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汉字生命符号  上  汉字之起源、创造及研究方法  第3集
汉字生命符号  上  汉字之起源、创造及研究方法  第3集

汉字生命符号 上 汉字之起源、创造及研究方法 第3集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4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任学礼著
  • 出 版 社: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49589012
  • 页数:172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作者三十年来研究汉字文化的著作,约370余万字。分上下编,上编“汉字之起源、创造及研究方法”,共8卷,以生殖崇拜及传统阴阳理论立论,提出汉字创造“五同源”说:字画同源(汉字与象形符号)、字孕同源(汉字与生殖文化)、字易同源(汉字与易经)、字医同源(汉字与中医及中医理论)、字俗同源(汉字与民俗)。又将汉字之组成元素分为“男性生命符号”“女性生命符号”“男女阴阳交合符号”“生命孕育符号”,认为汉字之创造,是这数类符号依阴阳理论组合创造而来,其创造方法为“形象勾勒法”“符号抽象法”“取象比类法”“阴阳相偶法”“符号会意法”“字根孳乳法”六大类,并将河图洛书、太极阴阳、易经八卦、五行、天干地支及中医藏象等作为研究汉字之理论基础,提出“质疑假设法”“妙悟自得法”“一以贯之法”“形音义互证法”“生命之法则法”“多维之考释法”六种研究方法。下编为“字族文化诠释”,共56卷,以字根为单位,诠释了56个字族的构造、音义等内在关系。
《汉字生命符号 上 汉字之起源、创造及研究方法 第3集》目录

