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理化
无机及分析化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PDF电子书下载

数理化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金安,徐霞主编
  • 出 版 社: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811067118
  • 页数:33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将无机和分析化学内容融合在一起。内容包括溶液和胶体、化学热力学和和化学动力学初步、化学平衡、原子和分子结构与化学键、定量分析概论,化学分析的四大平衡以及光度分析法,每章末有思考题和习题。
《无机及分析化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一、化学研究的对象和重要作用 1

二、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学习方法 3

三、无机及分析化学的任务 4

第二章 溶液和胶体 5

第一节 分散系 5

一、分散系的概念 5

二、分散系的分类 5

第二节 溶液的浓度 7

一、溶液 7

二、溶液的组成 7

三、溶液的浓度 7

第三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 9

一、蒸气压下降 9

二、沸点升高 12

三、凝固点下降 13

四、渗透压 14

第四节 强电解质溶液 16

第五节 胶体溶液 18

一、溶胶的基本性质 18

二、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 22

三、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简述 23

第三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28

第一节 原子结构 28

第二节 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力学表示方法 29

一、氢原子光谱和波尔理论 29

二、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31

三、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33

四、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 33

第三节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42

一、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 42

二、鲍林近似能级图 43

三、鲍利不相容原理 43

四、能量最低原理 44

五、洪特规则 45

第四节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46

一、元素周期律 46

二、元素周期表 46

三、元素的周期性变化 48

第四章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55

第一节 离子键理论 55

一、离子键的形成 55

二、离子键的特性 57

三、离子的特征 58

四、离子键的强度 60

第二节 共价键 61

一、价键理论 61

二、杂化轨道理论 68

三、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71

四、分子轨道理论 74

第三节 分子间力和氢键 80

一、分子间力 80

二、氢键 84

第四节 金属键 85

一、自由电子理论 86

二、金属能带理论 86

第五节 晶体结构 87

一、晶体的特征 87

二、晶体的基本概念 87

三、晶体的基本类型 88

第五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94

第一节 热力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94

一、体系和环境 94

二、状态和状态性质 95

三、过程和途径 96

四、热力学能 98

五、热和功 98

第二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 98

第三节 热化学 99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99

二、反应热的计算 101

第四节 热力学第二定律 104

一、自发过程 104

二、状态函数——熵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104

三、化学反应方向和限度的ΔG判据 107

第六章 化学平衡 111

第一节 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 111

一、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111

二、化学平衡 111

第二节 标准平衡常数KΘ与化学反应的标准自由能变(ΔrGΘ m)的关系 116

一、标准平衡常数与化学反应方向 116

二、化学反应等温方程 116

第三节 化学平衡的移动 119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19

二、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20

三、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22

第四节 化学平衡计算 123

一、基本概念 123

二、计算 123

三、利用实验数据求经验平衡常数(Kc)及相对平衡常数(Kr) 124

第七章 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 128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128

