子……”最早体现诗乐文艺功能价值 22
中国诗乐舞功能价值观最早而又最具体内涵 22
“诗言志”,“志”来自现实,又引发人们认识现实 23
“诗乐舞”职责问题明确 23
“诗乐舞”功能价值包涵了“真、善、美”相统一的观念 23
(二)殷商成汤提出“诗乐舞”适度功能价值观 24
成汤从治国利益上决策 24
成汤鉴于历代国君丧家亡国教训 24
“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其刑墨” 24
(三)《周易·中孚》从“利民”出发“节以制度” 24
荣华富贵,要“知节” 24
“当位以节,中正以通” 25
“诗乐舞”从“利民”出发,歌唱“节以制度” 25
(四)春秋晚期,孔门儒家学说逐渐兴起,孔子特别强调诗乐舞的功能价值 26
孔子特别强调“诗教”“风化”的功能价值 26
孔子提出“诗乐舞”应“寓褒贬,别善恶” 27
孔子认为“天下有道而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27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27
(五)战国中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孟子,对诗歌舞功能价值既多继承,又多创新 28
恶言:“诐辞”、“淫辞”、“邪辞”皆“害于其政”,“害于其事” 28
“诵其诗,读其书”,“知其人”,“以论其世” 29
(六)春秋末战国初墨子对诗乐舞功能价值观 30
墨子认为“诗乐舞”的功能价值,首要“明天下之是非”,“审天下治乱之纪” 30
墨子提示诗乐舞“尚实”“尚用”,“载道后世” 31
墨子主张诗乐舞有助于政治上首求万民“食必常饱”,“衣必常暖”,“居必常安”,然后“求美”、“求乐”…… 31
墨子对“诗乐舞”“之为道也”,提出三大法则:“有本”,“有原”,“有用” 31
(七)老子“诗乐舞”功能价值观 32
春秋战国间以老子思想为中心的道家学派认为“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 32
老子反对“诗乐舞”“美言市尊” 33
老子提倡“诗乐舞”质朴自然,复归于朴,反对华而不实 33
(八)庄子诗乐舞功能价值观 34
庄子叛逆战国统治者倡导“天人”、“神人”、“至人”、“圣人”、“君子” 34
庄子“诗乐舞”功能价值观“诗以道志”,“乐以道和” 35
庄子对语言的社会交际作用及其在“诗乐舞”中的功能价值的看法 35
(九)战国晚期荀卿诗乐舞功能价值观 36
荀子诗乐舞功能价值观的基础是鼓励人们勤于工作,善于创造,精于利用 36
荀子诗乐舞功能价值观要求“正道”主导“言辞”,而“言辞”又必须乐于“钟鼓琴瑟” 37
荀子诗乐舞功能价值观强调“诗言是,其志也;乐言是,其和也” 37
(十)战国后期韩非诗乐舞功能价值观 38
(十一)杂家诗乐舞功能价值观 39
“声出于和,和出于适” 40
“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 41
“乐愈侈,而民愈郁,国愈乱” 42
诗乐“以知万物之情”,“奸邪去,贤者至,成大化” 44
“不闻至乐,其乐不乐” 45
三 早期中国诗学审美观 48
(一)中国上古《尚书》《周易》诗学审美观 48
《尚书》所载诗乐审美观 48
《周易》及其诗乐审美观 50
《周易》天然美和人为美统一观 58
《周易》对言语美丑观,直接起作用于诗乐言语美丑观 60
(二)中国《周易》论美与世界名家论美比较 64
《周易》论美的基本观念与日后世界名家论美观念的比较 65
《周易》论美的内容和形式多方联系性与日后世界名家论美的内容和形式的比较 68
《周易》论美的条理性,规则性和日后世界名家论美的条理性、规则性比较 69
《周易》论“美”贵在实践,与日后世界名家论“美”和实践关系的比较 71
四 春秋中叶吴季扎第一个从“美”的方位评论诗乐舞 74
(一)评《周乐》(《周南》《召南》) 75
(二)评《邶》《庸》、《卫》 77
(三)评《王》 78
(四)评《郑》 79
(五)评《齐》 80
(六)评《豳》 82
(七)评《秦》 83
(八)评《魏》 84
(九)评《唐》 86
(十)评《陈》 87
(十一)评《小雅》 89
(十二)评《大雅》 90
