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育民编
- 出 版 社: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10862847
- 页数:416 页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免疫与免疫学 1
一、免疫与免疫学的概念 1
二、免疫系统及其功能 2
三、免疫的类型与特点 2
第二节 病原生物与病原生物学 3
一、病原生物与病原生物学的概念 3
二、微生物与病原微生物 3
三、人体寄生虫与宿主 5
第三节 免疫与病原生物学的由来及其发展 7
一、免疫的起源及免疫学科的形成 7
二、病原生物的发现及病原生物学的发展现状 8
第二章 抗原 10
第一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10
一、异物性 10
二、抗原的理化特性 11
三、宿主的因素 11
四、免疫的方法 12
第二节 抗原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12
一、抗原决定基的概念与特点 12
二、抗原决定基的类型 13
三、抗原的结合价 14
四、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14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15
一、根据抗原性能分类 15
二、根据诱导抗体产生是否需要T细胞辅助分类 15
三、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16
四、白细胞分化抗原 17
五、其他分类方法 17
第四节 丝裂原、超抗原及佐剂 17
一、丝裂原 17
二、超抗原 17
三、佐剂 18
第三章 免疫器官与组织 19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 19
一、骨髓 19
二、胸腺 20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 21
一、淋巴结 21
二、脾 22
三、黏膜免疫系统 22
第三节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23
一、淋巴细胞归巢 24
二、淋巴细胞再循环 24
第四章 免疫细胞 25
第一节 造血干细胞 25
一、造血干细胞的特征 25
二、造血干细胞的分化 26
第二节 淋巴细胞 26
一、T淋巴细胞 26
二、B淋巴细胞 32
三、自然杀伤细胞 36
第三节 抗原提呈细胞 37
一、单核-吞噬细胞 37
二、树突状细胞 38
三、其他抗原提呈细胞 39
第四节 其他免疫细胞 39
一、中性粒细胞 39
二、嗜酸性粒细胞 40
三、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40
四、血小板 40
五、红细胞 40
第五章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 41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结构 41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41
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及其主要功能 42
三、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 43
四、免疫球蛋白的酶解片段 44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44
一、特异性结合抗原 44
二、激活补体 45
三、与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 45
四、穿过胎盘和黏膜 45
第三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及功能 46
一、IgG 46
二、IgM 46
三、IgA 46
四、IgD 46
五、IgE 47
第四节 人工制备抗体 48
一、多克隆抗体 48
二、单克隆抗体 48
三、基因工程抗体 48
第六章 补体系统 50
第一节 概述 50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 50
二、补体系统的命名 51
三、补体的生物合成和理化性质 51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 52
一、经典激活途径 52
二、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激活途径 53
三、旁路激活途径 54
四、补体系统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55
第三节 补体活化的调节 56
一、补体活性片段的自发性衰变 56
二、体液中可溶性补体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 56
三、膜结合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 56
第四节 补体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57
一、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 57
二、调理作用 57
三、免疫黏附与清除免疫复合物作用 57
四、炎症介质作用 57
五、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58
第七章 细胞因子 59
第一节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概述 59
一、细胞因子的分类 59
二、细胞因子受体 60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和主要生物学作用 60
一、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60
二、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61
第三节 细胞因子各论 62
一、白细胞介素的主要来源和生物学功能 62
二、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64
三、肿瘤坏死因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64
四、集落刺激因子的主要来源和生物学功能 64
五、趋化性细胞因子及其生物学功能 64
六、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主要生物学功能 64
第四节 细胞因子与疾病的关系和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65
一、细胞因子与疾病的关系 65
二、细胞因子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65
第八章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的产物 67
第一节 HLA复合体及其产物 67
一、Ⅰ类基因区基因及其产物 68
二、Ⅱ类基因区基因及其产物 68
三、Ⅲ类基因区基因及其产物 68
第二节 HLA-Ⅰ类和Ⅱ类分子的结构 68
一、HLA-Ⅰ类分子的结构 68
二、HLA-Ⅱ类分子的结构 69
第三节 HLA-Ⅰ类和Ⅱ类分子的分布和主要功能 70
一、HLA-Ⅰ类和Ⅱ类分子的分布 70
二、HLA-Ⅰ类和Ⅱ类分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70
第四节 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71
一、HLA与同种器官移植的关系 71
二、HLA与输血反应的关系 71
三、HLA与疾病的相关性 72
四、HLA异常表达与疾病的关系 72
五、HLA与法医学的关系 72
第九章 固有免疫应答 73
第一节 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组织屏障、细胞和效应分子及其作用 73
一、组织屏障及其作用 73
二、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主要作用 74
三、固有免疫效应分子及其主要作用 76
第二节 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77
一、瞬时固有免疫应答阶段 77
二、早期固有免疫应答阶段 77
