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岚主编
  • 出 版 社: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3493379X
  • 页数:303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护理等专业专科学生使用的教材,介绍常见病原生物的种类、形态等,以及医学免疫学基本理论。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目录

第一篇 医学免疫学 1

第一章 免疫学绪论 1

第一节 概述 1

第二节 免疫系统 2

一、免疫器官 2

二、免疫细胞 4

三、免疫分子 4

第二章 抗原 5

第一节 抗原的概念与分类 5

一、抗原的概念 5

二、抗原的分类 5

第二节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 6

一、异物性 6

二、一定的理化性状 7

第三节 抗原的特异性 7

一、抗原决定簇 8

二、交叉反应 9

第四节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9

一、异种抗原 9

二、同种异型抗原 10

三、自身抗原 10

四、变应原 11

五、肿瘤抗原 11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 13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 13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13

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 15

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16

第二节 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 17

一、IgG 17

二、IgM 17

三、IgA 17

四、IgD 18

五、IgE 18

第三节 抗体的生物学作用 18

一、特异性结合抗原 18

二、激活补体 18

三、结合细胞 19

四、通过胎盘和黏膜 20

第四节 临床上常见的抗体类型 20

一、多克隆抗体 20

二、单克隆抗体 20

三、基因工程抗体 21

第四章 补体系统 22

第一节 补体系统的组成与性质 22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和命名 22

二、补体成分的理化性质 23

第二节 补体的激活与调节 23

一、经典激活途径 24

二、MBL激活途径 25

三、旁路激活途径 25

四、补体激活的共同末端效应 26

五、补体激活的调节 27

第三节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27

一、溶解细胞作用 28

二、调理作用 28

三、致炎作用 28

四、清除免疫复合物 28

五、免疫调节作用 28

第五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30

第一节 HLA复合体的结构及其遗传特征 30

一、HLA复合体的结构 30

二、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 31

第二节 HLA分子的分布、结构和功能 32

一、HLA分子的分布 32

二、HLA分子的结构 33

三、HLA分子的功能 34

第三节 HLA的医学意义 34

一、HLA与疾病的相关性 34

二、HLA异常表达与疾病的关系 34

三、HLA与器官移植 35

四、HLA与法医 35

第六章 细胞因子 36

第一节 细胞因子概述 36

第二节 主要的细胞因子及其活性 36

一、白细胞介素 36

二、干扰素 38

三、肿瘤坏死因子 38

四、集落刺激因子 38

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39

第一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CD分子 39

一、T细胞表面重要的CD分子 39

二、B细胞表面重要的CD分子 40

第二节 黏附分子 40

一、整合素家族 41

二、选择素家族 41

三、黏附分子的功能 41

第八章 免疫细胞 42

第一节 免疫活性细胞 42

一、T细胞 42

二、B细胞 44

第二节 其他免疫细胞 45

一、自然杀伤细胞 45

二、抗原提呈细胞 45

第九章 免疫应答 47

第一节 概述 47

一、免疫应答的概念 47

二、免疫应答的类型 47

三、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47

第二节 固有性免疫应答 48

一、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组织、细胞和效应分子 48

二、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49

三、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49

第三节 适应性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50

一、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 50

二、细胞免疫应答的特点 54

三、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 54

第四节 适应性免疫应答——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55

一、体液免疫应答的过程 55

二、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57

第五节 免疫耐受 58

第十章 超敏反应 59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59

一、发生机制 60

二、临床常见疾病 61

三、防治原则 62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63

一、发生机制 63

二、临床常见疾病 64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65

一、发生机制 65

二、临床常见疾病 67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67

一、发生机制 68

二、临床常见疾病 68

第十一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 70

第一节 自身免疫病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70

一、自身免疫病的分类 70

二、自身免疫病的基本特征 70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 71

一、遗传因素 71

二、自身抗原形成 71

三、免疫活性细胞方面的因素 72

四、免疫调节机制紊乱 72

第三节 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原则 72

一、预防和控制病原体的感染 72

二、使用免疫抑制剂 73

三、抗炎药物 73

四、特异性抗体治疗 73

五、血浆置换 73

第十二章 免疫缺陷病与移植免疫 74

第一节 免疫缺陷病 74

一、概述 74

二、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75

三、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75

第二节 移植免疫 76

一、移植抗原 77

二、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 77

三、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措施 78

第十三章 免疫学应用 79

第一节 免疫学诊断 79

一、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79

二、免疫细胞及其功能检测 82

三、检测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的体内试验 83

第二节 免疫学防治 84

一、免疫学预防 84

二、免疫治疗 86

第二篇 病原生物学 90

第十四章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 90

一、微生物的概念及特点 90

二、微生物的种类 90

三、医学微生物学 91

第十五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93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93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93