一、反应速率概念 128

二、反应速率的基本理论 131

第二节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134

一、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34

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38

第八章 定量分析概论 143

第一节 定量分析概述 143

第二节 定量分析的误差 144

一、真值、平均值和总体平均值 144

二、准确度和精密度 145

三、误差的分类 149

第三节 有效数字及其计算规则 151

一、有效数字 151

二、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 152

三、有效数字的运算 152

第四节 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153

一、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153

二、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154

三、t分布与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157

四、显著性检验 159

五、数据的评价 161

第五节 滴定分析 163

一、几个基本概念 164

二、滴定分析法的特点和分类 164

三、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165

四、标准溶液与基准物质 166

第九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168

第一节 电解质的电离 168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68

二、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简介 172

第二节 酸碱理论 173

第三节 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175

一、水的离子积和pH 175

二、共轭酸碱对Ka和Kb的关系 176

第四节 酸碱溶液pH的计算 177

一、强酸强碱溶液 177

二、一元弱酸弱碱溶液 177

第五节 缓冲溶液 181

一、缓冲作用原理 181

二、缓冲溶液pH的计算 182

三、缓冲容量 183

四、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184

第六节 酸碱滴定法及其应用 185

一、酸碱指示剂 185

二、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 187

三、滴定分析法有关计算 194

第十章 配位化合物和配位滴定法 198

第一节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198

一、配合物的定义 198

二、配合物的组成 198

三、配合物的种类 199

四、配合物的中文命名法 200

五、配位化合物的空间结构 201

第二节 价键理论 202

一、价键理论(VB) 202

二、价键理论的应用 206

第三节 晶体场理论 207

一、晶体场理论要点 208

二、晶体场理论的应用 215

三、晶体场理论缺陷 217

第四节 配位(络合)平衡 217

一、配合物的平衡常数 217

二、配位平衡的移动 219

第五节 络合滴定法概述 220

一、络合滴定中的滴定剂 220

二、乙二胺四乙酸及其钠盐 221

三、金属离子-EDTA络合物的特点 223

第六节 络合滴定中的副反应和条件形成常数 223

一、络合滴定中的副反应和副反应系数 223

二、MY络合物的条件形成常数 225

第七节 EDTA滴定曲线 226

第八节 络合滴定指示剂 229

一、金属离子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229

二、金属指示剂变色点的pM值 230

三、金属指示剂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230

四、常用金属指示剂简介 231

第九节 终点误差和准确滴定的条件 233

一、终点误差 233

二、直接准确滴定金属离子的条件 233

第十节 络合滴定的方式和应用 233

一、直接滴定法 233

二、返滴定法 234

三、置换滴定法 234

四、间接滴定 235

第十一章 沉淀平衡和沉淀滴定法 236

第一节 溶解度和溶度积 236

一、溶度积 236

二、溶解度与溶度积的关系 237

三、溶度积与条件溶度积 238

第二节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238

一、溶度积规则 238

二、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 239

第三节 重量分析法 247

第四节 沉淀的形成以及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249

一、沉淀的类型 249

二、沉淀形成的过程 250

三、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251

第五节 沉淀条件的选择及有机沉淀剂的应用 253

一、晶形沉淀的条件 254

二、无定形沉淀的条件 254

三、均匀沉淀法 255

四、有机沉淀剂的应用 255

第六节 沉淀析出后的处理 256

一、沉淀的过滤和洗涤 256

二、沉淀的烘干或灼烧 257

第七节 重量分析的计算和应用示例 258

一、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258

二、应用示例 259

第八节 沉淀滴定法 260

一、概述 260

二、确定终点的方法 261

三、沉淀滴定法应用实例 264

第十二章 氧化还原平衡和氧化还原滴定法 267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 267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67

二、氧化数 268

第二节 电极电势 268

一、原电池 268

二、电极电势 269

三、电极电势和吉布斯自由能的关系 272

第三节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能斯特方程 273

一、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能斯特方程及其应用 273

二、温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274

三、溶液酸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274

四、形成沉淀和配合物的影响 274

第四节 电极电势的应用 275

一、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275

二、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276

三、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程度 277

第五节 氧化还原滴定法 279

一、概述 279

二、氧化还原滴定法原理 279

三、氧化还原滴定法的指示剂 287

第六节 氧化还原滴定的应用 290

一、KMnO4法 290

二、K2Cr2O7法 293

三、K2Cr2O7法的应用示例 293

四、碘量法 294

第十三章 吸光光度法 299

第一节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300

一、光的基本性质 300

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301

第二节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303

一、朗伯—比耳定律 303

二、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因素 305

第三节 吸光光度法的仪器 307

一、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 307

二、吸光度的测量原理 309

三、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310

第四节 吸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 312

一、显色反应及其条件的选择 312

二、吸光光度法的测量误差及测量条件的选择 317

第五节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320

一、定性分析 320

二、定量分析 320

三、络合物组成和酸碱离解常数的测定 323

四、其他方面的应用 326

参考文献 329

元素周期表 33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