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剑平主编
  • 出 版 社: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539030678
  • 页数:33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为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免疫学基础及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实验指导四篇,共三十六章。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目录

第一篇 医学微生物 2

第一章 微生物概述 2

一、微生物的概念及种类 2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3

三、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及学习目的 3

第二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5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5

一、细菌的大小 5

二、细菌的形态 5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7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7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10

第三节 细菌的形态检查法 12

一、不染色标本检查法 12

二、染色标本检查法 13

第三章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 15

第一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 15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5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16

三、细菌的代谢产物及意义 17

第二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19

一、培养基 19

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20

第四章 细菌的分布及消毒灭菌 22

第一节 细菌的分布 22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22

二、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 23

第二节 理化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24

一、消毒与灭菌的概念 24

二、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24

三、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26

第五章 细菌的变异 29

第一节 细菌变异的现象 29

一、形态与结构变异 29

二、菌落变异 30

三、毒力变异 30

四、耐药性变异 30

第二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30

一、细菌染色体 30

二、细菌的质粒 31

三、噬菌体 31

第三节 细菌变异的机制 31

一、基因突变 32

二、细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32

第四节 细菌变异的实际意义 33

一、诊断方面 33

二、治疗方面 33

三、预防方面 33

四、基因工程方面 33

第六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35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35

一、细菌的毒力 35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 38

三、细菌侵入的途径 38

第二节 感染的来源与类型 39

一、感染的来源 39

二、感染的类型 39

第三节 医院感染 41

一、概述 41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 41

三、医院感染常见的微生物 41

四、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42

第七章 病原性球菌 43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43

一、生物学性状 43

二、致病性 44

三、微生物学检查 46

四、防治原则 46

第二节 链球菌属 46

一、生物学性状 47

二、致病性 48

三、生物学检查 49

四、防治原则 49

第三节 肺炎链球菌 49

一、生物学性状 5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50

三、防治原则 50

第四节 奈瑟菌属 51

一、脑膜炎奈瑟菌 51

二、淋病奈瑟菌 52

第八章 肠道杆菌 54

第一节 埃希菌属 55

一、生物学性状 55

二、致病性 55

三、微生物学检查 56

四、防治原则 57

第二节 志贺菌属 57

一、生物学性状 5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58

第三节 沙门菌属 59

第四节 变形杆菌属与克雷伯菌属 61

一、变形杆菌属 61

二、克雷伯菌属 61

第九章 分枝杆菌属 63

一、结核分枝杆菌 63

二、麻风分枝杆菌 65

第十章 假单胞菌属 67

一、生物学性状 6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68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68

第十一章 弧菌和弯曲菌 70

第一节 弧菌属 70

一、霍乱弧菌 70

二、副溶血性弧菌 72

第二节 弯曲菌属 73

一、生物学性状 7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73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73

第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 75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 75