三、适应性免疫应答诱导阶段 78
第三节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78
一、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 78
二、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79
第十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 81
第一节 概述 81
一、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概念与类型 81
二、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与过程 81
三、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性 82
第二节 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与提呈 82
一、外源性抗原加工处理和提呈途径 82
二、内源性抗原加工处理与提呈途径 83
三、MHC分子对抗原的交叉提呈途径 83
第三节 T细胞和B细胞的激活 84
一、T细胞与APC的相互作用和T细胞活化信号的产生 84
二、B细胞与Th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其活化信号的产生 86
第四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86
一、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87
二、TI抗原引起的体液免疫应答 88
三、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 88
第五节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89
一、CD4+效应Th1细胞的形成和主要生物学作用 89
二、CD8+效应CTL细胞的形成和主要生物学作用 90
第六节 免疫耐受 92
一、免疫抑制和免疫耐受的概念 92
二、免疫耐受现象 92
三、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93
四、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 93
第七节 免疫应答的调节 93
一、抗原和抗体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93
二、免疫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94
三、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作用 95
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97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97
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抗体成分和细胞 98
二、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 99
三、临床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00
四、Ⅰ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 101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102
一、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02
二、临床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03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104
一、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04
二、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06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106
一、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06
二、临床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08
第五节 四型超敏反应的比较 108
第十二章 免疫学防治 110
第一节 免疫学预防 110
一、人工免疫的概念和种类 110
二、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 111
三、计划免疫 113
四、预防接种注意事项 113
第二节 免疫治疗 114
一、以抗体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114
二、以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114
三、免疫增强剂与免疫抑制剂的治疗 115
第十三章 免疫学检测 116
第一节 免疫细胞的检测 116
一、免疫细胞的分离与纯化 116
二、免疫细胞功能检测 117
第二节 抗原或抗体的体外检测 118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118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 119
三、抗原抗体体外检测常用的方法 119
第十四章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125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形态与结构 125
一、细菌的大小 125
二、细菌的形态 125
三、细菌的基本结构 127
四、细菌的特殊结构 132
第二节 细菌的理化性状与生长繁殖 136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136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 136
三、细菌的营养物质与营养类型 136
四、细菌的生长繁殖 137
第三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 139
一、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及其生化检测 139
二、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140
第四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41
一、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 141
二、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142
三、细菌变异的发生机制 143
四、细菌变异的实际应用 144
第五节 细菌的形态结构检查与人工培养 145
一、细菌的形态结构检查 145
二、细菌的人工培养 146
第十五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细菌感染 150
第一节 致病菌与条件致病菌 150
一、致病菌 150
二、条件致病菌 150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性 151
一、细菌致病性的概念 151
二、影响细菌致病性的因素 151
第三节 细菌的毒力物质 151
一、细菌的侵袭物质 151
二、细菌的毒素 152
第四节 细菌性感染的发生、发展与结局 155
一、感染的来源 155
二、感染的传播方式与途径 155
三、感染的类型 156
第十六章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158
第一节 病毒概述 158
一、病毒的概念 158
二、病毒的基本特征 158
三、病毒体的概念 159
四、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59
第二节 病毒体的大小与形态 159
第三节 病毒体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160
一、裸病毒体的结构与功能 160
二、包膜病毒体的结构与功能 162
