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兵主编(贵阳医学院基础学院)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61440964
  • 页数:346 页
图书介绍: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及其机制,并根据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实验性治疗、分析疗效原理,从而探讨疾病的本质,为防病、治病提供理论依据的科学。全书由19章组成,包括绪论,疾病概论,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水肿,缺氧,发热,应激,细胞增殖、分化异常与疾病,细胞凋亡与疾病,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休克,心功能不全等。
《病理生理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 1

第二节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2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发展简史 3

第二章 疾病概论 5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5

一、健康 5

二、亚健康 5

三、疾病 6

第二节 病因学 6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6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8

第三节 发病学 8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9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11

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 13

一、康复 13

二、死亡 13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5

第一节 水、钠代谢障碍 15

一、正常水、钠代谢 15

二、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 21

三、低钠血症 22

四、高钠血症 26

五、正常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 28

第二节 钾代谢障碍 29

一、正常钾代谢 29

二、钾代谢障碍 32

第三节 镁代谢紊乱 42

一、镁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42

二、低镁血症 43

三、高镁血症 45

第四节 钙、磷代谢障碍 47

一、正常钙、磷代谢 47

二、钙、磷代谢异常 51

第四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56

第一节 概述 56

一、酸与碱的概念 56

二、酸、碱物质的来源 57

三、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57

第二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常用检测指标 63

一、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 63

二、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 64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66

一、代谢性酸中毒 66

二、呼吸性酸中毒 69

三、代谢性碱中毒 72

四、呼吸性碱中毒 75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78

一、双重性酸碱平衡紊乱 78

二、三重性酸碱平衡紊乱 79

第五节 酸碱平衡紊乱诊断的病理生理基础 80

一、根据pH值的变化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性质及程度 80

二、根据临床资料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80

三、根据代偿情况判断单纯型酸碱失衡或混合型酸碱失衡 81

四、根据AG值判断代谢性酸中毒的类型及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82

五、图表应用 83

第五章 水肿 85

第一节 概述 85

一、水肿的概念 85

二、水肿的分类 85

第二节 水肿的基本发病机制 86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组织液生成多于回流 86

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钠、水潴留 88

第三节 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90

一、水肿的特点 90

二、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91

第四节 常见水肿类型及其发病机制 92

一、心性水肿 92

二、肾性水肿 93

三、肝性水肿 95

四、肺水肿 96

五、脑水肿 97

六、特发性水肿 98

第六章 缺氧 100

第一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 100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生机制 101

一、低张性缺氧 101

二、血液性缺氧 102

三、循环性缺氧 104

四、组织性缺氧 104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105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106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107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 109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110

