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国医学史第2版
中国医学史第2版

中国医学史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江雁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47836521
  • 页数:175 页
图书介绍:本教材是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类精编教材之一,介绍中医药学自古代至2016年底的发展概况,对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各个历史时期的成就、重大事件、著名医药学家以及中外医学交流等,都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展示了中医药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学术特点、国际影响,揭示中医药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本次修订由18所中医院校从事医史文献教育的老师参与。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按本次中医精编教材“传承、经典、精炼、实用”的指导思想进行修订。全书每章前面增加总论和社会背景部分;每章后面增设扩展阅读部分读者对象: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药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
《中国医学史第2版》目录
标签:医学史 医学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 1

第一节 原始人的疾病 2

一、口腔疾病 2

二、创伤性疾病 2

三、孕产和小儿疾病 2

第二节 早期的卫生保健 3

一、用火 3

二、居处 3

三、衣着 4

四、导引 4

五、婚姻 5

第三节 原始医疗的起源 5

一、内服药 5

二、外治法 6

第四节 多种医药起源论 7

一、医源于圣人说 7

二、医源于巫说 7

三、医源于动物本能说 8

第五节 传说中的医学人物 8

一、伏羲 8

二、神农 8

三、黄帝 9

第二章 夏至春秋时期的医学 10

第一节 甲骨文中的医药卫生记载 11

一、对人体部位的认识 11

二、对疾病的认识 11

三、治疗方法 12

四、卫生习俗 12

第二节 古籍中的医药卫生记载 12

一、《诗经》 12

二、《山海经》 13

三、《礼记》 13

四、《周礼》 13

第三节 病因学说的萌芽 14

一、气候与疾病 14

二、情志与疾病 14

三、环境与疾病 15

四、饮食与疾病 15

第四节 酒与汤剂 15

一、酒为百药之长 15

二、伊尹与汤液 16

第五节 主要医学人物 16

一、医缓 16

二、医和 17

第三章 战国至东汉时期的医学 18

第一节 医药帛书和简牍 18

一、云梦秦简 19

二、马王堆汉墓医书 19

三、张家山汉简 20

四、武威汉简 21

五、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医书 21

第二节 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确立 23

一、《黄帝内经》 23

二、《黄帝八十一难经》 26

三、《神农本草经》 26

四、《伤寒杂病论》 28

第三节 养生 30

第四节 著名医家 32

一、扁鹊 32

二、淳于意 33

三、郭玉 33

四、华佗 34

第五节 中外医药交流 35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的医学 36

第一节 中医药理论的发展 37

一、王叔和与《脉经》 37

二、《中藏经》 39

第二节 针灸学 39

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 40

第三节 方剂学的成就 41

一、葛洪与《肘后救卒方》 41

二、刘涓子与《刘涓子鬼遗方》 43

三、陈延之与《小品方》 44

第四节 本草学的成就 45

一、吴普与《吴普本草》 45

二、陶弘景与《本草经集注》 46

三、雷敩与《雷公炮炙论》 47

第五节 养生 48

一、炼丹与服石 49

二、养生代表人物 50

第六节 中外医药交流 51

一、中朝医药交流 51

二、中日医药交流 51

三、中印医药交流 51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 53

第一节 政府医药机构——太医署 54

一、隋太医署 54

二、唐太医署 54

第二节 《内经》的整理与注释 55

一、《黄帝内经太素》 56

二、《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56

第三节 综合医著 57

一、《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57

二、《外台秘要》 59

三、《四部医典》 60

第四节 本草学的成就 60

一、《新修本草》 60

二、《本草拾遗》 61

三、《食疗本草》 62

四、《海药本草》 62

第五节 病因证候学和临证各科的成就 63

一、病因证候学 63

二、内科 64

三、外科 64

四、伤科 65

五、妇产科 65

六、儿科 65

七、五官科 66

八、针灸 66

九、按摩 67

第六节 养生 67

一、食疗养生 67

二、运动养生 67

三、情志养生 68

第七节 中外医药交流 68

一、中朝医药交流 69

二、中日医药交流 69

三、中印医药交流 69

四、中国与伊斯兰诸国和地区的医药交流 70

第六章 宋金元时期的医学 71

第一节 政府对医药发展的措施 72