二、细菌的结构 93

第二节 细菌的形态检查法 100

第十六章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培养 101

第一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 101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01

二、细菌生长繁殖规律 102

三、细菌的代谢产物及意义 103

第二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104

一、培养基 105

二、培养方法 105

三、人工培养细菌的意义 105

第十七章 细菌与环境 106

第一节 正常菌群 106

一、正常菌群的概念和分布 106

二、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 107

三、机会致病菌 107

第二节 理化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108

一、概念 108

二、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108

三、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110

第十八章 细菌的变异 113

第一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 113

一、形态与结构变异 113

二、菌落变异 113

三、毒力变异 114

四、耐药性变异 114

五、抗原性变异 114

第二节 细菌变异的物质基础 114

一、细菌染色体 114

二、质粒 114

三、噬菌体 115

四、转座子 115

第三节 细菌变异的发生机制 116

一、突变 116

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117

第四节 细菌变异的实际意义 120

一、诊断方面 120

二、治疗方面 121

三、预防方面 121

四、基因工程方面 121

第十九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122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122

一、细菌的毒力 122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 125

三、细菌的侵入途径 126

第二节 感染的来源与类型 126

一、感染的来源 126

二、感染的类型 126

第三节 医院感染 127

一、医院感染概述 128

二、医院感染的概念、特点和传播途径 128

三、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 129

四、医院感染的监测和控制 130

第二十章 化脓性细菌 133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133

一、生物学性状 13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35

第二节 链球菌属 136

一、A群链球菌 137

二、肺炎链球菌 139

第三节 奈瑟菌属 140

一、脑膜炎奈瑟菌 140

二、淋病奈瑟菌 142

第四节 假单胞菌属 143

一、生物学性状 14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43

第五节 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144

一、标本采集 144

二、形态学检查 144

三、分离培养与鉴定 144

四、其他检查法 144

五、防治原则 145

第二十一章 肠道感染细菌 146

第一节 埃希菌属 146

一、生物学性状 146

二、致病性 147

第二节 志贺菌属 147

一、生物学性状 14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48

第三节 沙门菌属 149

一、生物学性状 14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1

第四节 霍乱弧菌 152

一、生物学性状 15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2

第六节 其他细菌 153

第七节 微生物检查及防治原则 154

一、标本的采集 154

二、分离培养与鉴定 155

三、血清学反应 155

四、防治原则 155

第二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 157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 157

一、破伤风梭菌 157

二、产气荚膜梭菌 158

三、肉毒梭菌 159

四、艰难梭菌 160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161

一、常见种类及分布 161

二、致病性 161

第三节 厌氧性细菌微生物学检查 162

一、标本的采集 162

二、直接涂片染色镜检 162

三、分离培养与鉴定 162

第二十三章 呼吸道感染细菌 163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163

一、生物学性状 163

二、致病性 164

三、免疫性与超敏反应 164

四、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165

第二节 白喉棒状杆菌 165

一、生物学性状 165

二、致病性 166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167

第三节 嗜肺军团菌 167

一、生物学性状 167

二、致病性 167

第四节 百日咳鲍特菌 168

一、生物学性状 168

二、致病性 169

第五节 其他呼吸道感染细菌 169

一、流感嗜血杆菌 169

二、肺炎克雷伯菌 170

第二十四章 动物源性细菌 171

第一节 布鲁菌属 171

一、生物学性状 171

二、致病性及防治 171

第二节 炭疽芽胞杆菌 172

一、生物学性状 172

二、致病性及防治 172

第三节 鼠疫耶尔森菌 173

一、生物学性状 173

二、致病性 173

第二十五章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 174

第一节 支原体 174

一、概述 174

二、主要病原性支原体 175

第二节 立克次体 176

一、概述 177

二、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 178

三、防治原则 179

第三节 衣原体 179

一、生物学性状 180

二、致病性 180

三、防治原则 181

第二十六章 螺旋体 182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 182

一、生物学性状 182

二、致病性 183

第二节 梅毒螺旋体 184

一、生物学性状 184

二、致病性 185

第三节 回归热螺旋体 186

第四节 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187

一、微生物学检查 187

二、防治原则 187

第二十七章 真菌 189

第一节 概述 189

一、生物学性状 189

二、致病性 190

第二节 常见病原性真菌 191

一、深部真菌 191

二、浅部真菌 192

三、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192

第二十八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194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194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194

