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凌霄一士随笔  2
凌霄一士随笔  2

凌霄一士随笔 2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凌霄,徐一士著
  • 出 版 社: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805981817
  • 页数:660 页
图书介绍:徐凌霄一类民初重要的掌故与散文作家,他们所用的既非当时新文学作家所用的欧化白话,也非文言,而是用一种接近京剧语言(主要是京白)的文字写作。这种语言受到地域的局限,但读者也不算少,大约与京剧的观众差不太多。这类作者有徐凌霄、徐一士、老宣、齐如山等,后来到台湾后还有唐鲁孙、夏元瑜等。大陆的现代文学史很少提及他们是有些不公正的。
《凌霄一士随笔 2》目录
标签:凌霄 随笔

第三卷(原第八卷) 369

一 王闿运与肃顺 369

二 王闿运辛未入都之意 370

三 朱凤标身名俱泰 371

四 王闿运记辛未试事 372

五 王闿运记圆明园之游 374

六 “刑赏忠厚之至”出典 375

七 翁同龢被逐 378

八 曾国藩亦信风水 380

九 假托为李秀成之诗文 381

一○ “?”字之封 383

一一 《石达开日记》之真伪 383

一二 曾国藩删却李秀成供状 386

一三 中英相似之繁文缛节 387

一四 詹长人 刘长人 389

一五 韩愈工碑志而伤于艰涩 391

一六 曾国藩于碑志亦一大手笔 391

一七 林纾评论古人文字颇有可取 392

一八 梁鼎芬樊增祥等挽张之洞 393

一九 李汝谦挽张之洞诗 394

二○ 张之洞与甲申之役 395

二一 严复 辜鸿铭 端方 398

二二 陈宝琛与张之洞交谊甚笃 399

二三 马贞榆高凌霨祭张之洞 400

二四 张之洞与西后关系甚深 400

二五 刘坤一有守非张之洞所及 402

二六 张之洞至老始获大拜 403

二七 张之洞好为壮语 404

二八 张之洞筹款之术 405

二九 张之洞重用冯启钧 406

三○ 张之洞保全袁世凯 406

三一 袁世凯声势显赫于西后时 407

三二 张之洞与袁世凯共助停科举 408

三三 张之洞起居无节 409

三四 张之洞玩弄袁世凯 411

三五 张之洞负光绪帝 412

三六 京城之浙江三老 413

三七 谈孙宝琦 413

(一)生平简介 413

(二)与汪大燮为外交界前辈 414

(三)超擢山东巡抚 414

(四)办理濮州一案 415

(五)用人惟才 418

(六)莱海民变竟未获咎 418

(七)“奏请独立” 420

(八)与奕劻联姻非为图荣 421

(九)怒辞财长职务 421

(一○)“七十老翁” 422

(一一)财有所取,有所不取 422

(一二)致力维持治安 422

(一三)习于豪侈而患贫 423

(一四)述庭训以道素志 423

三八 人生富贵乃由命定之说 425

三九 宋清三朝弈家故事 426

四○ 再述长人遗事 428

四一 林纾三谒崇陵 429

四二 林纾陈衍同为古文而相轻 431

四三 林纾素性负气喜争 432

四四 林纾见轻于其乡之文人 433

四五 西后深感李鸿章 435

四六 李国杰袭封崭露头角 436

四七 黎元洪电报滥用“涂山”之典 436

四八 国务员出席国会之苦 438

四九 诗人樊增祥 439

五○ 郑孝胥和樊诗 440

五一 为师乡会试之捷晚于徒弟 441

五二 樊增祥自称尚书案 441

五三 名将韩光第碑铭 443

五四 樊增祥与易顺鼎齐名 444

五五 易顺鼎解寿诗 446

五六 樊易诗之高下 447

五七 樊增祥批牍 447

五八 林诒书挽樊增祥联 448

五九 兵部之流变 449

六○ 张之洞未尝劾李莲英 451

六一 陆宝忠请设文部 453

六二 陈衍郑孝胥讽嘲林纾 454

六三 林纾作诗铺张而好博 456

六四 陈衍力主铸铜元 457

六五 陈衍为张之洞祝寿 458

六六 禁宰牛 459

六七 启秀徐承煜被斩内幕 459

六八 裕禄自杀 462

六九 裕德进谏 463

七○ 裕德有洁癖 464

七一 五台僧攻西什库教堂散记 465

七二 裕禄于义和团态度之变化 467

七三 义和团尊奉祁?藻 468

七四 同文书局始末 469

七五 日本宽永钱之流行 470

七六 谈五小航奏折 471

(一)奏请维新 471

(二)评说帝后 474

(三)蒙光绪帝峻擢 474

(四)参倒六堂案 475

(五)主张文字革新 476

七七 雍正强词夺理 477

七八 雍正局度浅狭 478

七九 雍正以书法自矜 480

八○ 邹汝鲁谄而得祸 481

八一 《圣武记》之影撰 483

八二 枪手 484

八三 程学启之死因 485

八四 “斫”、“坎”、“砍” 487

八五 廉兆纶功不可没 487

八六 酒家之宣传词 489

八七 葱包子 490

八八 蘇东坡故事 491

八九 熊掌难熟 493