卷五 汉字研究之理论基础与方法 1029

一、汉字研究之理论基础 1034

(一)河图、雒书 1034

1.何谓河图雒书 1034

2.河雒之天地、阴阳、五行之数理 1036

3.南宋·朱熹论河图雒书 1037

4.河图五行数之生、成次序 1039

5.雒书“明堂九宫”五行之生、成次序 1040

6.宋元以降,河雒之争论 1041

7.河雒之图及“河图物理根源图” 1043

(二)太极 1045

1.太极之源 1045

2.太极图 1046

(1)空心圆太极图 1047

(2)阴阳鱼太极图 1047

(3)“天地自然之图” 1049

(4)《道学正宗》之古太极图 1050

(5)明·来知德之“心易发微伏羲太极图” 1051

(6)明·来知德自创之“太极图” 1052

(7)来知德补遗之“太极图” 1052

(8)北宋·周敦颐之“太极图” 1054

(9)第二、第三种太极图 1055

(10)太极图之阐释 1056

(三)《易》之阴阳、八卦 1057

1.《易》之阴阳爻本於男女生殖器 1057

2.《易》之论阴阳、天地、男女、刚柔、乾坤 1060

(1)《易》论阴阳 1060

(2)《易》论天地 1060

(3)《易》论男女 1062

(4)《易》论刚柔 1062

(5)《易》论乾坤 1064

3.释阴、阳及阴阳之道 1066

4.自然、社会万象之阴阳 1069

5.《易》之八卦基本象征物及其意义 1072

6.古之三《易》 1072

7.释“易”及《易》之取义 1074

8.《易》之先天、后天之说 1077

9.太极、两仪、四象、八卦 1077

10.先天、后天八卦次序图 1079

(1)伏羲(先天)八卦次序图 1079

(2)文王(后天)八卦次序图 1080

11.阳卦多阴,阴卦多阳 1081

12.先天、后天八卦方位图 1082

(1)伏羲八卦方位“乾南坤北图” 1082

(2)文王八卦方位“离南坎北图” 1084

(3)先天、后天八卦方位之辨 1086

13.《易》之八卦譬类万象及图表 1089

14.汉字源於太极、阴阳之道 1091

(四)五行 1092

1.五行之产生 1092

2.五行配五常(德)、五帝 1093

3.五行与“五德终始” 1094

4.五行之“有常胜”与“无常胜” 1095

5.《吕氏春秋》五行之所配 1095

6.《春秋繁露》论五行之次序、相生、相胜 1095

7.《白虎通》论五行及性、味、臭与方位 1096

8.《黄帝内经》论五行之所配 1097

9.《五行大义》论五行 1098

10.《太极图说》论阴阳五行 1099

11.《洪范传》论五行 1099

12.五行之次序 1099

(1)五行生成之次序 1099

(2)五行相生之次序 1101

(3)五行之生克及相乘、侮 1102

13.五行譬类宇宙、社会之万象 1103

14.五行配八卦 1105

15.五行配人 1107

16.太极、阴阳、五行为万物生化之源 1107

17.五行与汉字之造 1108

(1)五行之“木”与汉字 1108

(2)五行之“火”与汉字 1111

(3)五行之“土”与汉字 1113

(4)五行之“金”与汉字 1119

(5)五行之“水”与汉字 1123

(五)天干、地支 1125

1.释干支 1125

2.天干之取义 1127

(1)甲 1127

(2)乙 1130

(3)丙 1133

(4)丁 1134

(5)戊 1136

(6)己 1137

(7)庚 1139

(8)辛 1141

(9)壬 1142

(10)癸 1143

3.地支之取义 1147

(1)子 1147

(2)丑 1149

(3)寅 1152

(4)卯 1155

(5)辰 1158

(6)巳 1159

(7)午 1163

(8)未 1167

(9)申 1169

(10)酉 1171

(11)戌 1173

(12)亥 1175

4.干支之纪年 1178

5.干支之阴阳 1179

6.地支配八卦 1179

7.干支配五行及阴阳 1180

(1)天干配五行及阴阳 1180

(2)地支配五行及阴阳 1181

8.干支配方位 1181

9.干支配季节 1182

10.十二地支配月份及节气 1183

11.十二地支配十二时辰 1184

12.天干、地支配人之蔵腑 1185

(1)天干配蔵腑 1185

(2)地支配蔵腑 1186

13.干支配人身 1187

14.地支配十二律 1187

15.地支配十二生肖 1188

(1)十二生肖之名 1188

(2)十二生肖之起始 1189

(3)古人论十二生肖 1189

(4)十二生肖命名之旨 1196

(5)十二生肖之阐释 1198

子鼠 1198

丑牛 1199

寅虎 1199

