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新农药的研发-方法·进展
新农药的研发-方法·进展

新农药的研发-方法·进展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万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122000346
  • 页数:235 页
图书介绍:本书由中化化工研究总院组织相关专家学者编写而成。由15个专题组成,涵盖了新农药创制过程中的各环节内容,包括研发背景、分子设计、生物活性筛选、药效试验、毒性试验、安全评价、专利策略等方面。
《新农药的研发-方法·进展》目录

1 新农药研发的背景、困惑与前景&李钟华,王龙根,陈万义 1

1.1 引言 1

1.2 农业-农业有害生物-农药的关系 1

1.2.1 农业有害生物与农业并存 1

1.2.2 与农业有害生物的斗争:复杂、持久 3

1.2.3 防治农业有害生物的方法 4

1.3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的争议 5

1.3.1 争议的简况 5

1.3.2 几种取代化学农药的措施的进展简况 6

1.4 世界农药企业的变化 8

1.4.1 世界农药企业的大型化 8

1.4.2 世界农药生产地的变化 10

1.5 近30余年农药面貌的变化和新农药开发的困惑和机遇 11

1.5.1 近30余年农药面貌的变化 11

1.5.2 新农药研发面临的困惑 12

1.5.3 机遇 13

1.6 我国创制新农药工作的简况与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14

1.6.1 我国新农药研发的简况 14

1.6.2 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15

1.7 结束语 17

参考文献 18

2 农药活性分子的生物合理设计&贺红武 19

2.1 引言 19

2.2 生物合理设计的思路及特点 19

2.3 生物合理设计的研究方法与作用靶标的选择 22

2.4 基于酶或受体的功能与生化反应研究的干扰剂的设计与开发 23

2.4.1 运用酶化学机制的靶标酶抑制剂的设计与研究 23

2.4.2 受体的功能研究与干扰剂的设计 27

2.5 基于代谢机理研究的农药分子设计与开发 28

2.5.1 通过代谢机理的研究来开发前体农药 29

2.5.2 通过代谢机理的研究发现新的先导化合物 30

2.6 基于靶标分子结构的农药分子合理设计 31

2.6.1 靶标分子三维结构及配位基-靶标分子复合物三维结构的测定 31

2.6.2 研究方法与研究策略 32

2.6.3 研究实例——基于结构的SD抑制剂的合理设计 33

2.7 结束语 34

参考文献 35

3 定量结构与活性关系研究在创制新农药中的应用&杨华铮,邹小毛,吴超 37

3.1 Hansch-Fujita法 38

3.2 取代基参数 40

3.2.1 疏水性参数(Hydrophobic parameters) 40

3.2.2 电子效应参数(Electronic parameters) 43

3.2.3 立体效应参数(Steric patameters) 44

3.2.4 指示变量 47

3.3 Free-Wilson法 47

3.4 3D-QSAR研究 49

3.5 QSAR研究在农药创制中的成功实例 52

3.5.1 新型除草剂溴丁酰草胺(bromotutide)的设计 52

3.5.2 杀虫剂Bifenthrin的设计 53

3.5.3 新型杀菌剂Metconazole和Ipconazole的创制 55

3.5.4 新型水旱田两用除草剂H-9201的发现 56

参考文献 58

4 组合化学方法在新农药创制中的应用&董喜诚,陈杰,唐庆红,吕龙 61

4.1 引言 61

4.2 组合化学库的合成方法 62

4.2.1 固相合成方法 62

4.2.2 液相组合合成法 65

4.2.3 微波辅助组合合成 68

4.3 组合化学库的分析及纯化方法 68

4.3.1 高通量分析 69

4.3.2 高通量纯化 70

4.4 组合化学库的生物活性筛选方法 71

4.4.1 固相筛选 71

4.4.2 液相筛选 71

4.4.3 高通量筛选 71

4.5 组合化学方法在新农药创制中的应用 73

参考文献 79

附录 80

5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新农药研发中的应用&陶黎明,吴军,唐振华 84

5.1 概述 84

5.2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物农药研发中的应用 84

5.2.1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重组杆状病毒中的应用 84

5.2.2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提高微生物杀虫效率上的应用 87

5.3 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农药发展的影响 89

5.3.1 转基因作物是农药概念的延伸 90

5.3.2 转基因耐除草剂植物对农药的影响 90

参考文献 91

6 新农药对生态环境安全性评价&石利利,蔡道基 94

6.1 引言 94

6.2 农药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与试验方法 94