一、破伤风梭菌 75

二、产气荚膜梭菌 76

三、肉毒梭菌 77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78

一、生物学性状 79

二、致病性 79

三、微生物学检查 80

四、防治原则 80

第十三章 其他病原菌 81

第一节 革兰阳性致病杆菌 81

一、炭疽芽胞杆菌 81

二、白喉棒状杆菌 82

第二节 革兰阴性致病杆菌 82

一、流感嗜血杆菌 82

二、百日咳鲍特菌 83

三、嗜肺军团菌 83

四、幽门螺杆菌 84

五、布鲁菌属 85

六、鼠疫耶尔森菌 85

第十四章 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及放线菌 87

第一节 螺旋体 87

一、钩端螺旋体 87

二、梅毒螺旋体 89

三、其他螺旋体 90

第二节 支原体 90

一、肺炎支原体 91

二、溶脲脲原体 92

三、穿透支原体 92

第三节 立克次体 92

一、普氏立克次体 93

二、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94

三、其他立克次体 95

第四节 衣原体 97

一、沙眼衣原体 97

二、肺炎衣原体 99

三、鹦鹉热衣原体 100

第五节 放线菌与诺卡菌 101

一、放线菌属 101

二、诺卡菌属 101

第十五章 真菌 103

第一节 概述 103

一、生物学性状 10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05

三、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 106

四、防治原则 106

第二节 常见病原性真菌 106

一、浅部感染真菌 107

二、深部感染真菌 108

第十六章 病毒概述 111

第一节 病毒的基本性状 111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111

二、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112

三、病毒的增殖 114

四、外界环境对病毒的影响 115

五、病毒的遗传变异 116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117

一、病毒的感 117

二、病毒的致病机制 117

三、抗病毒免疫 119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 119

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119

二、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120

第十七章 呼吸道病毒 121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121

一、生物学性状 12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23

三、微生物学检查 123

四、防治原则 124

第二节 禽流感病毒 124

一、生物学性状 124

二、致病性 124

三、微生物学检查 125

四、防治原则 125

第三节 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 125

一、冠状病毒 125

二、SARS冠状病毒 126

第四节 麻疹病毒 127

一、生物学性状 12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27

三、微生物学检查 128

四、防治原则 128

第五节 腮腺炎病毒 128

一、生物学性状 12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28

三、微生物学检查 129

四、防治原则 129

第六节 风疹病毒 129

一、生物学性状 12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29

三、微生物学检查 129

四、防治原则 130

第十八章 肠道病毒 131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131

一、生物学性状 13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32

三、微生物学检查 132

四、防治原则 132

第二节 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 133

一、生物学性状 13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33

三、微生物学检查 134

第三节 轮状病毒 134

一、生物学性状 13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35

三、微生物学检查 135

四、防治原则 136

第十九章 肝炎病毒 137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137

一、生物学性状 13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38

三、微生物学检查 139

四、防治原则 139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139

一、生物学性状 14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42

三、微生物学检查 144

四、防治原则 144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145

一、生物学性状 14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45

三、微生物学检查 146

四、防治原则 146

第四节 其他肝炎病毒 146

一、丁型肝炎病毒 146

二、戊型肝炎病毒 147

第二十章 逆转录病毒 149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49

一、生物学性状 14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1

三、微生物学检查 152

四、防治原则 152

第二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 153

第二十一章 人类疱疹病毒 154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155

一、生物学性状 15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5

三、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156

第二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156

一、生物学性状 15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6

三、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157

第三节 EB病毒 157

一、生物学性状 15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8

三、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158

第四节 人巨细胞病毒 159

一、生物学性状 15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9

三、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159

第二十二章 黄病毒 161

第一节 乙型脑炎病毒 161

一、生物学性状 16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62

三、微生物学检查 162

四、防治原则 162

第二节 登革病毒 162

一、生物学性状 16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63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163