卯兔 1200

辰龙 1200

巳蛇 1201

午马 1202

未羊 1203

申猴 1203

酉鸡 1204

戌狗 1204

亥猪 1206

(六)汉字与中医药 1207

1.中医之阴阳学说 1209

(1)中医阴阳之概论 1209

(2)阴阳之对立依存 1212

(3)阴阳之消长转化 1214

(4)阴阳之升降出入 1215

(5)阴阳之医学应用 1217

2.中医之五行学说 1222

(1)五行之概说 1223

(2)五行之生克制化 1224

(3)五行之医学应用 1227

3.中医之藏象学说 1230

(1)释藏府 1230

(2)蔵腑总论 1233

(3)五蔵 1237

五蔵总论 1237

五蔵之心 1241

五蔵之肝 1244

五蔵之脾 1246

五蔵之肺 1250

五蔵之肾及命门 1252

(4)五蔵之关系 1259

心与肺 1259

心与肾 1260

心与肝 1263

心与脾 1264

肺与肝 1265

肺与肾 1265

肺与脾 1268

肝与肾 1269

肝与脾 1271

肾与脾 1272

(5)六腑 1275

六腑之功用 1275

六腑之胆 1276

六腑之胃 1277

六腑之小肠 1281

六腑之大肠 1282

六腑之膀胱 1282

六腑之三焦 1284

(6)奇恒之腑 1286

何谓奇恒之腑 1286

脑与髓 1287

骨 1288

脉 1289

胆 1291

女子胞 1291

(7)蔵与腑之关系 1292

总论 1292

心与小肠 1293

肺与大肠 1293

脾与胃 1293

肝与胆 1296

肾与膀胱 1297

(8)五蔵与五体之关系 1297

总论 1297

心与脉 1299

肝与筋 1299

脾与肉 1300

肺与皮 1301

肾与骨及齿 1302

(9)五蔵与五官、九窍之关系 1303

总论 1303

心与舌 1304

肝与目 1305

脾与口 1306

肾与耳 1307

肾与二阴 1308

肺与鼻及咽喉 1309

(10)五蔵与其他 1310

五蔵化五液 1310

五蔵见於颜面之五色 1310

五蔵化五气 1311

五蔵藏五神 1311

五蔵所恶 1312

五蔵邪气之为病 1312

五蔵之精并於一之病 1312

五蔵之病所发之部位、季节 1312

五劳所伤 1313

五蔵之音 1313

五蔵所主之色、臭、味、声、液 1313

4.中医之精神、气血、津液学说 1314

(1)概论 1314

精 1318

神 1320

气 1323

血 1330

津液 1334

(2)精神、气血、津液之相互关系 1337

精神与气血 1337

气与血 1344

气血与津液 1349

5.中医之经络学说 1352

(1)何谓经络 1352

(2)经络概论 1352

(3)十二经脉 1358

(4)奇经八脉 1361

总论 1361

任脉与督脉 1362

冲脉与带脉 1364

阴阳维脉 1366

阴阳蹻脉 1366

6.中药学说 1367

(1)药之概论 1367

(2)药之气(性)味 1370

(3)药之升降沉浮 1376

(4)药之五味入脏 1378

7.阐释医、药二字 1382

(1)释“医” 1382

(2)释“药” 1387

8.中药名之释例 1389

(1)释“芄” 1389

(2)释“芹” 1391

(3)释“葙” 1392

(4)释“芋” 1393

(5)释“橘” 1395

(6)释“柘” 1397

(7)释“榴” 1398

二、汉字研究之方法 1400

(一)质疑假设法 1400

(二)妙悟自得法 1404

(三)一以贯之法 1411

(四)形音义互证法 1413

1.古之“以形求义”法之字例评说 1414

(1)“背厶”为“公”说 1414

(2)“止戈”为“武”说 1415

(3)“皿虫”为“蠱”说 1416

(4)“天垂象”为“示”说 1418

(5)“一贯三”为“王”说 1418

(6)从“八、丨見而分之”为“小”说 1420

(7)“品”之三“口”为“众庶”说 1420

(8)“十”之“一为东西、丨为南北”说 1421

2.古之“因声求义”法之评说 1422

(1)古今训诂学者论“因声求义” 1422

(2)古之声训法字例之评论 1424

3.形异音殊而义同之互证法 1425

4.形异音近而义通之互证法 1428

5.字之音义相通之声韵法则 1434

(五)生命之法则法 1437

1.肾与亲属称谓之字 1437

且 1437

父 1440

爸 1440

叔 1441

母 1441

考 1442

妣 1442

2.肾与人称之字 1443

我 1443

你 1445