6.2.1 农药的环境行为特性 94

6.2.2 农药环境毒理学指标 97

6.3 加强我国农药环境安全评价研究 99

6.3.1 完善农药环境安全评价体系 99

6.3.2 加强农药环境评价GLP实验室的建设 101

6.3.3 农药环境风险评价 101

参考文献 104

7 农药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蔡磊明,邢立国 105

7.1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105

7.2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基本内容 106

7.3 农药登记资料中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要求 107

7.4 农药毒理学试验方法 108

7.5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109

7.5.1 毒理学评价的规范化和国际化趋势 109

7.5.2 评价模式的转变 110

7.5.3 动物保护对安全评价发展方向的影响 111

7.5.4 新技术在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112

7.6 总结 113

参考文献 114

8 杀虫活性的生物筛选&吴文君 115

8.1 经典的杀虫剂生物测定方法 115

8.1.1 昆虫神经毒剂的生测方法 115

8.1.2 特异性杀虫剂的生测方法 117

8.2 新农药创制中的杀虫活性生测方法 120

8.2.1 初筛 120

8.2.2 复筛 123

参考文献 124

9 除草剂室内生物测定和创制除草剂的筛选&张宗俭 125

9.1 除草剂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试验的基本要求 125

9.1.1 试材的选择和培养 125

9.1.2 稳定的环境条件 126

9.1.3 科学的测定方法 126

9.1.4 合理的试验设计 126

9.1.5 试验结果的评价和数据处理 126

9.2 经典的除草剂室内生物测定方法 127

9.2.1 电解质泄漏法 127

9.2.2 黄瓜叶碟漂浮法 127

9.2.3 浮萍法 128

9.2.4 小球藻法 128

9.2.5 黄瓜幼苗形态法 128

9.2.6 小杯法 129

9.2.7 玉米根长法 129

9.2.8 燕麦幼苗法 129

9.2.9 去胚乳小麦幼苗法 130

9.2.10 番茄水培法 130

9.2.11 培养皿法(高粱法) 130

9.2.12 萝卜子叶扩张法 131

9.2.13 小型植株法 131

9.2.14 稗草中胚轴法 131

9.2.15 除草剂在土壤中的移动性测定——土壤层析法 132

9.3 温室条件下除草剂生物活性测定 132

9.3.1 活性炭隔离法—测定植物吸收除草剂的部位 133

9.3.2 茎叶涂抹法—研究除草剂在植物体内的吸收传导 133

9.3.3 温度对除草剂活性影响测定 133

9.3.4 土壤湿度对除草剂活性影响测定 134

9.3.5 光照强度对除草剂活性影响测定 134

9.3.6 土壤有机质含量对除草剂活性影响测定 134

9.3.7 降雨对除草剂活性影响测定 134

9.4 创制除草剂活性筛选方法 135

9.5 我国创制除草剂生物活性筛选现状及展望 136

参考文献 137

10 杀菌剂的筛选方法&倪长春 138

10.1 杀菌剂常规生物筛选的一般程序 138

10.2 微生物靶标对象的选择 139

10.3 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140

10.3.1 离体生物活性测定 140

10.3.2 活体药效测定 141

10.3.3 离体活体兼顾的重要性 143

10.4 杀菌剂筛选研究的进一步评价 143

10.4.1 预防与治疗效果试验 143

10.4.2 持效性试验 144

10.4.3 耐雨水冲刷性试验 144

10.4.4 紫外光的影响试验 144

10.4.5 熏蒸作用试验 144

10.4.6 内吸与传导作用试验 145

10.4.7 抗性评估 145

10.4.8 从植物病原菌生活史出发研究杀菌剂作用特性的测定法 146

10.5 杀菌剂筛选方法新进展 146

10.5.1 靶标酶与模型生物筛选法 146

10.5.2 高通量筛选 147

10.5.3 植物抗病激活剂筛选法 148

参考文献 150

11 杀线虫剂的筛选&廖金铃 153

11.1 生测线虫与指示植物 153

11.1.1 生测线虫的选择 153

11.1.2 生测线虫的培养 154

11.1.3 线虫的接种 154

11.1.4 线虫的死活鉴定 155

11.1.5 指示植物 155

11.2 筛选方法 155

11.2.1 室内筛选 155

11.2.2 室外筛选 156

11.2.3 杀线虫剂的田间试验 157

11.3 几类杀线虫剂的筛选简况 158

11.3.1 植物源杀线虫剂 158

11.3.2 微生物源杀线虫剂 160

11.3.3 一般化学杀线虫剂 162

11.4 展望 163

参考文献 163

12 农药大田药效试验及市场开发&曹坳程 166

12.1 田间药效试验的内容 166

12.1.1 新化合物对靶标生物的效果评价 166

12.1.2 新化合物的应用技术研究 167

12.1.3 新化合物对非靶标生物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167

