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人际传播学
人际传播学

人际传播学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薛可,余明阳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60833632
  • 页数:517 页
图书介绍:本教材从人际传播学的概念界定入手,对人际传播的基本理论作了系统阐述,详尽解读了人际传播的过程、语言、礼仪和技巧,并对人际传播场景差异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认真分析。
《人际传播学》目录

第一章 传播与人际传播 1

第一节 传播概述 1

一、传播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1

二、传播的内涵 3

三、传播的分类 6

四、传播的功能 7

第二节 人际传播的概念 8

一、人际传播是最基本的传播形式 8

二、国内外学者对人际传播的界定 9

三、人际传播的功能 15

第三节 人际传播的类型 21

一、人际传播类型的三分法 21

二、效果与动机分类法 22

三、符号分类法 24

第四节 人际传播的特点 25

一、人际传播具有双向交流、反馈及时的特点 25

二、人际传播具有信息接收渠道多样化的特点 26

三、人际传播具有较强的情境传播特点 27

四、人际传播具有非制度化的自发性的特点 28

五、人际传播具有高频度互动的特点 29

六、人际传播具有受社会性与心理性障碍影响的特点 30

第二章 人际传播学的基本问题 44

第一节 人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44

一、人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44

二、人际传播学的学科性质 47

第二节 人际传播学的发展轨迹 51

一、人际传播学的沿革 51

二、人际传播学研究方法 54

三、中国的人际传播学研究 57

第三章 人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与模式 69

第一节 人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 69

一、符号互动论 69

二、“社会模仿”理论 80

三、“两级传播”与“意见领袖” 82

四、“创新—扩散”理论 82

五、“约哈瑞窗口” 84

六、认知一致性理论 85

七、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90

八、社会交换理论 91

九、奥斯古德的调和理论 95

十、关于判断的理论 97

十一、人际关系的管理理论 103

第二节 人际传播学的基本模式 112

一、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传播模式 112

二、拉斯韦尔(Lasswell)模式 113

三、格伯纳(Gerbner)的口语模式和图解模式 115

四、贝罗(David Berlo)传播模式 117

五、香农和韦佛的数学传播模式 119

六、德弗勒传播模式 121

七、奥斯占德(Osgood)的传播模式 122

八、奥斯古德-施拉姆传播模式 125

九、丹斯模式 128

十、纽科姆模式 129

十一、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人际传播模式 132

十二、克劳佩弗(D.W.Klopf)的人际传播模式 132

十三、詹森(Wendell Johnson)的传播模式 134

十四、巴恩隆德(D.C.Barnlund)的传播模式 136

第三节 对人际传播理论和模式的总评 137

一、多种理论和模式反应了人际传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37

二、各种理论和模式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加以阐述,反应了人际传播的多学科性和包容性 138