他 1446

3.肾与人头之字 1446

4.肾与姓氏之字 1452

任 1453

唐 1453

赵 1454

王 1455

丛 1455

俞 1456

5.肾与言语之字 1457

口 1457

曰 1460

云 1461

言 1462

道 1463

6.肾与饮食之字 1463

7.肾与山高之字 1466

(六)多维之考释法 1469

1.字之音义与孕、《易》、医、药、俗互证法 1469

2.以语言之譬喻而证汉字之形音义 1472

3.以考古文物、原始岩画、民间艺术等印证汉字构形之旨 1476

4.以字之音义与字之构形印证:服、而 1476

5.考释汉字之多种思维方法 1477

(1)原始思维:乃原始先民之万物有灵与交感巫术思维 1478

(2)意象思维:《易》之意象思维、字之意象思维 1481

(3)象数思维:象以生数,数以示象而含象义 1483

(4)抽象到具象之思维 1497

(5)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1498

卷六 汉字繁简论 1501

一、毫无理據之简化 1508

(一)以“?”代“睪” 1508

(二)以“韦”代“韋” 1509

(三)以“头”代“頭” 1509

(四)以“乱”代“亂” 1512

(五)以“灵”代“靈” 1513

(六)以“寿”代“壽” 1514

(七)其他简化字例 1516

二、联想不雅之简化 1517

(一)“麪”简化为“面” 1518

(二)“聖”简化为“圣” 1519

(三)“义”简化为“义” 1521

(四)“講”简化为“讲” 1523

(五)“進”简化为“进” 1524

(六)“傑”简化为“杰” 1525

(七)“懷”简化为“怀” 1526

(八)“對”简化为“对” 1527

三、砍削字体之简化 1529

(一)斫“陽”为“阳” 1530

(二)斫“質”为“质” 1530

(三)斫“氣”为“气” 1532

(四)斫“產”为“产” 1532

(五)斫“親”为“亲” 1533

(六)斫“愛”为“爱” 1534

(七)斫“兒”为“儿” 1536

(八)斫“齒”为“齿” 1536

(九)斫“虧”为“亏” 1537

(一○)斫“飛”为“飞” 1537

(一一)斫“電”为“电” 1538

(一二)其他被斫削之字 1538

四、扰乱字根之简化 1540

(一)以“又”为万能之符号 1540

1.“又”以代“雚” 1541

2.“又”以代“堇” 1542

3.“又”以代“?” 1543

4.“又”以代“?”——戲遂化为戏 1544

5.“又”之其他取代 1545

(二)以一代多之简化 1545

1.“乂”以代“肖”、“品”、“?”、“?”、“?” 1546

“乂”以代“肖”:“趙”化为“赵” 1546

“乂”以代“品”:“區”化为“区” 1547

“乂”以代“?”:“風”化为“风” 1548

“乂”以代“?”:“岡”、“剛”化为“冈、刚” 1548

“乂”以代“?”:“鹵”化为“卤” 1549

2.“用”以代“庸”、“雍”、“雝” 1551

“用”以代“庸”:傭化为“佣”,然庸及其二十馀孳乳字则未简化;释甬、俑、涌、通、痛、桶 1551

“用”以代“雍”:擁化为“拥”,然雍及其十馀孳乳字则未简化 1553

“用”以代“雝”:“癰”化为“痈;“雝”为“邕之孳乳,然邕、雝及其孳乳字皆未简化 1554

3.“云”以代“雲”、“軍”、“昷”、“重”、“曾”、“亶”、“曇”等 1555

“云”以代“雲”:“雲”与“云”(说)义不同 1555

“云”以代“軍”:“運”化为“运” 1556

“云”以代“昷”:“醖”化为“酝” 1557

“云”以代“重”:“動”化为“动” 1558

“云”以代“曾”:“層”化为“层” 1559

“云”以代“亶”:“壇”化为“坛” 1560

“云”以代“曇”:“壜”、“罎”化为“坛” 1562

“云”以代“口”、“旨”:“尝”化为“偿” 1562

“云”以代“員”:“償”化为“偿” 1563

4.“只”以代“隻”、“衹”、“祇”、“責”、“戠” 1564

“只”以代“隻” 1564

“只”以代“衹”、“祇” 1565

“只”以代“責” 1566

“只”以代“戠”:識、熾、幟、職化为“识”、“炽”、“帜”、“职” 1568

5.“户”以代“蒦”、“扈”、“盧” 1571

“户”以代“蒦”:“護”化为“护” 1571

“户”以代“扈”:“滬”化为“沪” 1574

“户”以代“盧”:“蘆”、“爐”、“驢”而化为“庐”、“芦”、“炉”、“驴” 1575

“卢”以代“盧”:“瀘”、“壚”、“櫨”、“轤”、“臚”、“鸕”、“艫”、“顱”、“鱸”而化为“泸”、“垆”、“栌”、“轳”、“胪”、“鸿”、“舻”、“颅”、“鲈” 1577