(十三)评《颂》 91
(十四)评《舞》 93
五 春秋中叶伍举、师旷论诗乐美 95
(一)伍举答楚灵王论美 95
(二)师旷为晋“平公悦新声”论美乐 96
六 春秋末叶孔子诗学审美观 96
(一)孔子诗学审美观与政治审美观 96
(二)孔子审美观的核心是“仁” 100
(三)孔子审美观突出美和善结合,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统一 100
(四)孔子的审美观,强调“志”和“言”统一 101
(五)孔子审美观,主张“文”和“质”统一 102
(六)孔子审美观注重诗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教美,诗功能美 104
(七)孔子审美观注重含蓄与反悟相结合的美感力 106
(八)孔子审美观提示诗乐“特殊”艺术手段,描绘带“普遍”的社会生活内容 108
(九)孔子审美观还力倡诗歌舞相结合的诗学艺术 110
七 略说孟子论美 112
(一)为人美,为事美;人为美,人创造美,要顺乎自然理路 112
(二)违反规律理路,胡作妄为,自必破坏美;善必为政,法必自行 114
(三)自然美与人工美结合,更美 114
(四)尊重知识,美;尊重人材,美;破坏知识,恶;破坏人材,恶 115
(五)“施仁”“爱民”,“天下士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115
(六)人和国,形式的充,内容的实,“充实之谓美” 115
(七)语言的美,既重善的内容,又重美的形式 117
八 春秋中叶老子审美观 118
(一)“天下皆知之美”“天下皆知之善” 118
(二)“美言”“美行” 119
(三)合乎“道”和“一”的审美观 119
(四)“虚”、“静”美 121
(五)“正言”与“善言” 122
(六)“美言不信,信言不美” 122
(七)“希言自然” 123
(八)“平淡中见奇崛” 123
九 战国晚期庄子诗学审美观 124
(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124
(二)“德”充于内,形“符”于外 124
(三)忘形入神,苦练巧艺 126
(四)自然“成理”之美 129
(五)恶化为美,缺化为全 130
十 战国晚期荀子诗学审美观 131
(一)“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 131
(二)“人性恶”经过“伪”和“积”转化为“善美” 131
(三)“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 135
(四)“道出乎一”之谓美 136
十一 战国晚期韩非子诗学审美观 137
(一)韩非子审美观的政治思想基础 137
(二)“良”“善”美 138
(三)思想品德美 138
(四)“质”美,“真善”美 139
(五)首重“情”、“质”美,并重“形”、“貌”美 141
(六)宏伟美,“大一统”美 141
(七)“美”,非人云亦云者 141
(八)“壤地美,然后草木硕大” 143
Ⅱ 两汉诗论中的美学思想 144
一 “德育”和“美育”是两汉人们突出地总结强调的诗论美学思想。而且特别突出地赞树妇女美的形象,妇女美的品德 144
二 诗美的思想,还要求对时代、社会、政治的“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分清界限;同时,要维护“美”“善”“好”;反对“丑”“恶”“坏” 145
三 两汉人总结“诗论”,重视诗的战斗功能,这也是他们诗美观点的最重要的内容 146
四 诗艺的语言美,在两汉诗论文论中也作了重要总结与倡导 147
Ⅲ 春秋战国诸子六家与中国诗学 150
一 孔子与中国诗学 150
(一)孔子对中国诗学的第一大功勋是:第一个致力于琢育“人”,建树“立言者”诗人群 151
孔子认为:人的思想品德直接影响言行 151
“立言者”,从政者要有“弘毅之志”,要“坚韧不屈” 152
要精通实现志向的各种本领 154
遇事深入调查,要能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 156
谦虚谨慎,反对骄矜鄙吝 157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及其他 158