二、病毒的结构 196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197

一、病毒的增殖方式 197

二、病毒异常增殖与干扰现象 200

第三节 外界环境对病毒的影响 201

一、物理因素 201

二、化学因素 201

第四节 病毒的变异 202

一、抗原性变异 202

二、毒力变异 202

第二十九章 病毒的感染 203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途径与类型 203

一、病毒传播的方式与侵入途径 203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204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205

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影响 205

二、抗病毒免疫反应引起的宿主免疫损伤作用 206

第三十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 208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208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208

二、病毒的形态学检查 209

三、病毒的分离培养 209

四、其他检查方法 209

第二节病 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210

一、病毒感染的预防 210

二、病毒感染的治疗 211

第三十一章 呼吸道病毒 212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212

一、生物学性状 212

二、致病性 214

第二节 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 214

一、冠状病毒 214

二、SARS冠状病毒 215

第三节 麻疹病毒 217

一、生物学性状 217

二、致病性 218

第四节 腮腺炎病毒 218

第五节 风疹病毒 219

第六节 防治原则 220

第三十二章 肠道感染病毒 222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222

一、生物学性状 22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23

第二节 柯萨奇病毒 223

第三节 埃可病毒 224

第四节 轮状病毒 225

第五节 防治原则 226

第三十三章 肝炎病毒 227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227

一、生物学性状 227

二、致病性 228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229

一、生物学性状 229

二、致病性 232

第三节 其他肝炎病毒 233

一、丙型肝炎病毒 234

二、丁型肝炎病毒 234

三、戊型肝炎病毒 235

四、庚型肝炎病毒 235

第四节 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235

一、微生物学检查 236

二、防治原则 237

第三十四章 虫媒病毒 239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239

一、生物学性状 239

二、致病性 240

第二节 其他虫媒病毒 240

一、登革病毒 240

二、森林脑炎病毒 240

第三节 防治原则 241

第三十五章 逆转录病毒 242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42

一、生物学性状 24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43

三、微生物检查及防治原则 245

第二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 245

一、生物学性状 24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45

三、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246

第三十六章 其他病毒 247

第一节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247

一、汉坦病毒 247

二、新疆出血热病毒 248

三、埃波拉病毒 248

第二节 EB病毒 249

一、生物学性状 249

二、致病性 250

三、微生物学检查 250

第三节 巨细胞病毒 250

第四节 单纯疱疹病毒 251

第五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252

第六节 狂犬病毒 252

第三十七章 人体寄生虫学概述 255

第一节 寄生现象 寄生虫 宿主及生活史 255

一、寄生现象 255

二、寄生虫及其分类 255

三、宿主及其分类 256

四、生活史及类型和感染阶段 256

第二节 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生理的影响 256

一、形态结构的改变 256

二、生理功能的改变 256

第三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257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257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 257

第四节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257

一、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258

二、流行因素 258

三、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258

第三十八章 医学蠕虫 259

第一节 线虫纲 259

一、似蚓蛔线虫 259

二、钩虫 261

三、蠕形住肠线虫 263

四、丝虫 264

五、旋毛形线虫 267

第二节 吸虫纲 269

一、华支睾吸虫 269

二、布氏姜片虫 271

三、卫氏并殖吸虫 272

四、斯氏狸殖吸虫 273

五、日本血吸虫 274

第三节 绦虫纲 276

一、链状带绦虫 276

二、肥胖带绦虫 278

三、细粒棘球绦虫 279

第三十九章 医学原虫 281

第一节 叶足虫纲 281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 281

二、结肠内阿米巴 283

三、齿龈内阿米巴 283

第二节 鞭毛虫纲 283

一、阴道毛滴虫 284

二、杜氏利什曼原虫 284

三、蓝氏贾第鞭毛虫 286

第三节 孢子虫纲 287

一、疟原虫 287

二、刚地弓形虫 290

三、卡氏肺孢子虫 291

第四十章 医学节肢动物 293

第一节 概述 293

一、节肢动物的形态特征及分类 293

二、医学节肢动物对人的危害 293

第二节 医学上常见的节肢动物 293

一、昆虫纲 294

二、蛛形纲 294

第三篇 实验部分 296

实验一 免疫学实验(一) 296

一、玻片凝集反应 296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97

实验二 免疫学实验(二)——动物过敏性休克试验 298

实验三 细菌的形态检查与染色 299

实验四 细菌代谢产物的检查及药物敏感试验 300

实验五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 30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