三、各种理论与模式的并存反应了研究者的思维还没有进入更深更高的轨道 138

第四章 人际传播过程 140

第一节 自我表露与自我呈现 140

一、自我表露 140

二、自我呈现 148

第二节 人际认知 150

一、人际认知的概念与类型 151

二、人际认知的差异、特性和归因 154

三、对自我的认知与评价 158

四、对他人的了解和判断 163

五、主体的角色认知 170

第三节 人际印象 177

一、印象形成的要素 177

二、印象形成的过程 179

三、印象形成的特点 181

四、印象形成时的心理效应——印象偏差 183

第四节 人际传播的态度分析 189

一、态度的内涵形成和测量 189

二、态度的特性 194

三、态度的功能 196

四、态度改变的类别和内因、外因 198

五、调节态度的方法 202

第五节 人际吸引与人际关系 205

一、人际吸引 205

二、人际关系 221

第五章 人际传播的语言 229

第一节 语言 229

一、信号、符号和语言 229

二、语言符号的特征 233

三、语言的结构 238

四、语言的意义 242

五、语言的功能和局限性 259

六、语言传播的原则 270

第二节 副语言概述 276

一、副语言传播的概念 277

二、副语言的传播功能 279

三、副语言的基本特点 284

第三节 副语言的类型 285

一、体态语 286

二、客体语 303

三、类语言 309

四、环境语 315

五、副语言传播的注意点 321

第六章 人际传播的礼仪 328

第一节 人际传播的礼仪概述 328

一、礼仪的涵义 328

二、礼仪的特点 331

第二节 个人礼仪 335

一、服饰礼仪 335

二、仪容礼仪 348

三、言谈礼仪 352

第三节 见面礼仪 356

一、介绍礼仪 356

二、称呼问候礼仪 359

三、会面礼仪 361

四、接待拜访礼仪 367

第四节 社会交际礼仪 369

一、宴会礼仪 369

二、舞会礼仪 389

第七章 人际传播的技巧 393

第一节 说的技巧 393

一、如何说(How) 394

二、何时说(When) 400

三、说什么(What) 403

四、对谁说(Whom) 404

五、在哪说(Where) 408

第二节 倾听的技巧 413

一、倾听的重要性与程序 413

二、影响倾听的因素 417

三、你为何不能神入地倾听 418

四、有效倾听的结果 421

五、提高倾听的技巧 422

第三节 反馈的技巧 425

一、反馈的重要性 425

二、提高反馈的技巧 431

第八章 人际传播场景差异 436

第一节 公务场合的人际传播 436

一、公司内的人际传播 436

二、面试中的人际传播 445

三、与不同国家的人交往 449

第二节 社交场合的人际传播 464

一、宴会 465

二、舞会 466

三、拜访 467

四、茶话会 468

第三节 私密场合 469

一、家庭里的人际传播 469

二、朋友间的人际传播 477

第九章 人际传播的发展趋势 481

第一节 网络人际传播 481

一、现代科技的发展催生了网络人际传播 481

二、网络人际传播的概念与方式 482

三、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487

四、网络人际传播的功能 490

五、网络人际传播的弊端 492

第二节 中国人际传播的发展趋势 501

一、人际传播观念的变化 501

二、人际传播的发展趋势 504

参考文献 508

图1-1 传播的外延分类图 6

表1-1 自我的构成 16

图1-2 施拉姆的没有媒介参与概念的人际传播的循环互动模式 34

图1-3 具有媒介参与概念的人际传播的循环互动模式 35

图1-4 人际传播媒介分期 38

图3-1 传播双方的意义空间 71

图3-2 米德的象征性交互理论模式图 76

图3-3 “约哈瑞窗口” 84

图3-4 海德的平衡模式 86

表3-1 人际关系行为模式 91

图3-5 人际关系的一般模式 93

图3-6 囚犯难题图示 94

图3-7 奥斯古德调和理论模型 95

表3-2 当来源的主张为正向或负向时,人对来源和客体的态度的改变 96

图3-8 深思概率理论模型 99

图3-9 副语言性的期望破坏价值 101

表3-3 矛盾冲突控制规则表 110

图3-10 亚里士多德传播模式 113

图3-11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 113

图3-12 布雷多克的模式 115

表3-4 格伯纳的传播模式 116

图3-13 伯格纳图解模式 117

图3-14 贝罗模式 118

图3-15 香农-韦佛传播模式 120

图3-16 德弗勒传播模式 122

图3-17 奥斯古德的传播单位(Osgood's Communication Unit) 123

图3-18 学科角度的传播过程 124

图3-19 传播过程模式之一 126

图3-20 传播过程模式之二 126

图3-21 传播过程模式之三 126

图3-22 传播过程模式之四 127

图3-23 传播过程模式之五 127

图3-24 丹斯螺旋型模式示意图 128

图3-25 纽科姆传播模式 130

图3-26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人际传播模式 132

图3-27 克劳佩弗人际传播模式 133

图3-28 詹森的传播模式 134

图3-29 传播交互关系模式 135

图3-30 巴恩隆德(D.C.Barnlund)的传播模式 136

图4-1 自我表露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44

图4-2 三人群体交错关系 153

图4-3 归因立体模型图 157

表4-1 杰姆是怎样的一个人 184

图4-4 社会距离尺度 192

表4-2 群体意见倾向调查表 193

表4-3 人的价值系统 219

图4-5 放射式网络与交结式网络 222

表4-4 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223

表4-5 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 224

图5-1 语义三角关系 249

图5-2 符号学分类图 251

图5-3 语境分类图(一) 257

图5-4 语域分类图 258

图5-5 语境分类图(二) 258

图5-6 抽象阶梯 269

表5-1 每一种服装都传递了不同的含义并导致不同的相互作用方式 304

表5-2 颜色和情绪关系表 305

表5-3 声音和性格、能力的对应关系表 311

图5-7 指示姿势 321

图5-8 同构异形 322

图6-1 每张桌上1个主位的桌次排列方法 376

图6-2 每张桌上2个主位的桌次排列方法 376

图6-3 2桌组成的小型宴会 377

图6-4 2桌竖排时的桌次排列 377

图6-5 3桌以上宴会的桌次排列 378

图6-6 标准的中餐餐具摆放 379

图6-7 西餐长桌席位排列 381

图6-8 西餐长桌席位排列 382

图6-9 西餐长桌席位排列 382

图6-10 西餐长桌席位排列 382

图6-11 西餐宴会圆桌席位排列 383

图6-12 西餐方桌席位排列 383

图6-13 标准西餐餐具摆放 386

图7-1 听话者的“需要黑箱” 405

图7-2 倾听的重要性 414

图7-3 通过有效倾听而得到加强的传播的循环 421

图9-1 网民上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 484

表9-1 QQ脸谱的发展经历 4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