(二)孔子为诗乐艺术称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行大道,天下为公”的优秀传统,并为这种传统的政治教化服务,建树了理论基础 160
孔子反对春秋大分裂,渴望实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大一统的政治现实 160
政治与业务,政治与诗艺,谁“主”谁“次”,孔子论述鲜明 160
诗反映政治现实,又为政治现实服务 162
诗为政治现实服务的重要途径,赞赏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礼让贤才之政,雍和雅正之美,大德大谦之风 164
学诗为政治现实服务,孔子主张要融会贯通,要注重活用 165
(三)孔子论诗乐的内容和形式 169
内容和形式统一 169
“志”和“言”统一 170
“文”与“质”统一 171
“善”和“美”统一 173
“含蓄”和“反悟”统一 175
“普遍”和“特殊”统一 179
“诗”和“歌舞”统一 180
(四)孔子删诗编诗的主导思想和贡献 182
春秋天下大乱,野心家独霸称雄,华夏大一统变为大分裂。孔子与儒学弟子竭尽心志,力挽狂澜 183
孔子删诗编诗的主导思想起自他的政治观和诗学观 188
孔子的语录《论语》与《古文尚书·序》均记录了孔子删诗编诗事迹 189
古今重要文献皆追述孔子删诗编诗功绩 191
孔子恶《郑》恶《陈》,主张“放郑声”,而其“删诗”“编诗”,为何仍保存《郑风》《陈风》 193
《诗》中的《商颂》、《周诗》等许多诗篇在孔子出生前已广为流传,以此都不足否定孔子删诗编诗及其卓著功勋 194
二 孟子与中国诗学 197
(一)孟子诗学观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 197
(二)孟子认为诗乐舞的价值,不在于上层人物“独乐”,不在于宫廷化;而在于众民化,在于“与民同乐” 200
(三)孟子“浩然之气”的诗学观 201
(四)孟子诗学中的“充实”论 203
(五)孟子主张“知言”度志 206
(六)孟子反对用固定的模型硬套,而主张“事异”、“情异”;“情异”、“辞异” 207
(七)孟子主张“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 211
(八)孟子主张要探索作者的思想感情:“知人”;要懂得作者和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论世” 213
(九)孟子强调基本功对学诗作诗影响重要 214
三 老子与中国诗学 216
(一)老子思想对中国诗学的影响 216
(二)老子“道”和“一”的观念,是哲理,也是诗理 220
(三)“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苦乐” 222
(四)“常无,欲以观其秒;常有,欲以观其徼” 223
(五)“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225
(六)“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226
(七)对诗学基本功的重大启示力 228
(八)韵律化的诗式格言对诗学韵律理论化影响 229
四 庄子与中国诗学 232
(一)诗乐职能问题 233
“诗以道志”“乐以道和” 233
“语之所贵者,意也” 234
(二)诗乐风格问题 236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236
“不求文以待形” 237
“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238
(三)诗乐语言艺术 239
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 239
言之有序 240
“鸣而当律,言而当法” 240
“求道者意其妙”“谈艺者师其神” 241
(四)诗乐创作与深入实际的关系 242
(五)庄子的诗乐理论精神及其艺术创造实践,都大大地丰富和开阔了中国诗学 243
