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国祥,赵俊峰主编
  • 出 版 社: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810185276
  • 页数:433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论家庭下一篇:现代管理学概要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目录

第一章 引论 1

一、社会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1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二)社会心理学的任务 3

(三)社会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3

二、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6

(一)社会心理学发展简史 6

(二)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动向 11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6

(三)面部表情在人际沟通中的作用 (3 17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7

(二)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18

第二章 个体社会化 28

一、个体社会化概述 29

(一)个体社会化的含义 29

(二)个体社会化的基本特性 30

二、个体社会化的内容 35

(一)传授和获得生活知识与劳动技能 35

(二)教导和学习社会行为规范 36

(三)选定生活目标,建立价值观念 38

(四)培养社会角色 39

(一)社会教化 40

三、个体社会化的基本途经 40

(二)个体内化 46

四、个体社会化过程 48

(一)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化 48

(二)青年期以后的社会化 52

(三)再社会化 53

五、社会角色的获得 54

(一)角色的概念 54

(二)角色理论 55

(三)男女角色社会化 59

(一)社会认知的含义与范围 61

第三章 社会认知 61

一、社会认知的范围与特点 61

(二)社会认知的特点 65

二、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66

(一)影响社会认知的客观因素 67

(二)影响社会认知的主观因素 68

三、社会认知的效应 71

(一)印象及其形成 71

(二)社会认知效应 76

第四章 自我意识 84

一、自我意识涵义分析 84

(一)自我和自我意识 84

(二)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 86

二、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88

(一)自我意识形成的三个阶段 88

(二)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三个转折点 92

三、自我意识的特性 94

(一)自我意识的社会性 94

(二)自我意识的形象性 95

(三)自我意识的能动性 96

四、自我意识与自我表现 97

(一)自我表现的涵义 97

(二)自我表现产生的原因 98

(三)自我表现的原则 99

(四)自我表现的形式 100

五、自我意识和自我培养 103

(一)自我意识在自我培养中的作用 103

(二)自我培养的方法 106

第五章 社会动机 111

一、动机概述 111

(一)动机与需要 111

(二)动机产生的时相 112

(三)动机与目的 113

(四)动机体系 114

(一)社会动机的概念 116

二、社会动机的概念及特征 116

(二)社会动机的特征 117

(三)社会动机的分类 123

三、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分析 124

(一)交往、亲和动机 125

(二)成就、威信性动机 127

(三)管理动机 133

四、社会动机的功效及其应用 134

(一)社会动机的功效 134

(二)动机原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136

五、当代动机理论 142

(一)动机系统理论 142

(二)动机圈理论 144

(三)内驱力×习惯说 145

(四)期望×价值理论 146

第六章 社会态度 147

一、社会态度概述 147

(一)社会态度的含义 147

(二)社会态度的结构 149

(三)社会态度的特征 150

(四)社会态度的功能 152

二、社会态度的形成 155

(一)影响社会态度形成的因索 155

(二)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 157

三、社会态度的改变 159

(一)社会态度改变的形式 159

(二)社会态度改变的理论 160

(三)社会态度改变的方法 170

(一)量表法 175

四、社会态度的测量 175

(二)态度测量的其它方法 179

第七章 行为归因 181

一、行为归因及其类型 181

(一)什么是归因 181

(二)归因的类型 182

二、归因原则 185

(一)归因的基本原则 185

(二)影响归因的主要因索 189

三、归因理论 191

(一)海德的朴素心理学 191

(二)凯利的三度理论 192

(三)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论说 196

四、归因偏差及其对活动的影响 198

(一)归因偏差 198

(二)归因对活动的影响 204

(一)群体与群体心理 207

第八章 群体心理 207

一、群体概述 207

(二)群体分类 211

(三)群体构成 217

(四)群体的功能 220

二、群体与个人 221

(一)个人意识消退和社会顾虑 222