12.1.4 农药登记田间药效试验和大面积示范 167

12.2 田间药效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169

12.2.1 选择有代表性的试验地并设置重复 169

12.2.2 运用局部控制 169

12.2.3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169

12.2.4 设立对照区及保护行 171

12.3 常用的田间药效试验设计方法 171

12.3.1 对比法排列的试验设计 171

12.3.2 随机区组排列的试验设计 171

12.3.3 拉丁方设计 172

12.3.4 裂区设计 172

12.4 试验处理及效果调查 173

12.4.1 选择试验地及划小区 173

12.4.2 试验地及种苗的准备 173

12.4.3 施药 173

12.4.4 取样调查 175

12.4.5 调查记载的内容 176

12.4.6 农药效果的评价 177

12.5 田间药效试验的统计分析 179

12.6 如何做好大田药效试验 182

12.6.1 新农药的药效评价 182

12.6.2 新农药的应用技术研究 184

12.6.3 田间药效试验常见问题及分析 184

12.7 新农药的市场开发 186

参考文献 187

13 农用抗生素&陶黎明,吴霞,徐文平 188

13.1 引言 188

13.2 农用抗生素的筛选 189

13.2.1 微生物菌种的采集 189

13.2.2 有效菌株的筛选 189

13.2.3 抗生素的分离鉴别 190

13.2.4 抗生素的发酵培养和提取 190

13.2.5 农用抗生素的效果评价 191

13.3 农用抗生素的开发研究 191

13.3.1 农用抗生素产生菌的选育 192

13.3.2 农用抗生素的发酵 193

13.3.3 农用抗生素的提取及剂型 194

13.4 农用抗生素开发的进展 194

13.4.1 杀虫农用抗生素 194

13.4.2 除菌农用抗生素 195

13.4.3 除草及其他农用抗生素 196

13.5 农用抗生素研究方法的进展 196

13.5.1 利用化学方法对农用抗生素分子进行化学修饰 196

13.5.2 利用添加前体化合物而改变抗生素产生菌的代谢途径而获得新农用抗生素 197

13.5.3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农用抗生素研发中的应用 198

13.6 结束语 200

参考文献 201

14 微生物活体农药的研发&周燚,喻子牛 204

14.1 生防细菌的研发 204

14.1.1 扩大野生菌株的筛选范围 205

14.1.2 对筛选的菌株进行质粒转移,拓宽杀虫谱 205

14.1.3 对筛选的菌株在DNA水平上进行改造,拓宽杀虫谱及提高杀虫活力 206

14.1.4 构建安全性B.t.I程菌 207

14.1.5 改进B.t.杀虫剂剂型 208

14.2 生防真菌的研发 208

14.2.1 诱变育种 209

14.2.2 准性重组 209

14.2.3 原生质体融合 209

14.2.4 质粒共转化 210

14.2.5 限制性内切酶介导转化(REMI) 210

14.2.6 农杆菌介导转化(ATMT) 211

14.2.7 剂型的改进 211

14.3 昆虫病毒杀虫剂的研发 212

14.3.1 基因缺失 212

14.3.2 修饰昆虫病毒本身的结构,提高其杀虫活性 213

14.3.3 插入提高昆虫病毒杀虫活性的基因 213

14.4 昆虫病原线虫的研发 216

14.4.1 昆虫病原线虫的选育和改良 216

14.4.2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遗传改造 217

14.4.3 昆虫病原线虫的大量生产 217

参考文献 218

15 农药专利申请的策略&赵霞,李虹奇 221

15.1 我国农药领域专利保护的发展进程 221

15.1.1 化学物质的保护 221

15.1.2 农药组合物的保护 221

15.1.3 化合物制备方法的保护 222

15.1.4 农药专利的保护类型 222

15.1.5 国家知识产权局第八十号公告 223

15.1.6 专利审查指南的修改 223

15.2 有机化学和农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趋势 224

15.2.1 国内外历年申请的农药和化合物专利申请状况分析 224

15.2.2 近期研究开发新化合物的趋势 225

15.2.3 农药杂环化合物申请的国家分布 226

15.3 申请专利的策略 226

15.3.1 全面追踪世界各国的专利技术 226

15.3.2 以申请专利为目的制定工作实施计划 227

15.3.3 最大限度地谋求专利保护 227

15.3.4 以专利技术为依托的大量技术合作 228

15.3.5 专利权的保护 228

15.4 国内农药专利申请中应注意的问题 228

15.4.1 正确地认识申请专利的目的,恰当地选择申请专利的时机 228

15.4.2 基本专利申请 229

15.4.3 网状专利申请 229

15.4.4 产品输出国专利申请 231

15.4.5 获得专利权时应注意的问题 231

15.5 农药领域专利申请应满足的基本条件 232

15.5.1 化合物发明 232

15.5.2 农药组合物发明 234

参考文献 23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