“想像”和“幻想”的浪漫性 243
“寓意于言”“借外论之” 246
以形传神 246
暮鼓晨钟,发人深省 247
叛逆性的形象,叛逆性的诗 247
诗式格言的韵律化,影响了诗歌韵律理论化的发展 249
庄子的诗学艺文思想,对中华民族诗文传统的深远影响 251
五 荀子与中国诗学 252
(一)诗乐功能与特征 253
“诗言是,其志也……乐言是,其和也” 253
“《诗》者,中声之所止也……《乐》之中和也” 255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257
“天下不治,请陈佹诗” 258
(二)诗乐创作论 259
“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 259
“隐而显,微而明,辞让而胜” 260
“形象虽恶而心术善……形象虽善而心术恶” 261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262
(三)对“言辞”的主张 265
“言”以明“道”,“道”以导“言” 265
“言必当理,事必当务”;“好其实,而不恤其文” 266
“言而仁之中也,则好言者上矣” 269
“言”,“重于金石珠王”;“美于黼黻文章”;“乐于钟鼓琴瑟” 270
六 韩非子与中国诗学 272
(一)世道变易,时代推移 272
(二)对“言语”的功能观 272
“言语”之风,与世道相关 273
反对“偏辞”,主张“言中事,发中功” 274
主张言语“度之于义”,反对“语言辩”,反对“以文害用” 274
“言”“辩”求其当,“行”“声”责其功 276
诗式格言,韵律乐感 276
(三)诗歌舞“功”“利”观,“义”“理”观 278
诗艺助“天下治” 278
讴诗歌舞“试度其功” 280
“辩说”,“求其用”;“文丽”,“硕其功” 281
装饰美观合“义”,合“理” 281
(四)诗艺创作观 283
“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 283
画“犬马最难”,画“鬼魅最易” 284
“执其见功以处见其形” 284
“画荚之功,非不微难也;然其用与素髹荚同” 285
“衔橛之备”,“规矩之法,绳墨之端” 286
Ⅳ 早期中国诗学创作方法论 288
一 特殊规、特殊律和特殊创作方法论萌芽 288
二 语言重要性强调,人品决定辞品论开创 289
(一)孔子第一个提示了两个大问题 289
言语美丑对诗对社会严重影响 289
言者人品直接影响辞品诗品 289
(二)孟子注重人品,无论从政,立言,立足点要高,眼光要远,胸襟要博大 290
“先立夫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 290
言辞“皆出于心” 291
“持其志,无暴其气” 292
“说诗者”,文采修饰,不能过度;“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292
(三)老子提出“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292
诚信之人,立诚信之言 293
守正“道”,广“德”美,“希言自然” 293
言辞艺术人工雕琢,必须“复归于朴” 293
(四)庄子第一个提出言语是“表意”的工具 294
“语之所贵者意也” 294
庄子又是第一个提出了“言”有限,“意”有限,而“道”规律无限的问题 294
(五)荀子对语言的主张 295
“言以明道”“道以导言” 295
“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 296
“好其实”“恤其文” 297
(六)韩非子对言语的强调 298
不求一时“悦耳”,但求功力强大;“革车千乘,不如烛过一言” 298
“言”“辩”求其当,“行”“声”责其功 299
三 内容与形式论 300
(一)孔子对诗乐舞内容与形式统一论 300
(二)战国初期墨子对内容和形式的主张 300
“先质而后文” 300
提出有关诗乐创作内容和形式“三表法” 300
(三)战国晚期荀子对内容和形式的主张 301
“言必当理,事必当务” 301
“好其实”,“恤其文” 302
(四)韩非子对内容和形式的主张 302