一、医政机构和管理制度 72

二、发展医学教育 73

三、设立校正医书局 74

四、医籍的编著和刊行 75

五、创立国家药局 77

第二节 私撰医药著作 78

一、药物学 78

二、方剂学 79

第三节 经典医籍的整理和研究 80

一、《内经》与《难经》的整理和注释 80

二、《伤寒论》的研究和注释 81

第四节 医学理论发展和临证各科成就 83

一、解剖 83

二、诊断 83

三、病因病机 84

四、内科 84

五、外科 85

六、伤科 86

七、妇科 86

八、儿科 87

九、五官科 88

十、针灸 88

十一、按摩 89

十二、法医 89

第五节 金元医家的创新 90

一、金元医家的学术主张 90

二、金元医家的学术影响 95

第六节 养生 95

第七节 中外医药交流 96

一、中朝医药交流 97

二、中日医药交流 97

三、中国与东南亚诸国和地区的医药交流 98

四、中国与伊斯兰诸国和地区的医药交流 99

第七章 明代的医学 101

第一节 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102

一、医事制度 102

二、医学教育 103

第二节 古典医籍的整理和研究 103

一、《内经》的研究 103

二、《难经》的研究 104

三、《伤寒论》的研究 104

第三节 本草学的成就 104

一、重要本草著作 104

二、各具特色的本草著作 106

三、药物炮制 107

第四节 方剂学的成就 108

一、《普济方》 108

二、《医方考》 108

三、《祖剂》 109

第五节 “戾气学说”与“人痘接种术” 109

一、“戾气学说”及其对温病学发展的影响 109

二、人痘接种术的发明和意义 111

第六节 临证医学 112

一、诊断 112

二、内科 113

三、外科与伤科 115

四、妇产科 117

五、儿科 117

六、眼科与口齿科 118

七、针灸 119

八、推拿 120

第七节 养生 120

一、《修龄要旨》 120

二、《养生四要》 121

三、《养生肤语》 121

第八节 中外医药交流 121

一、中朝医药交流 121

二、中日医药交流 122

三、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医药交流 122

第八章 清代的医学 124

第一节 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125

一、医事制度 125

二、医学教育和分科 125

第二节 古医籍考证、研究和医学书刊的出版 125

一、古医籍考证和研究 125

二、医案和医话 127

三、医学类书、丛书和入门书 128

四、医学刊物 129

第三节 本草学的成就 129

第四节 方剂学的成就 132

第五节 温病学说 133

一、温病学说的形成 133

二、温病学说的主要内容 134

三、温病学说的贡献 135

第六节 临证医学 136

一、诊断 136

二、内科 137

三、外科与伤科 138

四、妇产科 139

五、儿科 140

六、五官科 141

七、眼科 142

八、针灸 142

九、推拿 143

第七节 养生 143

一、《寿世青编》 144

二、《老老恒言》 144

第八节 中西医汇通思潮 144

一、西方医学的传入 144

二、中西汇通思潮代表人物 145

第九节 中外医药交流 146

一、中朝医药交流 146

二、中日医药交流 146

三、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医药交流 146

第九章 民国时期的中医学 148

第一节 医事制度 148

第二节 中医教育 149

一、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医教育 149

二、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医教育 150

第三节 经典著作研究和医籍刊行 152

一、经典著作研究 152

二、中医药丛书、工具书 153

三、医案、医话和医论 153

第四节 本草学的成就 154

一、古代本草著作的整理 154

二、临床本草学 154

三、普及性本草著作与药物辞典 154

四、药物鉴别 155

五、中药的近代研究 155

第五节 方剂学的成就 155

一、方剂课程建设与讲义编写 156

二、方书的整理出版 156

三、新方创制与剂型改良 156

第六节 临证医学 157

一、传染病防治 157

二、临床医学 157

第七节 学术团体与医学刊物 159

一、上海神州医药总会与《神州医药学报》 159

二、绍兴医学会与《绍兴医药学报》 159

三、上海医界春秋社与《医界春秋》 159

四、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 160

第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医药事业 161

第一节 卫生工作方针和中医政策 162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卫生工作方针 162

二、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 162

第二节 中医药医政、医疗机构和医学教育 164

一、中医药医政机构 164

二、中医药医疗机构 165

三、中医药教育 166

第三节 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 167

一、中医事业的发展 168

二、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 169

三、中药生产与科研 171

第四节 学术团体与医学刊物 172

第五节 中医药的国际交流 173

附录 大事记 17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