第四节 病毒的增殖 162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162
二、病毒的异常增殖 165
三、病毒的干扰现象 166
第五节 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特性 166
一、温度 166
二、紫外线与电离辐射 166
三、酸碱度 167
四、脂溶剂与去垢剂 167
五、氧化剂、卤素及其化合物 167
六、醛类和酚类 167
七、抗生素与中草药 167
第六节 病毒的分类 167
一、按寄生宿主分类 167
二、临床分类 167
三、据生物学性状分类 168
第十七章 病毒感染与病毒的致病机制 169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方式 169
一、病毒侵入宿主机体的途径和方式 169
二、病毒侵入细胞及在体内播散的方式 170
第二节 病毒的感染类型 170
一、整体水平的病毒感染类型 171
二、细胞水平的病毒感染类型 172
第三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172
一、病毒对感染细胞的致病作用 172
二、病毒对感染机体的致病作用 174
第十八章 消毒与灭菌 176
第一节 消毒与灭菌的概念 176
第二节 物理消毒灭菌法 177
一、热力消毒灭菌法 177
二、辐射杀菌法 178
三、滤过除菌法 178
第三节 化学消毒灭菌法 178
一、化学消毒剂的主要种类 178
二、化学消毒剂的作用机制 179
三、化学消毒剂的应用 180
四、常用消毒剂的种类、浓度和用途 180
第四节 影响消毒灭菌的因素 182
一、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作用时间 182
二、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状态 182
三、温度 182
四、酸碱度 182
五、有机物与其他化学拮抗物 182
第十九章 细菌和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与防治原则 184
第一节 细菌和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原则 184
一、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184
二、细菌与病毒及其结构成分的检测 185
三、细菌与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186
第二节 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186
一、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 186
二、病毒感染的药物治疗 186
第二十章 致病性球菌 188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188
一、生物学特性 18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90
三、微生物学检查 192
四、防治原则 192
第二节 链球菌属 192
一、生物学特性 19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94
三、微生物学检查 195
四、防治原则 196
第三节 肺炎链球菌 196
一、生物学特性 19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97
三、微生物学检查 197
四、防治原则 197
第四节 奈瑟菌属 197
一、脑膜炎奈瑟菌 198
二、淋病奈瑟菌 199
第二十一章 肠道杆菌 201
第一节 概述 201
一、肠道杆菌的概念 201
二、肠道杆菌的种类 201
三、肠道杆菌的共同生物学特性 202
第二节 埃希菌属 203
一、生物学特性 203
二、致病性 203
三、微生物学检查 205
四、防治原则 205
第三节 沙门菌属 205
一、生物学特性 20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7
三、微生物学检查 208
四、防治原则 209
第四节 志贺菌属 209
一、生物学特性 20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10
三、微生物学检查 211
四、防治原则 211
第五节 其他肠道杆菌 211
一、克雷伯菌属 211
二、变形杆菌属 212
第二十二章 弧菌属与弯曲菌 213
第一节 弧菌属 213
一、霍乱弧菌 213
二、副溶血性弧菌 216
第二节 弯曲菌属 217
一、生物学特性 21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17
三、微生物学检查 218
四、防治原则 218
第三节 幽门螺杆菌 218
一、生物学特性 21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18
三、微生物学检查 219
四、防治原则 219
第二十三章 厌氧性细菌 220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 220
一、破伤风梭菌 220
二、产气荚膜梭菌 222
三、肉毒梭菌 223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225
一、无芽胞厌氧菌的种类及生物学特性 225
二、致病性 226
三、微生物学检查 226
四、防治原则 227
第二十四章 分枝杆菌属 228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228
一、生物学特性 228
二、致病性 230
三、免疫性与超敏反应 231
四、微生物学检查 232
五、防治原则 232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 233
一、生物学特性 233
二、致病性 233
三、微生物学检查 234
四、防治原则 234
第二十五章 其他致病性细菌 235
第一节 人畜共患病病原菌 235
一、炭疽芽胞杆菌 235
二、鼠疫耶尔森菌 237
三、布鲁菌属 238
第二节 嗜肺军团菌 239
第三节 白喉棒状杆菌 239
一、生物学特性 24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40
三、微生物学检查 241
四、防治原则 241
第四节 铜绿假单胞菌 242
第五节 百日咳鲍特菌 242
第六节 流感嗜血杆菌 243
第二十六章 呼吸道病毒 244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244
一、生物学特性 24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46
三、微生物学检查 247
四、防治原则 247
第二节 副黏病毒 247
一、麻疹病毒 247
二、腮腺炎病毒 248
三、呼吸道合胞病毒 249
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249
一、腺病毒 249
二、风疹病毒 250
三、冠状病毒 250
第二十七章 经肠道感染的病毒 253
第一节 肠道病毒 253
一、肠道病毒的种类和特征 253
二、脊髓灰质炎病毒 254
三、其他肠道病毒 256
第二节 急性胃肠炎病毒 257
一、轮状病毒 257
二、肠道腺病毒 259
三、杯状病毒 259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261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262
一、生物学特性 26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62
三、微生物学检查 263
四、预防和控制 263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263
一、主要生物学特性 26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66
三、微生物学检查 268
四、预防措施 269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269
一、主要生物学特性 269
二、致病性 269
三、微生物学检查 269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270
一、主要生物学特性 270
二、致病性 270
三、微生物学检查 270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270