四 “文炳”、“文蔚”人工雕琢艺术要顺乎天理自然,顺乎人情人意 302
(一)强调“以懿文德”,“品物咸亨”,“致饰而后通”;有文有采,要顺乎天理自然,顺乎人情人意 302
(二)孟子主张自然与雕琢相结合,当代的“美”和古代的“美”融会贯通 303
(三)韩非子认为装饰美观,要合“义”,合“理” 304
五 观天文,察地理,深入观察社会生活 306
(一)中国三千多年前人们论观察 306
(二)“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306
(三)“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始作八卦” 307
(四)老子论观察 308
老子提出善于从“无”中观察“妙”,从“有”中观察“徼” 308
老子认为“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309
(五)庄子“入山林,观天性” 310
(六)韩非子论观察 310
韩非既主张要深入实际,又主张要利用阅历、想像、意象,丰富形象 310
明察“外貌小谨”,“内实险恶”之人,明察微密难知之言 311
深入实际,观察细致 312
六 象、形象、立象以尽意;形、象、意、神统一 313
(一)“立象以尽意” 313
(二)“象”与“形象” 315
(三)“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319
(四)“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321
(五)形象与内质,观察事物既要考察表面,又要推究内质 321
七 “知微知章”,隐微章显“曲成万物而不遗” 322
(一)“天地睽”,“通其变”,“曲成万物而不遗” 322
(二)“隐微”与“章显”,“知微”与“知章” 323
八 形式体例和修辞手法从诗乐创作实践升华为理论(风、雅、颂和赋、比、兴) 325
(一)形式体例 326
(二)修辞手法 328
(三)赋比兴升华为理论,传扬于后世 329
九 联想和想像 332
(一)中国早期诗乐创作实践充分运用了联想和想像 332
(二)吴季扎评诗论乐运用联想和想像 333
(三)庄子讽喻君主贵族“读书”,运用联想和想像 333
(四)韩非子联想和想像“执其见功以处见其形” 335
十 “现实”和“浪漫” 335
(一)“现实”和“浪漫”客观存在于早期诗乐创作实践中 335
(二)荀子立足“今日”,以“观千岁”的现实与浪漫结合的理论 340
(三)《吕氏春秋·音初》及《文心雕龙·乐府》等文献记载“南音”“东音”“西音”“北音”,既显示“现实”性地方特色,又带有浓厚的“浪漫”性倾向 340
十一 诸子基本功观念对诗艺创作注重基本功的重大影响 341
(一)老子的基本功观念 341
(二)孟子的基本功观念 343
(三)荀子的基本功观念 344
(四)韩非子的基本功观念 346
十二 中国早期诗学创作重自然韵律节奏,散文亦多韵律格言,促进了诗文创作韵律理论化 348
(一)《老子》赞式体裁,诗式格言的影响 348
(二)《庄子》韵律化诗式格言的影响 351
(三)《韩非子》诗式格言韵律化的影响 353
Ⅴ 中国诗学“虚”“实”艺术论略 356
一 “虚”“实”结合的艺术 356
二 庄子论“虚”“实”关系 357
三 刘勰、钟嵘论“虚”“实”特色 358
四 苏轼论“虚”“实” 360
五 语言练达与“虚”“实”艺术 361
六 借景物体现“实”和“虚” 364
七 “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 366
Ⅵ 刘勰论诗学创作方法 368
一 要通晓并掌握诗的特殊规特殊律创作,要通晓和掌握诗对人对社会的功能价值创作 368
二 反对汉魏以后诗学创作脱离内容,不顾功能价值,单纯追求形式美的倾向 372
三 人品决定诗品,诗文创作者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和神圣的职责 373
四 诗文创作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特别是需要具备诗学创作方面的知识。否则,那就难以辨明事理,难以“驭文”、“谋篇”、创立新意 374