6.“卜”以代“蔔”、“甫”、“菐” 1578

“卜”以代“蔔” 1578

“卜”以代甫:“補”化为“补” 1579

“卜”以代“菐”:“僕”、“樸”、“撲”化为“仆”、“朴”、“扑” 1581

7.“中”以代“重”、“童”:“腫”、“種”、“鍾”化为“肿”、“种”、“钟”;“锺化为“钟” 1584

8.“正”以代“登”、“?”、“徵” 1585

“正”以代“登”:“證”化为“证” 1585

“正”以代“?”、“徵”:“徵”化为“征”;“癥”化为“症”,而“症”又代“证” 1587

9.“干”以代“幹”、“榦”、“乾” 1588

“干”以代“幹”、“榦” 1588

“干”以代“乾” 1590

10.“庄”以代“莊”、“舂”、“藏”、“葬” 1592

“庄”以代“莊” 1592

“庄”以代“春”:“樁”化为“桩” 1593

“庄”以代“藏”:“臟”化为“脏” 1594

“庄”以代“臧”:“贓”化为“赃” 1597

“庄”以代“葬”:“髒”化为“脏”,而“脏”又为“臟”之简,“臟”、“?”义不同 1597

11.“文”以代“賁”、“?”、“言” 1598

“文”以代贲:坟化为“坟” 1598

“文”以代?:劉化为“刘” 1598

“文”以代言,這化为“这” 1600

12.其他以一代多之简化 1601

(三)以多代一之简化 1602

1.以“丁”、“正”、又代“登”:“燈”化“灯”,“證”化“证”,“鄧”化“邓” 1602

2.以“勾”、“井”代“冓”:“講”化“讲”已見前说;“構”、“溝”、“購”则化为“构”、“沟”、“购”;而“構”与“构”、“溝”与“沟”、“購”与“购”,古之意义有殊,不可相代 1603

3.以“乐”、“約”代“樂”:“樂”化为“乐”,“爍”、“礫”、“轢”、“濼”、“爍”,其右皆化为“乐”,其馀乐之孳乳字则不简化,而藥则化为“葯”。以“約”代“乐”,然“葯”、“藥”古代义有殊焉 1605

4.以“上”、“良”代“襄” 1607

释“襄”及其孳乳字 1607

以“上”代“襄”:“讓”化为“让” 1611

以“良”代“襄”:“釀”化为“酿” 1611

5.以“太”、“去”代“能” 1612

释“能” 1612

“太”以代“能”:“態”化为“态” 1613

“去”以代“能”:“罷”化为“罢” 1614

(四)以一代一之简化 1617

1.“玉”以代“或”:“國”化为“国” 1617

2.“居”以代“豦”:“劇”、“據”遂化为“剧”、“据” 1619

“剧”以代“劇” 1619

“据”以代“據” 1620

3.“尺”以代“犀”:“遲”化为“迟” 1621

4.“及”以代“亟”:“極”化为“极” 1622

释“亟” 1622

释“極” 1623

释“及”及其孳乳字 1624

極兴極,字义不同 1627

5.“令”以代“粦”:“憐”、“鄰”化为“怜”、“邻” 1627

“怜”以代“憐” 1627

“邻”以代“鄰” 1628

6.“?”以代“巠”:凡巠之孳乳字,其字根皆化为“?”矣 1629

五、混淆字义之简化 1631

(一)“后”以代“後”:“後”、“后”义有殊而相混 1631

(二)“听”以代“聽”:“聽”、“听”义不同而相混 1633

(三)“谷”以代“穀”:“穀”、“谷”义有别而相混 1635

(四)“尸”以代“屍”:“屍”、“尸”义有异而相混 1637

(五)“余”以代“餘”:“餘”、“余”义非一而相混 1639

(六)“旦”以代“詹”:“詹”、“旦”义殊异而相混,亦各有其孳乳字 1640

(七)“失”以代“?”:“?”、失义不同,故鉄以代铁,无理矣 1642

(八)“里”以代裏:裏为“里”之孳乳,义不同也 1644

卷七 古今中外学者论汉字 1647

一、中国学者论赞汉字者 1649

(一)先秦·荀子(约前313~前238,思想家) 1649

(二)西汉·刘安(前179~前122,思想家) 1649

(三)西汉·扬雄(前58~后18,文学家,语言学家) 1650

(四)东汉·许慎(约58~约147,经学家,文字训诂学家) 1650

(五)唐代·张彦远(书画理论家) 1650

(六)北宋·司马光(1019~1086,政治家、史学家) 1651

(七)南宋·朱熹(1130~1200,哲学家) 1651

(八)元初·戴侗(文字学家) 1651

(九)清·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康熙,1654~1722) 1652

(一○)清·陈邦彦(1678~1752,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书法家) 1652