(二)群体感受 224

(三)群体特征对个人活动的影响 225

三、群体动力 229

(一)群体规范与群体压力 230

(二)群体凝聚力与群体士气 233

(三)群体决策与群体领导 239

(一)集体的概念 243

一、集体概述 243

第九章 集体心理 243

(二)集体发展的阶段和水平 244

(三)影响集体维持与发展的因素 247

二、集体心理 248

三、社会主义条件下提出研究集体的必然性 250

(一)传统社会心理学不研究集体的原因 250

(二)社会主义条件下提出研究集体的必要性 251

(三)社会主义提出研究群体的内容 252

四、集体研究的历史 252

五、研究集体的意义 255

(一)理论意义 255

(二)实践意义 259

第十章 社会行为的心理分析 269

一、社会行为概述 269

二、从众行为 270

(一)从众行为的概念 270

(二)从众行为的实验证明 271

(三)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272

(四)从众行为的不同类型 275

三、助人行为 276

(一)助人行为的概念 276

(二)助人行为的理论介说 277

(三)利他行为分析 280

(四)偿还行为分析 286

四、侵犯行为 287

(一)侵犯行为的概念 287

(二)侵犯行为的理论介说 290

(三)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293

(四)侵犯行为的减少与控制 297

五、越轨行为 299

(一)越轨行为的概念 299

(二)越轨行为的原因 300

(三)越轨行为的矫正 304

第十一章 人际沟通 308

一、人际沟通的涵义 308

(一)人际沟通的概念 308

(二)人际沟通的程序 309

(三)人际信息交流的沟通网络 310

二、人际沟通的渠道 312

(一)语言与副语言在人际沟通中的作用 312

(二)目光接触在人际沟通中的作用 314

(四)躯体运动与姿势在人际沟通中的作用 318

(五)接触在人际沟通中的作用 319

(六)人际距离在人际沟通中的作用 320

三、沟通渠道的联系性 322

(一)人际沟通的基本范围 323

(二)亲密的对称模式 324

(三)亲密的唤醒模式 326

四、人际沟通过程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327

(一)初次接触在人际沟通中的作用 327

(二)自我暴露在人际沟通中的作用 329

(三)欺骗性沟通 334

五、人际沟通与互动行为 335

第十二章 人际交往 338

一、人际交往概述 338

(一)人际交往的概念分析 338

(二)人际交往与活动的关系 340

(三)人际交往的基本条件 342

(四)人际交往的形态 343

二、人际交往的技巧 345

(一)交往中语言使用的技巧 345

(二)交往中表情使用的技巧 351

(三)交往中姿势的使用技巧 353

(四)人际交往中握手的技巧 354

(五)交异性朋友的技巧 355

(六)和性情急躁的人交往技巧 356

(七)与领导者相处的技巧 358

(八)同朋友交往的技巧 359

(九)和邻居相处的技巧 361

三、交往的功能 362

(一)进行信息交流的功能 362

(二)排除内心孤独的功能 363

(三)调节生活节律,协调人际关系的功能 364

(四)保健功能 364

四、人际关系 365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365

(二)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 366

(四)影响人际吸引的心理因索 367

(三)人际关系结构 367

(五)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 368

第十三章 人际影响 372

一、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 373

(一)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现象 373

(二)产生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作用的条件 374

(三)社会促进影响行为的机制 377

二、去个性化 378

(一)去个性化现象 378

(二)去个性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379

三、遵从与服从 381

(一)遵从 381

(二)服从 385

四、人际吸引 391

(一)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 391

(二)影啊人际吸引的个性因素 395

(三)关于人际吸引的理论解释 397

第十四章 群体中的竞争与合作 400

一、竞争 400

(一)竞争的涵义 400

(二)竞争与冲突 402

(三)竞争产生的原因 405

(四)竞争的作用 407

二、合作 409

(一)合作的涵义 409

(二)合作的种类 410

(三)合作产生的原因 411

三、影响竞争与合作的有关因素 418

(一)互相作用的次数 418

(二)所获利益大小的比例 418

(三)个人动机特征 418

(六)对手所采取的策略 419

(五)信息沟通与信任态度 419

(四)奖赏结构 419

(七)人格因素 420

(八)权力的拥有 420

(九)社会文化背景 420

四、竞争与合作的实验研究介绍 421

(一)竞争与合作选择矩阵 421

(二)卡车运货游戏 422

(三)社会关系交换矩阵 423

五、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424

(一)合作是群体在竞争中获胜的前提 425

(二)竞争可以促进合作 425

(三)竞争和合作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427

六、竞争与合作和活动效率的关系 428

(一)群体内的竞争与合作对活动效率的影响 428

(二)群体间的竞争与合作同活动效率的关系 43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