五 诗学创作本在言志述情,应从客观现实出发,客观事物经由诗家思想感情和创作修养的孕育,创作出“事真”、“志足”、“情信”的诗学艺术品 379
六 现实性和浪漫性相结合 383
七 形式与内容相结合 387
八 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91
九 布局与剪裁 397
十 繁与简、博文与简言、“明理以立体” 398
十一 观察与判断相结合 401
十二 联想与想像相结合 402
十三 真实与夸张相结合 405
十四 含蓄与启悟相结合 407
十五 形似和神似相结合 407
十六 语言,强调“鼓天下之动”的艺术功能 409
十七 声韵格律问题 412
Ⅶ 也谈《沧浪诗话》中的“别材”和“别趣” 415
一 “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究应如何理解 415
二 “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又应如何理解 418
三 “兴趣”,“言”要能“曲”,“意”要能“幽”,“理”要能“透”,“机”要能“圆” 420
Ⅷ 当今中国诗歌振兴问题论略 423
一 “非诗”严重闯扰当今中国诗坛,爱国爱诗者强烈呼吁振兴当今中国诗歌 423
(一)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起,“非诗”又闯扰中华,诗坛内外呼声四起:救救新诗 423
(二)有些散文诗情诗意浓烈,句式不论怎么排列,到底还是散文 430
(三)诗,是最高级的语言艺术,古今中外有关诗学知识都应借鉴 433
二 当今中国诗歌的振兴,首先要求深明诗的大义:人品决定诗品;诗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志,言之有情,言之有益 441
三 中国诗歌历来有声有韵,有格有律,振兴当今中国诗歌,也要讲点声韵格律 446
四 当今中国诗歌的振兴,要多从中华诗的优秀传统中吸取养料,老调重弹,新调合拍,融会贯通,驾驭创新 458
五 当今诗歌创作,不应背离现实政治 465
六 当今中国新诗应借鉴刘勰、钟嵘、陈子昂等,人为唱发 468
下篇 历代诗、词、曲经典作品鉴赏 475
Ⅰ 何谓诗、词、曲经典作品 475
Ⅱ 从西周到战国,中国诗歌第一大兴旺期的诗 477
一 从西周到春秋,代表中国北方诗歌总集的《诗经》中的几首诗 477
二 战国前后,代表中国南方诗歌总集的《楚辞》的几首诗 482
Ⅲ 汉魏六朝中国诗歌第二大兴旺期的诗 493
一 两汉乐府歌辞和五言诗 493
(一)西汉乐府歌辞 493
民歌《江南采莲》 494
汉武帝、汉昭帝乐府歌辞 494
乐府古诗《十五从军征》 496
(二)东汉从乐府歌辞过渡到五言诗 497
《邪径败良田》 497
东汉乐府民歌 498
东汉乐府《古歌》 502
东汉乐府《悲歌》 504
东汉《古诗十九首》 504
二 从东汉末代献帝建安到曹魏期间五言诗成熟,七言诗萌芽 506
三 从魏废帝曹芳正始以后到西晋末怀帝司马炽永嘉期间,政治现实险恶,迫使学者诗家或避世“竹林”,或归隐“田园”,或谈道说理,殊途同归于“五言” 510
(一)阮籍、嵇康等为代表的“竹林七贤”五言诗或寓深意,或谈玄说理 510
(二)陶渊明为代表的归隐田园五言诗质朴自然 512
四 南北朝诗风格 514
(一)南朝诗重形式,轻内容;重雕琢,轻朴质;诗体渐变革 514
(二)北朝诗多旷达,苍劲,富边关特色 517
(三)南北朝民间歌谣 518
南朝民间歌谣 518
北朝民间歌谣 519
Ⅳ 唐朝中国诗歌律绝近体黄金时代诗作 523
一 初唐“四杰”等继六朝,背宫体,为律绝近体发展建立了功勋 523
二 盛唐各派诗家的诗 525
(一)强调“风骨”与“兴寄” 525
(二)盛唐部分诗人因思想倾向与政治遭遇不同,多追求自由与隐逸 529
(三)诗人文士为官边陲者不少,边塞诗悲壮情深 536
(四)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几首短诗 538
青少年胸怀大志时代的诗作 538
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五十五岁隐居庐山后遭遇及其诗作 540