一、主要生物学特性 270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271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271
第六节 其他肝炎病毒 271
一、庚型肝炎病毒 271
二、己型肝炎病毒 271
三、TT型肝炎病毒 272
第二十九章 疱疹病毒 273
第一节 概述 273
第二节 单纯疱疹病毒 275
第三节 EB病毒 275
第四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276
第五节 巨细胞病毒 277
第三十章 逆转录病毒 278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78
一、生物学特性 27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79
三、微生物学检查 280
四、防治原则 280
第二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 281
一、生物学特性 281
二、致病机制 281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281
第三十一章 其他病毒 282
第一节 狂犬病毒 282
一、生物学特性 28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83
三、微生物学检查 283
四、防治原则 283
第二节 黄病毒 283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283
二、登革病毒 285
第三节 出血热病毒 285
一、汉坦病毒 285
二、新疆出血热病毒 286
第四节 人乳头瘤病毒 287
一、生物学特性 28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87
三、微生物学检查 287
第五节 朊粒 288
一、生物学特性 28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88
三、微生物学检查 288
第三十二章 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90
第一节 支原体 290
一、生物学特性 290
二、主要病原性支原体 291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292
第二节 衣原体 293
一、生物学特性 29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95
三、微生物学检查 296
四、防治原则 296
第三节 立克次体 296
一、生物学特性 29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97
三、微生物学检查 299
四、防治原则 299
第四节 螺旋体 300
一、钩端螺旋体 300
二、梅毒螺旋体 302
三、伯氏疏螺旋体 304
四、其他螺旋体 305
第五节 放线菌与诺卡菌 306
一、放线菌属 306
二、诺卡菌属 307
第三十三章 真菌 308
第一节 真菌的基本特性 308
一、真菌的分类 308
二、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309
三、真菌的培养特性与菌落特征 311
四、真菌的繁殖方式与抵抗力 311
五、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311
第二节 致病性真菌 312
一、浅部感染真菌 312
二、深部感染真菌 314
第三十四章 医学蠕虫 317
第一节 线虫 317
一、概述 317
二、似蚓蛔线虫 318
三、毛首鞭形线虫 320
四、蠕形住肠线虫 321
五、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323
六、班氏吴策线虫、马来布鲁线虫 326
七、旋毛形线虫 329
第二节 吸虫 331
一、概述 331
二、华支睾吸虫 332
三、布氏姜片吸虫 335
四、卫氏并殖吸虫 337
五、斯氏狸殖吸虫 340
六、日本裂体吸虫 340
第三节 绦虫 344
一、概述 344
二、链状带绦虫 345
三、肥胖带绦虫 348
四、细粒棘球绦虫 349
五、其他绦虫 352
第三十五章 医学原虫 356
第一节 概述 356
一、形态 356
二、生理 357
三、生活史 357
四、致病性 358
五、分类 358
第二节 阿米巴 358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 358
二、其他阿米巴 362
第三节 鞭毛虫 363
一、阴道毛滴虫 363
二、蓝氏贾第鞭毛虫 364
三、杜氏利什曼原虫 366
第四节 孢子虫 369
一、疟原虫 369
二、弓形虫 374
第三十六章 医学节肢动物学 378
第一节 概述 378
一、医学节肢动物的概念、分类及特征 378
二、医学节肢动物的生态与变态 379
三、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 379
四、医学节肢动物的防制(治)原则 380
第二节 常见的医学节肢动物 380
一、蚊 380
二、蝇 383
三、白蛉 385
四、蜚蠊(蟑螂) 386
五、蚤 387
六、虱 389
七、臭虫 390
八、螨 391
九、蜱 395
专业词汇英汉对照 398
参考文献 416
- 《生物质甘油共气化制氢基础研究》赵丽霞 2019
- 《奶制品化学及生物化学》(爱尔兰)福克斯(FoxP.F.)等 2019
- 《生物化学》田余祥主编 2020
- 《微生物培养与显微检验》李晶主编 2018
- 《细胞生物学 第2版》梁卫红 2019
- 《灭绝生物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编著 2018
- 《食品微生物学教程》李平兰主编 2019
- 《海州湾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晁敏主编 2018
- 《微生物学》杨革主编 2018
-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程》王英明,徐德强主编 2019
- 《东方杂志 第110册 第25卷 第一至四号 1928年1月-1928年2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
- 《清明 我们的节日》冯骥才编 2017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甘肃省档案馆指南》甘肃省档案馆编 2018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花时间 我的第一堂花艺课 插花基础技法篇》(日)花时间编辑部编;陈洁责编;冯莹莹译 2020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东方杂志 第94册 第22卷 第四至七号 1925年2月-1925年4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
- 《远去的老调》经典文库编委会编 2019
- 《东方杂志 第13册 第四年 第一至三期 1907年3月-1907年5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
- 《大学计算机实验指导及习题解答》曹成志,宋长龙 2019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王琳责任编辑;(中国)肖宇 2019
- 《东方杂志 第13册 第四年 第一至三期 1907年3月-1907年5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
-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全真试题 标准模拟 四级》汪开虎主编 2012
-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视角研究与创新发展》许丽云,刘枫,尚利明著 2020
-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学术丛书 新闻实务随想录》刘海贵 2019
-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 1》王佃春,骆敏主编 2015
- 《西安鼓乐图鉴》(中国)乔建中 2019
-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 下 第2版》施卫主编 2020
- 《大学化学实验》李爱勤,侯学会主编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