五、组织细胞的变化 111

第四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112

第五节 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112

一、氧疗 112

二、氧中毒 113

第七章 发热 115

第一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116

一、发热激活物 116

二、内生致热原 117

三、内生致热原引起发热的机制 120

第二节 发热的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 123

一、体温上升期 123

二、高温持续期 124

三、体温下降期 125

第三节 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和代谢改变 125

一、代谢改变 125

二、生理功能改变 127

第四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128

第五节 发热的处理原则 129

第八章 应激 131

第一节 概述 131

一、应激的概念 131

二、应激原 131

三、全身适应综合征 132

第二节 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 133

一、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133

二、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 137

三、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140

第三节 应激损伤与应激相关疾病 143

一、应激与疾病的关系 143

二、应激性溃疡 144

三、应激与心血管疾病 144

四、应激与免疫功能障碍 145

五、应激与内分泌功能障碍 146

第四节 防治应激性损害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46

第九章 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 148

第一节 细胞信号转导系统 148

一、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过程和机制 148

二、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的调节 150

第二节 细胞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 152

一、G蛋白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 152

二、酪氨酸蛋白激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153

三、鸟苷酸环化酶信号转导途径 154

四、核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途径 155

第三节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156

一、受体、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 156

二、受体、信号转导过度与疾病 160

三、多个环节的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161

第十章 细胞增殖、分化异常与疾病 164

第一节 细胞增殖异常与疾病 164

一、细胞周期及其调控 164

二、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疾病 168

第二节 细胞分化异常与疾病 172

一、细胞分化及其调控 172

二、细胞分化调控异常与疾病 175

第十一章 细胞凋亡与疾病 179

第一节 凋亡的特征 180

一、凋亡时细胞的主要形态学变化 180

二、细胞凋亡的生化改变 181

第二节 细胞凋亡的过程与调控 183

一、细胞凋亡的过程 183

二、细胞凋亡的调控 184

第三节 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 187

第四节 细胞凋亡与疾病的关系 189

第五节 细胞凋亡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 192

第十二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195

第一节 凝血与抗凝血功能平衡 195

一、正常机体的凝血 195

二、机体凝血功能的调节 197

第二节 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机制 201

一、凝血因子异常与血栓形成 201

二、血浆抗凝因子异常与血栓形成 202

三、纤溶功能降低与血栓形成 203

四、VEC损伤与血栓形成 203

五、血细胞异常与血栓形成 203

六、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血栓形成 204

第三节 出血的原因和机制 204

一、凝血因子异常与出血倾向 204

二、纤溶功能亢进与出血倾向 205

三、血小板异常与出血倾向 205

四、血管异常与出血倾向 207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07

一、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08

二、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211

三、DIC的分期和分型 212

四、DIC的主要临床表现 214

五、DIC的实验室诊断及意义 216

六、DIC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17

第十三章 休克 219

第一节 微循环及其调节 219

一、微循环的组成 219

二、微循环血流的调节 220

第二节 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222

一、休克的病因 222

二、休克的分类 223

第三节 休克的分期与发病机制 224

一、休克早期 224

二、休克期 226

三、休克晚期 228

第四节 体液因子在休克发病中的作用 229

第五节 休克时的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 233

一、细胞代谢障碍 233

二、细胞的损伤与凋亡 233

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234

第六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 235

一、改善微循环 235

二、纠正酸中毒 236

三、应用细胞保护剂 236

四、拮抗体液因子的作用 236

五、防治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 237

第十四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238

第一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238

一、原因 238

二、影响因素 239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239

一、自由基的作用 239

二、钙超载 243

三、白细胞的作用 244

四、无复流现象 245

第三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245

一、心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245

二、脑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246

三、其他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247

第四节 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 248

第十五章 心功能不全 250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和分类 250

一、心力衰竭的病因 250

二、心力衰竭的诱因 251

三、心力衰竭的分类 252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253

一、正常心肌舒缩的分子基础 253

二、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254

第三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258

一、心脏代偿反应 258

二、心脏以外代偿 260

第四节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260

一、肺循环充血 261

二、体循环淤血 262

三、心排血量不足 262

第五节 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63

第十六章 呼吸功能不全 264

第一节 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64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264

二、肺换气功能障碍 267

第二节 呼吸衰竭时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 270

一、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270

二、呼吸系统变化 271

三、循环系统变化 272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272

五、肾功能变化 273

六、胃肠变化 273

第三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274

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 274

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274

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和诊断依据 278

四、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防治原则 278

第四节 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79

第十七章 肝功能不全 280

第一节 概述 280

一、肝脏疾病的常见病因 280

二、肝功能不全分类 281

三、肝功能不全时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 282

第二节 肝性脑病 284

一、肝性脑病的病因和分类 285

二、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286

三、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293

四、肝性脑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94

第三节 肝肾综合征 295

一、概念及分类 295

二、发病机制 295

三、防治原则 296

第十八章 肾功能不全 298

第一节 急性肾衰竭 298

一、急性肾衰竭的病因与分类 298

二、急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 301

三、急性肾衰竭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303

四、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305

第二节 慢性肾衰竭 307

一、慢性肾衰竭的发病原因 307

二、慢性肾衰竭的发展过程 308

三、慢性肾衰竭进行性发展的机制 309

四、慢性肾衰竭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310

第三节 尿毒症 314

一、发病机制 315

二、功能代谢变化 317

三、防治原则 319

第十九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 321

第一节 病因和分类 321

一、病因 321

二、分类 322

三、发病经过 322

第二节 发病机制 323

一、失控的全身炎性反应 323

二、器官血流量减少和再灌注损伤 325

三、肠屏障功能损伤及肠道细菌移位 325

四、细胞代谢障碍 326

第三节 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代谢变化 327

一、肺的功能代谢变化 327

二、肾的功能代谢变化 327

三、肝的功能代谢变化 328

四、胃肠道的功能代谢变化 328

五、心脏的功能代谢变化 328

六、免疫系统的变化 329

第四节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329

中英文索引 33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