李白诗作既创新又继承 543
(五)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几首短诗 551
杜甫,是盛唐时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 552
杜甫身经安史战乱,国破家亡,东漂西泊,“悯国难”,“痛民穷” 559
杜甫随意立题,皆成好诗 561
三 中唐现实主义鼎盛期诗 571
(一)刘长卿诗 572
(二)张籍诗主“发言举足”,“不远于理”;反对“驳杂无实为戏” 574
(三)韩愈 576
(四)白居易歌诗“为时而著”,“为事而作” 578
(五)元稹 583
(六)柳宗元 586
(七)刘禹锡 587
(八)张祜《题金陵渡》 590
(九)韩愈、孟郊、贾岛等诗人以当世诗过于浅露,力求“立奇惊俗” 591
四 晚唐诗风变异期诗作 594
(一)李贺 594
(二)杜牧 597
(三)李商隐 599
(四)晚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604
(五)晚唐韦庄的《绥州》 606
Ⅴ 唐五代中国诗歌新体“词”孕育与茁壮期的“词” 609
一 南朝梁武帝的《江南弄》 609
二 盛唐玄宗李隆基的《好时光》 610
三 盛唐李白《菩萨蛮》等 611
四 中唐词人词作渐多 612
(一)中唐著名词人张志和 612
(二)盛唐与中唐之间戴督伦创作《调笑令》 612
(三)韦应物的《调笑令》 613
(四)王建的《调笑令》 613
(五)刘禹锡和白居易 613
五 晚唐词人多,词渐成熟 615
六 五代十国“西蜀”、“南唐”词风盛 617
(一)西蜀《花间派》韦庄词 618
(二)南唐李璟词 621
(三)南唐冯延巳词 622
(四)南唐李煜词 624
Ⅵ 两宋,中国诗歌新体“词”的黄金时代 629
一 “雅词”代表作家 631
(一)寇准和宋祁的词 631
(二)北宋“太平”宰相晏殊的词 632
(三)欧阳修的《蝶恋花》 634
(四)范仲淹的《渔家傲》 635
二 “俚词”和“婉约派”代表作家 637
(一)柳永晚年的词 637
(二)秦观的词 639
三 “豪放派”词 639
(一)范仲淹词 640
(二)苏轼给两宋词坛创新了一个“豪放”的新世界 640
(三)岳飞“精忠报国”豪放《满江红》 647
(四)南宋陆游《卜算子·咏梅》 649
(五)吕本中《南歌子·旅思》 651
(六)辛弃疾悲壮慷慨、雄浑豪放的词 652
四 声韵格律派词 655
(一)秦观《踏莎行》 656
(二)贺铸《青玉案》 656
(三)周邦彦《玉楼春》 657
(四)李清照的词 658
Ⅶ 元朝,中国诗歌又一新体“散曲”的黄金时代 666
一 元代散曲的风范和背景 666
二 散曲几大特征性 667
(一)诸“宫调” 667
(二)散曲“曲牌” 667
(三)散曲种类 667
(四)散曲语言 668
(五)散曲韵律 668
(六)散曲创作基本手法 669
三 一代宗师元好问的散曲作品 669
(一)元好问《中吕·喜春来》 669
(二)元好问概况 669
(三)《喜春来》略说 670
四 金元间杨果的散曲作品 670
(一)《越调·小桃红》 670
(二)《越调·小桃红》略说 671
(三)杨果概况 671
五 元曲四大家的散曲作品 672
(一)关汉卿的散曲作品 672
关汉卿概况 672
《大德歌》(双调) 673
《沉醉东风》(双调) 675
《南吕·四块玉·闲适》之一 675
《南吕·四块玉·闲适》之四 676
(二)白朴的散曲作品 677
白朴概况 677
《越调·天净沙·秋》 677
《双调·驻马听·吹》 678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679
(三)马致远的散曲作品 681
马致远概况 681
《越调·天净沙·秋思》 681
《双调·寿阳曲·潇湘夜雨》 682
《双调·夜行船·秋思》(套数) 683
《双调·夜行船》套数略说 685
(四)郑光祖的散曲作品 687
六“好官人”张养浩的散曲作品 689
(一)张养浩概况 689
(二)张养浩的几首散曲作品 690
《中吕·山坡羊·骊山怀古》 690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690