(一一)清·薛福成(1838~1894,外交家) 1652

(一二)清末·徐珂(186-~?,社会科学家) 1653

(一三)民国·孙中山(1866~1925,政治家,思想家) 1654

(一四)印光大师(1861~1940,高僧) 1655

(一五)柳诒征(1879~1956,社会科学家) 1655

(一六)沈兼士(1887~1947,文字训诂学家) 1656

(一七)钱穆(1895~1990,哲学家,史学家) 1656

(一八)陈寅恪(1890~1969,史学家) 1657

(一九)胡适(1891~1962,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1657

(二○)周予同(1898~1981,史学家) 1657

(二一)杨成能(文化学者) 1657

(二二)袁晓园(1902~2003,归国华人、语言文字学家,画家) 1658

(二三)张世禄(1902~1991,语言文学学家) 1658

(二四)姜亮夫(1902~1996,古文字学家,楚辞学家) 1659

(二五)巴金(1904~2005,文学家) 1659

(二六)赵朴初(1907~2004,社会活动家,诗人,佛学家) 1660

(二七)胡厚宣(1911~1995,甲骨文字学家) 1660

(二八)季羡林(1911~2009,东方学家,语言学家,佛学家,作家) 1661

(二九)钱伟长(1912~2010,物理学家,数学家) 1661

(三○)饶宗颐(1912~?,古文字学家,汉学家) 1662

(三一)安子介(1912~2000,政治家、企业家,文字学家) 1662

(三二)周祖谟(1914~1995,语言学家) 1663

(三三)任继愈(1916~2010,哲学家,社会科学家) 1663

(三四)周汝昌(1918~2012,红学家,社会科学家) 1664

(三五)朱德熙(1920~1992,古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 1666

(三六)唐德刚(1920~2009,美籍华人,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 1666

(三七)余光中(1928~,文学家) 1668

(三八)王蒙(1934~,文学家) 1669

(三九)韩英铎(1938~,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1669

二、外国学者论赞汉字者 1671

(一)美国·芬诺罗萨(1853~1908,汉学家) 1671

(二)瑞典·高本汉(1889~1978,汉学家) 1672

(三)德国·莱布尼兹(1646~1716,自然学科家,哲学家,数学家) 1673

(四)德国·库尔马司(语言学家) 1674

(五)英国·李约瑟(1900~1995,科学史家,汉学家) 1675

(六)英国·迈克·克鲁斯(《新科技》杂志原主编) 1675

(七)英国·鲁道夫·弗莱奇(语言学博士) 1675

(八)日本·山木宪(汉学家) 1676

(九)日本·安藤秀太郎(汉学家) 1677

(一○)日本·森木哲朗(汉学家) 1677

(一一)日本·平国武夫(汉学家,京都大学荣誉教授) 1678

(一二)日本·南鹤溪(1941~,女书法家) 1679

(一三)日本·石井勋(日本汉字教育振兴学会会长) 1679

(一四)法国·米修(诗人) 1680

(一五)法国·白乐桑 1680

(一六)俄国·弗拉基米尔·波波夫(俄罗斯经济学家) 1680

(一七)澳大利亚·卢遂现(高能物理学家) 1681

(一八)瑞典·林西莉(汉学家,教授,作家) 1681

三、中国学者另类眼光看汉字者 1682

(一)劳乃宣(1843~1921,音韵学家) 1682

(二)卢戆章(1854~1928,首倡文字改革者) 1682

(三)吴稚晖(1865~1953,政治家,教育家) 1683

(四)陈独秀(1879~1942,政治家,思想家,文字学家) 1683

(五)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 1683

(六)钱玄同(1887~1939,文学家,社会科学家) 1684

(七)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思想家,诗人) 1685

(八)傅斯年(1896~1942,社会科学家,哲学家,教育家) 1686

(九)瞿秋白(1899~1935,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1686

(一○)吕叔湘(1904~1998,语言学家) 1687

(一一)周有光(1906~,语言文字学家) 1687

(一二)张志公(1918~1997,语言学家) 1687

四、西方人之诬衊汉字者 1689

(一)十八世纪英国军人Anson 1689

(二)欧洲人李明(L.Le Comne) 1689

卷八 复兴、弘扬汉字文化 1691

一、汉字为中华民族之灵魂及精神家园 1693

二、外国汉学家论赞汉字 1694

三、中国古今哲人论赞汉字 1698

四、汉字所承载之中华五千年文化典籍 1701

五、汉字乃神奇美妙之诗性文字 1704

六、汉字曾形成东亚文化圈 1705

七、汉字为世界惟一独存之古典文字 1706

八、汉语、汉字远优於英语 1707

九、“五四”以降汉字所遭受之厄运 1712

一○、陕西为汉字之故乡,应建立中国汉字生命文化博览馆 1717

一一、复兴、弘扬汉字文化,建设中华民族之美好精神家园 17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