第三节 森林脑炎病毒 163

第二十三章 其他病毒及朊粒 165

第一节 出血热病毒 165

一、汉坦病毒 165

二、新疆出血热病毒 166

第二节 狂犬病病毒 166

一、生物学性状 16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67

三、微生物学检查 167

四、防治原则 167

第三节 人乳头瘤病毒 168

第四节 朊粒 168

第二篇 人体寄生虫学 171

第二十四章 人体寄生虫学概述 171

一、寄生现象、寄生虫、宿主 171

二、寄生虫的生活史及感染阶段 173

三、寄生关系的演化 173

四、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174

五、寄生虫病的流行 175

六、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176

第二十五章 医学蠕虫 178

第一节 线虫 178

一、似蚓蛔线虫 179

二、蠕形住肠线虫 180

三、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181

四、毛首鞭形线虫 184

五、班氏吴策线虫与马来布鲁线虫 185

六、旋毛形线虫 188

第二节 吸虫 189

一、吸虫概述 189

二、华支睾吸虫 190

三、布氏姜片虫 192

四、卫氏并殖吸虫 193

五、斯氏狸殖吸虫 195

六、日本裂体吸虫 195

第三节 绦虫 198

一、概述 198

二、链状带绦虫 198

三、肥胖带吻绦虫 200

四、细粒棘球绦虫 201

五、微小膜壳绦虫 203

六、曼氏迭宫绦虫 204

第二十六章 医学原虫 206

第一节 概述 206

第二节 根足虫 207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 207

二、其他人体寄生阿米巴 210

三、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 211

第三节 鞭毛虫 212

一、阴道毛滴虫 212

二、蓝氏贾第鞭毛虫 213

三、杜氏利什曼原虫 214

第四节 孢子虫 216

一、疟原虫 216

二、刚地弓形虫 219

三、隐孢子虫 221

第二十七章 医学节肢动物 223

第一节 概述 223

一、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分类 223

二、生态与发育 224

三、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 224

第二节 常见医学节肢动物 225

第三篇 免疫学基础 229

第二十八章 免疫学概述 229

第一节 免疫的概念及功能 229

一、免疫的概念 229

二、医学免疫学的概念 229

三、免疫的功能 230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230

一、免疫学的经验时期 230

二、免疫学的近代时期 230

三、现代免疫学时期 232

第二十九章 抗原 234

第一节 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234

一、抗原的概念 234

二、抗原的性能 234

第二节 抗原的分类 235

一、根据抗原的性能分类 235

二、根据抗原的来源分类 235

三、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235

四、根据诱导抗体产生时是否需要T细胞辅助分类 236

第三节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236

一、抗原分子的性质 236

二、宿主因素 237

第四节 抗原的特异性及交叉反应 238

一、抗原的特异性 238

二、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 238

第五节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239

一、病原微生物 239

二、细菌外毒素和类毒素 239

三、动物免疫血清 239

四、血型抗原 239

五、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240

六、异嗜性抗原 240

七、肿瘤抗原 240

第六节 超抗原与免疫佐剂 241

第三十章 免疫球蛋白 242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 242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242

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 243

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断 244

第二节 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 244

一、IgG 245

二、IgA 245

三、IgM 246

四、IgD 246

五、IgE 247

第三节 抗体的生物学作用 247

一、特异性结合抗原作用 247

二、活化补体作用 247

三、与Fc受体结合作用 248

四、IgA介导的黏膜免疫作用 248

五、母体IgG在新生儿免疫中的作用 249

第四节 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 249

一、多克隆抗体 249

二、单克隆抗体 249

三、基因工程抗体 250

第三十一章 免疫系统 251

第一节 免疫器官 251

一、中枢免疫器官 251

二、外周免疫器官 252

第二节 免疫细胞 253

一、T细胞 253

二、B细胞 254

三、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255

四、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 255

五、抗原提呈细胞 255

六、其他免疫细胞 256

第三节 免疫分子 256

一、补体系统 256

二、细胞因子 260

第三十二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262

第一节 MHC基因组成及遗传特点 262

一、基因组成 262

二、遗传特点 262

第二节 HLA的分子结构、分布与功能 263

一、HLA-Ⅰ类分子 263

二、HLA-Ⅱ类分子 265

第三节 MHC在医学上的意义 265

一、HLA与器官移植 265

二、HLA与亲子鉴定和法医学 266

三、HLA与疾病 266

第三十三章 免疫应答 268

第一节 概述 268

一、免疫应答的类型 268

二、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268

三、免疫应答的主要特征 269

第二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270

一、体液免疫的应答过程 270

二、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272

第三节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273

一、细胞免疫的过程 273

二、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 274

第四节 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 275

一、免疫调节 275

二、免疫耐受 276

第三十四章 抗感染免疫 279

第一节 概述 279

一、先天性免疫 279

二、获得性免疫 281

第二节 抗菌免疫 281

一、抗胞外菌的免疫 281

二、抗胞内菌的免疫 282

第三节 抗病毒免疫 282

一、体液免疫 282

二、细胞免疫 282

第三十五章 超敏反应 284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284

一、变应原 284

二、发生机制 285

三、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285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286

一、发生机制 286

二、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287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288

一、发生机制 288

二、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289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290

一、发生机制 290

二、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291

第五节 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291

第三十六章 免疫学应用 293

第一节 免疫学防治 293

一、人工主动免疫 293

二、人工被动免疫 296

三、免疫治疗 297

第二节 免疫学诊断 298

一、抗原或抗体检测 298

二、免疫细胞及其功能检测 301

第四篇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实验指导实验目的 303

实验室规则 303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实验 304

实验一 细菌形态与结构 304

实验二 细菌的人工培养与生长现象 306

实验三 细菌分布及消毒灭菌 310

实验四 常见病原性细菌 313

实验五 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及病原性真菌 316

实验六 医学蠕虫 319

实验七 医学原虫及医学节肢动物 321

实验八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及豚鼠过敏反应 323

实验九 抗原抗体反应及常用生物制品 325

附录1 专业英语单词索引 328

附录2 主要参考文献 33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