《中吕·朱履曲》 691
《中吕·山坡羊·述怀》 692
《中吕·山坡羊》 692
《中吕·喜春来》 693
Ⅷ 明清诗坛反宫体,重继承;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695
一 明代诗歌 695
(一)明代开国功臣并以诗著名的刘基的《玉阶怨》 695
刘基概况 695
《玉阶怨》略说 696
(二)明代帝王诗言志 697
明宁献王《赠天师》(七律) 697
明嘉靖皇帝朱厚熜《送毛伯温南征》(七律) 699
(三)明代文坛后七子首领李攀龙的《送明卿之江西》 701
李攀龙概况 701
所谓“明卿” 701
《送明卿之江西》略说 701
(四)明代投笔从戎三十年的薛论道的散曲《黄莺儿·边城秋》 702
薛论道概况 702
《边城秋》略说 702
(五)明末汤显祖的诗与曲 703
汤显初的两首诗 703
汤显祖《牡丹亭》曲 703
汤显祖概况 705
汤显祖诗·曲略说 705
二 清代诗歌,“诗”重化典故,“词”尚继承与振兴 706
(一)开清代汉学诗风的钱谦益和顾炎武的诗作 706
清初钱谦益的《西湖杂感》一首 707
清初顾炎武的《白下》七律一首 709
(二)清代继往开来的汉学家王士祯的诗《?矶灵泽夫人祠》 710
王士祯概况 711
《?矶灵泽夫人祠》诗(七绝)略说 711
(三)清代“词”振兴运动功臣纳兰性德的《菩萨蛮》和《蝶恋花》 712
纳兰性德概况 713
纳兰性德词《菩萨蛮》和《蝶恋花》略说 713
- 《女丹仙道:道教女子内丹养生修炼秘籍 下》董沛文著 2012
- 《国学经典诵读》(中国)严琼燕 2019
- 《优势谈判 15周年经典版》(美)罗杰·道森 2018
- 《元曲鉴赏辞典》傅德岷,余曲主编 2017
- 《葡萄酒工艺与鉴赏 第3版》廖祖宋 2019
- 《日本面包师的经典配方》马妍责任编辑;王森 2019
- 《清至民国中国西北戏剧经典唱段汇辑 第8卷》孔令纪 2018
- 《小提琴经典练习曲简编 沃尔法特》丁芷诺,杨宝智 2019
- 《经典沐心 第2卷 智慧卷》宋伟 2016
- 《国际经典影像诊断学丛书 消化影像诊断学 原著第3版》王振常,蒋涛,李宏军,杨正汉译;(美)迈克尔·P.费德勒 2019
- 《西方当代音乐创作研究》陈鸿铎著 2018
- 《临沣寨》董新铎著 2019
- 《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研究》杨一铎著 2015
- 《中国历史宝库 两京梦华 宋代卷》汪盛铎著 1992
- 《古今沧桑话金州》徐铎著 2012
- 《哲学的研究 1》会昭铎著;胡翼云校订 1928
- 《十分钟风水学》雷铎著 2013
- 《中关村品牌成长录》牛维麟,朱希铎著 2009
- 《利盖蒂结构思维研究》陈鸿铎著 2007
- 《合作组导技术》吴志铎著 1943
-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古希腊)柏拉图著 2018
- 《中国十大出版家》王震,贺越明著 1991
- 《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 以“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为个案 1915年-1946年版》丁伟 2017
-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云化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熊华平 2019
- 《苏联文艺问题》华北大学第三部辑 1949
- 《新闻出版博物馆 总第33期》新闻出版博物馆 2018
- 《文艺方法总论 上》戴叔清编著 1931
- 《文艺视阈下翻译的多向度研究》肖红著 2020
- 《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 小说奖获奖作品集 上》《小说月报》《小说月报·原创版》编辑部编 2019
- 《哈佛出版史》董唯责编;李广良,张琛译者;(美)马克斯·豪尔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