九○ 石达开供词 494

九一 石达开大渡河之败 495

九二 顺治帝善绘事 496

九三 西狩轶事 497

九四 西后变法诏 500

九五 溥儁之废立 501

九六 溥儁之小慧 505

九七 奕劻李鸿章请废溥儁 506

九八 荣禄阻止废光绪帝 507

九九 荣禄重刘坤一 510

一○○ 王闿运作《荣文忠故宅诗》 511

一○一 戊戌以后之李莲英 511

一○二 张人俊鹿传霖气谊相投 513

一○三 鹿传霖督川 514

一○四 清末督府立宪之争 515

一○五 庆内阁 517

一○六 张之洞之死 517

一○七 载沣与袁世凯 519

一○八 袁世凯入都组阁 520

一○九 袁世凯被逐 520

一一○ 光绪帝不能自抑 521

一一一 善耆密谋以消防队护卫光绪 523

一一二 同考官之苦乐 525

一一三 福州大水 529

一一四 古代士人之“官年”与“实年” 530

一一五 增年捐官 532

一一六 彭蕴章长于文事 533

一一七 彭蕴章升迁之速 534

一一八 光绪殂逝之谜(一) 536

一一九 光绪殂逝之谜(二) 539

一二○ 张之洞定光绪庙号 541

一二一 袁世凯订“二十一条” 542

一二二 叠语笑料 544

一二三 河神 546

一二四 清初禁缠足而未果 548

一二五 八股文之废 548

一二六 清代缠足之地域分布 550

一二七 汉军旗人也有缠足者 551

一二八 嘉庆严禁汉军裹足与衣袖宽大 552

一二九 清末顾黄王从祀孔庙之议 554

一三○ 陈衍妻 556

一三一 梁鼎芬妒才 557

一三二 张之洞轶事 558

一三三 明代乡宦最横 560

一三四 王燮之死秘闻 561

一三五 光绪特擢王照之用意 564

一三六 王闿运记梦 565

一三七 中西文明优劣说 567

一三八 王闿运痴人说梦 570

一三九 作文之摹仿与变化 571

一四○ 二重身分 573

一四一 吴士迈失岳州探秘 575

一四二 袁世凯把持朝政之始 576

一四三 杨翠喜案 577

一四四 瞿鸿?之被劾罢 579

一四五 载沣之进用 580

一四六 “鸡寒上树”辩 581

一四七 汪康年唐文治交谊深厚 582

一四八 陆宝忠得罪袁世凯 583

一四九 贻穀侵牟案 586

一五○ 杨度与梁启超 588

一五一 杨度与袁世凯 589

一五二 杨度与王闿运 592

一五三 “旷代逸才”的结局 593

一五四 吴式钊出卖沈荩 593

一五五 王照之获救 594

一五六 苏元春之出狱 596

一五七 杨度挽联 597

一五八 杨度《逍遥游辞》 598

一五九 “无夫奸不为罪”之辩论 599

一六○ 宪友会与宪政实进会 601

一六一 “阎王”督赈 602

一六二 袁世凯练新军 604

一六三 北洋军阀之起始 605

一六四 铁良袁世凯之争 606

一六五 载沣载洵载涛掌兵 607

一六六 良弼佐载涛排挤铁良 608

一六七 良弼与吴禄贞 609

一六八 北洋派盛衰略说 609

一六九 善耆轶事 610

(一)延纳名士 610

(二)宽释汪兆铭等 611

(三)关心宪政 611

(四)遗折于逊帝 612

一七○ 奭良与清史馆 613

一七一 善耆喜演戏 614

一七二 “如当舍” 615

一七三 善耆书画 615

一七四 淮军将领刘铭传 615

一七五 李鸿章”纸老虎”之说 616

一七六 日本驱逐清廷议和使臣 617

一七七 李鸿章赴日议和 618

一七八 李鸿章晚年政治生涯 620

一七九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案 621

一八○ 李滋然《新学伪经考》辩词 623

一八一 李滋然轶事 625

一八二 张之洞入相谢恩折 626

一八三 军机四章京 627

一八四 “六君子”之死 628

一八五 王锡蕃 629

一八六 《行脚山东记》 630

一八七 “朋友,朋友,说真的吧” 632

一八八 争财神 633

一八九 交通系 634

一九○ 载泽谋组阁 635

一九一 载泽府中潦倒状 635

一九二 满洲大僚委事家仆之积习 636

一九三 蒙古实业公司 637

一九四 第一报人朱淇 638

一九五 《北京报》之创立 638

一九六 京都报业之兴起 639

一九七 报业联合会 641

一九八 庚戌辛亥间报业迭兴 641

一九九 朱淇办报稳健 642

二○○ 朱淇与袁世凯 642

二○一 朱淇晚年 643

二○二 清国旗 643

二○三 裕长轶事 644

二○四 章炳麟去鄂真因 645

二○五 载沣监国 647

二○六 李鸿章与甲午海战 648

二○七 甲午战败后之李鸿章 652

二○八 李鸿章游欧轶闻 653

二○九 薛福成史才过人 654

二一○ 叶名琛之隐衷 656

二一一 民气可恃而不可专恃 657

二一二 曾国藩议和 65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